家長要幫孩子學會疏導情緒

原標題:家長要幫孩子學會疏導情緒

艾滋病

皮膚

性病

血液

內分泌

精神科

風濕

呼吸

傳染

外科

骨科

肛腸

泌尿

整形

乳腺外科

其他

中醫

急救

體檢

健康器械

服務

專欄

評測

博客

專題

調查

視頻

自測

論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掃一掃」分享

核心提示:和成人一樣,孩子也有喜怒哀樂憂恐等情緒,當負面情緒來臨時,他們常常會鬱鬱寡歡或無理取鬧。在面對他們的這些情緒時,父母們憑藉直覺、經驗往往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早教專家蔡景昆,請他解讀幾種父母常見的處理方式。

老虎型,壓制型

爸爸媽媽帶左左去逛街,看見了玩具汽車,左左就纏著媽媽買。媽媽說:「家裡有很多了,不買了。」左左就大哭大鬧起來。爸爸見勢,嚴厲呵斥:「別哭了,丟不丟人?再哭我就揍你了!」老虎型的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時一味壓制,甚至用最苛刻的標準來挑剔他們的行為。這也許在當時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長期受壓抑,孩子會封閉情感,不輕易表達喜怒哀樂,變得冷漠、乖戾,甚至產生抑鬱或分裂兩種極端性格。

鴕鳥型,忽視型

5歲的小蕊最近在幼兒園常悶悶不樂,老師細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她的小夥伴楠楠搬去了另一個城市。老師將情況告訴了小蕊的父母,媽媽卻很不在意:「沒事,小孩子懂什麼難過呢,過幾天有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她就忘了,不用管。」這類父母在面對孩子負面情緒時表現得像鴕鳥,認為孩子有情緒鬧一鬧就過去了,因此不在乎。殊不知,這種反應會給孩子傳達一種媽媽不在乎我的訊息,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愛和父母溝通,在情感上會覺得孤獨,不善於人際交往,處理感情可能走入冷漠或輕信他人的極端。

綿羊型,無力型

萌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她特別疼愛。「不要哭了,我帶你去買玩具。」、「乖,別難過,帶你去買新衣服。」……這樣的話幾乎掛在嘴邊,物質補償成了家長們應對萌萌負面情緒的唯一辦法。這種父母往往也被稱為「無原則父母」,面對孩子哭鬧、委屈,他們一味妥協。一方面,家長們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沒必要太計較原則;另一方面,父母看到這樣能達到效果,也就順勢而為。事實上,當孩子發現哭鬧能達到目的,就會習慣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但妥協只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抗壓能力,內心脆弱,在今後生活中遇到一點小事就會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袋鼠型,理解型

小明的媽媽非常溫柔,無論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或考試沒考好,媽媽總是耐心地安慰他「沒事,媽媽知道你儘力了」、「沒事,我們下次努力吧。」小明媽媽能換位思考,不給孩子過多壓力是值得肯定的,但面對困難,偽裝成沒問題,不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降低他的安全感。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不僅有簡單的哭鬧,還會產生諸如沮喪、難過、焦慮等更多情緒。此時如果只籠統地安慰,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其負面情緒。

牧羊犬型,教導型

事實上,家庭是孩子學習處理情緒最重要的開始,不妨學做「牧羊犬型」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既有呵護疏解,又有示範管理,行止有矩,引導孩子找到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

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往往是從父母情緒表達方式中習得的。因此,父母要以身垂範。如果媽媽發現地面上有隻蟑螂就大喊大叫,那麼今後孩子在遇到一隻昆蟲時也會十分誇張地表現出驚恐。父母還要靜心傾聽孩子的情緒表達,與孩子產生共情,適當地表示同情和理解,幫助他轉移不良情緒,引導他找到正確的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比如孩子養的蟈蟈死了,媽媽可以安慰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不過已經這樣了,有媽媽陪著你,我們讓這件傷心事儘快過去吧!」對3歲以上的兒童,父母還可以給孩子的情緒定義一個概念,讓他們真實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你今天是很難過嗎?」、「剛才你為什麼打弟弟,是因為你嫉妒媽媽抱他嗎?」。情緒和情感關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確立,家長應妥善處理。

推薦閱讀:

她的更年期 血糖與情緒一起波動
閉上眼,去做夢吧
美國幼兒園的自控力培養,先從管理自己的情緒開始
Dr.魏,寶寶大哭大鬧時,怎麼教他管理情緒?|公開課
容易三觀不合,情緒衝動離婚的生肖

TAG:孩子 | 情緒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