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印鈔中國加息邏輯何在?

全球印鈔中國加息邏輯何在?2010-11-3 每日經濟新史無前例的全球印鈔運動開始,在匯率未市場化之時,中國進入加息通道將受全球寬鬆貨幣的毒害。11月3號開始的美聯儲議息會議預計將出台新一輪較為保守的量化寬鬆政策,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杜德利表示,購買5000億美元債券的效果很可能等同於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0.5或0.75個百分點。日本、英國等國有極大的可能繼續維持超低利率,深受全球輸入性通脹之害的亞太經濟體如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不得不進入加息周期,抵禦通脹。11月2日,印度央行宣布,上調主要利率各25個基點,其中現金回購利率上調至6.25%,反向回購利率上調至5.25%;同一天,澳洲聯儲宣布升息25個基點至4.75%,澳元兌美元聞訊飆升100點,最高漲至0.9979,對平價水平發起衝擊。美國的貨幣政策是全球經濟毒藥,如日本一樣,沒有挽救實體經濟,反而醞釀出另一輪資產大泡沫。中國沒有跟隨澳大利亞、印度加息的前提,這兩個國家基本實現了匯率市場化,因此沒有建立起外貿依賴經濟模式,匯率波動對本國經濟影響不大。印度與德國的匯率政策可以給中國啟迪。印度與中國一樣,都是人口眾多的新興經濟體,推動印度進行匯率改革的不是順差是逆差,1980年代晚期的印度大量依賴海外短期融資。到1991年,由於海灣戰爭引發的國際油價飆升,以及印度自身財政赤字高企及政局不穩問題相交織,導致外部商業性融資來源迅速枯竭,引發了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為了挽救依賴國際融資的危局,從1992年開始,印度開始實行雙重匯率,一年後匯率並軌,進入市場化時代。印度盧比的可兌換進程是漸進式的,先是放開經常項目可兌換,1992年3月盧比在對外貿易中成為部分可兌換貨幣,1994年8月又進一步實現了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此後,印度央行逐步放開了資本項目兌換,限制短期債務資本流入,鼓勵長期資本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內流。選擇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什麼樣的收穫,就得付出相應代價。設想如果我國在2003年WTO簽署之時,就選擇了市場化的匯率模式,那麼中國就不可能成為出口依賴度急劇上升的經濟體。如今勢成騎虎,被出口發展模式與就業等因素倒逼,我國不可能實行激進的匯率改革舉措。在這方面,德國的匯率市場化模式更具參考價值。德國屬製造大國靠出口立國,20世紀60年代末,龐大的不斷增加的經常賬戶盈餘,使德國面臨資產價格和薪資壓力上升,國內通脹壓力巨大。使德國政府痛下決心實行馬克匯率市場化的,是1971年美國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兌換,這讓德國政府意識到美元信用薄如紙。到1973年,二戰後的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固定匯率制度瓦解。當年3月1日,德國正式決定馬克進入浮動匯率時代。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德國是製造大國,但其經濟基礎堅固、技術與管理先進,並不因為馬克升值而降低競爭力。此後,德國實行的是嚴格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一切以馬克的信用、以維持國內的購買力為主、此後還通過歐元區的建設拓展了貿易區間,收穫了最多的歐元紅利。德國的匯率變革是一場喜劇,70年代主動升值,80年代以我為主抵制外部壓力,國內物價穩定、馬克信用卓著成為歐元區的主心骨、出口並未因此下降。如果人民幣要進入加息通道,首先要做的是維持人民幣實際匯率基本穩定,名義匯率可以上下波動。其次,向德國學習藏匯於民,分散巨大的外匯儲備壓力讓民眾自主使用,並且在經常帳戶資本流入的同時,伴隨著資本賬戶、金融賬戶和儲備賬戶等資本順利流出,如此一來,高額貿易順差導致的資本流入難題被有效分解。人民幣市場化的核心是有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如果我國的製造業在技術與管理上處於全球領先水準,此時升值就不會是迫在眉睫的危機,而是中國經濟自然轉型的契機。就貨幣論貨幣格局太小,我們需要做的是國內徹底的市場化,國內開放尚未成氣候,國外開放就是國際資金收割羊毛的同義詞。相信民眾,藏匯於民,大幅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出越來越多的人民幣投資品種,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進而將人民幣分流,國內通脹壓力將大為緩解。加快在香港、上海等地發行人民幣債券等投資品種,培育人民幣離岸中心是上選。只有國內開始第二輪市場轉型,實行對內開放重於對放開放的國策,致力於提高政府與企業效率,只有大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根據內部經濟情況加息才有意義,否則所謂的加息,就是給全球泛濫的貨幣增加套利市場。註:在京。要擺脫直線思維,加息抑制通脹需要前提。或者匯率的市場化,或者嚴控資本項目開放。選擇利率還是匯率?
推薦閱讀:

世界經濟大變局,錢包被印鈔機洗劫!
錢正在變成紙 如何決戰印鈔機
G20成員圍攻美國「印鈔」政策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大正藏2213部)
大日經疏妙印鈔卷一至卷十(大正藏2213部)

TAG:中國 | 邏輯 | 印鈔 | 加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