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到底有多可怕?怎樣擺脫「窮人心態」?

-

曾經有看到過一個問題,問的是:貧窮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怎樣的影響?

有的人說貧窮會令人自卑,內向,格局小,虛榮,自尊心脆弱等負面的影響。

也有人說貧窮會給人帶來儘早變得成熟,有擔當,懂事,能吃苦等正面的影響。

毫無疑問,但凡是稍微有點正常智商的人稍微一思考就能明白,貧窮會對一個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是成長環境、孩子本身的性格與心智、一些偶然不確定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美國的一個跨學科團隊在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會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當人們處在資源稀缺的狀態中時,他的大部分精力與和注意力首要的是會放在他所稀缺的那一部分上,他首先要滿足的是自己生存所必須的那些基本資源。

由此就必然會導致他們忽視、或者也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重視那些更加重要和有價值的因素。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比如說對於一個尿急的人而言,他只會火急火燎的找衛生間,他根本就沒辦法去在意周圍一個很好的樓盤忽然打一折甩賣的好消息。

但貧窮與尿急的區別就在於,尿急去完衛生間就可以解決了,他就可以去關注樓盤大甩賣的消息。

而貧窮對一個人的影響卻是長期的,甚至會令人連續幾十年都處於類似於「尿急」的那種匱乏與焦慮的狀態中。

在這裡我們所要討論的不僅僅是貧窮,而是在童年時由於貧窮、缺乏父母的關注、被群體所忽視等這些因素給人所造成的一種「匱乏」的心態。

這種心態上的匱乏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比在心智與判斷力上的影響可要大得多了,許多人甚至會終其一生都在沒有意識到的「匱乏」心態中度過。

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無法表達和提出自己的需求、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意、總是會患得患失等的原因所在,因為他們從小就適應並且已經習慣了這種「匱乏」的狀態。

並且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只有這種「匱乏」的狀態才是「正常」的。

以我個人為例,在很久的時間裡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無欲無求」的人。

並不是說我就真的沒有慾望,而是我發現我在戀愛和人際關係中總會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慾望和需求。這種壓抑往往是下意識的就已經完成了——

伴侶問我今晚想吃什麼,我毫不猶豫的就會告訴她你喜歡吃什麼咱們就去吃什麼;

朋友請我幫忙我想都不會想會不會和我的時間安排起衝突就會答應;

在親密關係中我總會不由自主的不斷地去「投入」,比如時不時的買些小禮物與水果、一段時間沒有和對方聯繫就會主動找些話題來溝通、感覺到一丁點兒疏離的跡象機會非常的擔憂感覺要失去對方了。

當我一開始對於親密關係懵懵懂懂的時候,我對於愛情的認知是無比幼稚的。

那個時候從電視劇和小說中獲得的愛情的概念僅僅停留在無私的付出和對對方好上,所以在一開始的幾段戀愛關係中我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或者說也是因為——

那個時候對於愛情的嚮往令我們可以將「愛」這個字作為解釋一切的借口。

在第一段感情中我盲目的、持續的投入和付出;

在第二段感情中我多次因普通的小事感覺很受傷而痛哭;

第三段感情里我只能和對方維持著一種看似親密的假象而無法真正的去了解彼此;

第四段感情中我和一個我並不是那麼喜歡的女孩在一起,但過了不久又是時常體驗到一種患得患失的痛苦和焦慮;

在第五段感情中我再次…………

隨著所經歷的戀愛關係越來越多,我對於自身與親密關係的本質的理解也逐漸變得深刻。

我開始懂得了我那些所謂的付出只不過是用來自我感動、我對對方的好只是因為我是如此的匱乏以至於我除了「對她們好」以外再也拿不出其它、我那所謂的在乎對方只是一個好聽的借口,實際只是我過去的陰影令我太過敏感患得患失罷了。

隨著我自身的逐漸成長和知識面的擴展,我越來越知道了「真正」的愛情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是怎樣的。

終於在某一次契機之下,我的伴侶的一個舉動令我回憶起了童年時的許多類似情景。

由此開始,過去的那些對我造成深刻影響的經歷逐漸的由點帶面的串聯了起來,我終於完整的了解了我為什麼會形成如今的這種思考和心智模式、我看到了自身的習慣和無意識之外的世界。

我童年的大多數時光都是寄宿在親戚的家中,自小几乎所有的長輩都會誇我「懂事」,這個懂事其中就包含我從未向長輩要過任何的玩具、零食、衣服等等。

一方面是因為在親戚家中有了想要的東西也不好意思要,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

另一方面也是長輩們對我的「懂事」的誇讚令我認為:我不向別人提出需求他們才會認為我懂事,我懂事他們才會誇獎我和喜歡我。

所以我慢慢的就因為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而逐漸忘記了「我是有需求的、我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回事。

在初中的時候我回到了自己家中,但是父母經常晚上外出應酬,我那時又非常的怕黑,以致我總是一個人待在家中即無聊又恐懼的看著電視等待父母回來。

有時候等到太晚,我實在太困還沒有等到他們回來我就睡著了。

所以我總是會特別無法忍受那些有著不確定性的等待的時刻,比如等待伴侶回復我的消息時、和朋友一起去玩他卻遲到時、伴侶忽然有事我聯繫不到她時,在這些時刻,我總會非常的焦慮和不安。

而患得患失,則是由我的童年整體的「匱乏感」所導致。

因為那時我對於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好的事物,或是即便得到了一段時間最終也是會失去。

因為小的時候沒有得到完整的父母的撫養,我又比較內向時常喜歡躲避旁人自己待著看書,這就導致我從小到大極少、甚至是幾乎從來沒有得到過來自別人的愛。

所以這就導致我根本就不懂的該如何對待和回應別人對我的愛意,我也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配擁有,所以潛意識裡就覺得無論多麼美好的感情最終自己一定會失去。

當我理清了這些塑造了我的思維和認知的童年經歷後,當然不可能馬上就令我能一下子就改變,甚至是即便是我理解了自己問題的原因所在,這也並沒有在生活中給予我多大的助益,因為我過去的那些問題還是都存在著,我還是會患得患失,伴侶回復我的消息慢了、語氣疏離了我還是會很敏感。

但是通過這種對自身的梳理對我而言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當我再次出現問題的時候,我能夠客觀的去看待了。

也就是說,我跳出了自己思維的局限,我不再與那個被過去塑造的自己認同。

當我再在伴侶回復我消息慢時想到她要離開我、她不愛我了的時候;

當我很想在家休息朋友叫我出去玩我脫口而出準備答應的時候;

當我再開始一段戀情沒多久就開始產生悲觀的擔憂的時候,我都能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在被過去的習慣帶著走,我所幻想、我所推測的那些不管看起來多麼「合理」的可能,那些都並不是真正的事實。

當我能夠客觀的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就能夠逐漸的改變它。

實際上從過去去尋找導致自己如今的行為模式的原因只是改變自己的方式之一,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會有不同的方式。

重要的是,只要你開始內省和反思自我,你就能夠逐漸的了解自己。

你可能會像我一樣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你也可能會忽然客觀的認識到自己「是」怎樣。總而言之就是,你會逐漸的邁向對自己的完整的「理解」,只要是開始學著審視自己,你就能夠建立對自己的越來越「客觀」的認知。

我一再強調客觀是因為,「客觀就是通往成熟的橋樑。」

這絕非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客觀事實,甚至你理解了之後你就會知道客觀本身就意味著成熟。

通過客觀的審視自我,我們就能夠意識到自己當下究竟是在做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這樣做好還是不好。

客觀就是不再與以往的自我認同,而是在這一刻你與習慣剝離。

與習慣剝離,就意味著改變,在開始發生了。


推薦閱讀:

李大傻的生活啟示錄哭天抹淚之換個心態
一個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變得好,首先要讓自己心態變好!
青年人應有的十種心態
如何保持年輕的心態
有福之人的10種心態, 你有幾種?

TAG:窮人 | 人心 | 貧窮 | 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