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勢頭如何繼續保持
「改得對不對,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說了算。」農民增收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支撐農民增收的務農、務工這兩大傳統動力逐漸減弱,使得農民收入增速雖仍高於城鎮居民,但增速明顯放緩。由此來看,今年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節點,如果處理不好,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可能逆轉。
一方面,玉米等部分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的產大於需,導致農產品價格總體疲軟。由於進口壓力大、糧食庫存多等,國家取消了長期實行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更多發揮市場對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降低了對價格的直接干預力度,短期內對部分種糧農民的收入產生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從2013年起,工資性收入超過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去年起,農民工數量和工資水平的增速都在下降,制約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速。據有關部門預測,這種情況今後一段時間有可能還會持續。
過去的12年間,農民收入實現了連續快速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於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2年來最低,也是近12年來首次沒有高於GDP增幅。預計今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小康,關鍵看「錢袋子」。從農民收入的四大構成要素來看,家庭經營收入對主產區農民增收影響顯著;工資性收入是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勞動力輸出省份農民增收主要支撐;轉移性收入與政府對農民的支持和保護密不可分;財產性收入離不開深化改革,需要盤活農村土地和集體經營性資產。
如何確保增收勢頭不減弱?也要從以上四大要素來開藥方。新的一年,要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強基礎、農民就業創業拓渠道、農村改革賦權增活力、農村社會保障固基本,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才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去年以來,有關部門在挖掘增收潛力方面做出了多項創新的部署。綜合財政、金融、社保等政策支持農民創業創新,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達到450萬人,增加了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推進農業補貼政策轉型,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重點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農民並不只從事種植養殖,增收不能只盯著種地養豬。穩固傳統動力之外,要增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質量型增收。從國際經驗看,日韓等國為提高農民收入,均從延伸農業產業鏈、發揮農業多功能等方面尋找農業發展道路。今年,將通過要素和制度創新,讓農業前後延伸、左右拓展,與加工流通、休閑旅遊和電子商務等跨界融合、協同發展。支持各類主體下鄉與農民密切利益聯結,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農業是集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於一身的特殊產業。穩固傳統動力之外,要增強農民收入的抗風險性。農業保險是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傳統農業保險主要是低保障水平的成本保險,著眼於高度分散的小農經營,已不能適應現代規模經營的需要。為了同時應對價格風險和產量風險,要建立健全農業保險保障體系,開發收入保險,從覆蓋直接物化成本逐步實現覆蓋完全成本。目前,保監會和農業部已啟動這項工作。
農民區別於工人的重要方面是擁有農村「三塊地」。穩固傳統動力之外,還要培育財產性增收這一新動能。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較低,在農民收入中所佔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農村大量的集體土地資源還沒有盤活,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也沒有被激活。新年伊始,農業部宣布將用5年時間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今後,隨著農村產權市場不斷健全、土地徵收制度的完善,農民財產性收入具有很大增長空間。
2017年,應緊緊把握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目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充分釋放農村改革的增收紅利,加快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繼續推進脫貧攻堅,讓億萬農民收穫穩穩的幸福。
推薦閱讀:
※一個農民礦工的悲情遺書
※歷代農民起義的暴民模式怪圈 【貓眼看人】
※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戰死後,部將孫可望、李定國等為什麼堅持二十年,到康熙時沒有繼續?
※農民翻修大棚,挖出古董文物上交國家,卻被判了盜墓罪!
※這座古墓全是黃金,一農民守護40年,沒有拿走一件物品
TAG: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