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巴拉國--找回內心的寧靜(4)

因果律  「業」這個字,巴利文叫迦馬,就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一般人所說的,一切善或惡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業。換句話說,業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動作反應,或結果。迦馬另一意義也可解釋為因果。「業」既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會現形的,到現形時果報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即所謂業力不滅的因果律。雜阿含經說:「依所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人收到善的,作惡的人收到惡的,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你便嘗到什麼果子。」  上面說的正是業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你有了這個結果,就是那個因種而來。好比種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從那種子而來。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從因中的種子,開花結成的。  佛陀教人信業力,信因果,依業力的因果律說業報有三時業:(一)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而現生就受果報。(二)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而次生受果報。(三)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而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這就是從過現未三世,說明因果是不會消滅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業力因果律的定理,誰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著純正的意志力,使行為純善,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執的美德,向利他的善業去努力,幸福的花果,是從人人自己的心田中培植的。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人生宇宙2006-10-05 03:04

             佛教的教理 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悟一切萬有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沒有一件事物能夠例外;所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成為一條永久不變的定律;佛就叫這定律為「緣起」。  緣起的人生宇宙,是一個處處關聯的關係之網。如像花園裡的一棵樹,要靠種子水分土壤種種因緣,才能夠生起存在,這叫「緣起」。其實生長這棵樹的種子水土等「因緣」,本身還是要靠別的因緣;因緣又要靠因緣,這樣推廣開去,可以牽涉到一切萬有。反過來說,這棵樹可以培植風景,長大後木材可以砍來做家器,而家器又可以供人應用;由因緣所生的樹,又可以做別的東西的因緣,推廣開來說,物物相助,又可以關涉一切萬有。萬物助長於一物,一物又可以關聯到萬物,宇宙萬有,就是這麼樣一個互相關聯的關係之網。  又如一個人的生存,小時要靠父母的養育,長大了要受學校的教育,還要靠朋友的幫助;衣食住一切生活物資,要靠農民、工人、商人的供給;生存的保障,要靠國家的組織,軍警的衛護。必須要有這種種的「因緣」,一個人才能夠生存。同時,一個人也必然的要盡他的智識能力,去替社會做事,給別人作「因緣」。「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屋給人住」;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是群眾分工合作的組合,它的相依共存緣起關係,是更明白的。所以,人生社會也是這麼樣的一個互相關聯的緣起之綱。  萬有都是緣起相關的,宇宙間沒有一件事,可以離開別的事物而單獨存在;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其他的人而單獨存在的。個人既需要社會群眾的助力才能夠生存,必然也就應該貢獻自己的能力給社會群眾,去幫助別人的生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來自群眾,一切還歸貢獻給群眾。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群眾。而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去為社會群眾服務謀福利,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無我為人」,互助合作。

類別:緣起| 評論(0) | 瀏覽()佛法大意2006-10-04 17:50

                 佛法大意  整個佛陀教法,若要論其大意,則亦可以三句括盡,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卻是說佛法的作用。  所謂「諸惡莫作」,是說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干;而「眾善奉行」,則是說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於「自凈其意」一句,則是要使意業清凈無染;而禪定正是清凈意業的功夫,智慧卻是清凈意業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體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 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可見這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教化。  傳記中有載:唐白香山居士曾經往參鳥窠禪師,請問佛法大意,師即答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香山笑謂:若此二句,三歲孩童也能道得。師遂喝云:三歲孩童雖能道德,八十老翁卻未必行得。這段公案,對於學佛之人,實在可堪玩味!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佛法總綱2006-10-04 17:49

                                               佛法總綱             佛陀法葯,廣說雖有八萬四千,簡約之則不外三大綱領,曰戒、定、慧,此名三無漏學;以能斷煩惱,能了生死,故稱無漏(漏喻煩惱)。這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若離此三,則非真正佛法。  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修學佛法,則需持佛戒律,這是學佛的根本。因為持戒,才能防非止惡,清凈三業。三藏經典中,律藏屬於戒學,故曰「律規三業」,規範三業,非戒而何。然戒有禁止與勒令,禁止是消極的去惡,勒令是積極的為善,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  二、定即禪定。禪是梵語「禪那」省稱,定是梵語「三昧」譯名。禪定要義,在於息慮靜緣,內須不打妄想,外要不亂攀緣,這卻是入道的樞紐。三藏經典中,經藏屬於定學,故曰「經詮一心」,一心即是定。若能入定,自可引發本性的功德;譬如盆水,擾動則混濁不清,靜寂則光明映照,眾生的心水亦然,所以定也包括一切的神通功德。  三、慧即智慧。智是決斷,慧是簡擇。這是學佛最終目的,開發智慧,就能去惑證理,所謂破諸煩惱,證真實理。三藏經典中,論藏屬於慧學,故曰「論辨邪正」,辨析邪正,最能開發智慧。然智有實智、權智,達真實理是實智,用之權巧攝眾是權智,所以慧也包括一切的權智。  須知,三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三皈依2006-10-04 17:48

              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為白,轉染成凈,把心地住於正念清凈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簡釋為依靠、救度、恭敬等義。如把三皈依淺白地說: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義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導,正信佛教。換句話說,皈依了三寶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針,迷路的小孩重歸慈母懷抱,便可獲得天倫的溫暖與慰藉。  皈依三寶是進入佛教的初步儀式,表示正式做一個佛弟子。要知道一個忠實的佛弟子,是要實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時告訴門下弟子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話是佛教精要的教義,只要依教奉行,惡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會快樂。  大家記著:佛陀是正覺的示範,為我們的大導師;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滅煩惱與痛苦的清涼藥劑;僧伽是紹隆佛法,代表佛陀轉法輪,引導眾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時念三寶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導師(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純正,心地不染,行為善良;同時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現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滿快樂的佛化生活。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世法無常2006-10-04 17:47

              世法無常   先言環境:統觀三界之內,整個世間,不論大小精粗,皆隨成、住、壞、空,不停變化;由無而有是「成」,成至飽和是「住」,隨著變壞是「壞」,壞至於無是「空」。一般房屋器皿,固然是要成住壞空;就是山 、溟海,照樣也要成住壞空。故滄海數變桑田,桑田亦數變滄海;可見萬法無常,決無一物,可為依靠。  又,一切有情世間,不論貧賤富貴,亦必依生、住、異、滅,不斷循環;投胎而出是「生」,漸長而壯是「住」,老病衰殘是「異」,壽命終了是「滅」。其仆妄乞丐之流,固然要生住異滅,即王公豪富之輩,也要生住異滅。既死,則或天堂、或地獄、或馬腹、或驢胎,莫不隨業受生矣,是故有六道輪迴,無盡無休。古人云:生死事大,豈不痛哉!是之謂也。二、人身難得  次言本身:吾人今得人身,此事因緣,甚是寶貴;蓋欲出三界,而了生死,必假聞道,修行斷證。而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難修證。譬如天道,耽著樂境,每忽解脫,不思修行;若阿修羅,則宿習多 ,與道相背,不肯修行;餓鬼眾生,則飢火中燒,呼號求食,猶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痴昏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至於地獄,眾苦交煎,受罪無間,更是不能修行。唯有人道,雖亦有苦,而道轉親切,易啟覺悟;且尚存小安,得獲辦道,而至證果。故古德曰: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然欲得人身,卻非易事。良以眾生投胎之時,賴耶本識(俗稱靈魂)昏迷倒惑,循業受生,只見男女交會因緣,而不識其善惡好歹。其中投生人道之數,僅得一二;投生余道之數,恐不止百千萬億。故昔釋迦佛說涅 經,即謂迦葉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印度稱手為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若舍此人身,想再投生為人,則如高山頂上,胡亂垂線,而能正穿針孔;亦如大海上浮木,浮木上有一孔洞,盲龜伸頭,恰入孔洞,其機緣之數,固甚聊聊。且一旦投生余道,不論天鬼地獄,壽數皆甚久遠;即畜生道,壽數雖較短促,卻恐輾轉多生。如昔舍利弗, 園中所見蟻子,已歷七佛,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蟻身,不得解脫。故經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思之可畏!三、佛法難聞  再言佛法:吾人所聞佛法,此為真正之寶。蓋世間金銀財物,只能濟身,不能濟心,固不可為寶;諸宗教哲學,雖能濟心,徒增分別,不得解脫,亦不可為寶。唯有佛法,能破迷啟悟,開發真性智慧;令離苦得樂,究竟了脫生死,故名為寶也。  然佛法難聞,聞則須具善根因緣。若生於邊地,無人弘揚,則根本不遇;或所遇非真,尤其末法,邪說橫行,其中旁門邪道,涇渭分明,尚易分別;更有附佛法外道,魚目混珠,則難辨識;或雖遇正法,卻不能解;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又或解而不信,信為道源,既無信根,道無入處。故皆不可稱為聞。必所遇正真,且能解能信,願樂欲行,乃可稱為聞。四、四馬警喻  嗚呼!無常迅速,一氣不來便成隔世;生死海深,一墮三途萬劫難復。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獲聞正法;然則,吾人應當如何努力耶?  雜阿含經喻世間有四等馬:其第一等,以顧見鞭影,遂知驅馳,而不待鞭之加身;其第二等,亦只要鞭輕著毛尾,則知驅馳;若第三等,則須待鞭杖小侵,方知驅馳;至於第四等,則必待鐵錐刺骨傷身,方肯著路。蓋警覺有利鈍,致馬分良莠也。古人云: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此其學佛者之良馬乎?  諸行無常,不可悠悠終日。古德有偈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願大家發起心來——修。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佛歷佛旗與衛塞節2006-10-04 17:44

                佛歷與佛旗世界佛教友誼會於公元一九五○年,在錫蘭哥倫坡(今斯里蘭卡科倫坡)舉行第一次會議,討論關於佛陀降生、成道,涅 年代,及出家、成道、涅 年歲史實。因為南傳與北傳佛教所記載的,各有差異,故作共同規定如下:  一、佛陀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圓日;  二、佛陀出家時是二十九歲,成道時是三十五歲;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夜睹明星悟道。  三、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涅 ,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圓日夜半入滅。  四、佛歷是由佛陀涅 時計算起。佛歷計算的方法:即將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減去佛壽八十歲,即得五四三為佛涅 年數(佛涅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再將五四三年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一五年。但到今年佛誕起,應增加一年,故今年一九七二年佛誕後的佛歷是二五一六年。計算佛歷方法,依此類推。如計算佛陀降生到現在有多少年?應將佛降生時在公元前六二三年,再加今年公元一九七二年,即得二五九五年,但到今年慶祝佛誕日,再加一年,已有二五九六年。            衛塞節或佛陀日的意義 衛塞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個叫「衛塞迦」的單稱。佛教徒指「衛塞」不是指那一個月,是指一天,是神聖五月月圓日的那一天(農曆四月十五日),所以衛塞是月圓日的意思。當公元一九六七年九月,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泰國的曼谷舉行理事會議,議決原訂的衛塞節,改為「佛陀日」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會在大馬吉隆坡及檳城舉行第九屆大會,複決通過衛塞節改為「佛陀日」(如習慣用衛塞節仍可沿用),如是佛陀日乃示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照耀全球,發揚慈悲平等教義,倡導世界和平,其意義更明達切合了。  大多數的假日或聖節,只紀念某一事,有時候是某人誕辰,或一國的獨立日,或戰勝紀功日,衛塞節或佛陀日,不僅紀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 的一代史跡紀念日。因佛陀降生、成道、涅 ,都在陽曆五月月圓日也稱三期同一慶。但有人稱做「花節」,因佛在藍毗尼園出世,傳說那時天上散下許多香花;涅 時天上也散花。這天我們常在佛像前供花或香水佳果等,無論供甚麼禮物,只是表示對佛的恭敬愛慕罷了。至於佛教團體組織慶祝衛塞委員會,特別用花車遊行,懸掛佛教旗幟,這一切無非是吸引大家對這節日的注意,還有布施誦經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聖教。無論怎樣繁忙的佛教徒對慶祝佛誕,參加遊行等從不放過,而且快樂地、虔誠地參加,是內心熱誠的透露,很自然地表現。  在中國是以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而近年以來中國佛教會也有順應時勢改用陽曆四月八日者。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佛陀的聖號釋譯和印度佛教聖地2006-10-04 17:44

              佛陀的聖號釋譯悉達多喬達摩太子成道後,聖號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的姓,譯義「能仁」,牟尼是佛的名,譯義「寂默」。能仁是表徵佛陀有慈悲救世,犧牲無我利他的德行;寂默是說佛陀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表徵他的智慧高深最勝,有自利的功能。佛:梵語稱為佛陀耶,意思是覺者,是先知先覺的聖者。這覺者有三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故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大聖人。                印度佛教聖地  一、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  二、藍毗尼園是佛陀的誕生地。  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  四、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轉法輪地。佛陀對 陳如等說四諦法,在教史上稱這次所說的法,叫做轉法輪經。 陳如等五人聞佛說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開始。  五、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  六、舍衛城是薩羅國的都城。須達多長者在此建立 園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  七、拘屍那拉城即拘屍那拉國的都城,是佛陀的涅磐地。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磐,拘屍那拉國的國王摩羅斯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遣體,在城東舉行焚化。  八、佛涅磐後,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上首,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岩,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  九、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的建築紀念物:  1.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  2.菩提迦耶有金剛大塔(又稱大菩提塔)。  3.鹿野苑有轉法輪塔。  4.拘屍那拉城有涅磐塔。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1) | 瀏覽()佛陀的族姓簡釋2006-10-04 16:51

            三·佛陀的族姓簡釋釋迦牟尼佛的家族姓,種族姓,四種姓,及所屬的民族分別略釋:  一、悉達多喬達摩,梵文——悉達多是釋迦牟尼佛幼時的名字,譯意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喬達摩是佛陀家族的姓,可簡稱喬達摩,就是悉達多太子的姓。也有譯為瞿曇。  二、釋迦牟尼佛——佛成道後的聖號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這是以釋迦種族為姓,不用家族的喬達摩為姓。故說「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三、釋迦牟尼是屬於古印度四種姓(或稱四姓,即四階級)的第二階級剎帝利王族。  四、如以世界民族之分布來說,當公元前二千多年時,雅利安族侵入印度,征服了印度原始民族達拉維甸人,到定居後所建立的國家,是屬於雅利安民族,故釋迦牟尼佛是屬於雅利安民族。  五、古印度的四姓(四階級)最高貴的階級是僧侶,稱為婆羅門,他們的任務是講授經典,專司祭祀,享有特權。第二階級是貴族和國王,稱為剎帝利,他們的任務是治理國事,也有特權。第三階級是工商業者,稱為吠舍,他們的任務是耕種田地,經營工商業,沒有特權。最下賤的階級是奴隸和僕役,稱為首陀羅,他們的任務是為以上三個階級服役,可說連做人的權利都沒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證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提倡慈悲平等,故當時能折服婆羅門教徒,來皈依佛教.

類別:佛學入門| 評論(0) | 瀏覽()釋尊八相示現2006-10-04 16:49

            釋尊八相示現  八相示現是佛陀一代的史跡,簡述於下:  一、降兜率——先住於兜率陀天內院,欲降生人間,先觀五項合宜之機,即時間、地點、國家,家庭及父母,然後下降人間。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蓮花,降入母胎。  三、出生——公元前六二三年五月月圓日,在藍毗尼園,從摩耶夫人右脅出生。  四、出家——年二十九歲,觀世間無常,欲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解脫生死痛苦,離開王宮,入山修道。  五、降魔——在尼連禪河附近的苦行林,修六年苦行後,到伽耶山附近的大菩提樹下,金剛寶座上,降伏魔軍。  六、成道——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圓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道,時年卅五歲。(成道地即現在印度的菩提耶迦耶)  七、轉法輪——成道後四十五年間說法度生。  八、入涅 ——世壽八十,在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示入涅 。  因果經中關於佛陀宿世傳說:  在過去無量劫前,燃燈佛住世時,有一位善慧仙人,歸依於佛,並買得五莖蓮華,以供養佛。時燃燈佛為善慧仙人授記說:「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有一天,善慧仙人見燃燈佛來,因地濁濕,善慧便將自己身上所穿的鹿皮衣,鋪在地上,又將頭上的頭髮,再鋪上去,待佛走過。於是燃燈佛更授記善慧說:「將來在娑婆世界作佛,度諸眾生。」善慧便出家修菩提行。從此又經過了若干時劫,迦葉佛時,善慧菩薩功行圓滿,命終生兜率天。  按:兜率天乃是欲界的空居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乃是享福的天人居住,快樂無窮,內院乃是位登補處,將欲繼承佛位的菩薩住的。菩薩修功圓滿,盡此一生,便可成佛,因此又名為一生補處。善慧菩薩已登補處,在此天中,為諸天眾,演說妙法。嗣因觀諸眾生的根性已熟,時機已至,便下生人間,成就佛道。  當菩薩從兜率天,下降人間時,諸天侍從,放大光明,菩薩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蓮花,威神巍巍,於明星出現時,降入母胎,應現於世。

推薦閱讀:

真正的寧靜,源自於內心
寧靜的孤單
快樂,不在繁華熱鬧中,而在內心的寧靜里
淡泊 寧靜
趙麗穎被稱趙小刀,李小冉怒懟網友引爭議,她卻因真性情獲贊

TAG:內心 | 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