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呼吸方法的探討

作者簡介:劉習文,1942年生人,退休中學教師。祖籍邯鄲,長於北京,退休後應邀南下傳拳,晚年定居廣西南寧。作者少年習武,15歲拜京城名家張虎臣先生為師,專攻楊少侯一張虎臣式太極拳。作為張虎臣前輩的開山弟子,較系統地學習、掌握了所屬拳系的拳、械套路以及推手,器械對練,出席過楊式太極拳傳人第四屆國際研討會。多年來,以將楊少侯一張虎臣所傳太極拳藝推向社會、推向海內外為己任,港台學者、海內外同行來訪者、切磋交流者、學習研究者絡繹不絕。他在武術刊物上發表20多篇、網路上發貼(文)40多篇文章,8篇被海外同行譯成英文,發表在美國太極雜誌上,其中《劉習文先生訪談錄》、《宋書銘和他的宋氏太極拳》被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收入2011年編著的《光輝樂章-理論成果卷》。本文選自劉先生新作書稿《楊少侯一張虎臣式太極拳預架「太極正路」》。   自然呼吸是太極拳低(初)級階段的呼吸方法。學拳初期,一心不可二用(避免偏差),多採用之,力求吐納隨拳勢伸曲、開合、起落,深勻細長,若練拳經年仍恪守「自然呼吸」信條,則有違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關於太極拳呼吸法的拳訓,終難大成。   王宗岳「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說,源自於道家五秘之「丹鼎門」,俗稱內丹術、周天功,是較為傳統、流行的練功呼吸方法,太極拳家多採納之。然內丹術、周天功練法流派紛雜,且男女方法有別,多主張「煉己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四個階段,有「築基、煉己、安爐、採藥、起火、熄火、結胎、養嬰、積行、行功、面壁、飛升」等修鍊層次,更有「陽光三現,四正沐浴、三華聚頂、和合四象、五氣朝元、琴心三疊」眾多名堂;女子內煉更講究「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葯、煉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沖舉」等等名目——種種怪異說教,不易為現代人所理解、接受,且良莠雜陳,摻有迷信、不健康成份,易將學練者引入歧途。   內丹術、周天功的「氣沉丹田」,多採用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是隨著呼氣與吸氣的運動,有意識地形成一種腹部一張一縮的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法,由於膈肌上下活動幅度的增大和腹壁前後活動的加大,可對腹部臟器的功能增加,對胃腸運動的消化功能具有顯著作用。腹式呼吸法主要有順、逆兩種形式:順腹式呼吸練法是,吸氣時腹部隨著吸氣動作逐步隆起,呼氣時腹部逐漸回縮;逆腹式呼吸練法是,吸氣時將腹部逐漸向裡邊收縮,呼氣時將回縮的腹部逐漸隆起。清末民初直至現在,太極拳家(傳人)多採用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法對腹內的壓力較大,練法不當或失誤、失控,腹部膨脹挺起如「彌勒」,拳界譏諷為「太極肚」。太極拳大家對此早有察覺、警惕:1921年許禹生先生著《太極拳勢圖解》注釋王宗岳拳論「氣沉丹田」言道:「下丹田為全身重點所在,習拳術者沉氣於此,則屹然不動,不易撼倒,但沉者徐徐而下在有意無意之間,非若外家之用力下沉、外膨小腹也。倘或不慎,每致腸疝諸症。邇來日本之靜坐家剛田虎二郎,罹糖尿病逝世,議疑努力下丹田所致,並非無因也」;1964年顧留馨先生著《太極拳研究》亦言:「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識地引導氣體徐徐有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不許使力硬壓」——   「氣沉丹田」採用逆腹式呼吸練法者,方法不當,練成「太極肚」者不在少數,甚至包括少數名家權威。作者以為「太極肚」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與男人形體「虎背狼腰」,女性形體「三圍曲線」相左。故「太極肚」是病,不是功夫,所謂挺著幾十斤的肚子仍能「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妄語也。   「氣沉丹田」不當,可沉成太肚子;「沉肩墜肘」有誤,可墜成溜肩;含胸拔背失控,可含成駝背、水蛇腰。凡此,早引起太極拳界的注意,為楊澄甫寫《太極拳術十要》的陳微明,晚年力主將「含胸拔背」改為「涵胸舒背」;吾師張虎臣則認為沉肩墜肘,利在內氣「行於手指」,但強調上下方向的松沉,卻忽視了以丹田為中心的體內外松蓄、松發的能量交換。   前人對丹田的認識,因功法流派、師傳不同而異,從丹田部位言,有上中下、前後丹田之別,亦有「太極無處不丹田」之說。較統一的認識為上丹田藏神、中丹田藏氣、下丹田藏精,而以下丹田最為重要:這是因為下丹田部位正當人體中心,其範圍包括「關元」、「氣海」、「命門」等穴,自然也包括這些穴位的作用和「腎間動氣」的功能;它是任脈、督脈、沖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宿處,是氣血彙集和「真氣」升降、開闔的樞紐;同時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處所。下丹田是元陽之本,真氣生髮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故下丹田被稱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十二經之根」、「五臟六腑之本」、「陰陽之會」、「水火交會之鄉」,為人體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位。下丹田又為「呼吸之門」,因此又稱之為「氣海」(非指臍下一寸五分處之氣海穴)。對於下丹田的作用,古代醫家精闢指出:「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未亡。」武術家們亦認為:「煉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能敵。」這丹田(指下丹田)氣由精產生,而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由此可見,下丹田內氣(即真氣)的強弱,是決定入盛衰存亡關鍵。一旦下丹田之氣練好之後,內氣可收可發,收時內氣堅凝於腹臍之間,發則氣隨意轉,力從氣注,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內氣則無所不至。用之於技擊當中,隨意運行發放至身體所需要的部位,威力頗大。從太極拳、氣功的根本作用來說,當今人們把下丹田看成是「人體內的發電站」是不無道理的。故歷代太極拳家無不強調和推崇下丹田為鍛煉、彙集、貯存人體真氣的主要部位。   《參同契》為丹經之祖,日「緩體處空房」。拳家解釋道:「緩體二字最宜注意,即「太極拳論」所謂松凈是也。緩體松凈,氣自沉于丹田。故主張用力者決不能歸於自然舒適之境,不可得太極導引之利益。」   相對於王宗岳「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呼吸法,武禹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李亦畲「呼開吸合」的呼吸法,則通俗易懂、簡單易行得多。著名學者、太極拳理論家、教育家陳微明特別推崇李亦畲之《五字訣》,1928年著《太極答問》中寫道:「呼吸通靈,周身罔問。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按先天之呼吸之體吸開呼合;後天呼吸之用吸合呼開)。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入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運氣也---胡能氣從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問,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故深受太極拳練家所喜愛。   太極拳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容不得半點虛假、荒誕怪異邪說。作者青少年師從北京通州張虎臣先生學練太極拳,數十年教學摸索實踐,結合前賢拳訓、先師教誨,取釋家「緩體」松靜之意,本道家「大道至簡歸屬自然」之說,遵拳家「太極無處不丹田」之囑,對諸家學說辯證揚棄,引薦武禹襄、李亦畲太極拳論著,總結、探討、創新出能適合自身練拳的呼吸方法,奉獻與愛好者,願得到學者、專門家的批評指正,願得到同仁、同好們的實踐撿驗。

本文來源於 中華氣功大全網(http://www.cn-boxing.com),原文地址:http://www.cn-boxing.com/info/info_5857.html


推薦閱讀:

呼吸糾正訓練,這五個胸廓練習必須做!
練習瑜伽時該如何呼吸?
八段錦整套動作的呼吸方法介紹_年月
呼吸機鎮靜
呼吸往來順自然

TAG:方法 | 太極拳 | 呼吸 | 太極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