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進取的人間佛教(圖文)

入世進取的人間佛教發布時間: 2011-01-30

積極入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鮮明特色,「入世重於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被強調為佛光人的指標。高揚入世,基於對中國佛教畸重出世乃至厭世逃世的消極退避偏向的批判,星雲大師在講演中反省說:   在過去,我們中國佛教徒的思想,總以為逃避世間,到深山裡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裡,也以不問世事為尚。結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熱情一點也提不起來,使人誤解佛教為消極、厭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會上逐漸孤立起來。[注67]   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過份地忽略了世間資生的問題,急於要求證出世的解脫,致使世人病我佛教為消極,為厭世。……沒有入世的事業,人間的實際生活脫了節。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號,國家不愛,父母不孝,族友不親,這樣就能容存於天地社會之間嗎?[注68]

環視世界,先進文明國家大多宗教發達、全民信仰,而中國人大都視宗教為余物,佛教衰落不堪,一些主持佛教者不鼓勵弘法利生、犧牲奉獻,不重視現世生活,大都強調明哲保身、入山修行,自我關閉,退出社會,使佛陀聖教不能深入社會人群,被大眾冷落,任邪魔外道橫行、迷信愚昧猖獗。目睹此情景,星雲大師不禁唏噓慨嘆,發願力挽狂瀾,振興佛教,發揮其本有的經世濟民之效。他指出,出世間固然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但佛法的出世間並非離世、避世,世間與出世間本來不二,六祖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離開了世間,便沒有佛法。「懂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注69]在此工業社會,必須復興佛法入世出世不二的精神,先作入世的事業,引導人們過好合理的經濟生活、和諧的家庭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民安國泰、社會進步,才可以找到出世的依歸。「我們贊成出世的思想,但出世思想首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後再升華為出世的想。」[注70]

中國佛教形成出世性格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弘法者不明白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應有所不同,而以出家人修行的做法來教導、要求在家信眾,要他們發出離心、忘情絕愛、禁斷葷肉、早晚課誦、長時打坐,從而誤導許多在家信眾不顧家庭、社會責任,只管自已修行了生死,導致家庭不和,事業無成,被人譏為消極自私,結果往往是佛未能成,人先做不好。直到今天,這種現象在佛教徒中尚屢見不鮮。針對這種偏弊,星雲大師強調分清出家與在家學佛之道,認為「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並不適宜於在家大眾的佛教」,[注71]在家人適宜於修學本來便是由在家眾發起的大乘佛教。星雲大師極善於對在家信徒應機說法,教導在家眾遵奉《善生經》、《玉耶女經》等經中佛陀的教誡,過好正覺的生活,敦倫盡份,盡職盡責,以大乘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利樂眾生。星雲大師對在家眾的生活和心理的深切了解,他所示在家學佛之道的親切實在,在古今高僧大德中,可謂罕見。  

至於出家眾,星雲大師也主張應積極入世行大乘道,著重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事業中修持。與在家眾應先入世後出世不同,出家眾宜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後做入世的事業。警覺人生無常,遠離物慾,淡薄情愛,不滿自己,是樹立出世思想的主要內容。對於一些人出家未久就想入山閉關靜修,星雲大師持批評態度,甚而斥為焦芽敗種,強調修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他創設條件,允許佛光山的出家徒眾輪流靜修,但規定修持到一定的時日,必須出來工作,為大眾服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修持。他指責那種大乘發心不夠、事業能力未備,而以隱遁修行標榜、實求安閑自了的人「美其名曰修行,實則做菩薩道的逃兵」。 星雲大師還指出,人間佛教所謂入世,並非一味鑽入世間紅塵中隨俗沉浮,而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間從事事業,會有貪心,會有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就等於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見到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無所懼,這種力量要從出世的思想培養起來。」[注72]出世的思想,無非是對邪見、煩惱、名利聲色的如實正知和超越解脫。  

入世的人間佛教,應以菩薩入世擔當的氣魄,發揮「人間進取」的精神,積极參与人間的建設,關注國計民生,關心社會問題、心靈問題。星雲大師確信佛教有總持人類文化的卓越智慧,有經世濟民之方,「人間所有的問題,佛教都有辦法解決,佛教應當仁不讓,主動擔負起凈化社會的責任。」[注73]他鼓勵佛教徒關懷社會,愛國愛民,克盡國民應負的責任,即出家人也不可例外。明清以降,出家人迫於朝廷的威令,遁跡山林,以不問世事為高尚,致使佛教難以發揮教化國民的作用。實則出家並非出國,當此民主化的時代,出家人也應自我肯定,走入社會,為眾謀福。比丘最好具備醫生資格,比丘尼最好能做護士或幼教老師,出家人應去任軍中的布教師、監獄的勸導師、心理咨商醫師、大學的講師教授。  

    星雲大師據佛法與世法不二的原則,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倡導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為本,廣學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數學、航海、貿易、心理學等知識技能,掌握服務社會的方便,並以佛法的正見,觀察社會問題,「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注74]他自己就世人關心的各種問題,作過《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道德觀》、《佛教的女性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未來觀》、《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談情說愛》等演講,他所編著的《佛光教科書》中的《佛教與世學》、《實用佛學》分冊,及《佛教》叢書中的《教用》專冊,更廣泛闡明了佛教與法律、哲學、科學、教育、管理、觀光、農林、環保、藝術、禮俗、企業、交通、印刷、建築、會議、心理咨商等的關係,一一說明了佛教在這些問題上的獨特智慧及效用價值,對邪見迷信和世學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大部份社會問題和文理工各門學科。在佛教史上,近世只有太虛大師以正知正見、廣博學識對多種世學作過評論,但涉及面尚不及星雲大師廣。  星雲大師不僅以佛法之正見評論世學,廣攝世學為濟世利人之用,而且成功地興辦文化、教育、醫療等多種事業,發動找回佛心、七誡、慈悲愛心列車、三好、佛學會考、監獄布教等社會運動,使佛教一改退避山林的古風,以進取的姿態深入社會,為民眾造福,展現出人間佛教積極入世的鮮明形象。
推薦閱讀:

佛教經典中,還有哪些類似心經的方便背誦的短篇?
如何勸說父親不要出家?
寺廟的和尚生病會看醫生,動手術嗎?
南北朝石刻佛教造像
為什麼要靜坐

TAG:佛教 | 進取 | 入世 | 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