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邊安全局勢之南亞篇

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地理歷史區域,而且這是一個在文化類型和歷史際遇上與以中國為首的東亞體系有著強烈類比性的地方。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次大陸無可爭議的主體部分,因此在中國的南亞地緣政治格局中,中印關係是決定性的主導因素,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都位於從屬和次要的地位。中國與印度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外交權力結構中,基本上屬於同一量級的偉大棋手。目前由於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在經濟和軍工領域對印度逐漸拉開差距,但是國家之間力量對比並不僅僅限於簡單的統計數字的對比,更重要的是要綜合考量地緣政治關係和外交利害關係,因此不宜根據兩國的GDP數字就簡單地認為中國在與印度的力量對比中已經佔了絕對優勢。分析中印兩國的外交格局,必須綜合洞察人性、地緣政治原理、外交利害關係與國際權力結構尤其是借鑒歷史經驗才能得出符合真相與指導實踐的結論。  印度自1945年獨立後,一直如尼赫魯總理所說,要追求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既生瑜,何生亮,新中國成立後,印度在一段時間裡對新中國以兄長自居,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和發展勢頭很快就後來居上。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後,印度對中國,恐懼、嫉妒和不服氣的心態兼而有之。總體而言,中印兩國目前的外交利害關係類似於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法德關係。當時的德國由於快速統一和崛起在歐洲大陸上取代了法國的傳統霸權。德國在硬實力上已經高於法國,但德國的地緣政治環境遠比法國複雜。德國與周邊的鄰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有微妙複雜,亦敵亦友的競爭關係,對世界霸主英國則擺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勢頭。而法國為了一雪普法戰爭失敗之恥,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在外交上以德國為唯一的敵手,法國外交從此就失去了彈性。外交上偏執任性,一意孤行的結果就是慾令智昏而為他國所制,法國最終被英國所利用,其強大的陸軍用來對抗強大的德國陸軍,打贏了一場得不償失的世界大戰。法國雖然打贏了一戰,但法國的實際地位卻比普法戰爭後整整降低了一個檔次,從一個在全世界有行動自由的世界大國降低為一個受制於歐洲亂局的二流國家。而德國因為在戰敗後受到了英法兩國不公正的苛刻對待,從此就在法西斯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中國對印度的優勢以及印度對中國的反優勢  中國在歷史上很早就作為一個早熟的中央集權農業帝國出現在東亞大陸上,兩千年來,這一框架經受了無數內部考驗而日趨精密完善。因此在清代後期,雖然西方殖民主義列強挾堅船利炮蜂擁來到中國攫取利益,但是由於中國政權的高度成熟的國家主義特性,中國政府危而不亡,分而不裂,在列強在華均勢政策的制約下,維持了一個統一的國家框架。這種國家體制的優越性具有決定性意義。相比之下,印度莫卧爾帝國的統治者雖然與滿清同為一小部分軍國主義民族用武力征服主體民族的政權,雖然一度幾乎統一整個南亞次大陸,但是它內部的中央集權程度與主體人民的國家政權意識遠遠不如清代中國。因此儘管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為爭奪印度打得不可開交,莫卧爾帝國在整體上最終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喪失了政權主體性。這一歷史慣性在今天還在起重大作用,印度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能力和對全體人民的動員能力與中國中央政府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新中國建立以來,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穩健治理,土地革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改革開放科學發展次第展開,使得中國的進步和崛起建立在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上。而印度自獨立以來,由於舊的社會經濟結構未經根本的震蕩,三大產業比例失調,發展畸形,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依附性的買辦資本和少數民族族裔掌握的盈利行業無法對印度的崛起進行有效的支撐。中國人民經過了長期現代革命精神的洗禮,徹底認識到了舊文化傳統的弊病,新中國通過逐漸普及各級教育,移風易俗,改革開放,使廣大人民煥發出了創造性的求好求富的積極力量。相比之下,印度人民繼續在傳統文化的弊病中掙扎,舊的種姓隔離制度和社會等級制度遠未消除,新的貧富分化雪上加霜。印度獨立後沿襲殖民時代精英教育的傳統,對基層教育重視不夠,呈現出一億人民九億賤民的不良人力資源結構,因此印度無法如同中國一樣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獲得大發展。印度人民種族差異和宗教差異明顯,種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無休無止,印度各地各族人民的語言所屬和分化複雜,不得不用殖民者的語言英語來作為全國的統一政府語言。而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主體語言在國內佔了絕對優勢,在本土文化上更具自信心和凝聚力。  總而言之,在綜合國力、國家制度、社會和諧與人民素質上,中國對印度有明顯的優勢,但這種競爭優勢並不能自動和完全轉化成外交鬥爭中的勝勢。因為在外交鬥爭中相對而言更加起重要作用的是外交理念和外交手法,而且印度相對中國也有著很多反面優勢能夠抵消中國的很大部分的正面優勢。  在當今全球外交權力結構中,與中國有利害糾葛,值得中國認真對待和重視的對手遠不止印度一國。而在印度外交決策者心目中,唯一的重量級對手就僅僅是中國。由於其他戰略方向的關注分散了中國的外交注意力和國家行動能力,中國不可能傾舉國之力對印度進行壓迫性外交部署,而印度卻可以集中全國力量來抗衡中國。有鑒於此,因此可以認為在中印力量對比中,勢力暫時還是均衡的。  印度由於繼承了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時遺留下來的一整套上層建築,因此被濫竽充數列入了「民主國家」陣營。出於維持中印競爭的需要,西方各國輿論中,總是把「龍象之爭」和「中印道路對比」當作焦點問題,唯恐中印兩國相安無事,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會坐視印度的崩潰或者徹底喪失對中國一爭長短的雄心。例如印度在購買西方國家先進軍火的時候,就從未如中國一樣深受各種或明或暗的限制。  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享有較高的國際威望。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全球布局的態勢,這也引發了一些國家「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印度長期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和領袖國家,也有著一定的國際影響。在某些中印兩國利益交錯相關的地區如東南亞各國,印度經常被相關國家當作制衡中國勢力的一個籌碼。不管在過去還是在現在,某些與中國出現關係緊張化的國家,第一反應就是立即與印度建立合作關係以求共同遏制中國。遠者如冷戰時期的蘇聯,近者如日本和越南,而美國則一直是對印度戀戀不忘,處處留情。  印度地緣政治環境相對中國比較優越。在中印邊界爭端中,印度的常規軍事力量投送距離較近而且路程平坦,中國常規軍事力量則要穿越青藏高原和翻越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在軍事力量上都遠弱於印度,而且遠不能聯合起來反對印度,因此儘管印度周圍的國家對印度畏威而不懷德,印度卻從不擔心南亞次大陸上會出現反印聯盟。而針對中國的新月形反華聯盟包圍圈的陰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客觀存在。相關國家對中國的台灣問題一直虎視眈眈,印度也許有類似的問題,卻從沒有像中國一樣受到困擾。  印度國內的種族宗教矛盾、社會經濟結構和傳統文化模式的弱點,雖然是客觀存在並且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印度的發展前途,但這些弱點並不能為中國所用。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當今的霸主國家美國相比,中國缺乏一整套「顏色革命」的宣傳、毒化和顛覆的手段來對印度進行政治、社會與文化壓制。不會為人所乘的弱點就不算是根本性的弱點,因此在評估中印力量對比的時候,不宜過分渲染印度的國內社會問題。  南亞次大陸各國的地緣政治利害關係的分析  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波斯高原東坡、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以及印度洋的阻隔,使得南亞次大陸在地理上自成一個單元,這也是當年英國一統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框架。英印帝國的統治框架複雜而精妙,其手法將內政與外交,將古代政治與現代政治冶於一爐而爐火純青。英國以政治傀儡英國國王為印度皇帝,以這一名義直接統治了印度的部分國土,對其他印度土邦則保持著宗主關係,至於阿富汗和尼泊爾這兩個未能在軍事上徹底征服的硬骨頭,英國則與之建立了聯盟關係。對緬甸、西藏、俾路支地區、興都庫什山北麓以及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等南亞次大陸邊緣的關鍵性地區,英國則是或者直接吞併,或者積極滲透,或者刻意劃分得犬牙交錯以便埋下未來的地緣政治糾紛而為我所用。英國統治集團善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對千變萬化的客觀事物,均能不滯於物,不拘於理,以千變萬化的手法來應對,做到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總的來說,印度在獨立後全盤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政治雄心,尼赫魯根據英國人的藍圖提出了以印度為核心,包括中亞、西亞和東南亞以及全部印度洋沿岸地區的「大印度聯邦」的構想。但印度決策者卻沒能學習到大英帝國對外交利害關係和外交權力結構的深刻洞察力以及高超精妙的外交操作手法,這導致印度在獨立後的世界外交舞台上一方面雄心勃勃,四面出擊,一方面志大才疏,一打就倒。  英國對南亞次大陸格局的塑造以及印巴分治方案的提出,到底是有意為之,目光遠大;還是不得而已,順其自然,這兩者之間就實際效果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因此外交決策者對這一段歷史的解讀不宜過分陰謀論化。目前印度需要的是汲取歷史教訓,剋制本國的不恰當野心,要為本國的外交目標尋找一個適當的合理的範圍;中國需要的是如實承認歷史遺產,簡化本國的地緣政治環境。但凡以自然地理特徵作為劃分兩國之間的邊境線,河不如山,山不如海,這是因為邊界標誌越明顯,剪不斷,理還亂的邊界利益糾葛就會趨於減少。巨大的喜馬拉雅山,既是中印某些邊境爭端的焦點,其實更是隔離中印兩國自然地理邊疆和明顯的,天然的地緣政治分界線。如果中印兩國都能擺正心態,承認喜馬拉雅山是中印兩國國家利益的合理界限,那麼中印兩國都不打算翻越喜馬拉雅山到對方的勢力範圍去尋找本國利益,這是兩全其美,各安其位的合理選擇。在國際關係中,簡單的地緣政治環境、友好的國際關係格局以及清晰的外交利益認識,其意義和效用遠遠比翻山越嶺佔領幾個損人不利己的戰略據點來得重要。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經驗來看,汲汲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喪失對外交格局和利益的全盤洞察力,必然就會因小失大,最終得不償失。  印度對西藏的不恰當興趣追根溯源也是繼承自英國,同時印度把自身對西藏的文化宗教影響想當然不恰當地引伸到政治影響,妄圖把西藏作為中印之間的緩衝地區。印度種種不正常心態,導致其至今還在收留流亡印度的達賴分裂叛亂集團。尼泊爾與不丹,這兩個國家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國家處在中印兩大國之間,一向是一仆二主,兩邊討好。中印競爭格局明朗化後,喜馬拉雅山以南的這兩國實際上成為西藏在印度方面的等價物。由於地利之便和文化聯繫,印度一直在謀求對著兩國的嚴密控制。我之所欲,亦是人之所欲;我之所得,必是人之所失。對此中國必須作一番取捨,明辨利害,權衡得失。  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扼守印度洋要衝,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印度與著兩國近在咫尺,在歷史和現實中,對這兩國均有著無可爭議,不可抗拒的影響。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外圍,是嚴密控制東南亞海路的戰略性地區,印度從大英帝國繼承了這一領土,使得印度能夠在實質上影響東南亞地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印度洋周邊只有印度一個人口超級大國,印度洋天然就是印度的海洋。印度謀求掌控印度洋合乎天意,順乎人情,勢在必行,不可阻擋。雖然這種掌控必然會給中國帶來一定的困擾,但必須看到這一困擾首先會對唯一在印度洋有大規模海軍的區域外國家美國產生不利影響。  印巴分治是南亞亂局之源。半個世紀以來,印巴之間勢力消長對於巴基斯坦呈現出不利態勢。印度目前所有的內部弱點,巴基斯坦與之相比均有過之而無不及。巴基斯坦的人口面積僅為印度的五分之一,地理氣候的優越性和工農業生產潛力則遠遠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必須在外部大國的支持下才能生存下去,美國對巴基斯坦則純以控制利用為主,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則是有限的而不可能開出空頭支票。對於印度來說,在當今的國際關係格局中已經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如分割東巴,或者不可逆轉的合併如并吞錫金,維持和深化目前的南亞聯盟是一個可行的合作框架。這個框架如能有效利用,或多或少可以讓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能從中獲益,維持兩國間斗而不破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於2005年正式成為南亞聯盟的第八個正式成員國,這標誌著,地理、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南亞次大陸各國已經全部集合在一個以印度為首的合作框架中,印度如能認清現實,對這個聯盟善加利用,或多或少會使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設想落到實處。  中印兩國應以和為貴平等相待才能雙贏互利  印度是一個很難纏的對手和鄰居,從來就不可能視而不見,但是完全重視起來,又會產生得不償失之感。因為即便中國徹底戰勝印度,也不可能獨佔勝利成果,這是1962年中國在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勝利後極為克制的原因之一。中國對印度一直存在一定的勝勢,但是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中,卻不可能奠定勝局。中印兩國互相爭鬥,歸根結底會被當今的世界霸主美國所樂見和利用。印度對於其他大國沒有什麼用,也沒有什麼威脅,但是印度的真正功用就是在遏制中國時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當年的蘇印聯盟關係當時就是針對中國的一種遏制行動,現在的印俄關係基本上是印蘇關係的繼承,而且俄國一直是印度最主要的武器供應國。因此在中俄、中印與印俄之間,關係一直比較微妙。輕舉妄動,一意孤行的結果必然就是加速地緣政治對手的聯合。  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對印度充滿了刻意的單相思,但印度在外交政策上顯然並不是簡單地迎合美國或者西方。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這一運動的宗旨實質上是追求獨立於美蘇兩霸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印度追求大國地位與獨立行動的舉動,實質上並非為美國所喜。2007年美國布希政府的國務卿賴斯指責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是老式思維,言下之意是印度應該拋棄成見,全心全意與美國全面合作,印度則毫不客氣地加以回敬稱不結盟運動沒有喪失意義。實際上,美國的南亞戰略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美國既希望拉攏印度遏制中國,又不得不支持巴基斯坦以免印度一統整個南亞次大陸,因此美國一直不被印度所信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印度具有不可遏制的大國雄心,這種雄心導致印度能抵抗住美國的誘惑或者威脅,因此中國不應該輕視或者忽視印度的這種雄心。  印度外交多元化的傾向,近些年來越來越明顯。印度在2009年首次派軍隊參加了法國的國慶閱兵遊行,這一舉動標誌著印度多元化外交格局的明朗化。法國一直是印度的重要軍工合作夥伴與軍火供應國,而且法國一直在推動全球權利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法國和印度的合作有著廣泛的空間。隨著中國的加速崛起,作為應對和遏制,印度與日本在經濟上也刻意升溫,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為日本對外最大的直接投資國,而且日本與印度在軍事上的對話與合作已經形成了一個有效的保障機制。出於共同防範中國的目的,印度與越南也一直在外交上和軍事上勾勾搭搭。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兩國媒體均有非主流聲音表態,聲稱要在軍事上武裝越南和印度以抗衡中國的勢力擴張。  中國和印度兩國關係的癥結就在於平衡,無論這種平衡有關國家榮耀還是有關國家實力。由於印度獨立與新中國建立在短短的幾年中先後發生,國際輿論一直把印度道路與中國道路在作對比觀察。印度更是一直對中國有特殊看法,那就是處處要與中國攀比競爭。印度對於大國地位和國際承認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了印度政治家的決策,當然公正的說來,這種心態不僅出現在中印關係上,而且出現在印度與其他任何大國的關係上。  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也汲汲於爭奪入常席位。在印度入常這個問題上,中國應該善於虛與委蛇。這個問題的解決並非單獨中國所能決定和否決,最主要的還是絕大多數國家在起作用,尤其是其他常任理事國的意見更為重要。中國在聯合國論壇上,應大力贊成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集團的領袖國家,與中國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或者在討論聯合國各項事務時,擺出一幅虛心的姿態接受印度的意見。在這些純屬國家榮耀問題上,中國應以虛馭實,對印度應多做惠而不費的順水人情。  中印兩國的發展模式趨同,兩國在經濟權力結構上必定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這種經濟方面的競爭關係,將會比單純的政治和地緣競爭關係更加重要和起決定性的作用。印度的發展需要一個恰當的勢力範圍,印度在南亞次大陸謀求主導地位有其地緣政治的合理性。南亞次大陸各國在歷史文化上淵源深厚,在經濟上的交往是自然而然,南亞次大陸就是一個合情合理,合乎天意與歷史的選擇。而中國則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最成功的外向型經濟整合框架。南亞聯盟和中國—東盟自貿區這兩個勢力範圍的建立,均有歷史合理性和現實必然性。中印兩國利益在這兩個範圍內交叉較小,應如實承認既有現實,承認對方的在各自利益範圍內的主導地位。  總而言之,中國在南亞次大陸應自我剋制,承認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地位,所謂給對手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給對手安全,就是給自己安全。中國在南亞應積極拓展經濟文化交往,在政治軍事上應該保持低調。對於中國來說,固然可以在南亞次大陸各國找到一些遏制印度的幫手和控制一些戰略據點。但是全面遏制印度所費不貲,所得有限,事實上純粹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中國在印度洋沿岸地區所能控制的據點,美國照樣能夠輕鬆做到。而美國之所以引而不發,完全是因為希望看到中印兩國互相敵視,互相爭鬥從而為美國的戰略意圖服務。同時中國對印度的遏制,也不具備地緣政治優勢。中國海軍對印度洋是鞭長莫及,而印度海軍倒是能夠對中國的海上石油運輸線形成一定的威脅,中國陸空軍要穿越青藏高原,翻過喜馬拉雅山更是千難萬險。如果中國在南亞次大陸進行代理人戰爭,那也未必有什麼勝算,美國一國對印度的支持,就足以抵消一切對印度的不利影響。  中印兩國在古代有著長期的文明交流史,古代印度文化對中國的語言、宗教、哲學和邏輯等等諸多文化領域產生了重大深刻的影響。古代中國人民對印度文明有著極高的評價,被尊之為天竺上國。兩國在近代均遭受了西方殖民主義列強的入侵和統治,具有近似的歷史命運。印度獨立和新中國成立短短几年裡先後發生,成為翻開世界歷史新篇章的重大事件。但自從新中國和平解決西藏問題以來,印度自覺其地緣政治環境相對中國的優勢已經被打破,於是採取了一系列不明智的行動,導致了兩國關係長期處於猜疑和對抗狀態,最終為他國所利用。悟已往之不可諫,知來者之可追,中印兩國決策者應以和為貴,以誠相待,以史為鑒,避免同利相忌,同利相害,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悲劇性命運。2010年12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時特彆強調,世界有足夠大的空間容納中國和印度的共同發展,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唯願中印兩國領導人以史為鑒,放眼未來,共同擔負起領導發展中國家集團,推動南南合作,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歷史責任。只有在中印兩國自我剋制,互諒互讓以及世界經濟共同的發展和繁榮中,中印兩國人民才能夠永享和平與幸福。
推薦閱讀:

從觀音造型談佛教的中國化
日媒:中國「統治」南沙已經變成事實(圖)
剩男剩女非中國獨有 韓國剩男剩女20年增長近4倍
中國大腕明星片酬排行榜曝光
算命——中國領先的大聖易經算命網市場廣闊,值得您的信賴 免費發布信息

TAG:中國 | 安全 | 周邊 | 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