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名人:呼籲秉公為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翻案
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模擬像
一、王全斌征戰後蜀所起的重大作用
我國四川省面積56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四川盆地稻米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包括當今的四川全部及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是當時面積最大的地方割據政權。它的東面是陡壁懸崖、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旳長江三峽。北面是地勢險要,不少路段必須通過棧道行軍。尤其號稱一夫荷戈萬人莫前的劍門關。自古道:「蜀道難、難於上靑天」。
此時用兵奇妙,驍勇善戰的王全斌首先親率三萬宋軍主力,巧打強攻,硬是攻破了劍門天險。大破蜀軍於劍州城下,殲敵萬餘人,活捉蜀軍最高統帥、並陳兵魏州城下,迫使蜀君投降。王全斌總共僅統率五萬將士、用66天時間,消滅了建國四十年、擁有二十萬軍隊的後蜀。得46州、240縣、534029戶。創造了以少勝多,神速殲敵的罕見戰例。
後蜀國土縱深,便於長久周旋、而易守難攻。尤其它是當時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這對剛拿下荊南、湖南和淮南十幾州不久的、建國初期的北宋來說,如同猛虎添翼!得到它,勢必變得兵強糧足而無敵於天下。王全斌為繼而掃滅南漢、南唐、北漢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為趙宋王朝統一中國大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二、王全斌果真罪該大辟嗎?
奇文共欣賞,現將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傳第十四有這樣幾段記述摘錄如下:1、昶饋遺廷讓等及犒師,同全斌之至……。由是兩路兵相嫉,蜀人亦構,主帥遂不協。2、全斌等先受詔,每制置必須諸將僉議,至是,雖小事不能即決。3、俄詔發蜀兵赴闕,人給錢十千,末行者,加兩月廩食。全斌等不即奉命,由是蜀軍憤怨,人人思亂。4、師雄分兵綿、漢間,斷閣道緣江置寨,聲言欲攻成都。自是,邛、蜀、陵十七州,並隨師雄為亂。郵傳不通者月余,全斌等甚懼。時城中蜀兵尚餘二萬,全斌慮其應賊,與諸將謀、誘致夾城中盡殺之。5、會有訴全斌及彥進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不法等事,與諸將同時召還……。詔曰:……。應孟昶宗族、官吏、將卒、士民悉令安存,無或驚擾;而乃違戾約束,侵侮憲章,專殺降兵,擅開公帑,豪奪婦女,廣納貨財,斂萬民之怨嗟,致群盜之充斥。……其令御史台於朝堂集文武百官議其罪。」於是百官定議,全斌等罪當大辟,請准律處分。
以上五點宋史摘錄其核心大意是:王全斌等一夥進入成都後,日歡夜飲置軍政大事於不顧。搶劫民財,激起民怨。目無國法軍紀、貪汅國家錢財,無視中央指示、擅自剋扣蜀軍錢糧,激起師雄等糾集十餘萬舊軍人的「興國軍」捲土重來。面對師雄的進攻嚇得要死,殘酷殺害了兩萬降兵。如此一番描繪,把北宋統一戰爭中的王全斌這支無敵雄師,說成了強盜土匪的烏合之眾,簡直就成了殺人不眨眼的魔鬼部隊。「土匪」頭子的王全斌更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果真如此嗎?!
該史記通篇漏洞百出,不能自圓其說,以其之矛,戳其之盾,就露出了馬腳,泄露出真情。請看同一宋史是這樣記述的:「全斌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旅樂為之用」記得《宰相劉羅鍋》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此話放到這裡,確系再好不過的諷刺了。
【1】罪狀設計精巧,案情撲朔迷離
此編造的罪狀最毒辣!最成功之處就是錯誤疊加集中表現,故意把各負其責、互不關聯的錯誤罪責攪和在一起,把濫殺師雄全家、納其女為妾,納歌妓,擅開豐德庫等其它幾個人乾的壞事錯事統統模糊地加到王全斌一人頭上。若除去別人乾的,剩下王全斌乾的、不就是生活上的吃玩小事嗎!
【2】訴狀來路及案審錯綜複雜
原後蜀國臣民組團赴京告御狀以及審理前奏曲的大致經過:「全斌差信使田欽祚送捷書到京城,這個曾在先鋒官高彥暉部下做副將臨陣脫逃的、陰險狡猾的小人對王全斌及其部下老是派他做信使這等苦差事極為不滿,乘機發泄添醬加醋地向宋太祖反映了全斌等人的問題」。自此太祖關注這件事,思索如何處置肇事將領。如此絕密的事,怎會讓後來才組團的原蜀國臣民赴京告狀團知道,並成功地告倒了全斌等一批將領。負責調查此案並執筆成狀的人,恰好又遇上後來成為大宋叛徒的閭丘仲卿,這個叛徒的正直感、道德水準和那樣一大批對王全斌滅國恨得要死的孟昶宗族及其軍政人員訴狀材料的真實性,又有多大的信任度和合法性。為什麼詔令只議罪不論功。更為奇怪的是:智商特別高、深深懂得國法的大宋宰相趙普竟在王全斌等人的案子還未經御史台複審定案前,就當眾大喊大叫,欲立即斬首而後快,此重重疑團說明了什麼?!
【3】後蜀滅亡初期存在的問題和錯誤
北宋推翻後蜀地方割據政權,正面臨一個政權被推翻、另一個政權尚在建設完善的過程之中,社會秩序混亂這很自然,加上舊政權中的部分軍政人員存在反抗情緒而暗中搗亂,甚至搞復辟。就是一般平民也有一個理解、適應的過程,出現怨言甚至騷亂也不足為奇。這時,宋朝進駐軍的將士們就被推到風頭浪尖上去了。一個幾萬人的軍隊處在顛覆性的特大動蕩之中,只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就要給予體諒,大多給予教肓。對於大的原則問題,也應該是各負其責。
首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作為宋軍主帥的王全斌本應該不折不扣地執行最高統帥宋太祖的中央命令;擅自剋扣起解蜀軍的錢糧,肯定是個極其嚴重的錯誤。但是,當宋軍埋怨待遇不如被俘蜀軍影響士氣而自作主張將剋扣部份補給宋軍將士時,就要體諒前線總指揮的苦楚。他也不可能像宋太祖那樣高瞻遠矚。遠在天邊,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甚至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上級都應該予以寬容。況且,宋軍出發前,宋太祖沒給陣圖,仗該怎麼打明令王全斌自己看著辦。
另外,宋太祖為了鼓勵將士打贏這場戰爭,除對王全斌面授機宜外,還公開對出征將土說:「朕只要西蜀土地,其它什麼都不要,你們入川之後除所得軍械糧食充公外,金銀財物盡數分給出征將士」。此舉造就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功效。其目的無非要將士們多殺敵人。戰爭勝利了,就大多將士來說,分了錢物叫貪臟,打仗死了人,又說殺人太多了。若要追究戰地指揮官的責任,作戰前鼓動的宋太祖,作為最高統帥應負最大的首要責任。
【4】無限放大缺點錯誤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王全斌缺點錯誤是有的,由於他單純軍事觀點,只要能打勝仗就行,不太喜歡約束部下,也是造成部下軍紀渙散的原因之一。對於遷就部下,客觀上助長違紀,是要負連帶責任的。但不能肆意上升到縱容、支持而無限上綱,凡事要看主流、看大方向,不能故意抹黑、栽贓。
孟昶撲捉到宋朝中央與征蜀部隊之間、新任知府與部隊之間、宋軍的兄弟部隊之間都存在微妙的分岐。於是就用同標準犒師的手段在劉廷讓和王全斌之間製造矛盾。進一步造成各自為政、各自為軍,無法形成統一指揮。這樣就削弱了新生地方政權的權威和部隊戰鬥力及威懾力。一時,使宋軍面對後蜀叛軍的進攻,顯得軟弱無力。
另外,如果確認王全斌個人私吞後蜀府庫十六萬貫錢以備日後所需之用,此貪臟枉法行為,那道是一個大事大非的問題!必須嚴肅認真核實情況、分清歷史背景和原委,查實宋太祖有無單獨許願或私下約定,或當朝有無利益分配貫例。宋太祖戰前動員就許諾過金銀財物盡數分給出征將士。據說私吞戰利品在歷代將師中極為普遍,如:李世民攻取洛陽後就私藏了大量珍寶。宋將曹瀚後來在平定南唐的戰鬥中,私吞的金帛數以億計,調用了百餘艘戰艦才運送完。這比起王全斌的數額如同小巫見大巫,怎不見追究!是否也有個約定。按戰前宋太祖面授機宜、指示王全斌,戰利品中的錢帛一律用來賞賜將土。談到賞賜將士,自然也包括王全斌,宋太祖是否按功勞、軍階進行獎賞,他曾許給這位主帥多少?以超過多少屬於貪臟枉法。
北宋和前幾朝大將軍所轄部隊有大量留存錢財、戰利品的先例,以本朝允許金額限量界定合法留存或非法貪臟。還要看是在軍中(小金庫)還是在王全斌私人家裡查抄的來區別性質。筆者暫時未見到抄家時收繳的臟物。這些都是需要資深專家調查研究甄別的。
關於貪臟枉法也好,濫殺無辜也好,豪奪婦女搶劫也好,是指王全斌團伙就要落實到人。不要遇事都扣到主帥頭上。涉嫌所說擅開豐德庫攫取金珠寶貝,納蜀將李廷珪家歌妓的是王仁贍。違犯主帥招安指令,濫殺師雄全家,納其女為妾,逼反亂世的是米光緒。直接縱容部下違法亂紀的是崔彥進。至於提到部將王彥升、呼延贊都是宋太祖的舊時愛將,性情急躁,兇狠殘忍,以前還有吃人耳之傳說,為何要與征蜀戰爭扯到一起。還有基層士兵搶劫擾民的違紀違法行為等等,凡此種種作為主帥王全斌都只能負有連帶責任。他本人無非不喜歡約束部下和喜歡花天酒地罷了,除此還能找出其它直接犯罪的事實證據嗎?!
【5】關於王全斌專殺降兵之說
宋太祖詔命全斌為征戰後蜀的西川行營前軍都部署。即宋軍主帥。他負有全面指揮這場戰爭,並為其承擔首要責任。他的最大使命就是要打贏這場戰爭。為了消滅後蜀,在戰爭中他可以自主採取各種戰略戰術而不擇手段,以大量殲滅敢於反抗的敵人。尤其對瘋狂搞復辟企圖致宋軍於死地的後蜀叛軍更應毫不手軟。在兩軍對陣的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如果殺人被看作殘忍,仗就沒法打了,那是偽善騙人的空談理論。但是,當敵軍放下武器投降做了俘虜,就應受到善待。故意殺害俘虜是不人道、是要受到強烈譴責、還應受到法律懲處。
同時,還應認識到,沒有一個舊政權是甘心退出歷史舞台的。後蜀也是一樣,當它面臨滅亡,肯定要作垂死掙扎的。就是滅亡了,一些舊時政權里的軍政官員也會暗地裡搗亂,企圖復辟。後蜀雖然接受了投降,但其軍隊仍然保持原來組織結構,沒有改編或解散,這也是兵變原因之一,此成就了後蜀舊軍閥全師雄乘勢號稱「興蜀大王」組織起「興國軍」,首先在成都十個縣起兵,後得到邛、蜀等十七州的響應,聚眾十餘萬人,聲言要攻下成都、推翻北宋剛剛建立的現政權。
坐鎮成都帥府的王全斌與中央聯繫中斷了一個多月、請求救兵遲遲未到,連個有信息也沒有。此時,派出鎮壓叛亂的宋軍,除高彥暉等隨從逃回外,所部幾乎全軍覆滅。再派去迎戰的部將一個人敗回。全師雄下轄(劉澤所部三萬叛軍)已到郊縣即將兵臨成都。此時,王全斌只有親率大軍前去征討,有部將突然想到還有兩萬降兵在城裡,擔心他們到時內應外合。眾將建議殺掉這些人,以除後患。為了宋軍的生存,王全斌想不岀更好的辦法,出於萬般無奈也就答應了殺害了這些雖放下武器,但存在實際威脅的無辜降兵。
試問:宋軍面臨如此滅頂之災,宋太祖若御駕親征他能放過成都城裡的這兩萬戰俘嗎?不妨請宋太祖等古今軍事家和我們大家都來輪流當回戰地總指揮官,以傾城出擊、以不殺害這些無辜的降兵為前提進行沙盤推演,面對此情此景還有那些起死回生的軍事高招奉獻於世。筆者以為所說殺俘和殺俘罪是兩個概念。殺俘罪的界定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1、敵方已經全部放下武器。2、戰場總趨勢,敵人沒有構成對我方威脅,戰爭主動權完全操控在我方手裡。所說殺俘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叛軍兵臨城下,宋軍不僅面臨著征蜀戰果毀於一旦,而且到了死亡威脅的危急關頭,此為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次特別情況下的殺人行動,不能界定為「專殺降兵。」
如果說王全斌部殺人那是事實,而且殺了很多人。戰爭就是這樣殘忍!尤其在冷兵器時代,不是你殺死敵人,就是敵人殺死你。要保存自己,就必須盡量多地殺死敵人。同一個宋史記述宋軍殺人,描寫劉光義部殺人,一筆帶過:「全做了宋軍的刀下鬼」。當形容王全斌部殺人就不一樣,他是這樣寫的:「可憐那些蜀兵被宋軍像砍瓜切菜一般殺得倒下一大片,被砍頭顱到處亂滾,慘不忍睹」!這種連傻瓜都能看得出來的文字遊戲和「專殺降兵」的無限放大措詞,不正好說明其中隱蔵著歹毒的陰謀嗎?!針對這場征蜀戰爭,若要追究戰爭罪、滅絕人類罪,宋太袓當屬頭號戰爭罪犯,但未見有人這樣認定,因為他開拓疆土,客觀上統一了中國,時局的穩定相對給人民帶來了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戰前宋太祖以戰利品中的金銀財物盡數分給岀征將土,鼓勵宋軍官兵勇猛殺敵。後蜀剛滅亡,社會秩序尚在混亂之中,不甘失敗的敵對勢力乘機搗亂。此時,本該軍事管制的關鍵時刻,宋太祖卻迫不急待地要收回王全斌的兵權,為此,他做了這樣幾件不該做的事情:
1、免去了王全斌的民政權,令其但典軍旅。
2、詔令軍中議事,必須眾將共同決定,(實際上免去了王全斌的主帥職務)。
3、自己錯下詔還任憑孟昶搞同標準犒軍,製造副帥與主帥的不和。
4、命呂餘慶任成都知府兼西川十八州政事(實際上還干預軍事),當眾追究懲處王全斌部所謂肇事官兵。
5、故意泄露宋太祖欲懲處肇事將領絕密,鼓勵集體組團到京城告御狀。把征戰將帥搞得灰溜溜的。發動蜀民揭發王全斌罪行,致使由王全斌率領的威震敵膽攻無不克的宋軍統一指揮被削弱而各自為政,造成這裡要打仗,那裡還要遭受指控。如果要追究引起民怨、激起兵變,造成二年的戰爭反覆,導致殺死了更多的人,首要責任同樣也要落實到宋太祖頭上,因為是他客觀上給全師雄為首的興國叛軍提供了氣候和土壤,再一次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戰爭結束,一萬多本該懲辦的叛軍罪犯竟被置之法外,而王全斌部的大批所謂負有責任的將士卻受到了嚴勵的懲處。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為他換來了執法如山、獎懲嚴明、愛民如子、一代明君。至今還有人為他歌功頌德而大書特書,這太不公平啦!
三、造成對王全斌不公平的內幕
要知道造成對王全斌不公平的最核心原因,就必須先行剖析宋太袓是個什麼樣的人和後來成為祖傳家法、防範、打壓武將的亡國國策。有人從趙匡胤戎馬生涯,臆猜他臉色黝黑,黑里透紅,身體強壯。也有人從一代明君方面去想像他,大腹便便、雍容華貴,身材高大魁悟。還有人說他原是一個好鬥爭勝的遊民;他嗜酒好賭;見酒必醉,有賭必贏,趙匡胤的賭那是百戰百勝的。趙匡胤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雖然年少懶學,但他後來吃苦耐勞奮力拚搏。雖然讀書不多,但他很有心機,亦城府極深,非常善於動腦筋耍手腕。辦事精明能幹,武藝高強。是個既善於用人,又善於制人的人。一句話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遠大目標的人。
同時,趙匡胤還是個貪得無厭、權力慾望登峰造極的人。他是個極權的大獨裁者,但他霸道而不殘暴、陰險而不歹毒、心狠手辣而不置戰友們於死地。大多情況下,有他仁慈的一面,生活物資上夠哥們義氣。需要你帶兵打仗,把你抱在懷裡。打完仗即刻收回兵權一腳踢開或給個沒有兵權的閑差。如此反覆循環。他要你交出兵權,但不會要你的命。要末找借口或強加罪名,迫使你交出兵權,要末用經濟贖買政策,給你錢財、給你土地、房產或調你到地方當沒有實權的高奉祿的閑官,甚至給你兒孫們補蔭襲官特權。但就是不讓你長期呆在中央禁軍里,武將這塊餅不讓你做大,更不允許武將閑時握有重兵。樞密使多由不懂軍事的文官擔任,只要他乖乖聽話好操控就行。
再細細品味趙匡胤,他強調別人要循規蹈距,而自己卻以劍走邊鋒、常常不按規距出牌的人,說到底他是個極其特殊的人。沙月先生在網上有篇文章:《敢打一群的趙匡胤》大意是:「會打的打一個,不會打的打一群。」為什麼敢打一群的反而是不會打的呢?那叫「冒天下之大不韙」大都認可一群是打不得的!否則,觸犯眾怒、一人一口唾沫,也要淹死你!通常的執政者,一般是不會打一群的。可趙匡胤就經常創造例外,他「杯酒釋兵權」,憑一杯酒就釋了主要將帥的兵權,緊接著實行兵將分離,內外互相鉗制等措施,把所有軍政大臣搞的服服貼貼。他終於集皇權、相權、軍權於一身,建立起超越中央集權的個人專制統治,以此杜絕他人重演「陳橋驛兵變「。我很讚賞這個精闢的分析。這反映趙匡胤不同尋常的為人處事和獨特的施政道法。
在剖析趙匡胤為人處世的同時,還要摸透趙普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們所制訂的基本國策是什麼?趙普雖小史出身,寡於學術,但他在亂世之中摸爬滾打,見多識廣,爾虞我詐,功底深厚。結識趙匡胤如魚得水,為了實現自已的政治抱負,他不擇手段幫助整合了各種軍政力量,成功地謀划了陳橋兵變。他的一生就是在陰謀中度過的,在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方面,他出過很多金點子,是個非凡的謀略家,但他在排斥異已,打擊同僚方面,卻出了不少餿點子,他是個陰險奸詐、毒辣兇殘的陰謀家。他的一生無時不刻都在算計別人。這裡還要提及一位特別老練的大陰謀家,他的手腕遠高於趙普,否則,他怎能自導自演「燭光斧影」的驚世傑作。這個人就是皇弟趙光義。
他們的極權餿點子,過余防範、猜忌、打壓高級將領的錯誤作法,把軍隊搞得沒有戰鬥力,為兩宋的亡國埋下了禍根。宋太祖和以宰相趙普、皇弟趙光義為核心的智囊團,超高智商疊加,最佳金牌組合,打盡天下無敵手。從奪取政權到鞏固政權,絞盡腦汁創作了很多罕見傑作,其代表作品主要有:「點檢作天子」、「陳橋驛兵變」和「杯酒釋兵權」,諸位欣賞過後,所要追索的答案也就擺在你的面前了。
【1】點檢作天子
趙匡胤在通往權力巔峰的道路上遇上兩個人;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張永德是郭威的駙馬,他們都手握重權,成為最主要的威脅。張永德原本是趙匡胤的上級且待趙匡胤不薄,可是,趙匡胤等卻利用周世宗(959年)北征時「無意中」得到一塊木牌,上面寫有「點檢作天子」幾個字,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硬是被趙氏仨巧妙地趕出了權力中心。趙匡胤設計一塊木牌叫周世宗疑心自己的女婿,而繼任殿前都檢點的正是趙匡胤。從此,軍隊基本上在趙匡胤的掌控之中。
【2】陳橋驛兵變
公元960年的春節,後周朝庭突接鎮、定兩州報吿,說遼和北漢聯合南下入侵邊境。宰相范質、王溥等急忙商議,決定派趙匡胤北上禦敵。趙匡胤的大軍慢慢吞吞地行至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安營紮寨。據說睌上士兵們不睡覺,狂呼亂叫,要求立點檢為天子。還說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謀土趙普在軍中「勸阻」。大家硬把一件早已預備好的綉龍黃袍披在剛從夢中推醒、「毫不知情」的趙匡胤身上,然後一起跪拜在地,高呼萬歲!趙匡胤「堅決」拒絕。「被迫」調轉馬頭回師開封。趙匡胤在朝中聲稱被六軍所逼,走到這步田地。直到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的禪位詔書已下達,趙匡胤幾乎不情願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此,宋史上記得清清楚楚。太精彩了!你信嗎?!
【3】杯酒釋兵權
為了防止類似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再次重演,建隆二年(961)趙匡胤首先免除了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韓令坤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的禁軍高級將領軍職。是年七月,繼任侍衛馬步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侍衛馬步軍都虞侯張令鐸等都被免除了禁軍職務,出任地方節度使去了。對於趙匡胤剝奪禁軍高級將領兵權一事,宋人有段頗具戲劇性的演繹,說有一天,趙匡胤邀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一批老戰友圍獵加酒宴聊天敘情。酒酣之際,趙匡胤說:「當皇帝好心煩、整天提心弔膽、擔心別人也黃袍加身」。一番軟硬兼施之後,石守信等人終於聽懂了,第二天就呈上了辭職報告。憑一杯酒就扒了眾將領的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精典故事。
接下來趙匡胤將軍權一分為三,掌管軍政的樞密院改由文人擔任長官。禁軍只管訓練,調兵作戰由文官指揮,打仗時,由皇帝臨時決定統帥,以相互鉗制。所有權力都在皇帝一人的掌控之中。由圍繞此既定朝綱,皇帝巧妙地利用各種矛盾,輪換地拉一派打一派,一打一摸。打了你、你還會感激他,這一手可謂高明至極。以上由趙匡胤、趙普、趙光義精心構思巧妙策劃的一部比一部精採的三部驚世之作,猶如三桌滿漢全席,如此頂級的美味佳肴都能烹飪,泡製區區的王全斌罪該大辟的連罪案只不過小菜一碟。甚至無須大師親自動手,使一個眼色菜就上桌了。
郭威領兵北上抗禦契丹,到了澶州,突然有人撕下一面黃旗披在郭威身上,口呼萬歲!趙匡胤親身征歷了這一次兵變。接下來,自己又策划了陳橋驛兵變,他太熟悉兵變,對兵變特別敏感,所以也就最害怕兵變,無時不刻牽掛著。宋太祖為了剿滅後蜀,發給五萬兵力說是由王全斌統率,一開始就不放心留了一手。劃兩萬給副帥劉廷讓,還派了兩個都監。後蜀已滅,仍讓王全斌手握重兵,坐鎮西蜀那樣一大塊地方,必然擔心其會搞兵變。故強加「違戾約束侵侮憲章」的罪名,先把你搞臭、再名正言順收回你的兵權。宋太祖貫用的一著棋,當你完成了戰爭使命,不會給你加官進爵掌大權,而會馬上借故把你踢出中央禁軍。此類立功不給賞反遭貶職的事例比比皆是;慕容延釗立了大功被貶到了襄州。李處耘立了大功被貶到了淄州。王全斌六十六天滅了後蜀,立了頭等大功,理當升任樞密使或副使。但是,他能讓你一名武將當國防部長嗎!為了達到收回兵權的目的,非但不能給你賞賜,而且必須讓你背上殺俘、激起兵變的千秋罪名。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四、王全斌連罪案是宋代最大的冤假錯案
【1】案犯簡歷
王全斌十二歲時入後唐庄宗帳下初任侍衛。從此,仕唐、仕晉、仕周,後效宋。從勤務兵到將軍,幾十年如一日。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從不獨斷專行、辦事民主,遇事必和部將商議。為人謙和、視所部將士如兄弟。他忠義智勇、驍勇善戰,忠於職守。同光四年(926)三月,郭從謙策反兵困皇宮,文臣武將紛紛開溜,唯王全斌率十餘名士卒拚命護駕,冒死將唐庄宗背上絳霄殿,見君主已死才大哭離去。
特別是乾德二年(964)冬,宋太祖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都部署,率禁軍兩萬、諸州兵一萬遠征後蜀。由於指揮巧妙、士氣高昂、強攻硬打,僅用66天,滅亡了擁有20萬軍隊的後蜀,創造了以少勝多、神速滅敵的罕見戰例。為統一中國大業立下了豐功偉績。然而,非但有功無賞,反遭「違戾約束,侵侮憲章」罪名下獄。在解除兵權前,有部將預感回京定遭迫害。建議主帥就地立國稱王,王全斌不為其所動,堅持率眾部將回到汴京接受問責。直到官復武寧軍節度使,站完了最後一班崗。
【2】好一個「有過者薄懲,有功者重獎」
王全斌在征戰後蜀中立了大功,非但未得到獎賞,反遭貶罰且差點丟了性命。王全斌被黜隋州(今湖北)後,宋太祖一直都在惦記他,征戰南漢需要主帥想到過他,攻打南唐需要主帥也想到過他。距貶職八年後。要剷除多年未了夙願的硬骨頭-北漢,特別需要總帥時又想到了他。可這一次不僅僅是想,而是把王全斌及同案犯崔彥進、王彥升都從地方調回了中央禁軍。高規格的款待,由晉王趙光義,宰相沈義倫、盧多遜等作陪,宋太祖親自召見並說:「你們幾位將軍破蜀的功勞朕永生、永世也不會忘記,大宋的史冊上也會重重地塗抹,請你們諒解朕的苦心」云云。像是在說、你們破蜀立下了大功勞,沒給獎反遭貶,我也是萬般無奈啊!(而史冊上實際重重塗抹的是罪大惡極,以上全是騙人的鬼話)。這就是宋太祖的精明之處。
不多日,宋太祖便在大明殿舉行聲勢浩大規模空前的慶功會。大殿兩側一邊是已歸順宋廷的前後蜀、南漢、南唐等十幾位已受封爵的君臣。一邊是趙光義等大宋皇親,宰相、樞密使、還有宋軍高級軍事將領等十幾位。其中王全斌被安排在僅次於潘美、皇室正統一側的重要位置。算是給盡了面子,看來這一次王全斌又要被宋太祖抱在懷裡了。會議氣氛十分熱烈,一陣陣山呼萬歲,君臣歡聚一堂,一開始,宋太祖大講:「有過者薄懲,有功者重獎」,展現皇恩浩蕩。鼓動大家再為趙宋王朝賣命。這次皇帝辦公會議的中心議題是戰爭動員會,是調兵遣將、組織戰爭領導班子、尤其是拜帥,是為攻打北漢,繼而收穫燕雲十六州公推主帥。部分宋將主動請戰時,宋太祖特喚王全斌將軍。
沒想到當年豪言壯語征蜀的王全斌卻跪稟道:「臣是個不堪重用的廢人,請陛下許臣歸田吧!」全場一片驚愕之後,宋太祖顯得有些尷尬地說:「王將軍為宋朝立下累累戰功眾目所見。朕本想征討(北漢)太原讓你做總帥,真捨不得你歸田啊!」會後經過一番動員組織,最後,宋太祖不得以御駕親征敗回,留下了終生遺憾。皇帝親征被打敗可以掐鼻子消災。上次征蜀大獲全勝,有功者重獎沒領到,有過者薄懲險些丟了性命。這次若當了總帥打敗仗而歸則必死無疑!
宋太祖的獎懲標準是雙軌制且目無朝綱隨心所欲。難道不是嗎?!請看以下結果:王全斌在征戰後蜀中立了頭功,幾乎所有的人都承認,但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交御史台治罪下場最慘!連王全斌的部將也遭貶罰。擔當主戰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王全斌親率的三萬將士沒有人受獎,其中還有被責罰處決的。後蜀都己經投降,比王全斌晚十多天才進成都的、擔任次戰場的副帥劉廷讓(又名劉光義)曹彬部卻多位部將加官進爵(這些人說起來當時也算是王全斌的所轄部下)。
A、曹彬時任都監,初升徽南院使兼領義成軍節度使。再擢樞密使。B、沈義倫時任隨軍轉運使。初升樞密副使,再擢宰相。C、時任副帥的劉廷讓,竟功升鎮安軍(大區)節度使。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幾位當了相當於現在的首相、總理、副總理、國防部長、副部長、大軍區司令員。其中的被《宋史》稱之「良將第一」的曹彬忠厚誠實謙虛謹慎從不與人爭功好鬥,的確是個好人。同時也是個身經百戰多有貢獻的將軍。如果以此種守法度、聽話、好使喚、靠得住作為提干唯一標準的話,多少還有點道理。像王全斌這樣運籌帷幄、驍勇善戰、善於打巧仗、敢於打硬仗,無往而不甠、無堅而不摧的傑出指揮員,不談論功行賞,就是功大於過也該給個樞密副使噹噹。反而要罪該大辟!把曹彬卻說成「勛業最隆、功冠群雄」的宋代第一良將顯然是說過了頭的。但是,曹彬決不是草包。說他是庸將也同樣是過頭的。至於沈義倫,暫未注意到先前和後來有何特別大的貢獻。在征蜀戰爭中也不見有立大功的特殊戰績,而為什麼就從一個隨軍轉運使一躍成為樞密副使,繼而再任宰相。光憑曹彬推舉此人,若沒有宋太祖這位伯樂的慧眼是決不可能升遷如此高位的。這樣的獎懲能說公平嗎?!這種作法對宋軍的戰鬥力是加強還是削弱,不就一目了然嗎!
【3】觸及宋太祖抑武底線王全斌罹難
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冤案,外國有冤案,我國古代、近代、現代都有冤案。由於特定條件所造就,宋代的冤案多、尤其迫害武將的冤案特別多,堪稱歷代之最。有位網友擊中了要害,他說:「宋朝皇帝的御將之道,不是求其善戰,而是求其忠誠,以為能鞏固趙氏江山。對能征善戰,多有才幹的將帥,反而常常猜忌,防範,以儘力減除對最高統治者的威脅。因此,用將但求忠誠循謹,不求有勇有謀,崇文抑武、壓抑武將地位,這些都是大宋王朝的祖傳家法。皇帝懼怕武將威脅自已的統治,因此宋朝的名將往往不得善終,如北宋狄青,遭猜忌而致死;南宋岳飛,蒙構遭遇陷害;又南宋余玠,被中傷後暴卒。」
「王全斌連罪案」同時株連其部將以及所率三萬官兵之清白,是宋太祖和宰相趙普等人陰謀策劃的宋代最大的一起冤假錯案。關於羅織專殺降俘、禍害蜀民、貪臟枉法等罪名,我在前面相關章節己經一一作過駁斥,這裡不再具體贅述。此僅在原則問題上提出以下質疑;A、王全斌率兵滅了後蜀,被推翻的舊政權部分皇親國戚、文臣武將恨死了王全斌,他們控訴王全斌的罪狀能有多大的真實性?若以此作為治罪依據,足以暴露其蓄意誣陷的罪惡勾檔。B、王全斌所率五萬將士朝夕相處、同操干戈,為什麼就不見反映所說罪行,難道一個對立面也沒有?!王全斌己淪為階下囚,難道還不敢反映嗎?單憑宋太祖的行政資源,趙普的精心算計,雞蛋里都能找出骨頭,挖地三尺什麼問題都能找出來。C、一向辦事周密謹慎的趙普,一聽說原後蜀臣民反映王全斌殺人時不問清情況,是親手殺的、部將殺的、士兵殺的,還是兩軍對陣殺的,此時宋軍將士生命受到威脅否?就迫不急待地找到宋太祖,說:「王全斌使命己完成,讓他也要嘗嘗殺頭的味道。」乘機建議把王全斌殺掉。宋太祖指示要落實材料再說。派去了後來成為宋朝叛徒的閭丘仲卿,後來材料剛到、還未經御史台審理,趙普又急忙定調王全斌罪該大辟,催促馬上殺掉。這不正好暴露了趙普一夥陷害忠良的醜惡嘴臉嗎?
宋太祖和趙普一夥利用了人們的善良心理,避開不談王全斌是在全師雄叛軍十餘萬人團團圍困成都,是在與朝庭失去聯繫一個多月亦得不到援兵,是在與兵臨郊縣的叛軍交戰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說透些是在兩軍交戰狀態下,說到底是在宋軍將士面臨生命威脅特定的情況下,為了生存、為了戰爭的勝利,才不得以而為之的。這些事實在宋史的字裡行間都能找得出來。戰爭之所以殘酷,因為他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戰鬥,尤其在冷兵器時代,你要保存自己又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大量殺死敵人,一個要消滅地方割據政權,另一個要保衛或者復辟自己的國家,兩軍交戰!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頭,反而追究起前線主帥殺人的責任,難道要讓自己的將士放下武器、伸出脖子讓叛軍去宰殺?!若要不死人最好的辦法那只有一個,皇帝不要派大軍去攻打別人的國家。一杯酒可以釋兵權的高手,泡製一個「殺俘罪狀」那是閉眼著都能辦到的事情。現實生活中不是也有人一手拿著列印好的「總統辭職書」一手握著槍、槍口頂住你的背,強迫你簽字。這能說明是自願要求辭職嗎?同理,王全斌在所謂罪狀上簽字畫押,就能信以為真嗎?!
也許有人會說,宋太祖對王全斌非常器重,決不會加害於他!你這席話就說到點子上了,這正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話題,由此就能揭開冤案的內幕;的確宋太祖對王全斌器重待他不薄。大家都知道要打仗把王全斌叫來,打完仗安上幾條罪狀,貶職到地方上去。再要打仗又從冷宮裡叫出來照此循環,決不會讓王全斌進入樞密院。這是由防範、牽制、打壓高級將領的抑武國策所決定死的。至於宋太祖器重王全斌,那是看中王全斌是位智勇善戰亦有卓越指揮才能的將領。要他為自己打天下。就因為知道他是個可以打天下的人,又害怕他去奪自已的天下。宋太祖給王全斌五萬軍隊讓他當主帥,是要他攻打後蜀。後蜀滅亡了,仍然讓王全斌手握重兵掌控後蜀這樣一塊大地方,肯定擔心他立國稱王。於是就強加罪名,收回王全斌的兵權。難得要來了後蜀舊臣的控訴狀,乘機罷了王全斌的官。宋太祖如果總現諾言,就該給王全斌記頭功進爵樞密使,而樞密使是給不會打仗的文官或者像曹彬那樣唯命是從的武官當的。王全斌在宋太祖的眼裡是需要時刻防範嚴格管控對象,故不能給賞而只能加罪於他。
讓我們再來到回放一下趙匡胤的武裝鬥爭經歷;這樣更能弄清冤案的真相:由於節度使權力過大,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藩鎮割據導致了唐朝的滅亡。於是,歷史便進入了兵燹四起的五代,此時誰的兵強馬壯誰就當皇帝,而且一個推翻一個。郭威奉命北上抵抗契丹。中途說是有人把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於是掉頭返回都城登上帝位,建立了後周政權。趙匡胤和他的謀士們親身經歷了這場兵變。不久,趙匡胤等通過陳橋驛兵變又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裡奪得了政權。他們總結了唐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和目睹了五代一個推翻一個的政權的更迭現實,太熟悉兵變並成功發動兵變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為了杜絕他人再搞兵變,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一大批高級將領的兵權。爾後,通過削藩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實際上走向了所有權力都集中到宋太祖一人手中的極端。由於害怕武將再來奪他的權,武將便成了他猜忌、防範、控制、打擊、甚至迫害的對象。尤其是到了王全斌這樣具有奪權能力和實力的「國家安危攸關者」等級的武將,當他感到你手裡的兵權有可能危及他的政權這條底線時,你就將大禍臨頭。王全斌之所以遭難,並不是那些子虛烏有駭人聽聞的罪該大辟,而是觸及了趙匡胤。「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底線。一言道破天機,所有功過是非全都「雄雞一唱天下白了」。
【4】追害王全斌,古今多有反對意見
宋太祖為了收回兵權,陰謀策划了王全斌冤案。對此,自古以來多有反對意見,本文僅舉幾例就足以證明硧系一樁冤假錯案。首先,將古人《容齋隨筆·取蜀將帥不利》照抄如下:「自巴蜀通中國之後,凡割據擅命者不過-傳再傳。而從東方舉兵臨之者雖多以得俊,將帥輒不利至於死。貶漢代公孫述、大將岑彭、來歙遭刺客之禍。吳漢幾不免,魏伐劉禪、大將鄧艾、鈡會皆至族誅。唐庄宗伐王衍,招討使魏王繼岌、大將郭崇韜、康延孝皆死。國朝伐孟昶,大將王全斌,崔彥進皆不賞而受黜十年乃復故官。」尤其古人「取蜀將帥不利」的反對意見載入史書以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為含冤的王全斌等打抱不平,伸張正義。
王繼祖先生在他的太原名人系列著作中這樣說:「史家認為,王全斌作為一員能征善戰之武臣,軍旅一生,身經百戰,名垂汗青,固然可嘉,而尤為可貴的是他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士樂為用之」。至於他在滅後蜀過程中,「違戾約束,侵侮憲章」等被陷之詞,乃屬招嫌被忌,但卻因之而有功無賞,反被太祖降職。雖如此但全斌「黜居山郡十餘年,(卻)怡然自得,」風度坦然。更是值得稱道,倍受後來史家青睞。
張珉先生在他的亂世英雄之四:虎躍晉陽的史學研究的文章中是這樣闡述的:「《容齋隨筆》是宋代著名學者洪邁博覽群書、經世致用四十餘年的智慧結晶,在這部據說可以「洞徹天下之理」的著作中,有一篇名為《取蜀將帥不利》,歷來割據四川的政權最多只傳兩代便會滅亡,而攻取四川的將帥結局大多不佳,例如三國的鄧艾、鍾會死後還被株連九族,後唐的郭崇韜也被李存勖冤殺,現在這一歷史的輪迴降臨到了王全斌頭上。」張先生的文章中還提到:「此時我又想起了洪邁的那篇文章:取蜀將帥不利……。造成這一結果不在於取蜀,而是封建社會黑暗的政治制度……。在那樣一個君王獨裁,不講法制,征戰頻繁的社會裡,中國歷代又有幾多政治家,軍事家得以善終呢?」
(署名)雪域桃源先生在他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南宋學者洪邁就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取蜀將帥不利,」也就是說:歷代入川平蜀的指揮員,下場都很慘!……在此,筆者不得不佩服洪邁敏銳的洞察力與總結能力。其實,洪邁所列舉的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南宋之前,歷代征蜀將帥下場都很慘的舉不勝舉」。(筆者按:為什麼會這樣?!這裡是地大物博的富庶敏感地區。另外,所列舉戰國、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北宋的其它將帥從略)。
還有很多反對意見,這裡就不去一一累述。其實王全斌剛進成都、尚處在軍管的非常時期,宋太祖就令王全斌把民政權交出給呂餘慶,同時規定凡決議必須眾將都同意。實際上被免了主帥權的王全斌已預感大難當頭並說「我聞古之將帥,多不能保全功名,今西蜀已平,欲稱疾東歸,庶免悔吝」。
【5】以鐵的事實為王全斌翻案
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裡,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他的;天下財富是他的,人民也是他的兒子,世上最有力量的就是皇權,有了皇權就有了一切。趙匡胤靠造勢奪了皇權,他可以指鹿為馬,把白的說成黑的!只要他感到你上升到了「國家危亡的攸關者」,感到你具備了兵變的能量,那怕只是他認為你有可能威脅他的皇權,你再竭誠為他賣命,他和趙普都會下狠心剷除你。於是羅列子虛烏有的罪名、製造偽證,如此一棍子打下去,不打死也要把你打昏。至於不打死、那也是考慮將來還需要用你。宋太祖和趙普陰謀策劃的「殺害戰俘」的這一招非常毒辣、很絕!他們掩蓋宋軍面臨生存威脅的本質。閉口不談叛軍兵臨城下,兩軍處於交戰的客觀事實。偷梁換柱地故意只說殘酷殺害放下武器的戰俘,以此激起所有人的憤概。用殺俘的緊箍咒、使王全斌遺臭萬年,宋太祖卻流芳千古。明知激起兵變的原因很複雜,即有外因、又有內因,卻把責任都加到王全斌一人頭上。這樁極具欺騙性的冤案,同時株連了為趙宋王朝打天下而出生入死的數萬官兵,這是我國宋代最大的一樁冤假錯案。宋太祖是君,王全斌是臣,君臣之間的事,其主動權完全操在皇帝手中。真是伴君如伴虎啊!如此這般那有做臣子、尤其做武將的活路。
大量的事實證明,王全斌不僅足智多謀忠勇善戰,而且十分關愛將士善於用兵。在宋軍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是一位身經百戰威震敵膽的猛將。在征戰後蜀中,他計謀奇巧辟險擊瑕,迂迴夾擊,強攻硬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五萬軍隊,兩個月的時間滅了擁有二十萬軍隊建國四十年的後蜀。他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兵力懸殊戰例,同時還創造了神速進軍的戰例。王全斌面臨叛軍的囂張氣焰,同時在受到欽差大臣丁德裕隱性奪權幾乎架空的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他胸懷開闊,仍然堅守崗位,不計較個人恩怨,善於團結不同意見的人,包括反對過自己、並證明反對錯了的部將,創造了新版空城計。率領劉廷讓、曹彬等將領傾城出擊外出掃蕩,新繁一戰扭轉戰局,最終全殲了全師雄叛軍。此為歷代所罕見!實屬叱吒風雲戰功卓著的傑出軍事家,他一生馳騁疆場,為建立北宋、統一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然而,王全斌這樣一位忠義智勇熟知兵法的優秀戰將,卻處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專制年代,尤其處在宋太祖百般防範、嚴厲打壓武將的特殊朝代,只要他擔心你有兵變實力或可能,莫說罷官、能逃條命就算萬幸。由於他客觀上統一了中國,這是主流。還會有多少人去說宋太祖用千萬將士的屍骨墊腳,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此後,凡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一言堂上,他總是有理、一貫正確,錯誤全是別人的。他發號司令,今天打這國、明天打那國,打死了人卻要為他賣命的將士們替他頂罪。他還在那裡假腥腥的為死去的人們抹眼淚。讓子民感受皇恩浩蕩,他卻成了一代名君。至今還在並且永遠享受人間香火。
歷史的車輪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現在是共和體制講民主,每個公民都有發言權。昔日佔盡天下便宜的宋太祖和趙普等,不能讓他們再繼續欺騙今天的民眾,當時統治集團自己寫的《宋史》多有為自己臉上貼金的水份,這些水份應該把它擠掉。不是全部可以信賴的。必須以歷史唯物辯證主義重新審視,以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時光延續到今天,甚至再往後千萬年,如果繼續照搬硬套古代史書,不加分析論證去廣泛傳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到時黑的被說成白的,壞人變成了好人。白的說成黑的,好人卻成了壞人。那是令人痛心的歷史悲哀!杭州岳王廟前奸相秦檜下跪醜態,任其遺臭萬年。精忠報國的岳飛冤案已昭雪,再說岳飛投敵謀反就沒有人會相信。這為糾正史料錯誤帶了個好頭。王全斌背了一千多年黑窩,至今我發現還有人在那裡說王全斌貪臟枉法胡作非為,甚至以訛傳訛把王全斌說成了殺人魔王,如此這般,一位開國功勛還會有洗清冤曲之日嗎?
本人用數年時間,翻閱了大量的正史與野史,並進行對比分析,首先從《宋史》等古笈的字裡行間中發現了很多相互矛盾、即不能自圓其說的說事。最終我認為王全斌連罪案,是一起冤假錯案。所以筆者呼籲專家、學者,特別是研究宋史的專家學者和廣大的史學愛好者們一起來關注、探討、研究王全斌的功過是非。讓我們以尊重歷史為宗旨,以實事求事的科學態度,進行資料的分析對比,關注歷史背景,合理把握、注重證據、細辨真偽。無論戰功、錯誤、罪過都要據實下結論。把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涉及戰爭等所有責任都要具體落實到人。對於虛構、臆想、估計、猜忌以訛傳訛等莫須有的罪名應予以排除。對於詆毀、無中生有、蓄意誣陷所謂罪狀予以推倒。還給王全斌一個清白!給王全斌部下數萬官兵一個公正評價!為王全斌等蒙冤將士徹底翻案!為表達對五代傑岀將領、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的崇高敬意,特奉上本人以下今音新韻律詩拙作一首:
七律·頌王全斌大將軍
後唐救駕捨生護,大戰汜水效晉鑾。
才事世宗淮境闖,又從宋祖潞州酣。
御賜裘帽千軍暖,眾壯橫眉萬士寒。
兩月滅蜀功績罕,中書追贈見赤肝。
推薦閱讀:
※北宋崔白花鳥畫
※北宋至今文人書家印譜
※《古玉圖譜》(北宋·呂大臨)
※馮瑋瑜:大道至簡 一件北宋定窯刻花雙魚紋碗入藏記
※北宋 - - 許道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