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注釋)之一
茶聖陸羽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於唐代中期(公元780年)發表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這部《茶經》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個版本。
http://hi.baidu.com/%B2%E8%EC%F8%D2%BB%CE%B6/blog/item/d797f71f9ef79ff4e1fe0b3d.html一 之 源(茶的源)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何抱者,伐而掇( 1 )之。解讀:( 1 )掇:音多( duo ),採摘。茶,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優良的木本植物。樹高一尺、二尺,直至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今重慶和湖北西部),有樹圍要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採茶。原文: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茶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解讀:茶樹的樹形像皋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樹根(瓜蘆樹出產於廣州,像茶,味很苦澀。棕櫚屬於蒲葵一類,其種子與茶子相似。胡桃樹與茶樹都能生根於瓦史之中,而往上抽生新枝。
原文: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幷(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 [ 左木右荼 ] ,其字出《本草》;草木幷,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檟( 1 ),三曰 [ 上艹下設 ] ( 2 ),四曰茗,五曰荈( 3 )。 (周公云: 檟 ,苦荼。 」 楊執戟云: 「 蜀西南人謂荼曰 [ 上艹下設 ] 。郭弘農云: 「 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一曰 荈 耳)。解讀:( 1 )檟:音假( jia )。( 2 ) [ 上艹下設 ] :音設( she )。( 3 )荈:單喘( chuan )。茶字,從字形上說,有的歸草部,有的歸木部,有的幷屬草、木兩部(以草為部首是茶,在《開元文字音義》中有記載;以木為部首,是 [ 左木右荼 ] 字,在《本草》中有記載;既從草又木的,是荼字,在《爾雅》中有記載)。茶的名稱,一稱茶,二稱檟,三稱 [ 上艹下設 ] ,四稱茗,五稱荈(周公說:檟,就是苦荼。楊雄說:蜀西南人稱茶為 [ 上艹下設 ] 。郭璞說:早采者稱為茶,晚采者稱為茗。有的稱為荈。
原文: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解讀:種茶的土壤,品質上等的茶生在風化石性的土壤上,中等的茶生在礫壤上,下等的茶生在黃泥土上。 原文: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 1 )疾。解讀:( 1 )瘕:章假( jia ),腹中腫塊。種茶不用種子而是移栽茶苗,通常長得不太茂盛。種茶的方法像種瓜一樣。種後三年即可採茶。茶葉的品質,野生的好,園圃栽培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陰下生長的茶樹,茶葉帶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茶芽肥壯似筍者為好,細小如牙的芽較次;葉緣向葉背捲曲的嫩葉為好,完全展平的看守成熟葉子的較次。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質不好,不宜採摘。因為這種茶的性質凝滯,喝了易生腹中的腫塊。
原文: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人。若熱喝、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嗓,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解讀:茶的飲用,因為它屬寒性物,所以最適合於品行端正有節儉美德的人飲用。人們如遇發熱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茶湯,其效果與最好的飲品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原文: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這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 [ 上艹下尼 ] ,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解讀:如果採摘不合時節,製造不精細,夾雜有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茶和人蔘一樣,產地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甚至飲後會帶來不得影響。上等到的人蔘產在上黨,中等的產在百濟、新羅,下等的產在高麗。出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 [ 上艹下尼 ] 當人蔘服用,將使疾病不行痊癒。明白了劣等人蔘的危害,低劣茶的害處,也就可以盡知了。
●二之具(茶葉採制用具)
原文: 籝 (1) :一曰籃,一曰籠,一曰[上竹下呂 ](2) 。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採茶也。(籝,音盈,《漢書》所謂 「 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 顏師古云: 「 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解讀: 籝,又叫籃,又叫籠,又叫筥 [ 上竹下呂 ] 。是用竹編成的,容積五升,也有一斗、二斗、三斗的,是茶農背著採茶用的。(籝,《漢書》音盈,所謂「黃金滿籝,不如一經」。顏師古注《漢書》說:籝,是一種竹器,可以裝四升東西。) (1) 籝:音盈( ying )。(2) 筥[ 上竹下呂 ] :音舉( ju )。
原文: 灶:無用突<穴犮>者。釜:用唇口者。解讀: 做茶的灶,不要煙囪(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要用鍋口有翻出唇邊的。原文: 甑( 1 ),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 2 )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於甑中,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解讀: 甑,木製或陶制,腰部用竹篾打箍,並有泥封好。竹籃作蒸箅入甑中,並有竹篾吊起來(使其易放進和取出)。蒸葉時入籃內,蒸熟了,從籃內倒出。鍋里的水煮幹了,從甑中注水進去。還用三個杈的彀木枝翻拌在蒸的葉子,使其均勻,防止茶汁流失。 ( 1 )甑:音贈( zeng ),具有帶孔隔板的蒸桶。( 2 )箅:音閉( bi ),這裡指竹編的籃子。
原文: 杵 (1) 臼:一名碓 (2) ,惟恆用者為佳。解讀: 杵臼,又名碓,以一直用來搗茶的(沒有異味)為好。(1) 杵:音儲( chu ),搗物棒槌。(2) 碓:音對( dui ),用來搗物的石臼。原文: 規,一曰模,一曰棬( 1 )。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解讀: 規,又叫模,又叫棬,用鐵製成。這種模有圓形的、方形的和花形的。( 1 )棬:音圈( quan ),圈形無底模。原文: 承,一曰台,一曰砧( 1 )。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解讀: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頭製成。也可用槐木、桑木半埋在地下,使其不動搖。( 1 )砧:音真( zhen ),切或捶東西時墊。在底下的物體。
原文: [ 衤詹 ] ( 1 ),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 [ 衤詹 ] 置承上,又以規置 [ 衤詹 ] 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解讀: [ 衤詹 ] ,又叫衣,用油綢布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這種布鋪放在承台上,布上放圈模,用來壓制餅茶。壓好一塊後,取出餅茶,再壓下一塊餅茶。( 1 ) [ 衤詹 ] :音摻( chan ),古代一種短的便衣,這裡指布狀物。
原文: 芘莉( 1 ),一曰籝子,一曰筤 [ 上竹下良 ] ( 2 ),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解讀: 芘莉,又叫籝子,也叫筤 [ 上竹下良 ] 。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寬二尺、柄長五寸,並用篾紡織成有方眼的篩床,這種篩床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列放(剛壓制出的)餅茶。 ( 1 )芘莉:單皮利( pi li ),篩狀物。( 2 )筤[ 上竹下良 ] :音傍良( bang lang ),一種篩狀用具。
原文: 棨( 1 ),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解讀: 棨,又叫錐刀。柄用硬木製成,用來給餅茶中心穿孔。( 1 )棨:音啟( qi ),錐子。原文: 朴,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解讀: 朴,又叫鞭。用竹製成,用來反餅茶穿成串,以便搬運。
原文: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解讀: 焙茶,在地上挖地溝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溝上兩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原文: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解讀: 貫(圓竹條),用竹子削制而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餅茶烘焙。原文: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乾,升上棚。解讀: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兩層,層高一尺,用來焙茶。晾至半乾的餅茶,放在下層,至近全乾,移到上層。
原文: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解讀: 穿(貫穿餅茶的篾繩),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用楮樹(通稱構樹)皮做成。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五兩(唐代實行十六兩制)稱小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這個「穿」字,過去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來書寫,意思則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用「穿」來表示一個計量單位。
原文: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 1 )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解讀: 育,用木製成框架,用竹篾編成,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邊有門,其中掩起一扇門。中間放一火盆,盛有炭火灰,保持溫熱。江南梅雨季節時,燒明火除濕。 ( 1 )煻煨:音唐偎,( tang wei ),熱火灰。
●三之造(茶葉採制) 原文: 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其日,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解讀: 採茶都在(農曆)二月、三月、四月間。茶芽如筍的肥嫩芽葉,生長在有風化碎石粒的肥活土壤上,可長到四五寸。細嫩芽葉好像剛剛從土中長出的細嫩薇蕨。清晨帶著露水時就去採摘。茶芽細小如牙的(對夾葉),常生在雜草叢生的茶蓬上。一個茶樹枝條上可發出三個、四個、五個新芽葉,選擇其中肥壯的採摘。天下雨不採,晴天有雲也不採。天晴時,采來的芽葉,先上甑蒸,再搗碎,然後放在圈模中拍壓成茶餅,接著進行烘焙至干,穿成串,包裝好,茶就可以保持乾燥了。
原文: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蹙 (1) 縮然; 犎牛臆者,廉 [ 衤詹 ] 然;浮雲出山者,輪菌然;輕飆 (2) 拂水者,涵澹( 3 )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 4 )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 5 )。有如竹籜( 6 )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 [ 上竹下麗 ]簁然;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解讀: 餅茶外觀形態多種多樣,大致而論,有的像胡人的靴子,表面皺縮著;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細微的褶皺;有的像浮雲出山屈曲盤旋;有的像輕風拂水,微波漣漣;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再用水沉澱出泥膏那麼光滑潤澤;有的又像新開墾的土地,被暴雨急流沖刷而高低不平。這些都是品質好的餅茶。有的葉像筍殼,莖梗堅硬,很難蒸搗,所制茶餅表面像籮篩;有的像經霜的荷葉,莖葉凋敗,樣子改變,外貌枯乾。這些都是粗老的茶葉。 (1) 蹙:音促( cu ),皺縮。(2) 飆:音標( biao ),大,這泛指風。(3)涵澹: 水波動。(4)澄泚 :音鄧此( deng ci ),沉澱澄清。(50)腴:音魚( yu ),胖;肥沃。(6)籜:音唾( tuo ),竹筍殼。
原文: 自采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 (1) 言嘉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臧否(2) ,存於口決。解讀: 從採摘到封裝,經過七道工序;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茶葉的衰萎狀,有八個等級。有的認為,光亮、黑色、平整是好茶的標準,這是下等的鑒別方法。有的把皺縮、黃色、凹凸不平作為好茶的標準,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若既能指出品質好的原由,也能指出差的原因,才是最會鑒別茶的。為會么這樣說呢?隔夜製成的色黑,當天製成的色黃;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馬馬虎虎的就凹凸不平。茶與其它草木葉子都是一樣的。茶的質量好壞鑒別方法,有一套口決。(1) 坳垤: 音奧碟 ( ao die ), 高低不平。(2) 臧否:音臟痞( zang pi );臧,好;否,壞。
●四之器(煮茶用具)原文: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杇墁( 1 )。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 2 )下離於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聖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上並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墆臬( 3 )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 4 )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 5 )、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台之。解讀: 風爐,用銅或鐵製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使六分下面虛空形成爐膛,在爐膛上塗抹一層泥。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寫有古文共 21 個字。一隻腳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還有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隻間開三個窗口。爐底開一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窗口上書六個字,一個窗口上寫「伊公」二字,另一個窗口上寫「羹陸」二字,還有一個窗口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在窗口內設置堤壩樣的垛,三個垛牆上均鑄有圖畫。一個垛牆上有隻野雞,野雞是火禽,並畫上離卦的卦符;另一垛牆上有隻彪,彪是風獸,也畫上巽卦的卦符;還有一垛牆上有條魚,魚是水蟲,畫上個一個坎卦的卦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助火,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藤草、流水、方形圖案來裝飾。風爐也有用熟鐵打的,也有用泥做的。接受爐灰的灰承是一個有三隻腳的鐵盤,托住整個爐子。 ( 1 )杇墁:音污慢( wu man ),塗抹裝飾牆壁。( 2 )巽:音訓( xun ),風卦。( 3 ) 墆臬:音迭聶( die nie ),指爐內三個橫突出放置鍋的支撐物。( 4 )翟:音笛( di ),火禽野雞之類。( 5 )葩:音趴( pa ),花。
原文: 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齣圓眼。其底蓋若莉篋,口鑠 (1) 之。解讀: 筥(裝炭的簍),用竹子編成,高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也有的先做個像 筥形的木箱,再用藤編在外面,有六角的圓眼。底和蓋合攏後像個紡織的箱子,沿口光潔。(1) 鑠:音朔( shuo ),通爍,指弄光滑。
原文: 炭 撾[ 左木右過 ] (1) ,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上,豐中,執細頭,系一小 [ 釒展 ](2), 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槌,或作斧,隨其便也。解讀: 炭 [ 左木右過 ] (敲炭榔頭),用六棱形的鐵棒製成。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一頭套一個小環作裝飾。好像現在河隴(今黃河的甘肅地帶)的軍人拿的木棍。有的把鐵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隨其便。 (1) 撾[ 左木右過 ] :音抓( zhua ),榔頭。(2) [ 釒展 ] :音展,( zhan ),金屬環。
原文: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苔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製之。解讀: 火夾,又叫箸(火筷子。就是平常用的火鉗)。賀直形,長一尺三寸,夾火炭的頂端扁平,一樣長短,不用蔥苔、勾鎖之類的形狀,用鐵或熟銅製成。
原文: 鍑 ,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 (1) ,煉而鑄之。內模土而外模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炻 (2) 為之。瓷與炻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鐵也。解讀: 鍑(類似小口鍋),用生鐵製成。生鐵是現在搞冶煉的人說的急鐵。鐵是以用壞了的犁刀之類煉鑄的。鑄鍋時,內模抹土,外模抹沙。泥土細膩,鍋面就光滑,容易磨洗;沙料粗,可使鍋底粗糙,容易吸熱。鍋耳做成方的,讓其端正。鍋邊要寬,是為將火力向全腹蔓延。鍋腰要長,使水集於中心。腰長,水就在鍋中心沸騰;在中心沸騰,茶末易於揚起;茶末易於上升,茶味就醇美。洪州用瓷鍋,萊州用炻鍋,瓷鍋和炻鍋都是雅緻好看的器皿,但不堅固,不耐用。用銀做鍋,非常清潔,但不免過於奢侈了。雅緻固然雅緻,清潔確實清潔,但從耐久實用看,還是鐵好。(1) 趄:音切( qie ),指用壞了。(2) 炻:音石( shi ),近似陶器。
原文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解讀: 交床(鍋座),是個十字交叉形的器物,把中間挖空, 用來坐鍋。原文: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1),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解讀: 夾子,用小青竹製成,長一尺二寸。讓頭上一寸處有竹節。節以上剖開,成夾子,用來夾餅茶烘烤。烤茶時小青竹也同時烤出水分和香氣,借竹子的香氣來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間烤茶,恐怕難以弄到這種青竹。所以只好用鐵或銅來做夾,取其經久耐用。( 1 )筱:音小( xiao ),小嫩竹子。
原文: 紙囊,以剡 (1) 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解讀: 紙袋,用雙層白而厚的剡溪藤紙縫製成。用來暫時存放烤好的餅茶,使香氣不散失。 剡 (1) :音扇( shan ),指浙江嵊江。
原文: 碾,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1)為臼,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 2 )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末以鳥羽制之。解讀: 碾槽,多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轉,外方防止翻倒。槽內放一個碾砣,碾砣與槽底緊密接觸無空隙。木碾砣,形狀像車輪,只是沒有車輻,中心安一根軸。軸長九寸,寬一寸七分。碾砣直徑三寸八分,中間厚一寸,邊緣厚半寸。軸中間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圓的。掃茶用的拂末,用鳥的羽毛做成。 ( 1 )柘:音浙( zhe ),一種樹。( 2 )墮:音妥( tuo ),同砣,碾砣。
原文: 羅盒,羅末以盒蓋貯之,以則置盒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盒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才,口徑四寸。解讀: 羅(篩茶末的篩子)、盒(貯存茶末的盒子),用羅篩出的茶末放在盒中蓋緊存放,把則(量取茶末的茶匙)也放在盒中。羅篩用大竹剖成片彎屈成淺圓筒形,羅底蒙上紗或絹作篩網。盒用竹節製成,或用杉木薄片屈成圓形,塗上油漆。盒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直徑四寸。
原文: 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製匕( 1 )策之類。則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解讀: 則,用海貝、蠣蛤的貝殼之類,或用銅、鐵、竹做的匙策之類。「則」是標準量器之意,通常煮一升水,用一「方寸匕」的匙(取一立方寸的匙或小匙)量取一立方寸茶末(或一小匙茶末)如果喜歡喝得淡一些的,就少取點茶末;喜歡喝濃茶的,就多取些茶末。因此稱「則」。 ( 1 )匕:音比( bi ),勺匙。
原文: 水方,以稠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並外縫漆之,受一斗。解讀: 盛水盆,用稠木:槐木、楸木、梓木等製作,裡面和外面的縫都用油漆密封,盛水量一斗。
原文: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之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 1 )以縫之,細翠鈿以綴( 2 )之,又作油綠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解讀: 漉水囊,同一般使用的一樣,它的圈骨用生銅鑄造,這是為了防止浸濕後附著銅綠和污垢,使水有腥澀味。用熟銅做的就易生銅綠污垢;用鐵易生鐵鏽,使水腥澀。隱居者用竹、木質。木材和竹子不能持久,所以還是用生銅。水囊( 1 )縑:音煎( jian ),細絹。( 2 )綴:音墜( zhui ),縫、裝飾。
原文: 瓢,一曰 [木羲](1) 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荈賦》云: 「 酌之以匏 」 。 匏,瓢也,口闊,胚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 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 [木羲] 之餘,乞相遺(2) 也。 」 [木羲],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解讀: 瓢,又叫[木羲] 、杓。把胡蘆(瓠瓜)剖開製成,或是用木挖成。晉朝杜毓(即杜育)的《荈賦》說:「用瓠舀取」。瓠,就是葫蘆瓠。口闊,瓢身薄,柄短。晉代永嘉年間,餘姚(屬浙江)人虞洪到瀑布山採茶,遇見一道士對他說:「我是丹丘子,希望你日後把甌、[木羲]中多的茶送點給我喝。」 [木羲] ,就是木杓。現在常用以梨木製成。(1) [木羲]:音西( xi ),勺子。(2) 遺:音魏( wei ),贈送。
原文: 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解讀: 竹策,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薄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長一尺,用銀片包裹兩頭。 原文: 鹺簋( 1 ),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盒形,或瓶、或罍( 2 )。貯鹽花也。其揭,竹製,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解讀: 鹺簋,用瓷做成。圓形,直徑四寸,像只盒子,也有像瓶和小口罈子的,裝鹽用的。揭,用竹製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揭就是策(取鹽花的勺子。)( 1 )鹺簋:音搓軌( cuo gui ),鹽盒子。( 2 )罍:音雷( lei ),罈子。
原文: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陶,受二升 。解讀: 熟盂,是用來貯放熱水的,有的是瓷器,有的是陶器,容量二升 。
原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荈賦》所謂:「 器擇陶揀,出自東甌 」 。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圈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解讀: 茶碗,越州(今浙江紹興)產的最好,鼎州(今陝西涇陽)、婺州(今浙江金華)的差些。岳州(今湖南嶽陽)的好,壽州(今安徽壽縣)、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差些。有人認為邢州(今河北邢台)產的比越州的好,這是完全不對的。如果說邢州瓷像銀子,那麼越州瓷就像玉,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點;如果說邢瓷像雪,那麼越瓷就像冰,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點;邢瓷白而使茶湯呈紅色,越瓷青而使茶湯呈綠色,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點。晉代杜毓《荈賦》說的「挑選陶瓷器皿,好的出自東甌」。甌(地名),就是越州。甌(瓷盆),也是越州產的最好,口不卷邊,底圈而淺,容積不超過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進茶的湯色,使茶湯呈現白紅色。邢州瓷白,茶湯呈紅色;壽州瓷黃,茶湯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湯呈黑色。這些都不適合用來飲茶。
原文: 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 。其紙帕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解讀: 畚,用白薄草卷顧繩索而編成的盛具,可放十隻碗。也有的用竹籃來裝碗,用雙層剡紙縫製成方形襯墊,也或貯放十個碗。
原文: 札,緝栟櫚皮,以茱萸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解讀: 札(刷子),用茱萸木夾上棕桐皮纖維,捆紮緊。或將棕櫚皮纖維一頭紮緊套入一段竹管中,形如一枝毛筆。
原文: 滌方,以貯洗滌之餘。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 八升 。解讀: 洗滌盆,用來貯放洗滌剩水的。用楸木拼合製成,製法同方水盆一樣,可裝水八升 。
原文: 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受五升 。解讀: 茶渣盆,用來盛各種茶渣。製法同滌方,容積五升 。原文: 巾:以絁 (1) 布為之。長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潔諸器。解讀: 巾(抹布),用粗綢絁布製作,長二尺,做兩塊,交替使用,用以清潔茶具。(1) 絁:音施( shi ),粗綢。原文: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黃黑可扃 (1) 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解讀: 具列(陳列架、櫃),做成床形或架形,有的全用木或全用竹做成。無論木製還是竹製的,漆成黃黑色,櫃門可關。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所謂具列,是可貯放全部器物之意。(1) 扃:音坰( jiong ),門閂。可扁,可關門之意。
原文: 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蔑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蔑闊者經之,以單蔑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瓏。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解讀: 都籃,因能裝得下全部茶具而得名。竹篾編成,裡面編成三角形或方形孔眼,外面用兩道寬篾作經線,一道窄篾作緯線,交替編織在作經緯的兩道寬篾上,編成方眼,使它玲瓏好看。都籃高一尺五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底寬一尺,高二寸。
●五 之 煮(煮茶的方法)
原文: 凡炙茶,慎勿於風燼間炙。熛( 1 )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 ,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氣熟止;日干者,以柔止。解讀: 炙烤餅茶,注意不要在通風的余火上烤。飄忽不定的火苗像鑽子,使茶受熱不均勻。應當夾著餅茶靠近火,不停地正反翻動,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蝦、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後離火五寸繼續烤。如發現茶餅外形捲曲或有點解散狀態,則要按開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如果制茶時茶餅是烘乾的,以烤到香氣為度;如果茶餅是晒乾的,以烤到柔軟為止。 ( 1 )熛:音標( biao )。熛焰,不穩定的火焰。原文: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解讀: 開始制茶時,如果是很嫩的茶葉,蒸後趁熱搗碎,可以看到多數芽葉碎了,而有部分小的莖梗卻沒有碎。就是大力士舉著千斤重的杵去舂搗,也無法將這些嫩莖梗搗爛。就像小小的圓滑的漆樹子,再有力的人也不能抓住它,因為裹著這些小莖梗的全是無骨的軟料。這種茶餅炙烤起來,會出現柔軟如嬰兒手臂的現象。烤好了,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使它的香氣不致散失,等冷了再碾成末(碾得好的茶末像細米,碾得馬虎的就像菱角)。原文: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燔(1)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謂柏、松、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解讀: 烤茶用炭火為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即桑、槐、桐、櫪一類的木柴)。如果曾經烤過肉而沾染了膻味和油膩之氣的炭,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壞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說:「用朽壞的木器當柴煮食物,會有怪味」,確實如此。 ( 1 )燔:音凡( fan ),烤,如烤肉。
原文: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降以前,或潛龍蓄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解讀: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 《荈賦》中就說:水是出於岷山的清流為好)。飲用山水,最好要選取乳泉、石池慢流的水,奔涌急流的水不要飲用,長喝這種水會使人頸部生病。還有多處支流匯合于山谷的水,停蓄不流動,自炎熱的夏天到霜降以前,很可能有蛇螯之類的動物蓄積毒素在水中。如果飲用這種水,可以先挖開流水口,讓這些惡水流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來,就可煮茶喝了。至於江水,應到離人居住點較遠的地方去汲取,而井水要到人們經常汲用的井中去汲取。
原文: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 鹵舀 ][ 鹵監 ](1) 而鍾其一味乎, ( 上古暫反下吐濫反無味也? )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解讀: 至於水的沸騰程度,當冒出魚眼大小的水泡,並微微有聲音時,稱作一沸;鍋邊有如連珠般的泡往上冒,稱作二沸;有如波濤翻騰,稱三沸。再繼續煮,水沸過頭,就不宜飲用了。開始沸騰時,按照水量放適當的鹽調味,把嘗剩下的那點水潑掉。切莫因而過分加鹽,否則豈不是只喜歡鹽的一種味道嗎?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環繞著在沸水中心撐動,用「則」量取茶末從漩渦中心倒下。過一會,水大開,波濤翻滾,水沫飛濺,這時再將剛才舀出的瓢水倒進來,使水不再沸騰,從而保養在湯麵形成的泡沫。 (1) [ 鹵舀 ][ 鹵監 ] :音贛炭( gan tan ),無味。
原文: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 (1)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樽俎(2) 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 (3) 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 「 煥如積雪,燁若春 [ 艹敷 ](4)」 ,有之。解讀: 喝時,舀到碗里,讓泡沫均勻。沫餑,是茶湯上的「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花在碗中,就像棗花在圓形池塘上漂浮;又像迴環曲折的浮萍,又像晴天空中的鱗狀浮雲。沫,好像綠錢草浮在水邊,又像菊花落入杯中。餑,是用茶渣再煮,待到煮沸時產生的一層厚厚的白沫,就像皚皚白雪。《荈賦》中有「明亮像積雪,光彩如春花」的句子。 (1) 餑:音波( bo ),湯麵泡沫。(2) 俎:音祖( zu ),盛肉器。(3) 皤:音婆( po ),白色。(4) [艹敷] :音膚( fu ),舒展的花葉。
原文: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 1 ), [ 原註:徐縣、全縣二及,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也。史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 ]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 ,酌分五碗,(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解讀: 第一次煮開的水,要把沫上像黑雲母一樣的一層水膜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後,從鍋里舀出的第一瓢水,味美而久長,稱為「雋永」,通常貯放在熟盂里,以作育華止沸之用。煮出來的茶,第一、第二、第三碗為好,次一等的是第四、第五碗,要不是渴得厲害,就不值得喝了。一般燒水煮茶一升可以分作五碗(茶湯少則三碗,多則五碗,如客人多達十人,可再加兩爐),趁熱接著喝完。因為重濁不清的物質凝聚在下面,精華在上面,如果茶湯一冷,精華(香氣)就隨熱氣散發掉了;如趁熱喝了但沒喝完,精華也會散發掉。 ( 1 )雋永:音倦( juan )。雋永是味長之意。
原文: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淡。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解讀: 茶的性質儉約,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滿碗茶,喝到一半味道似已淡了,何況是水加得過多呢?
原文: 其色,緗也,其馨, [ 上必下土右欠 ] ( 1 ) 也,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解讀: 茶湯的顏色淺黃,茶的香氣四溢。茶的滋味微甜的是檟,不甜而帶苦味的是 荈,喝進去苦而咽下時回甘的是茶(另一版本說,茶味苦而不甜的是檟,甜而不苦的是荈) ( 1 ) [ 上必下土右欠 ] :音使( shi ),香氣很好。
推薦閱讀: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241-261)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421-440)
※02《第二 行發符懸旛法事》注釋淺譯(01)
※黃元吉《道德經注釋》——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下卷)_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