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E雲閃付能否扛起「銀行反擊二維碼支付」大旗?

  如今,移動(電子)支付正如火如荼,有數據顯示,電子支付已超過銀行及其傳統的支付工具——賬單和現金,以至於有人喊出了「銀行卡淪為廢品」類似的言論。

  其實,就安全性而言,二維碼不如NFC,但是NFC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對消費者來說,轉化成本也高。

  一財網撰文指出,NFC之所以發展得磨磨蹭蹭,一來和曾經摸索過的模式產業鏈都較長,製造商、運營商全在裡面張口要「羹」有關。趁著你們在那兒角力,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有自己的閉環,三下五除二就培養了超過1億的活躍用戶,兩者合計拿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九成。二來,也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需要時間,以及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支付平台有關。

  不過,NFC(近場通信)大軍已經意識到問題,正悄然集合,憋好大招準備對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從布局上講,隸屬於NFC陣營的Samsung Pay今年8月已在韓國成功上線,蘋果那頭為了對壘安卓,現在最新的蘋果6S已經搭載了NFC功能。

  除了手機能「變」信用卡,智能手環、傳統手錶也要「變」。已經有銀行和銀聯合作發布可穿戴手環,SWATCH也推出非接觸式支付腕錶,其選擇的也是NFC模式。

  掃了二維碼就不會用NFC模式,於是大類里有了「機槍之爭」。但大類里還有小類。在掃碼時,打開了支付寶就不用打開微信支付了,如同未來如果選擇了手機默認綁定A銀行的卡片,就沒了B銀行的生意;萬一安卓的支付方便更有黏性,用iOS的蘋果手機吸引力就會打折。

  但是即便如此,在培養用戶習慣、布放機具等方面,相同的陣營又能共享更多相同的利益。

  銀行和銀行之間,也是這麼一回事。初期誰不想打造自己的一套HCE近場支付品牌和功能?於是各家各走各道、產品各叫各名,即便是標準一致基於HCE的近場支付,各個銀行也試圖打造出各自的品牌。但今天,它們已一起生了一個娃:「雲閃付」。

  有業內人士提供了這樣一個視角:NFC陣營內部的一些「妥協」,和掃碼支付迅猛發展包抄掉了他們的利益有關。支付寶、微信從線上反撲線下,拿走的不僅僅是銀聯,是清算、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的收單,還有銀行們看重的交易信息,即「數據」。

  如果我們拿出信用卡賬單,除個別叫板能力特彆強的銀行外,絕大多數銀行的賬單上,用支付寶完成的交易,賬單都只記錄到支付寶,而沒有最後去向的商戶名。不只是賬單上沒有,事實上銀行們也兩眼一抹黑。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玩的是在自己賬戶體系內的「轉存」,因此只有它們看得見具體交易信息,知道誰愛在哪裡買東西、消費能力有多大、有什麼偏好,也就有了「肖像」功能。

  往深里說,如果一個持卡人持有三張卡並全部綁在了同一個支付寶或微信賬戶上,它們就具有了「賬戶功能」,知道這三張卡同屬一個人,可以依據三張卡上的交易判斷這個人的現金流、消費習慣、信用程度等。但是,這三張背後的ABC銀行,互相之間是「隔絕」的,看不到彼此的具體信息。賬戶信息向來都是銀行的核心資產,沒人願意在這事上當雷鋒。即便是清算了所有卡片的銀聯,事實上也只是個通道,並不知曉ABC卡屬於同一人。

  說到這裡,你或許能理解,當阿里和騰訊都有了各自主導的民營銀行、開始發力各自的徵信、手握各方眼饞的數據、推出各自相當於消費信貸的產品,對於銀行來說的「刺激」了吧。也正是因此,NFC模式里,不管是安卓還是iOS,走銀聯還是未來走VISA或萬事達(EMV標準信用卡底層技術標準兼容),都沒跳出有卡組織的四方模式,即其中沒有交易信息盲點。

  而在VISA和萬事達入局人民幣清算尚待時日之際,NFC各派發力的背後,還藏著一個憋足了勁的中國銀聯。在移動支付端一直挨罵「落後一步」的銀聯,一直不動聲色謀一盤大棋。只是,受理環境改善需要時間,聚集各方需要時機,而和 Pay等巨頭談判需要擺平利潤分配。

  至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些年來,它們勇敢的創新已經且還將帶領它們走得更遠。對強者而言,競爭從不是壞事,只會讓市場進步得更快,讓參與方都能從對手身上取長補短——如果傳統金融機構能從互聯網金融機構那裡學會真正尊重用戶體驗,如果互聯網金融機構能從傳統金融機構那裡學會真正敬畏規則和風險。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點擊中國著名財經公眾號(責任編輯:張春元 )
推薦閱讀:

杭州蕭山機場今天起開通二維碼手機值機服務   目前只有國航航班可辦理·每日商報
為什麼乘車二維碼還難以被全面接受?
在 Android 上製作一個有趣的二維碼:Awesome QR
做二維碼營銷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線二維碼生成器——產品功能分析

TAG:銀行 | 支付 | 二維碼 | 反擊 | 丁勾 | 二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