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一生抗清,因為錯批一人坑死崇禎皇帝,死都不能贖此罪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面對大漢奸洪承疇的勸降,被俘的南明隆武朝大學士、兵部和吏部尚書黃道周寫下了上面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歌頌了抗清死節的南明大學士史可法,而下聯則諷刺了投降滿清、為滿清征服全國而賣命的漢奸洪承疇。在寫下這副對聯後不久,黃道周就被清廷下令處死,實現了他一生的理想,也成全了他的一世英名。
黃道周
黃道周,生於1585年,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而這一年的主考官是以清廉愛民和抗金而著稱的名臣袁可立,因為受到恩師的影響,黃道周一生堅持抗清,特別是在崇禎皇帝去世以後,黃道周在之後南明的弘光、隆武兩朝任職堅持抗清,而到了隆武朝時期,甚至自己帶兵上前線與清軍廝殺,但是黃道周只是個書生,並且沒有軍事經驗和技能,所以失敗不可避免,但是其抗清的信念卻無疑是堅定的。
袁可立
但是這份堅定,卻不見得都是好事,抗清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也分在什麼時候,抗清不代表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黃道周的抗清信念就曾經壞過事,可以說這件事坑死了崇禎皇帝和明朝都不為過。
崇禎皇帝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在內憂外患中出任兵部尚書,那個時候的兵部尚書大概是明朝官員最不願意做的官了,因為他要同時面對國內的「流賊」農民軍和遼東咄咄逼人的清軍,大明王朝猶如一個久病的病人,在這兩個心腹之患的折磨之下已經虛弱不堪了,楊嗣昌就是被請來救治這個重病的病人了。
楊嗣昌像
楊嗣昌上任伊始就給大明開出了藥方: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後兩條是老生常談,但是也很難做到,明朝從萬曆年間開始用兵,天啟、崇禎兩朝對外對內不斷用兵,國庫早已空虛,民間的稅負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所以後兩條知易行難。而現階段最為可行的措施則只能是第一條了——攘外必先安內。
而這一條雖然最可行,但是卻是阻力最大的一條,清朝是明朝幾十年以來的敵人,而且雙方又分屬不同民族,儒家思想重視「華夷之辨」,要想與這樣一個敵人化干戈為玉帛,而且明朝此時處於下風,要議和必然得付出一些代價,這恐怕是朝堂上那些「正人君子」所不能接受的。
明清對峙圖
迫於輿論的壓力,在崇禎皇帝的默許之下,楊嗣昌派人暗中與皇太極取得聯繫,雙方已經就議和達成了初步的協議,但是後來議和之事慢慢公開化了,反對議和的大臣們紛紛上疏彈劾楊嗣昌。其中,以時任少詹事的黃道周最為積極,他們彈劾楊嗣昌的「奪情入閣」,雙方又在崇禎皇帝面前就議和之事進行辯論,雖然最終崇禎皇帝偏袒了楊嗣昌,但是議和之事也就被迫擱置了。
之後,因為議和未成,皇太極對明朝發動了懲罰性的攻擊,而更加嚴重的事情還在後面,崇禎皇帝面對著農民軍和清軍的雙重打擊,將領和軍隊都捉襟見肘,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兩面牆都到了,崇禎皇帝也只能在煤山自盡殉國。
崇禎皇帝上吊自盡
對於黃道周阻止明朝與清朝議和一事,用崇禎皇帝的一句話來評價,就是「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天涯看點」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屬雞人一生的運勢
※面相看你的一生事業運,人緣好不好?
※特稿︱海昏侯墓的日與夜:考古隊駐紮五年,或將守候一生
※好名字能帶來一生的財富
※你一生最少要供僧一次,供僧的功德太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