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貴養氣:太極拳練氣的原理及其方法,一定要看看!

中國傳統武術有句名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在眾多拳術當中,尤以太極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們不講筋骨皮,只講這一口氣。

談到內氣,現在許多人可能覺得陌生。實際上,它在中醫裡面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養生而不談養氣,則幾乎生無可養也。

中醫認為,人體的內氣,根據其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說法。所謂真氣,就是人體的先天之氣:而元氣則是身體內部運行之氣;身體中抵抗外邪,風濕的氣,是營氣和衛氣。這種氣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在經絡、血脈中流通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能感覺到。這種氣實際就是一種能量。在人體中,血是看得見的.氣則是看不見的,只能感覺到,比如扎針灸時.如果手扎到穴位上,得氣了,針灸師有發沉的得氣感覺,被扎者也有酸、麻、脹的得氣感;反之,如果沒有得氣,針感就是空的,患者則有疼痛的感覺。經絡和氣血學說是中醫獨有的,但在解剖中是找不到的。

氣雖無形,卻是有質的,這個質,就是一種維持我們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能量。這種能量,使太極拳與天地能量諧波共振,通過共振可增加骨骼的密度與強度。我們稱是「氣斂入骨,洗髓生精」。

《太極力氣解》曰:」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骨皮。故有力者皆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內壯於筋脈象也。」可見,氣在人體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氣遍及全身,無所不在,似「流水不腐,保持身體氣血清新流動,清澈無染」。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死。」人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為有了「氣」。「氣」聚在一起,人就活了;「氣」散了,人就死了。《黃帝內經》也有一句話:「氣合而有形。」說的是人的形體是由「氣」相合而成的,所以「氣」是生命的根本,也是太極拳養生的根本。故曰「千古一拳,養氣為根。」

如果說中醫所說的內氣有些抽象,現代醫學上的內氣,則指我們日常的呼吸及。現代醫學也強調「人活一口氣」,並且指出正確呼吸才是身體健康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們的呼吸問題不容樂觀。日本研究呼吸問題超過30年的一位科學家不無擔心地指出:「在呼吸時注意提高免疫力的人少之又少,現在進行淺呼吸、無力呼吸的人卻很多。」他感慨地說:「他們只利用了呼吸功能的60~70%。淺呼吸是使現代人健康受損的原因之一。」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會有意識地調節深呼吸」。我國呼吸科專家統計,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確。短淺呼吸不僅讓許多人大腦缺氧,容易疲備,還易誘發多種疾病。加上霧霾等環境因素,我們的呼吸功能更加弱化了。

那麼太極拳與養氣有什麼關係呢?在養生上,太極拳追求的是延年益壽,方法上則主要靠內氣的修鍊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談太極養生,就不能不談養氣。

太極拳練氣,講究內外結合。所謂內外結合.就是動作要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要求「意在動先」,以意導氣,氣遍周身。

「意在動先」並不是太極拳的發明,我們做事情都要意在動先,其他的拳術也是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只不過太極拳把意念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強調「在意不在氣」,使它成為了一種理論。雖然太極拳也講究內氣,並明確提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無往而不到」的要求,但太極拳更強調「有意不在氣,在氣則滯」的要求。太極拳是通過這種意念的鍛煉,使內氣暢通無阻,運行周身,達到內壯。所以,拳論要求「以心行氣,務令順隨」,「氣遍周身不稍滯」。

在具體練習中,太極拳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練出內氣:

一、通過架子導引內氣運動

太極拳有一系列的動作,俗稱架子,架子是前人的鍛煉經驗在姿勢上的表現。一個架子,總是要經過多方面的反覆實踐與總結論證才能創造出來,是鍛煉者的入門階梯。架子除了有技擊作用外,與某些氣功動作有相似之處,可通過外部動作來導引內部的氣血運行。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架子不僅要准,而且要熟。楊澄甫的弟子董英傑說過,練拳一次要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形意。純熟之後,一出手便有意形,則進步更速。拳勢正確又認真鍛煉,就會由外引內,逐漸產生內氣的周轉,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手指麻脹、眼睛微光,到氣遍周身。有志於練太極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確,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也。

二、通過陰陽虛實變化調動內氣的運行

有人說,太極拳的奧妙精華盡在虛實二字的運用。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正確的架子體現的,尤其是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明義提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係的結果。人體的陰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對平衡的。陰進則陽退,陽進則陰退,偏盛偏衰,就會導致疾病。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即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使氣血周轉全身,意催氣動,氣催肢動,目隨手動,手隨目動,足步穩健,左旋右轉,矯捷如龍。細言之,一足應分虛實,一指亦應分虛實,甚至每個細胞都應分虛實,這就是「一處有一處虛實」。同時又以丹田為主,一變百變,故又謂「處處總比一虛實」。練到此境界,就會「行氣如九曲珠,無處不到」,氣在體內運行亦如太極圖。

宋代二程語錄中有云:「人有壽考者,其氣血脈息自深。」氣息既長,自有推動臟腑、自我按摩的作用。臟腑強盛,百病何生?

三、通過呼吸促進內氣運行

所謂呼吸即氣之表現。太極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還採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氣時腹部往後(命門穴)吸,呼氣時腹部從後向前釋放。太極拳的呼吸,與氣功的以後天練先天、以先天為後天是一致的。吸時後天之氣下降,先天之氣便上升;呼時後天之氣上升,先天之氣下降。通過這種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氣升降、開合,達到鍊氣之目的。太極拳每勢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就會感到身體內部氣血流向心臟及命門穴,一呼氣則感到氣血走向四肢。

太極重命門,氣功重丹田。丹田氣充,氣可貫通背部三關直入泥丸。練太極拳要時刻注意發揮命門穴的樞紐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命門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執中可達四旁、勁貫脊發。動作時命門穴為原動力之源泉。勁向前去,命門穴後撐;合吸蓄勢,命門穴先後拉。發勁時,命門穴是人體爆發力的來源,意氣勁力的吞吐開合皆自此出入。命門穴還可調節全身的平衡,故曰知命門方可知太極。

太極拳的腹式逆呼吸來自吐納術,要求細、勻、深、長。但太極拳的拳勢包含著技擊,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目標、走向,只有了解了架子的起承轉合,以及蓄髮轉變的抑揚頓挫,才能和呼吸結合得很好。練拳時如果呼吸和架子一時配合不好,可先抽出一些開合分明的架子進行反覆練習,直到呼吸順暢,中氣升降、前後晃動的感覺明顯後,再進行整套拳法與呼吸的配合。初學腹式逆呼吸時要結合架子練習,呼吸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氣或強行深呼吸,否則有害無益。

四、通過意識指揮內氣運行

練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顧留馨《太極拳術》),太極拳以意運氣並非故意運氣,故運氣膨脹反滯而不靈。所以王宗岳在《行功論》中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練太極拳時,要用心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嚮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如意欲轉圈,則氣就轉圈。氣功強調意念鍛煉,調心存神凝神,恬淡虛靜,排除雜念,從心齋到坐忘。太極拳是以意識引導動作,以心行氣,用意不用力,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全身在意不在氣,意動身隨。兩者均強調心意的統帥主導作用,都有嚴格的姿勢動作要求,特別是太極拳動作變化較多,意識集中、精神貫注是完成動作的保證。

太極拳是內家拳,故練法有重意氣不重形之說,強調以心意為主導,氣要暢達充沛,神要虛靈凝聚,體要鬆柔綿軟,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寧靜。心不靜不能沉著,就不虛不靈,氣也不能收斂入骨。「心為令,氣為旗」,即是以心行氣的最好說明。練太極拳不能像靜坐那樣身體不動以意領氣,太極拳有許多動作,要意隨動作移動,從而帶動氣血運行。例如做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在流注。練太極拳尤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陳式太極拳的理論家陳鑫言:「內氣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這就說明了太極拳是以意識來指揮內氣運行的。

練習步驟

練氣的步驟,首先可從樁功開始。無論是渾元樁、乾坤樁、自然樁、三體樁、貫氣樁……都可以養氣。初練時,按要求站好架勢後,全身放鬆,自然呼吸,意守丹田,每次站四十分鐘至兩小時不等,每日練兩次。月余之後即可行氣。此時可仍用自然呼吸,也可用逆腹式呼吸。

無論練習哪一個拳勢,都要動步不動心,動身不動氣。心靜而步堅,氣靜而身移。練之日久,由靜而精,自能得飛騰變化之妙。在完成每一個動作時,首先要意動(叫做起),其次是氣行,再次是形動,熱成非氣到力發。雖是四層動作,實則瞬息之間耳。

以上是武林前輩們教授的方法與步驟,小編不揣譾陋,整理出來,供天下太極愛好者參考!


推薦閱讀:

讓你局部暴瘦的超靈驗方法
糖尿病病友血糖一直不穩定?試試這種方法!
腿型不正原因,以及調整方法
【乾貨】私藏的36種花的澆水方法送給大家...
羅盤的使用方法-

TAG:養生 | 方法 | 太極拳 | 原理 | 太極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