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冤枉諸葛亮了!他原來才是「蜀中無大將」的罪魁禍首
蜀漢後期人才凋敝,以至於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說,很多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的用人政策問題,事必躬親,大小事皆不放權,人才沒有鍛煉能力的機會。竹海君在不久前寫過一篇文章《諸葛亮為什麼會活活累死?只因信錯一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本文重點要討論的是,造成蜀中無大將的根本原因,竹海君以為,諸葛亮實在不應背這個鍋,他接手蜀漢爛攤子之時,手中可用之人已屈指可數,好不容易出了個馬謖,卻是個不堪大用的主,再者,蔣琬、費禕、董允、王平等都是他親手提拔並予以重任。
諸葛亮寫出師表
《三國志》對諸葛亮評價很高: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認為諸葛亮已經是管仲、蕭何級別的人物,只是用兵方面,稍遜風騷。然而仔細想想,諸葛亮用兵極穩,六出祁山,大多達到了戰略目的,蜀漢也得以苟延殘喘,也正是因為家底薄,所以諸葛亮才會否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故而,以諸葛亮之能,實在不能背「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的鍋。那麼,究竟應該是誰來背這個鍋呢?顯然是劉備。主要原因有三個:
劉備與龐統
其一,劉備不擅長主動網羅人才曹操三次發布「求賢令」,唯才是舉,足以顯示出他對人才的重視,所以一直以來曹魏都是人才鼎盛。劉備除了一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實在沒有表示出對網羅人才的熱衷,與陳群、陳登等擦肩而過,投奔過來的龐統因為長得丑起初也很不受待見,僅僅給了他一個縣令,「鳳雛」尚且如此,其他人才會怎麼看?在這一點上,劉備做得不如曹操遠矣,若非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更沒有多少人來投奔了。
當然,劉備用人的能力當世拔尖,只要他器重的人才,往往能夠以誠動人,他得知龐統大才後極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不亞於諸葛亮,後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但前提是,他得網羅到人才才行吧。
卧龍鳳雛
其二,劉備吝於給人封侯三國亂世,人才選擇主人為的是什麼?拼死拼活還不就是為了「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為了拉攏文臣武將之心,三國時期侯爵已經被封濫了,曹操幾乎每招降一個大將,馬上就封侯,張郃、賈詡、張魯、閻圃自不必說,劉琮投降更是一口氣給荊州官員封了十五個侯。反觀劉備,在成為漢中王之前,除去關羽的漢壽亭侯(漢獻帝所封),大概只有張飛、龐統封過侯,龐統還是死後追賜的。當皇帝後,劉備吝嗇依舊,一個侯都沒封。
最典型的是糜竺,在徐州傾盡家財資助劉備,將妹妹嫁給他,還送給他兩千家丁,他才能夠東山再起,到死竟然都沒有得封一個侯。
劉禪繼位後,馬上給諸葛亮、趙雲、李嚴、魏延、劉琰等人封侯,這其實是諸葛亮的執政手段,但為時已晚。劉備不封侯政策造成的後果很嚴重,直接喪失了對人才的吸引力,與他不擅長網羅人才的缺點一結合,蜀漢日後人才斷檔的重要原因呼之欲出。
劉備夷陵之戰急急如喪家之犬
其三,劉備在夷陵之戰家底敗光劉備在夷陵之戰全軍覆沒,一大波中堅力量風流雲散,如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程畿、黃權(降魏)等等,中下級軍官更是不可計數,他們軍隊真正的骨幹,幾乎將他多年來攢下的人才家底敗得精光。這是蜀漢後期人才匱乏的直接原因了。
到諸葛亮掌握大權時,天下三分已定,偏安西南的蜀漢總共不過百萬人口,內部挖潛終究有限度。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劉備死後,蜀漢還能續命四十年,諸葛亮居功至偉。
推薦閱讀:
※諸葛亮教你如何識別和對付小人:有五種人不能親 – 鐵血網
※諸葛亮算日子法:掐指小六壬 「快、准、神」
※揭秘諸葛亮隆中對策
※史上能掐會算的六大神人,前三卻沒諸葛亮
※1000多年來,諸葛亮這個人物,為什麼一直被人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