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趣讀《史記》(連載4)

書名: 《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

作者: 郭燦金

小說簡介:

一部史家之絕唱,一曲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我國史學的典範之作和不朽的文學經典,一直被後世所欣賞、閱讀和研究。本書作者是兩位年輕的學者,他們以新奇、別緻的現代觀念和現代視野,對《史記》所涉及眾多人物逐一品評。論古而鑒今,深刻、犀利;品人解事,妙語迭出,讓人捧腹。 郭燦金,1967年生,青年學者,河南大學教師。著有《古典下的秘寫》、《中國人易錯的文史知識》等。  許暉,1969年生,自由作家,現居北京。主編《"六十年代"氣質》、《中國歷史的後門》,著有《身體的媚術:中國歷史上的身體政治學》。 《趣讀史記:不可不知的四十九個《史記》人物》

  第四部分

  盧綰:邦哥,我也不想反啊,只是我實  「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劉關張在桃園組建黑社會之時所宣讀的誓詞,同時也是引證率最高的誓詞。自這句誓詞橫空出世以來,它就無數次地激蕩起綠林好漢、豪滑大俠的壯志,成為他們與同夥相互鼓勁的經典用語。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其中深深的遺憾—「不能同年同月生」。因此,「同年同月同日生」似乎也是衡量友誼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是古往今來一對異姓兄弟之間真能「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實在少之又少。  但有兩個人例外,他們就是劉邦和盧綰。  劉邦與盧綰不僅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是同鄉,不僅如此,他們的父親也是莫逆之交。這麼多的相同,使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一起泡妞……即使劉邦被官吏追拿東躲西藏之時,盧綰也總是隨同左右,東奔西走,如影隨形。  天下大亂,劉邦起兵,盧綰就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到漢中後,盧綰被劉邦任命為將軍,但很少真正單獨外出打仗,他似乎每天都陪在劉邦身邊。即使劉邦做了漢王之後,盧綰依然可以在劉邦的卧室內自由出入,甚至連劉邦的  避孕套放在哪個抽屜里他都了如指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在劉邦這裡,沒有任何人比盧綰更吃得開。就是蕭何、曹參等人,雖然也很受重用,但那更多是一種工作關係,一種上下級關係,這些關係是無法與劉邦、盧綰之間的關係相提並論的。  因此,在劉邦還是漢王的時候,盧綰就被封為長安侯。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冬天,不可一世的項羽已經在烏江邊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大漢王朝即將正式建立。劉邦深知盧綰還沒有像樣的功績,就特意挑了一個風險較小但又易於建功的機會給盧綰,讓他另帶一支軍隊,和劉賈一起攻打紙老虎—臨江王共尉,當然是旗開得勝。之後又隨劉邦攻打燕王臧荼,臧荼也是俯首稱臣。伴隨著盧綰的幾次轟轟烈烈的勝利,天下平定。  高祖平定天下之後,在諸侯中不是劉姓而被封王的共有七個人。高祖想封盧綰為王,但又害怕群臣心存怨恨,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不好說出口。於是就採取民主推舉的辦法,讓群臣推選誰可以做燕王。結果可想而知,盧綰以全票當選燕王,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從漢高祖劉邦的朝堂里傳出。劉邦隨即以最快的速度簽署了盧綰的任命書。  漢高祖十一年(前194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這在當時可是個大事。  陳豨是宛朐(今山東曹縣附近)人,也是劉邦的開國功臣。高祖七年冬天,韓王反叛,逃入匈奴。劉邦封陳豨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國、代國的邊防部隊,統管這一帶戍衛軍隊。  怎麼說呢,陳豨這個人有很多優點,譬如他沒有一點架子,對待賓客用的就是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禮節,而且總是謙卑恭敬,屈己待人。他這人就是有些愛慕虛榮,有一次,他高調地休假回鄉,後面隨行的車子就有一千多輛。沒辦法,他就喜歡這麼誇張,如同今人結婚喜歡弄幾十輛轎車裝點門面一樣。那次回鄉,走到趙國正好趕上天黑,就在趙國國都邯鄲過夜,一下子就把邯鄲所有的賓館住滿了,一時傳為美談。  自己不注意就容易給別人留下把柄。陳豨龐大的行親隊伍還沒走出趙國國境,趙相國周昌就專程進京找劉邦去墊磚去了。周昌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依據陳豨賓客眾多、獨掌兵權的客觀事實,推斷陳豨必有變故。於是劉邦就派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自然牽連到陳豨頭上。陳豨非常害怕,不久便自立為代王,劫掠了趙、代兩地。  劉邦御駕親征,陳豨自然不是對手,情急之下只好派手下王黃去向匈奴求救。為了打亂陳豨聯合匈奴的計劃,燕王盧綰也派手下張勝出使匈奴,聲稱陳豨等人的部隊已潰不成軍,想以此來影響匈奴的出兵計劃。  張勝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物,善於獨立思考。這樣就很可怕。  張勝抵達匈奴以後,恰逢被驅逐出境的前燕王的兒子臧衍,臧的一席話改變了張勝的命運,也改變了盧綰的命運:「您之所以在燕國受重用,是因為您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現在您想為燕國儘快消滅陳豨等人,但陳豨等人被消滅之後,接著就要輪到燕國,您這班人也要成為俘虜了。您為什麼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爭延緩了,能使盧綰長期為燕王,如果漢朝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此安定國家。」這顯然是臧版的「狡兔死,走狗烹」,結合韓信等功臣的結局,張勝沒有理由不認為臧衍說得在理。於是他掉轉方向,開始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  很快,燕王盧綰開始懷疑張勝和匈奴勾結,就上書皇帝請求把張勝滿門抄斬。張勝返回,把之所以這樣乾的原因全部告訴了盧綰。盧綰恍然大悟,找了一些替身治罪處死,把張勝的家屬解脫出來,使張勝成為匈奴的間諜,又暗中派遣范齊到陳豨的處所,想讓他長期叛逃在外,使戰爭連年不斷。  小小寰球,有幾隻蒼蠅碰壁!  陳豨與盧綰的狼狽為奸不久就難以為繼了。  一年之後,劉邦的連襟樊噲斬殺陳豨,手下作鳥獸散。一員副將投降朝廷,揭發了盧綰與陳豨暗中勾結的事實。盧綰的幸福日子走到了盡頭。  劉邦一再簡訊要求盧綰進京對質,盧綰一概稱病推託。他擺著指頭說:「也許老朋友劉邦不會殺我,但是目前劉邦病重,呂后專權,去年春天,韓信已被滿門抄斬,去年夏天,彭越也被夷族,呂后同樣不會放過我的!」  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到匈奴中,是燕王的使者。於是皇帝說:「看來盧綰是真的反了!」於是就派樊噲前去問罪。  面對朝廷的征剿大軍,盧綰縈繞在心頭的話就是:「邦哥,我真的不想反,我只是心裡不踏實啊!你們在逼我,我實在是沒有辦法!」  盧綰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  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龍體康復,重新主政之後,親自進京謝罪。他知道,以這麼多年的交情,邦哥一定會原諒他的,一定會!他的一切都是邦哥給的,因此,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和邦哥作對。他自己沒有那麼貪心,只是不想失去邦哥所給予的天堂。即使所謂的勾結匈奴,串聯陳豨,不就是想通過這三者之間的零和遊戲來延緩自己的榮華富貴嗎?盧綰儘力想說服自己,因為,無論如何,這樣做的確是僅僅為了自保。  然而邦哥卻沒有給盧綰任何機會,很快,人們的高祖、盧綰的邦哥就和全國人民說了「再見」。只是至死他也不會原諒盧綰,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反叛,但盧綰不能反叛,盧綰是他心底最後的一絲溫暖。  對於盧綰來說,沒有了「邦哥」的漢朝就如同天崩地裂。他逃入匈奴,一年之後,鬱鬱而終。  是啊,世界上哪有既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好朋友呢?

  【個性點評】  和漢王朝眾多開國勛臣相較,盧綰所作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盧綰又是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存在,讓劉邦真正成為了一個立體的人,情感豐富的人。他讓人知道,劉邦不僅會誅殺功臣,也會關愛自己的弟兄。  玩弄的是政治,在意的是友情。盧綰平衡了因劉邦誅殺功臣所導致的形象傾斜。如果說《春江花月夜》為「孤篇壓全唐」,那麼,盧綰則是「匹夫戰功臣」。

  欒布:兩個變態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  京劇《淮河營》講的是漢朝的事情: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專權,欲篡劉家江山。劉邦之子劉長,鎮守淮南,甚為勇武。劉長為趙妃所生,呂后為了爭權害死趙妃。二十年來,劉長一直認呂后為生母。於是,漢室舊臣蒯通、欒布、李左車等前往淮河營,欲向劉長講明往事,請其立即發兵除呂扶漢。  在去淮河營的路上,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唱腔:  此時間不可鬧笑話,  胡言亂語怎瞞咱!  在長安你也曾誇大話,  為什麼事到而今要奸滑?  左手拉住了李左車,  右手再把欒布拉;  三人同把那鬼門關上踏,  生死二字且由他!  這一段是劇中人蒯通唱的,在這一段之前還有一段不太著名的唱腔:  戰鼓不住地打,  只打得欒布心中亂如麻。  乘此機會我溜了吧,  生死關頭只恐事有差!  這一段是欒布唱的。欒布在戲裡是個十足的丑角,膽小如鼠,面對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欒布時時想著腳底抹油,一走了之。這和正史上欒布的形象可謂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這個錯誤不知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說欒布,就必須說另外一個人—彭越。  彭越是山東昌邑人。秦末,他夥同一幫人在巨野的大澤中當強盜。彭越是個有頭腦的強盜,最大的特點是從不跟風。在陳勝、項梁揭竿而起,鬧得轟轟烈烈的時候,他卻平靜地對躍躍欲試的手下說:「現在兩條龍剛剛搏鬥,還是等一等吧。」這一等就等了一年多。  一年後,在「澤間少年」及其眾人強請之下,彭越決定起事。面對一夥烏合之眾,他以「後期者斬」予以約束;以「誅最後者一人」殺一儆百,很快就以軟硬兩手制服了手下的亡命徒。這時局勢已稍微明朗,而彭越手下已經聚集了一千多人。  從此,他助漢擊楚,於濟陰大破楚軍,得魏地十餘城。其後又復下昌邑二十餘城,「得谷十餘萬斛,以給漢王食」。最後率師大會垓下,攻破楚軍,以其卓越戰功被劉邦立為梁王。  與彭越相比,欒布就是小人物了,但這不妨礙二人的相知相識。  欒布本來是梁地人,當彭越還是平民百姓時,二人曾有極深的交往。只是那時欒布家徒四壁,每天連飯都混不上,只好外出打短工,在一家小飯店裡當酒保。人走背運的時候,喝口涼水也會塞牙,在飯店當小工的欒布居然被人給綁架了,被強行買到了北方做奴僕。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被人綁架之後,欒布骨子裡的英雄氣概終於找到了突破口,他抓住時機,替主人家報了大仇,並因此出名。於是,燕將臧荼就推薦他擔任都尉。  後來臧荼做了燕王,欒布也跟著升做了將領。然而好景不長,後來臧荼反叛漢朝,事敗之後,欒布也就做了俘虜。  做了梁王的彭越聽到了這件事,便四處奔走,向皇上進言,請求贖回欒布。就這樣,欒布不僅被贖回,而且還坐上了梁國的大夫,開始了一個小官僚的幸福生活。  然而,又是好景不長。  漢十年的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軍隊到達邯鄲之後,劉邦突然沒有了底氣,就向梁王彭越徵兵。梁王推說自己有病,只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劉邦於是懷恨在心,派人去訓斥彭越,弄得彭十分緊張。恰在此時,彭的手下有人跑到高祖那裡控告梁王陰謀反叛。因此,梁王因此被劉邦囚禁到洛陽,很快就被殺,其家族誅滅。之後,劉邦讓人把彭越的屍體剁成肉醬,分贈天下諸侯,大搞國家恐怖主義,並且還把彭越的腦袋懸掛在洛陽城門之下,明令:「有敢來收殮或探視的,立即逮捕。」  當此天崩地裂之時,欒布在幹什麼呢?他被派去外出公費考察。考察的地點是齊國,就是劉邦的私生子劉肥的封國。  得知情況有變,欒布迅速處理完在齊國的公幹,馬不停蹄,晝夜兼程趕往洛陽。對著風乾了的彭越的人頭,欒布高調地做起了述職報告,邊祭祀,邊哭泣,聲淚俱下,聲聞四野。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很快就有便衣上前將欒布逮捕,並將此事報告了劉邦。  我們知道,劉邦是個好奇的人,聽說有人如此和自己對著干,劉邦萌發了見見此人的念頭。見到五花大綁的欒布,劉邦情不自禁地罵道:「老子我禁令任何人不不得以任何形式表達對彭越的敬意,哪怕在心裡也不行,你小子卻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祭拜,難道你不知道天下是誰的天下了嗎?因此,我決定給你洗個熱水澡—烹殺你個雜碎!」在走向皇帝布置好的湯鑊的路上,欒布平靜地說道:「我死可以,但有幾個問題我必須要問!當你被困彭城,兵敗滎陽、成皋一帶的時候,項王之所以不能順利西進,就是因為彭王據守著梁地,跟漢軍聯合而跟楚為難的緣故啊。在那個時候,只要彭王調頭一走,跟楚聯合,漢就失敗;跟漢聯合,楚就失敗。再說垓下之戰,沒有彭王,項羽不會滅亡。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彭王接受符節受了封,也想把這個封爵世世代代地傳下去。現在陛下僅僅為了到梁國徵兵,彭王因病不能前來,陛下就產生懷疑,認為他要謀反,可是謀反的形跡沒有顯露,卻因苛求小節而誅滅了他的家族,我擔心有功之臣人人都會感到自己危險了。現在彭王已經死了,我活著倒不如死去的好,就請您烹了我吧。」  眾所周知,劉邦是個有逆向思維的人,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和別人唱反調,在一般情況下,你不要指望他按你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你想死,我偏赦免你;你想活,我偏殺了你。很多人不知道劉邦這個思維定勢,因此吃了大虧。譬如項羽為了讓劉邦有所讓步,就捉了劉邦的老爸過來,明確告訴劉邦,如若不有所收斂,將會把劉邦的老子烹而食之。而劉邦的回答更爽快:咱們曾結拜為弟兄,因此,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願意將老子烹了吃,那麼請分我一杯羹。弄得項羽哭笑不得,一點脾氣沒有。  還有另外一個姓丁的傻叉也因不了解劉邦的思維特點而錯判形勢,結果連命也丟了。此人叫丁公,曾在項羽手下任將領,楚漢相爭之時,丁公負責在彭城西面追逐劉邦,由於丁公技高一籌,使得劉邦屢次陷於窘境。短兵相接的時候,丁公苦苦近逼,讓劉邦感到十分頭疼,只好掉轉馬頭對丁公說:「英雄相惜,我們兩個好漢為什麼要互相為難!」能被劉邦目為英雄,並且是同等分量的英雄,這一點讓丁公十分興奮。於是,丁公就高高興興地放了劉邦一馬。等到劉邦成了漢高祖之後,丁公還記著和劉邦之間曾經的往事,就屁顛屁顛地去拜見皇帝。誰知劉邦卻來了個大變臉,吩咐手下捉住丁公並且推到軍營之中去示眾。劉邦傳令三軍:「丁公做項王的臣下不能盡忠,使項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示眾畢,丁公的腦袋就不翼而飛了。劉邦用一句話概括殺丁的理由:「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你看,劉邦就是這樣幽默。  面對欒布,劉邦愛和別人唱反調的定律再次生效。聽說欒布想死,劉邦激動地說:「靠,死,哪有那麼容易?小子,你聽著,你自由了,回去洗洗澡吧,休息過之後去做都尉。」  就這樣,欒布和劉邦對著干倒干出來了個都尉!  後來,欒布就順風順水了,一路做到燕國國相,後晉陞為將軍,直至最後封侯。  欒布常常這樣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窮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非賢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窮的時候要低調做事,富的時候要高調做人!

  【個性點評】  在一個有幽默感的領導人手下工作,是一個人上輩子修來的福分。都說劉邦刻薄寡恩,但我覺得劉邦的幽默體現在骨子裡,他的流氓習氣,他的虛榮高傲……都是他骨子裡幽默天性的自然流露。  欒布是幸福的,他的幽默和劉邦的幽默終於撞出高質量的火花。兩個變態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儘管歷史上的欒布高大挺拔,但戲台下的觀眾卻看透了其中的貓膩,因此,他們毫不猶豫地將欒布確定為丑角,並將欒布內心的怯懦在舞台上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呂雉:中國第一隻兇猛的野雞(1)  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是跳楚舞的高手。戚夫人是山東定陶人,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後才得到她,非常寵愛,四處征戰時也帶在身邊。和項羽垓下一戰,項羽和虞姬聽到的四面楚歌,首先就來自於劉邦和戚夫人,然後才令漢兵應和的:「高祖令戚夫人楚舞,自為楚歌,是楚人之歌聲也。」  劉邦和戚夫人感情深厚,因為常常帶著她一同出遠門,朝夕相處。正牌皇后呂雉常常留守在宮內,加上年齡又大,倒反而疏遠了。呂雉生子孝惠,立為太子;戚夫人生子如意,封為趙王。孝惠為人仁慈軟弱,劉邦乃小流氓出身,好酒好色,豈能看上為人仁弱的孝惠?因此非常不喜歡他。加上戚夫人對著劉邦日夜啼泣,劉邦就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  呂雉可不是善茬兒,她為人剛毅,劉邦平定天下期間,誅殺的不聽話的大臣大都是呂雉出的主意。這樣一個女強人,戚夫人居然想和她爭奪儲位,豈不是以卵擊石?  果然,在呂雉和留侯張良的策划下,太子孝惠「卑詞安車」,親自去迎接名滿天下的隱士—「商山四皓」。這四個80多歲白髮蒼蒼的老頭兒被太子的甜言蜜語和禮賢下士所打動,遂跟隨太子左右,像四個白色恐怖的門神,嚇阻了劉邦的易儲之念。  在滿朝的反對聲浪中,劉邦「嘆息凄愴」,無法更換太子,只好躲在深宮中,讓戚夫人擊築,自己流著一把老淚唱起了盛年時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唉,俱往矣,那威加海內的好時光;俱往矣,那當年跟隨我的猛士一個個都被我親手殺了;眼前的美人,心愛的兒子,我都幫不上你們了,好自為之吧。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太子孝惠繼位,是為漢惠帝。  緊接著,對戚夫人嫉恨已久,如今大權獨攬的太后呂雉,展開了駭人聽聞的瘋狂報復。  呂雉先把戚夫人關押在永巷。永巷是專門關押犯罪宮人的地方,戚夫人乃堂堂漢高祖的妃子,居然也被關押於此,可見呂雉怨毒之深。她讓人把戚夫人剃光長發,穿上粗布衣服,舂米勞作。戚夫人不堪勞作之苦,吟出了中國史上最早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當然沒有人告知她的兒子趙王如意。  呂雉想加害趙王如意,派人去叫趙王到長安來。使者來催了三次,趙國的丞相周昌對使者說:「聽說呂后最怨恨的就是趙王和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到長安去殺掉。趙王年齡又小,身體又不好,常常生病,我不敢讓他去長安。」呂雉一聽使者回報,大怒,馬上又派使者召周昌到長安來。周昌不敢不來,來了就被呂雉扣留。然後又派使者召趙王。沒有了丞相的庇護,趙王只好親自前來。  漢惠帝很仁慈,知道呂雉想要殺掉趙王,就親自去霸上迎接趙王,把趙王帶進自己宮中,起居飲食都和自己寸步不離。呂雉根本沒有機會下手。  有一天天還沒亮,漢惠帝照例起得很早,出去打獵,趙王貪睡,不能早起。呂雉偵知趙王一個人獨居,於是派人用毒酒毒死了趙王。等到了黎明時分,漢惠帝打獵回來,發現趙王已經死了。  呂雉毒死了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後,就該整治戚夫人了。她的手段異常殘酷:把戚夫人斷手足,挖去雙眼,熏聾耳朵,飲啞葯致啞,扔到茅坑裡,取名叫「人彘」(人豬)。這還沒有完,過了幾天,居然派人召來兒子漢惠帝「觀人彘」。一個「觀」字,把呂后那種幸災樂禍的心情表露得淋漓盡致。  即使是呂后的兒子,得知此「人彘」竟然是趙王的母親戚夫人後,也不禁放聲大哭,因此成病,派人對呂后—自己這個野雞似的親娘—決絕地說:這不是人乾的。我是太后您的親生兒子,所以我也連帶著不是人了,無法治理天下。  從此之後,漢惠帝自暴自棄,不上朝,不聽政,天天淫樂無度。  過了一年,楚王、齊王入朝朝賀。因為齊王是漢惠帝的哥哥,漢惠帝就請齊王上坐,用對待家人一樣的禮節對待齊王。呂雉大怒,叫人倒了兩杯毒酒放在齊王面前,讓齊王起身為漢惠帝敬酒祝壽。漢惠帝一看哥哥起身,自己馬上也起身,端起另外一杯毒酒,一同向呂雉敬酒。呂雉一看害怕了,趕緊起身,倒掉了漢惠帝手中的毒酒。齊王看勢頭不對,趕緊裝醉離去,事後才知道是毒酒,就很擔心,怕不能全身離開長安。他的謀臣出主意說:「太后只有漢惠帝和魯元公主這兩個孩子,齊王您被封了七十餘座城,可是魯元公主才有幾座城,如果您把一個郡的封地給魯元公主,太后肯定會喜歡。」齊王於是上疏,讓出一個郡的封地送給魯元公主。呂雉果然心中歡喜,就放回了齊王。  漢惠帝淫樂無度,24歲年紀輕輕就病死了。  為親生兒子發喪的時候,呂雉只是乾哭,卻一滴眼淚也不掉。張良的兒子問丞相知不知道太后為什麼乾哭,丞相當然不知道。張良的兒子指點說:「漢惠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怕的只是你們幾個大臣,你們奏請呂家的人入宮掌握大權,太后才會心安,你們也才會免禍。」丞相趕緊按照指點奏請太后,於是呂雉才開始放聲大哭。從此開始垂簾聽政。

  【個性點評】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可是呂雉非但用酷刑折磨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甚至連親生兒子都不放過:先是對漢惠帝實行精神折磨,導致漢惠帝對她徹底絕望,荒淫無度只求速死;然後在兒子的葬禮上假哭,絲毫沒有喪子之痛,想的只是自己以後的大權。  這個心理變態以至殘忍無度的女人,這個用「禽獸」一詞來形容反而損害了「禽獸」聲譽的女人,就這樣取得了全面勝利。

  冒頓:單于的冷幽默,惹惱了呂后(1)  匈奴單于頭曼的太子叫冒頓,後來頭曼喜歡小兒子,就想廢掉冒頓。他想了一個餿主意:派冒頓去月氏做人質,轉過頭來頭曼卻馬上進攻月氏。月氏當然要殺掉冒頓這個人質。冒頓可不是任人宰割之輩,趁亂盜了一匹好馬,連夜逃回了匈奴。頭曼大吃一驚,覺得這個太子不簡單,就給了他一萬騎兵。  冒頓製作了鳴鏑,一種帶著哨音的箭簇,對手下說:「鳴鏑射向的目標大家都要射,不射的殺!」會獵的時候冒頓就用這個辦法訓練手下。有一次,冒頓故意將鳴鏑射向自己的愛馬,結果手下有的不敢射,冒頓立刻把這些人殺掉,毫不手軟。又有一次,出獵的時候,趁父親頭曼不在,冒頓將鳴鏑射向父親的坐騎,手下也跟著全部命中目標。久而久之,冒頓的手下被他訓練成了死士,一切聽從冒頓的鳴鏑。冒頓看時機已經成熟,遂跟隨父親頭曼出獵,冷不防將鳴鏑射向頭曼,手下都跟著鳴鏑而射。就這樣射死了頭曼,冒頓自立為單于,篡了父親的位。  強盛的東胡聽說冒頓弒父自立,就想趁虛而入,找了一個由頭,說頭曼有有匹  千里馬,東胡想要。[小說下載#taoshuke]冒頓徵詢群臣的意見,大家都說千里馬是匈奴的  寶馬,怎麼能給東胡呢?冒頓卻不聽這一套,說:「咱們國家和人家相鄰,應當和人修好,幹嗎吝惜一匹馬呢?」於是把千里馬給了東胡。東胡一看冒頓好欺負,得寸進尺,又派使者告訴冒頓,想得到他的一個閼氏(單于的妻妾)。群臣大怒,紛紛斥責東胡太過分了,要求和東胡作戰。冒頓又說:「幹嗎吝惜一個女人呢?」於是把最愛的閼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王愈來愈驕橫,開始向西侵擾匈奴。兩國之間有一塊一千多里的空地,沒人居住,邊界地帶兩國都修有哨所。東胡又派使者向冒頓索要這塊空地,欲全部佔為己有。冒頓徵詢群臣的意見,有人說:「這本來就是塊廢棄的空地,給他們也行,不給也行。」  沒想到這一回單于勃然大怒:「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隨便送人呢!」殺了所有同意割讓的人,然後盡出國中之兵,向東進攻東胡。東胡因為輕視單于,毫無防備,遂大破東胡,殺了東胡王,擄走了大批的人畜。冒頓乘勝追擊,吞併了周圍的部落,不僅收復了秦將蒙恬奪去的匈奴地,而且一直向南推進到燕、代一帶。此時,劉邦正和項羽打內戰,自顧不暇,遂使匈奴坐大。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匈奴大舉進攻代地,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御駕親征,時在隆冬,大寒雨雪。  這是中國史上一次著名的會戰。冒頓假裝敗走,把精兵隱藏起來,以老弱殘卒引誘三十二萬漢兵追擊,冒頓卻親自率領四十萬精兵殺了個回馬槍,把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史稱「白登之圍」。當此時,只見漫天遍野都是匈奴的鐵騎:西方全是白馬,東方全是青驄馬,北方全是黑驪馬,南方全是赤黃馬。劉邦聽從了謀士的建議,派使者偷偷去重重賄賂單于的閼氏,閼氏向單于下說辭,單于於是網開一面,解圍一角,漢高祖劉邦才得以全身而退。  脫圍後,劉邦只好和親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給單于為閼氏,並和冒頓結為兄弟,開了漢朝和親的先河。漢文帝時,「復遣宗人女翁主為單于閼氏」。漢景帝時,「遣翁主如故約」。如此和親模式,都是漢朝不得已的妥協行為,以求換取短暫的安寧。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年僅十七歲,母親呂雉垂簾聽政。  漢朝政局未穩,冒頓更加驕橫起來。他親自給呂后寫了一封信,說:「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陛下你現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樣都是獨居。兩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樂,也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娛樂的,我願意拿我所有的,換取您沒有的。「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是性關係的隱語。顯然,冒頓單于真的以弟自居,願意幫助兄長的妻子解決獨居寂寞的問題。  匈奴是游牧民族,有兄死弟繼,甚至父死子繼的傳統,可是這封信到了呂后手中,兩國習俗不同,呂后大怒,把這封信視為對自己的侮辱,準備立即出兵攻打匈奴。諸將對「白登之圍」心有餘悸,紛紛勸阻呂后說:「像高祖那樣聖明和神武,尚且被困在白登山上。」言下之意是呂后您也不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是誰,這份奇恥大辱您就啞巴吃黃連,生生吞下去吧。呂后很有自知之明,於是和匈奴和親。  這大概是冒頓單于一生中最爽的時刻了。

  【個性點評】  冒頓是一個膽大妄為之徒,弒父在前,調戲呂后在後,在他心中,大概沒有任何道德束縛。當然,這也跟漢、匈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有關。  在我看來,冒頓寫給呂后的求愛信不光情真意切,還頗富文采;而且「願以所有,易其所無」不過是游牧民族以物易物的傳統而已,說不上是對呂后的侮辱。相反,呂后如果真的能夠高瞻遠矚,和冒頓結成秦晉之好,實現兩個偉大民族的團結與和平,那中國史就將完全改觀了。  可惜啊可惜!

  聶政: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  聶政是軹縣(今河南濟源)深井裡這個地方的人氏。因為殺了人,為了避開仇人,聶政和母親、姐姐一起到了齊國,在市場上替人殺豬為生。  濮陽人嚴仲子輔佐韓哀侯的時候,和韓國的丞相俠累結下了仇。俠累勢力大,嚴仲子只好離開韓國,到處逃亡。逃亡途中暗暗物色刺客,準備暗殺俠累。  逃亡到齊國之後,嚴仲子聽人說起聶政是一個勇士,「大隱隱於屠」。嚴仲子就上門去拜見聶政。去了好幾次,也沒說什麼事,聶政覺得很奇怪。這一日剛好是聶政母親的生日,嚴仲子帶了一桌豪華的酒席去給聶政母親祝壽。酒酣耳熱,嚴仲子捧出一百鎰黃金,當作生日禮物送給聶政的母親。一百鎰黃金可不是小數目,聶政僅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恐怕一輩子也賺不到這麼多錢。  聶政心知有異,堅決拒絕接受。嚴仲子非要給。一個給,一個推,聶政於是說:「天幸我老母親還在世,我家裡很窮,客居齊國做屠夫,是為了賺些錢贍養母親。這些錢足夠母親養老了,您的饋贈我不敢接受。」  嚴仲子把聶政拉到無人之處,小聲告訴聶政:「我有一個仇人,所以才到處遊盪。到齊國後聽到了您的大名,心裡非常仰慕您,因此才獻上一百鎰黃金,只不過是想給您母親養老,和您結交為朋友,可沒有別的什麼想法。」  聶政回答說:「我也有雄心壯志,可是現在甘願做一個屠夫,只是為了給母親養老。只要老母親健在,我不敢輕易許諾別人,替別人去辦事。」  嚴仲子看聶政態度這麼堅決,只好又把黃金揣回口袋裡,盡了賓主之禮後告辭而去。  過了幾年,聶政的母親天年以終。給母親辦完喪事,守完孝,聶政想起了嚴仲子,自言自語地說:「我聶政不過是一介屠夫,嚴仲子卻是諸侯的卿相,不遠千里趕來和我交朋友。我對他無恩無親,他卻拿著一百鎰黃金給我老母親祝壽,真是我的知己啊!前幾年我已老母親健在的理由拒絕了他,現在老母親已經去世,士為知己者死,我去找他吧!」  於是聶政到了濮陽,見到了嚴仲子,說:「我母親已經去世了,你想要我替您報仇,請問您的仇人是誰?」  嚴仲子一看聶政親自找上門來,喜出望外,連忙詳細相告:「我的仇人就是韓國的丞相俠累!俠累不光是丞相,又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的勢力非常龐大,他的相府更是戒備森嚴。我曾經派人去刺殺過他,都沒能成功。如果您願意幫助我,請讓我給您準備車馬和隨從,跟隨您一起去韓國。」  聶政回答說:「韓國和濮陽所屬的衛國離得太近了,如今要刺殺人家的丞相,丞相又是國君的親戚,這件事可不能知道的人太多,人一多保不住誰多嘴就泄露了秘密。這個秘密一泄露,就等於是整個韓國和您結仇了,那麻煩就大了!還是我一個人來干吧!」  於是聶政辭別嚴仲子,單身奔赴韓國。  到了韓國,聶政問明相府所在地,揣著劍就去了。剛好俠累正在相府辦公,大批兵卒守護著他。聶政二話不說,也不通報,直通通地就闖進去了。踏上台階,趁著眾人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機,一眨眼就跑到了俠累的眼前,舉劍刺殺了俠累。俠累的左右大亂,上前捕殺聶政。聶政大呼酣戰,又殺了數十人。然而敵人越來越多,聶政寡不敵眾,用盡最後的力氣,舉劍把自己的麵皮割破,剜出雙眼,又切腹把腸子拉了出來,這才死去。  面對這一飛來橫禍,韓國國君大怒,懸賞千金,求問聶政的身份,以便尋找背後指使的人是誰。但是卻沒人知道。韓國國君於是把聶政的屍體暴晒在大街上,讓來往的人眾辨認。  過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結果,但是俠累被人刺殺這件事已經風傳諸侯國。  這時聶政的姐姐聶榮早已經嫁到了齊國,聽到了這個傳聞,心裡有了不祥的預感:「以前嚴仲子找過聶政,這個刺客莫非是我弟弟不成?」於是啟程前往韓國。  到了韓國,在大街上看到屍體,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聶政!聶榮伏屍痛哭,邊哭邊說:「這是軹縣深井裡的聶政啊!」  來往的行人大驚失色,對聶榮說:「這個人殺了我國的丞相,我們國君懸賞千金求問他的名字,誰不知道這件事?你怎麼還敢來認屍?」  聶榮回答說:「我知道這件事。聶政之所以降志屈身,甘願做一個屠夫,是因為老母親還健在,我還沒有出嫁。老母親去世,我也已經出嫁,聶政才答應替看重他的嚴仲子報仇。如今為了我的緣故,聶政自殘身體,又不能安葬,屍體都拋在大街上示眾,我怎能害怕殺身之禍,而埋沒了我弟弟的大名呢!」  這一番話聽得韓國人大驚。聶榮大叫三聲,悲傷地死在了弟弟身邊。  晉國、楚國、齊國、衛國都聽到了這個消息,人人都感慨萬千,說:「不光聶政是個勇士,他姐姐也是一個烈女啊!」

  【個性點評】  和荊軻、高漸離一樣,聶政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勇士。那個時代真是人傑並出。那個時代對「名」,對榮譽的推崇,今天想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海子有一句名詩:「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這句詩是聶政和姐姐的最好寫照。聶政行刺成功,自慚的時候,心裡想的只有姐姐。什麼知遇之恩,什麼殺身成名,對他而言,就像對待整個人類一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姐姐活著。聶政已經是一名勇士,但是他姐姐聶榮的行為更是閃爍著為弟弟揚名的迷人光輝。這樣的姐弟關係,真可稱得上獨步兩千年中國史!

  蒯通:智商、情商我第一(1)  韓信曾經是個潛力股,並且是名副其實的潛力股。只是對於這支潛力股,市場上無人能夠看得出來,包括這支潛力股本身對自己的潛力都沒有看出來,因此,最後這支潛力股就變成了垃圾股,直到被摘牌,被永久逐出市場。  因此,面對無可改變的命運,面對難以挽回的失敗,韓信終於知道自己一輩子都錯了,而蒯通在很多年前就一直正確。只是這個認識來得太遲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韓信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證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蒯通是一個真正的謀士,是當時難得一見的謀士。  話要從頭說起。  自從跟定劉邦以來,韓信獨當一面,戰功卓著,屢戰屢勝,功績無人可比。韓信縝密精明,罕逢對手。他把行軍打仗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來對待,因此,在秦末人心浮躁的時代很快就顯示出自己的非同尋常。韓信用自己的一貫勝利打造了他不可戰勝的高大形象。  韓信主要在黃河以北作戰,先破趙國,俘獲趙王歇。然後聽取廣武君的建議,堅持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先是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果然降服。這樣在黃河以北的版圖上,剩下的主要諸侯國只有齊了。韓信厲兵秣馬,劍指齊都,期望畢其功於一役。  恰在此時,消息傳來,作為劉邦的使者,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煮熟的鴨子眼看要飛,弄得韓信有些失落。不知不覺中,一個重要人物來到了韓信的面前,此人就是蒯通。  面對打算停止進軍的韓信,蒯通說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馬不停蹄,攻打齊國!請聽蒯通的形勢分析:「韓將軍您是奉詔攻打齊國,而所謂的酈食其是漢王劉邦暗中派遣的一個遊說齊國投降的密使,只不過是個讀書人,如果他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這不恰恰說明韓將軍您是笨蛋嗎?為了證明您的偉大,您的英武,您必須奮然前行,大膽進攻。不要擔憂漢王的看法,既然漢王沒有詔令讓您停止攻齊,您就有充分的理由進軍。」  於是韓信率軍渡河,很快拿下了齊都臨淄,大獲全勝。就是這一仗打下來,讓韓信站到了風口浪尖之上,因為當時劉邦和項羽鏖戰正酣,劉項二人基本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韓信就顯得舉足輕重,以韓信的兵力和指揮能力,他向右邊站,就是漢王勝,他向左邊站,就是項王勝。高處不勝寒啊!  在蒯通看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韓信這個潛力股馬上就要發飆了!  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勸他自立為王。為了真正讓他動心,蒯通就以看相的方式規勸韓信:「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自信比一般江湖算命先生技高一籌,您有興趣讓我為您分析一下您的面相嗎?」看韓信流露出了強烈的興趣,蒯通就因勢利導:「人的貴賤在於骨骼,憂喜在於面色,成敗在於決斷。我一直用這三項為別人看相,這麼多年來閱人無數,萬無一失。」蒯通一邊觀察韓信表情的細微變化,一邊條分縷析地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如果看您的背相,那就顯得貴而不可言。您願意讓我詳細地給您說說嗎?」見韓信興趣大增,蒯通繼續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那個時候,群雄關心的只是能否一舉滅掉暴秦。而今,天下局勢漸漸明朗,楚漢兩巨頭漸漸浮出水面,相強相爭,互不服氣,非要分個高低強弱,其結果就是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這不是後人經常說的異化嗎?對,就是異化,他們打著拯救百姓於水火的旗號,最後卻將天下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漢楚完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面對此情此景,有志之士難道會無動於衷嗎?因此,對於您來說,一個拯救天下的機會來臨了!」  韓信更加好奇,蒯通就一鼓作氣,將自己的謀劃和盤托出:「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亡逐北,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聲勢震動天下。然而時至今日,他們的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已經整整三年了,他們欲進無路,欲退不能。漢王呢,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藉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精疲力盡吧。將士銳氣漸消,軍糧消耗殆盡,百姓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時代在呼喚,人民在期待,只等風流人物的出現。風流人物是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人人盼望的英雄人物就是您!如今,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攥在您的手裡。您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協助楚王,楚王就勝利。天降將大任於您啊!如果您真能聽從我的計策,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存在下去,你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種局面,就沒有誰敢輕舉妄動。憑藉您個人的才能和素質,憑藉您的軍隊和裝備,您隨時可以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前來屈從,然後您出其不意,發兵到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牽制他們的後方,順應百姓的心愿,那麼,天下就會迅速地群起而響應,有誰敢不聽從!而後,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接下來,天下的君王一定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有句話簡直就是說給您的:『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直接關係您眼下的命運和將來的歷史地位,希望您仔細考慮!」  一番長考之後,韓信仍沉溺於他與劉邦之間所謂的感情不能自拔,終難作出最後的決定。蒯通只好作最後陳詞:「您不覺得你的的功勞太大了嗎?所謂功高震主啊,你這麼大功勞,漢王他怎麼封賞您呢?因為他無論如何封賞都無法匹配您的貢獻,最後他就只有一條路可走。走什麼路呢?歷史上大量鮮活的事例已經作了作好的說明:『野獸已盡而獵狗烹』。您功高蓋主,卻又不聽從我的建議,我不能不為您的前途擔憂!」  多日痛苦思考之後,韓信依然無意背叛漢王,自信功勛卓著,漢王總不至於對自己下手,於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規勸沒有被採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劉邦平定天下,對韓信一直有所懷疑,最終呂后對韓信斷然出手,誅滅了韓信三族。  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顯然已與事無補。  韓信以自己的死亡證明了蒯通對於時局把握的準確性,讓劉邦對蒯通充滿了好奇,蒯通很快就被捆綁到劉邦面前。二人的對話如下:「是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當然是。我的確給那小子上過思想政治課,可是那小子頑固不化,拒不採納我前瞻性的建議,結果自取滅亡。假如那個笨蛋採納我的計策,歷史就該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劉邦終於大怒:「煮了這個雜種!」  蒯通大喊:「靠,居然煮我,冤啊!」  「你小子唆使韓信造反,煮你十次也活該!」  「當時我的主子是韓信,所以我只對韓信負責。你也不想想,天下這麼大,手執利刃試圖奪取天下的何止萬千,只是他們力不從心。您能把他們都煮死嗎?」  劉邦點頭稱善:「說得好,說得好,你小子自由了!」

  【個性點評】  蒯通和韓信的對話是最原始版的「隆中對」,無疑,蒯通是諸葛亮,可惜韓信不是劉備。當一個人端了個飯碗等待別人的嗟來之食時,挨餓還是山珍海味全靠自己的造化了!韓信啊韓信,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好事自己不做,最後被誅滅三族也怪不得別人了。  從這個意義上,蒯通是秦末漢初最具開拓性思維的奇才,眼光策略俱佳,只是韓信這樣的  股票只能是垃圾股,哪怕他屢戰屢勝,哪怕他功勛卓著!

  申屠嘉:不管是男寵還是改革家,殺!  申屠嘉的一生,經歷了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五朝,可謂長壽。跟隨劉邦時,申屠嘉起先是一個力大無窮的武士,能拉強弓硬弩。和項羽的軍隊作戰的時候,因功升至隊率,大概就是個小隊長的官職。平定鯨布的時候,又因功升至都尉。漢惠帝時,任淮陽守。漢文帝繼位的第一年,把當年跟隨劉邦征戰的老臣,現在還健在的年俸二千石的24位大官一律封為關內侯,申屠嘉也是其中之一。此時申屠嘉已經身居御史大夫的職位。  丞相張蒼免職後,漢文帝想用皇后的弟弟擔任丞相,又怕天下人議論他任人唯親,而劉邦的老臣們大都已經逝世,其他人又沒有稱職的,就想起了申屠嘉。申屠嘉既是劉邦的老臣,資格足夠老,又做過御史大夫,況且為人廉直,家裡從不接受私人性的訪問,要談事情,對不起,去我辦公室談吧。申屠嘉各種條件都合適,於是漢文帝拜申屠嘉為丞相,封為故安侯。  漢朝流行蓄養男寵,許多小白臉因為得到皇帝的恩寵,仗勢胡作非為。男色之風又稱「斷袖之歡」。這個典故來自西漢末年的漢哀帝劉欣。漢哀帝的男寵叫董賢,長得秀美且好修飾,有一次陪著漢哀帝午睡,睡著後壓住了漢哀帝的上衣袖子,漢哀帝想起床,一看董賢還沒有睡醒,不忍心驚動他,於是把被壓住的袖子割斷了。  不過漢文帝的時候還沒有興起「斷袖之歡」這個叫法。漢文帝最寵愛的男寵叫鄧通,不僅封他為太中大夫,而且經常賞賜他。靠著皇帝的賞賜,鄧通很快就發家致富,變成了百萬富翁。  這個鄧通沒有一技之長,就是運氣好。他本來是個在宮中划船的黃頭郎,漢文帝有天夜裡做夢,夢見自己上天老是上不去,剛好有個黃頭郎在背後推了他一把,他才升上了天。他對這個黃頭郎只有一個印象:上衣的橫腰中,衣帶在後面打了個結。醒來後漢文帝去宮中的漸台遊玩,想起了夢中的情景,於是暗中觀察,看划船的黃頭郎中間有沒有像夢中那樣打扮的。結果一眼就看見了鄧通,果然像夢中一樣的穿戴!漢文帝覺得這是天意,從此後鄧通一步登天。  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入朝奏事,鄧通恰好陪侍在漢文帝身邊,看見申屠嘉也不按照朝堂之上的規矩行禮,反而臉呈傲慢之色。申屠嘉奏事完畢,又對漢文帝說:「陛下寵愛您的寵臣,當然可以賞他富貴;但是朝廷的禮節卻不可偏廢!」漢文帝一聽不高興了,就像現代人聽不得別人批評自家老婆一樣,很不耐煩地對申屠嘉說:「你別說了,我就是寵他。」  罷朝後回到丞相府,申屠嘉以丞相的身份下了一道手令,傳鄧通來丞相府謁見,並告誡鄧通,如果膽敢不來就要斬了他。這下鄧通害了怕,趕緊去告知漢文帝。漢文帝安慰他說:「別怕,你只管去,你前腳走,我立馬就派人去召你回來,諒丞相不敢把你怎樣。」鄧通只好忐忑不安地前往丞相府。一進門,鄧通立刻摘下帽子,脫下鞋子,跪下叩頭謝罪。申屠嘉不動聲色地坐著,故意不還禮,責備鄧通說:「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不過是一個弄臣,居然膽敢在朝堂之上不守規矩,動作隨便,這是大不敬之罪,當斬,而且要立即執行!」鄧通嚇得不停地叩頭,鮮血直流,申屠嘉仍然不送口。這時漢文帝派來的使者到了,傳達漢文帝的口諭,向申屠嘉道歉說:「這是我的弄臣,請丞相放了他吧。」申屠嘉不能不賣皇帝的面子,況且也懲罰夠了鄧通,就順水推舟放了鄧通。鄧通見到漢文帝,猶有餘悸,哭哭啼啼地說:「我險一險就被丞相殺了!」  漢景帝繼位後,晁錯擔任內史,仗著漢景帝撐腰,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大肆更改已成定規的各種規章制度,又商議用貶謫處罰的方式削藩,進一步削減諸侯國的權力。申屠嘉身為丞相,說話也不管用,所以非常恨晁錯。晁錯內史府的大門本來是開向東邊的,晁錯嫌不方便,就又開了一個南門。而開南門的牆,剛好是太上皇漢文帝宗廟的外牆。這就違反了禮制,申屠嘉準備上奏請誅晁錯。晁錯聽到風聲,知道申屠嘉這個人不好惹,連夜進宮拜見漢景帝,躲藏到漢景帝身邊不敢出宮。  第二天早朝,申屠嘉果然上奏請誅晁錯。漢景帝替晁錯辯解說:「晁錯鑿開的南門的牆,並非真正的宗廟外牆,而是圍護宗廟外牆的短牆,所以才有別的官員也住在裡面。況且這件事是經過我的同意才做的,晁錯無罪。」罷朝後,申屠嘉對長史說:「我真後悔沒有把晁錯先斬後奏,讓這廝躲到皇上身邊,惡人先告狀。」就因為這件事,申屠嘉回到丞相府,又氣又悔,居然嘔血而死。

  【個性點評】  申屠嘉是一個典型的法律機械主義者,只要是違反了法律和朝廷的各項規章制度,不管這個人是誰,他都敢治罪。這樣的人很可怕,尤其是在人情味兒濃厚,施行人治的國度里,這樣鐵面無私的人連皇帝都得罪不起。因為他自己首先不怕死,而且他佔據了法律的制高點,你要和他作對,必須先把他那個法律制高點攻下來。但是法律就是法律,這個制高點可不是誰想攻就能攻得下來的,所以沒有任何人能奈何得了申屠嘉;能奈何得了他的,只有他自己。所以申屠嘉歷經五朝,活了那麼大年紀,只好自己嘔血而死。  申屠嘉這樣的人雖然缺乏人情味兒,可是任何一個朝代又少不了,因為擺在檯面上的法律,名義上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如果今天有申屠嘉這樣的人就好了。

  石乞:殺人是使命,被殺是宿命(1)  石乞?對,就是石乞。石乞是人名。  死士?對,就是死士。死士是職業。  簡單說來,石乞是個以死為職業的人。  但對許多人來說,石乞是個異常陌生的名字,這個名字陌生到讓人覺得不是個名字。甚至石乞本人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他的故事必須藉助別人才能完成。儘管這些故事都將和石乞的生死存亡密切相關,但在絕大多數時候,石乞卻連故事的B角都算不上。石乞是個小人物,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故事之外打轉。  說來話長,故事應該從伍奢講起。  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他有兩個孩子:伍尚和伍員,伍尚為兄,性情仁慈寬厚;伍員為弟,性情剛烈暴躁,伍員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因為讒言所害,太子建備受父親猜忌,作為太子一黨的伍奢自然首當其衝,在劫難逃,並且還把自己的大兒子伍尚也搭了進去。而伍子胥卻帶著太子建開始了流亡生涯。在鄭國,不知輕重的太子建曾答應作晉國的內應以覆滅鄭國,事敗為鄭人所殺。伍子胥繼續流亡,和他一同上路的還有太子建的兒子勝。  接下來就是伍子胥大報仇的故事,這是一段傳奇,在此略過不提。在這個轟轟烈烈的傳奇背後,是被大家忽略了的那個叫勝的太子建之子。  失去了父親的勝跟隨伍子胥來到了吳國,仇恨如同烈火一樣時時炙烤著伍子胥敏感的心靈,因此,他顧不上過多照顧勝。  若干年之後,楚昭王之子楚惠王即位,楚惠王是個有歷史責任感的領導人,回顧往事,他知道楚國欠著一個人的債,債主就是勝。如果沒有歷史的錯誤,太子建做楚王是理所當然,太子建的兒子勝接任楚王也是理所當然。身受良心譴責的楚惠王決定迎久居他國的勝回歸故里。對此,楚國名臣葉公強烈反對。他的理由就是,勝為人好勇鬥狠,有病態心理,私下裡豢養了眾多死士,讓他回國恐怕會帶來不祥。然而惠王不為所動,鄭重其事地召回了勝,並把鄢地特批給了剛回國的勝,勝從此就被稱為「白公」。  白公勝顯然不是省油的燈,流亡的苦楚,寄人籬下的辛酸,還有那已不可能屬於自己的王位……都刺激得他寢食不安。可是,對於生活,對於歷史,白公勝卻沒有更多的埋怨與憤怒,思前想後,他的憤怒只集中在一個方向—鄭國。那個國家的人殺了他的父親,而他的父親是太子。他覺得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和鄭國人有關,都和自己的父親被殺有關。父親的死是他心中最大的陰影,更是長久以來驅之不去的惡夢,只有滅掉鄭國才能了卻他的心頭大恨,深如海洋的殺父之仇啊!  回來之後,白公勝苦苦等待了五年,終於提出了伐鄭的請求,令尹子西慷慨應允,白公勝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夢想著一鼓而平鄭國,報殺父之仇。  但歷史就是這麼巧合,白公勝的軍隊尚未出境,晉國卻搶先一步伐鄭。受到他國軍事威脅的鄭國立即向楚國求援,為防唇亡齒寒,楚國必須出手相救。在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面前,白公勝的家恨顯得微不足道。  子西擔負使命,馳援鄭國。楚國的出手相助,令晉國的軍隊鎩羽而歸。一場戰役開創了楚、鄭兩國邦交的新階段,子西在楚、鄭世代友好、永不再戰的和約上簽字之後,洋洋得意地返回。  晉國的這場摻乎直接將白公勝的復仇計劃打了水漂,白公勝氣得七竅生煙。但更令白公勝生氣的卻是子西與鄭國所簽訂的停戰協議。有這一紙協議在,白公勝的復仇就沒有任何合法性,他那偉大的計劃就只能是鏡花水月。白公勝忽而仰天長嘯,忽而大罵不止,他最後的結論是:我的仇恨已和鄭國無關,子西老兒正式成為我的敵人。  要說子西和白公勝的關係的確是非同尋常,子西是楚平王的親弟弟,楚平王是太子建的父親,白公勝的親爺爺,因而子西也是白公勝的叔祖。白公勝能夠返回祖國其實也是子西一再堅持的結果。可是,此時子西卻被白公勝置換成了敵人。  白公勝一不做二不休,每天磨刀霍霍,並且沒有絲毫的隱諱,公開揚言要幹掉狗日的子西。子西不以為意,時常對白公勝輕蔑一笑:和老子玩橫的,你還差得遠!  請留意,石乞馬上就要出場了—  四年之後的殘酷現實證明了子西的錯誤,參與證明的就有石乞。石乞和白公勝手持利刃,所向披靡,手刃子西於朝廷之上。面對驚慌失措的楚惠王,石乞對著白公勝大喊:「殺王,不然不濟!」白公勝終不從。  葉公率眾救駕,白公與石乞自然節節敗退。這一退就退到了山中。自感完成了使命的白公勝含笑自殺,石乞最終被俘。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然而白公勝的屍體卻始終沒有被葉公等人找到。作為惟一的知情者,石乞自然受盡了嚴刑。面對守口如瓶的石乞,訊問者架起了油鍋,一字一句地盯著石乞說:「再有遲疑,馬上就會被投入沸騰的油鍋。」看著翻滾的沸油,石乞平靜地說:「事成為卿,不成而烹,固其職也!」於是,從容就死,把白公勝的藏屍地點這一秘密帶進了油鍋之中。  前面都是別人的故事,然而在故事的結尾處,石乞卻念著響亮的台詞,成為了惟一的主人公。

  【個性點評】  在大時代里,石乞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其自身存在的意義必須通過他人才能界定。然而,石乞卻在瞬間遭逢了重大命題,義與道,生與死,榮譽與尊嚴……他取道正義,彷彿風行水上;他開口說話,如同自然天成:「事成為卿,不成而烹,固其職也!」靠了這12個字,他瞬間從配角轉為了主角;靠了這12個字,他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本色演員。  才12個字啊,卻比得上後世諸人的千言萬語。  伏維尚饗!

  緹縈:有個見死不救的爹怎麼辦?(1)  緹,紅黃色,丹黃色,作名詞用時指「橘紅色的絲織物」;縈,繚繞,迴旋纏繞。緹縈是一個美麗的名字:在一塊絲織品上,艷麗的紅色和黃色經緯交錯。這是一幅多麼絢爛的圖畫啊!  緹縈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  漢文帝時,臨淄人淳于意跟隨當時的名醫陽慶學習醫術。陽慶沒有兒子,就把淳于意當作傳承醫術的徒弟悉心調教。他的教學方式很獨特,讓淳于意把以前學過的藥方統統忘記,然後把自己辛辛苦苦研製的所有秘方都傳授給了他,又傳授給他黃帝和扁鵲的脈書,以及五色診病之法。三年後,淳于意出師,開始行醫,能夠預先判斷人的生死,一經下藥,無不應驗,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因此名聲大噪。  齊國中御府長叫信,久病不愈,請淳于意診斷。淳于意診斷後說:「你這是熱病,暑熱多汗,脈搏衰弱,不過不會死。這種病起因是天氣嚴寒卻在河水中洗浴,然後身體發熱形成的。」信回答說:「果然是這樣!去年冬天出使楚國,走到莒縣陽周河邊,看見橋壞了,我趕緊拉住車轅,沒想到馬受驚,連人帶馬一塊兒掉進了河裡,幾乎被淹死!後來被人救出來,衣服全濕透了,而且一陣一陣發冷,冷過之後又像火一樣發熱,直到現在都不能見寒氣。」淳于意於是調製了液湯火劑驅除熱邪,服一劑汗盡,第二劑熱邪盡去,第三劑病就痊癒了。服了二十多天,完全就像沒生過病的人一樣強壯。  齊國章武里的曹山跗生病,淳于意診治後說:「這是得的肺消病,又加上寒熱。」告訴他的家人:「這是不治之症,你們就順著他的意思,要吃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吧。」淳于意判斷山跗是盛怒後行房事所得,三天後發狂,到處亂走亂跑,五天後就會死亡。果然,五天後山跗就死了。淳于意的醫術就精湛到這種地步。  不過淳于意有一個怪脾氣:不願做官。淳于意曾經做過齊國都城的太倉長,即管理糧倉的長官。跟隨陽慶學成之後,淳于意辭去官職,回到家鄉專門行醫。可是疏懶的怪脾氣並沒有改掉,厭煩於上門求醫的病人之多,經常出門遠遊。有時雖然在家,可是脾氣壞起來,竟然不願給人治病,有點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中「見死不救」胡青牛的派頭。  這樣一來難免得罪人。沒有治好或者根本不治的病人的家屬往往怨聲載道。胡青牛雖然見死不救,但是世間只有胡青牛一個起死回生的名醫,大家必須要求著他;淳于意就不一樣了。於是時間長了,終於有權勢很大的病人家屬上書朝廷,舉報淳于意把人治死。朝廷把淳于意抓起來,審訊過後,定罪為刑事罪,要坐到囚車裡面押解到長安去。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一聽到這個噩耗就嚎啕痛哭。淳于意越聽越心煩,罵她們說:「都是廢物,就知道哭!唉,可惜我沒有生一個兒子,到了緊要關頭沒有一個人用得上!」  緹縈,這個有著美麗名字的女孩,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兒,聽父親這樣說,一方面為父親的命運傷心,一方面也激發了好勝之心,就自願跟隨父親到長安去。到了長安,緹縈給漢文帝上書,說:「我父親做太倉長的時候,清正廉潔,為人稱道。現在坐法判刑,我非常痛恨被判處死刑的人不可復生,受肉刑致殘的人不可復原,即使想改過自新,也已經毫無用處了。我願意按照法律,自願賣身做官婢,以求贖我父親的刑罪。」  這封上書言辭哀婉,又加上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因此輾轉到達漢文帝手中。漢文帝覺得其情可哀,肉刑確實也不人道,於是下詔廢除肉刑。詔令中採納了緹縈的質疑,即肢體斷殘,變成殘疾人之後,想改過自新又有什麼意義呢?所謂肉刑,共分三種:一為黥,就是面上刺字;二為劓,就是割鼻;三為斷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  廢除肉刑之後,黥刑改充苦工,罰為早晚守城;劓刑改作笞三百;斷趾刑改作笞五百。

  【個性點評】  「緹縈救父」是一個著名的故事。司馬遷評價這件事,引用老子的話說「美好者不祥之器」—凡是美好的東西,都是不吉祥的事物。因為美好的東西恰恰是統治者最害怕的東西。  雖然緹縈的上書肯定是非常偶然地被漢文帝看到,才導致肉刑被廢除,但是作為一個弱女子,緹縈的行為仍然難能可貴,這也就是緹縈被歷代統治者和老百姓交口稱讚的原因。統治者稱讚緹縈,是因為可以藉助這個個案表明統治者的開明和善於傾聽民意;老百姓稱讚緹縈,是因為在嚴苛的專制統治之下,畢竟緹縈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幻想的狹窄縫隙。  緹縈可以稱為漢代的孫志剛。孫志剛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延續二十多年的惡法《收容遣送辦法》的終止;緹縈以自己的上書換來了傳統的肉刑的終止。可是,兩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在萬惡的舊社會,緹縈居然不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保住了已經被判刑的父親的性命;而在新社會,孫志剛卻沒有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

  田橫:一人自殺,五百人集體自殺(1)  中國史上為了忠和義而自殺的事例不勝枚舉,可是有一個人,當他自殺之後,卻有五百餘人激於義氣而集體自殺,中國史上惟此一例。這個人就是田橫。  秦末亂世,有實力的豪強紛紛揭竿而起,逐鹿天下。狄縣人田儋也不例外,自立為齊王。秦國大將章邯出兵征討,殺死了田儋,田儋的堂弟田榮擁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任丞相,又委任自己的弟弟田橫為大將,平定了齊地。  項羽滅秦,平定天下之後,大封諸侯,其中把田市遷徙到膠東去,讓他做膠東王;立伴隨項羽一同入關的齊國大將田都為齊王;立投降項羽的田安為濟北王。田榮呢,因為當時不聽從項羽的將令,不肯出兵幫助楚國和趙國攻打秦國,因此不得封王,於是田榮非常怨恨項羽。剛好趙國的大將陳余因為失職也沒有封王,田榮就趁機一邊慫恿陳余起兵造反,一邊阻止田市遷徙膠東,又出兵攻打項羽新封的齊王田都,想把水攪混,自己好來個渾水摸魚。  田都打不過田榮,逃亡到了楚國;田市害怕強大的項羽,不敢違背項羽的封賞,趁田榮不注意,帶著人偷偷逃跑到膠東,去做他的膠東王。這一來就打亂了田榮的如意算盤,田榮大怒,派兵追殺了田市,又攻打濟北王田安,把田安也殺了。於是田榮自立為齊王,把項羽封的三齊之地全部兼并了。  項羽一看田榮這不是藐視自己,明著和自己對抗嗎?勃然大怒,起兵伐齊。田榮如何是項羽的對手,兵敗被殺。項羽為了泄恨,像一把火燒了阿旁宮一樣,把齊國的城郭全燒了,所過之處,大肆屠殺。這一來齊國人不幹了,紛紛起來造反。田橫眾望所歸,齊國的散兵游卒都歸結到他的麾下,聚集了數萬人,反擊項羽。  漢王劉邦一看項羽遠在齊國作戰,有機可乘,遂率領諸侯攻打項羽的老巢楚國。項羽無法兼顧,只好放田橫一馬,趕緊回兵與劉邦作戰。田橫得以騰出手來收復了齊國的城郭,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自己擔任丞相,國事事無巨細都出於田橫之手。  三年後,劉邦一邊派酈食其出使齊國,遊說田廣和田橫,要他們歸順漢朝,一邊派大將韓信率兵向齊國進發,以備田廣和田橫不同意歸順時發動進攻。田橫眼看劉邦勢力越來越大,自覺齊國弱小,不歸順恐怕不行,於是解除了齊國在歷下的邊防守備,向漢朝示好。誰知韓信出爾反爾,向毫無防備的歷下發動突然襲擊,並乘勝追擊,佔領了齊國的都城臨淄。  田橫大怒,以為酈食其欺騙自己,立刻把酈食其下鍋煮了。然後兵分四路:齊王田廣東走高密;田橫自己逃往博地;守相田光逃往城陽;將軍田既駐守膠東。楚國派龍且率兵救齊,龍且和田廣在高密會師,和漢兵對壘。漢將韓信和曹參打敗了龍且和田廣的聯軍,殺了龍且和田廣;灌嬰俘虜了守相田光。田橫在博地聽說田廣已死,遂自立為齊王,回兵還擊灌嬰,卻被灌嬰擊敗。田橫只好繼續逃亡,逃到了中立國梁國,歸順了彭越。這邊廂漢將曹參繼續進兵,殺了田既。於是齊國終於平定,漢立韓信為代齊王。  一年後,劉邦打敗項羽,漢朝正式建立。漢高祖劉邦封彭越為梁王,彭越無法中立了。田橫走投無路,帶著五百多名部下東入海,駐紮在海中的一座小島上。劉邦心想,田橫兄弟在齊國根基牢固,現在不斬草除根,等田橫在島上坐大,再回到齊國來,恐怕還要釀成大亂。於是派使者赦免田橫之罪,召他入朝做官。  田橫辭謝道:「我要接受陛下您的詔令,就要和酈食其的弟弟酈商同朝為官,可是我卻把他哥哥下鍋煮了,我害怕酈商跟我為難,因此不敢奉詔,請陛下就允許我以庶人(老百姓)的身份駐守在這個海島上一輩子吧。」  使者回報,劉邦給酈商下詔說:「田橫馬上就要入朝,誰要敢動他和他的隨從一根毫毛,立刻滅族!」  使者第二次登上海島,把劉邦的詔書給田橫看過,轉達劉邦的話說:「田橫入朝,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可以封侯;如果不來,就要派大軍誅滅。」  田橫被逼到了絕路,只好帶了兩個門客前往洛陽。  這一天眾人來到了離洛陽三十里一個叫屍鄉的地方的驛站。屍鄉這個地名很古怪,好像預兆著田橫馬上就要陳屍這裡一樣。田橫對使者說:「臣子見天子應當先沐浴更衣。」於是在這個驛站稍作停留。田橫對兩個門客說:「本來我和漢王都是國君,大家平起平坐,可是如今漢王做了皇帝,我卻要稱臣,真是天大的恥辱。況且我把酈商的哥哥下鍋煮了,現在卻要和人家的弟弟同朝共事,即使酈商畏懼天子的詔書不敢把我怎麼樣,我自己能不感到慚愧嗎?陛下召我入朝,不過是想見一見我的容貌罷了,現在陛下就在洛陽,離這裡三十里的距離,把我的頭斬下來送到洛陽還不會腐爛,陛下還能夠看清我的容貌。」  於是田橫拔劍自殺,兩個門客和使者縱馬賓士,趕往洛陽。劉邦看到田橫栩栩如生的頭顱,流著淚說:「唉!田橫真了不起!兄弟三人自布衣起家,先後都做了齊王,真是賢人啊!」劉邦封兩個門客為都尉,用諸侯王的禮制埋葬了田橫。  葬禮完畢,兩個門客在田橫墓旁挖了兩個洞,然後躺到洞里自殺而死。劉邦又派人去海島上召餘下的五百餘人入朝,他們聽說田橫已死,皆自殺,追隨田橫的亡靈而去。

  【個性點評】  齊國的這段歷史好亂!  田橫的臨終遺言太有個性了,不僅人情味兒十足,而且處處為他人著想,連自己的頭也怕人看著不新鮮,於是雖然早就打定了死志,也要一路奔波,直到進入能夠保鮮的三十里路程之內才自己割下自己的頭,送去給人觀看。  這樣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五百隨從集體為他殉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生:這托當得有水平(1)  從字面上來說,「王生」就是姓王的那個人。只是漢代「生」這個詞的意思和後世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漢代,能稱得上「生」的,不是學者就是隱者,而後世的「生」往往和年輕人聯繫在一起,譬如「奶油小生」。明乎此,我們就會知道,漢代的「王生」指的是一個「姓王的學者或隱者」。所以,「王生」這個名字在漢代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然而,就是靠這個非常不具體的名字,這個姓王的人走進了歷史,被司馬遷稱為「王生」。  「王生」的成功和張釋之有關。  張釋之是堵陽人,堵陽的縣治在今天的河南方城縣東。在當時,張釋之屬於先富起來的那批人,家裡富得流油。富裕是一件好事,在漢代更是如此。在漢代,富裕就意味著具備了做官的資本。因為當時人們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家境富有的人無需過多地為經濟發愁,因此他們的廉潔就有了極大的保障。張釋之因為家裡財力雄厚並願意發揮財力雄厚的作用,得以被朝廷委任為騎郎。騎郎是皇帝的侍衛人員。張釋之侍奉的是漢文帝。  然而,接下來就不太順利了。連續十年,張釋之沉淪下僚,沒有任何升遷的希望。張釋之的痛苦無以復加,以至萌發了辭職回家的念頭。看到張釋之要撂挑子,上司才突然發現這麼長時間張釋之的職務一直原地踏步是有些惋惜,在上司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後,張釋之升任謁者。相比騎郎,謁者算是升了一級。騎郎掌皇帝的車輛馬匹,大不了就是一個弼馬溫的角色,而謁者執掌贊禮和公文的發放,已經有些白領的味道了。  地位的提高,使得張釋之有了在皇帝面前發表政治見解的機會。因為缺乏經驗,張釋之的第一炮就沒有打響,當場被漢文帝弄得下不來台。譬如,他沒有任何過渡,走到漢文帝面前就開始慷慨激昂地演說,講的儘是些上綱上線、冠冕堂皇的假大空,讓漢文帝十分不耐煩,漢文帝掩飾不住自己的厭惡,憤然說道:「卑之,無甚高論!」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年輕人,把弦定低點吧,誰願意聽你在這裡唱高調!」好在張釋之屬於心理素質較好的那種人,他隨即改變話題,談起了秦亡漢興的原因。這下算是驢頭對上了馬嘴,張釋之以自己的言論贏得了漢文帝的讚賞,不久就升任謁者僕射,成了所有謁者的長官。  張釋之是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在各種情況下,他都能以自己獨到的歷史見解和獨特的處世風格讓漢文帝刮目相看,後來張釋之升任公車令,負責處理天下上書及四方貢獻來的物品。  剛才我們說過,張釋之是個有獨特處世風格的人,這樣的風格有效地保證了他能夠大出風頭。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規定的下車門居然沒有下車,要是外人見了估計會睜隻眼閉隻眼,但張釋之就完全不同。他如同列寧的門衛一樣,迎上去堅決阻止太子和梁王進宮,並向皇帝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罪,弄得漢文帝當場自我檢討管束太松。最後,還是太后專門下了一道免罪詔書,太子和梁王才得以進入宮中。  漢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張釋之的與眾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在皇帝面前掌議論。張釋之如同打開了天眼,看到了職務升遷的秘密通道,不久之後,他又升任了中郎將、廷尉。  突然之間,張釋之的好日子似乎就要到頭了,因為漢文帝駕崩了。張釋之早已摸透了漢文帝的脾氣,掌握了漢文帝用人的原則,漢文帝的駕崩讓張釋之找不到了感覺。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漢文帝死去後,接班人是漢景帝,漢景帝就是那個被張釋之攔在宮門外的太子。  張釋之大為恐懼,沒想到一切來得這麼迅速,張釋之惶惶不可終日,感覺出了什麼叫度日如年。  怎麼辦?我們上面的說的那個王生於是出場了。  王生是個喜好黃老學說的處士。面對焦慮的張釋之,他冷靜地建議:第一,必須要挺住,像男人一樣挺住,退縮意味著崩潰;第二,不能假稱生病,更不能辭職離去,否則必然招致被誅殺;第三,要當面向漢景帝謝罪,講明自己當時那樣做的原因,強調自己一切從工作出發,對事不對人,以求新皇帝的諒解。  張釋之採納了王生的建議,漢景帝也樂得顯示自己的大度。  雖然得到了漢景帝的諒解,但在張釋之的心裡,總覺得和新主子之間有一種看不見的隔閡。怎麼辦?習慣於出人頭地的張釋之不甘於這樣混同於一般老百姓,於是偉大的王生和張釋之策划了一次天才的行為藝術表演。  有一次,王生被召進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部道貌岸然地站在那裡,煞有介事。  然而就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辦公重地,王生卻突然倚老賣老:「哇噻,我的襪帶怎麼鬆脫了?」回過頭來對張廷尉說:「給我結好襪帶!」張釋之就跪下結好襪帶。事後,有人問王生說:「為什麼在朝廷上羞辱張廷尉,讓他跪著結襪帶?」王生說:「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終不能給張廷尉什麼好處。張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張廷尉,讓他跪下結襪帶,想用這種辦法加強他的名望。」  這場偉大的作秀視覺效果良好,各位大臣們聽說後,都稱讚王生的賢德而且敬重張廷尉。但是漢景帝卻似乎沒有為這樣的小把戲動心,一年多之後,他還是將張釋之貶謫為淮南王相。  在鬱鬱寡歡之中,張釋之凄涼死去。

  【個性點評】  王生是個老狐狸,他的捧人技術顯然是一流的,張釋之也是一個稱職的演員,因此,二者在朝堂之上的配合才顯得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捧人就應該這樣捧,當托就應該這樣托。因為張釋之,我們卻記住了王生,歷史的細節有時就這樣有著動人的力量。  只是漢景帝不是個合格的觀眾,不然,王生後來還一定會有更加精彩的現場即興表演。


推薦閱讀:

史記譯文之伐炎帝
《史記》評論(十八)七十列傳(六)
史記68
讀《史記》魏公子列傳—存公心滅私慾,保社稷為黎民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