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48課

我們繼續學習護心之功德中的廣說遣除怖畏。

第二、依據:

此處主要以教證作依據,裡面也有推理部分。為什麼說一切的怖畏都是由心而生?

實語者佛言:一切諸怖畏,

無量眾苦痛,皆從心所生。

斷除了一切妄語的實語者——佛陀在經中說:眾生的一切怖畏、輪迴中無量的苦痛,都是由心所生。「心」就像畫家,無量無邊的圖案都是由它所畫。它可以畫出天界的圖案,畫出地獄的圖案,畫出人間的種種圖案,所以說一切都來源於心。其中怖畏和苦痛的部分,同樣由心所生,不過它是由噁心所生。

有些宗派說上帝是造物主,創造了人和器世間。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個上帝就是心,是心造了一切萬物。每個眾生都有心,「心」就是自己的上帝。如果把心調伏好,就能調伏一切的怖畏。心可以產生一切的善法,也可以產生證悟一切實相的功德,心是根本、是源頭。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認識到心是一切的來源。如果我們不調伏好自己的心,將產生一切痛苦。相反,如果能用這顆心修善法,安樂就產生了。如果能夠認知心的實相,一切證悟、覺悟都可以產生。

為什麼要相信佛陀所講的話呢?佛陀是實語者,說明佛陀不說妄語,不說妄語的原因何在?在《釋量論》中講:「無因不說妄。」佛陀沒有說妄語的因,或者說沒有讓佛說妄語的因素,在《大乘莊嚴經論》和很多大乘經論中都如此宣說。佛陀在因地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斷除說妄語的因。說妄語無外乎就幾種目的:比如讓自己獲得財富,但是佛陀沒有這樣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因地修行時不僅不會為了財物而引發不好的業,相反,佛陀把一切財物布施出去,以布施財物作為進入菩提道修行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第一度:布施。

佛陀在因地時,從小的財物開始布施(我們現在修學布施,也是先從微小的東西開始)逐漸布施自己覺得價值比較高的東西,再行大的財布施,然後布施自己的身體,先試著布施自己支分的身體,然後再把自己的整個身體布施出去,所作所為完全是心甘情願的。佛為什麼布施?一是為了打破我執,二是完全為了利益眾生。眾生需要財富、器官等,菩薩就布施給他們,為眾生的需要進行布施也是為了打破我執。做布施時,菩薩的總目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圓滿資糧,最終度化眾生。菩薩把里里外外所有的物品,包括善根在內都已經布施給了眾生,怎麼還可能為了財富而說謊?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也不會為了得到財富去偷盜、殺生。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把自己的財富全部布施出去,所以不可能為得到財富而說妄語,沒有這個必要。

我們在遇到危難時,為了讓自己活命,有時不得不說妄語,欺騙他人而保住性命。然而,佛在因地時,為了眾生的利益,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全部布施給眾生,他不會為了活命而說妄語,絕不可能因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而說妄語,也不會因為名譽、讚歎而說妄語,不會有這樣的因緣。

所以,在修持菩薩道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佛陀是怎樣看待財物的,是怎樣看待自己的身體、名譽的。在佛陀的教法中,教導我們要放棄對名利的執著,放棄對財物的執著等。在初期階段要不斷串習這些法義,當我們串習到一定程度,就達到菩薩階段,串習達到圓滿的階段就成佛了。因此,導致說妄語的因已經斷除,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因緣導致佛說妄語。即便是在世間中,一個誠實人的語言大家都會相信,何況是經過很長時間修學利益眾生法門的菩薩、成就了佛陀果位、徹底根除了妄語之因的佛陀,更是絕對不可能說妄語了。

我們現在修學的內容,一方面是積累資糧、圓滿資糧,另一方面是在遵循佛菩薩的道路:不為自己的利益說妄語;也不為保護自己的生命說妄語;不為財富、活命造惡業。現在我們所修學的路,就是斷除大大小小造惡業的因緣。佛陀經過這條修行道路成就了,獲得了自利利他的功德。在說法過程中,佛的語言成為了正量、標準,佛陀所說的語言真實可信,可以作為一種依據。因此我們說這個依據是實語者佛陀宣講的:一切怖畏和無量的痛苦,都是從心而生。

在《寶雲經》中講:「心性若自在,則於諸法皆獲得自在。」如果自己的心調伏了,一切都調伏,不可能再有痛苦等事情發生。為什麼說「心性若自在,則於諸法皆獲得自在」?與此處有什麼關係?因為眾生遇到怖畏、遇到苦痛是不自在的表現,每個眾生都不想遇到這些事情,但因為他的心沒調伏,心不自在的緣故。他不想遇到怖畏、痛苦卻偏偏遇到,這就是不自在的表現。如果心性自在,於一切諸法獲得自在,自然而然遠離一切怖畏。佛陀在《攝正法經》也講過:「諸法依賴於自心。」一切諸法都是依靠心而產生,對於實語者——佛陀所講的教言,是出自正量者之口,我們應該相信。

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

誰制燒鐵地?女眾從何出?

假如一切怖畏、一切痛苦不是由心所造,如何解釋下列情況呢?

「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在地獄中,閻羅獄卒手中拿著燃燒的兵器、三叉戟、刀槍等,用來使勁地戳截和錘打眾生。這麼多的兵器是誰故意造出來的?在什麼地方加工出來這麼多的兵器?

「誰制燒鐵地?」:在整個熱地獄中都是燒紅的鐵地、燒紅的鐵房子、燒紅的刑具和熊熊燃燒的火焰。有的經典講:受罪者目光所及的範圍全部都是燒紅的鐵地,無論你再怎麼跑都沒有邊際。如此大的鐵地誰造出來的?沒有人故意製造出這麼廣大的燃燒的鐵地。

「女眾從何出」?女眾主要是指在近邊地獄有個鐵柱山,鐵柱山有女人出現。原因就是有些人在世間沒有守護好戒律,犯了邪淫等罪過。比如有些出家人犯了淫戒,或有些在家者犯了邪淫的罪業,就會墮入鐵柱山地獄,當罪人(男人)走到鐵柱山的山腳下,看到山頂上有自己曾經喜歡過的、做過不凈行的女人,她站在山頂上呼喊自己,當他聽到呼喊他的名字,看到這個女人時,立即就生起了極大的貪慾心、歡喜心,拚命地向山上爬,這時山上長的樹都變成鐵刺,鐵刺的方向通通朝下,迎擊罪人,他們的身體被戳穿,腸子被拖出,感受極大的痛苦,好不容易爬到山頂,這個女人瞬間變成了兇猛的鐵嘴烏鴉,站在他的頭頂上用鐵喙去啄食罪人的眼睛,承受長時間痛苦之後,罪人又聽到山腳下這個女人在喊自己的名字,因為業力成熟,他又開始拚命地往山下跑,這時所有的樹枝自動轉向,朝向上方,他從山頂往下跑,迎擊鐵樹枝而去,又感受身體被刺穿等痛苦,到了山腳下,當他擁抱這個女人時,她即刻變成了可怖的鐵頭女人,把他的頭放到嘴裡嚼食。如此反反覆復地感受痛苦。如果是女罪人,她的對境就是以前喜歡過的男人,同樣感受上述之的痛苦。

讓罪人受苦的女眾從何而出?是真實有一個女人嗎?不是,比如有些人犯罪死了之後,自己墮到地獄中,而往昔喜歡過的女人可能還在世間沒有死。所以,不可能有一個真實的他曾經喜歡過的女人,跑到地獄使他受苦,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說這個女人是他自己的業力所幻變的。他在鐵柱山受苦時,相續中的業力種子成熟,顯現鐵柱山的形象,山上有一個自己曾經喜歡過的女人在呼喊自己,再反反覆復受苦,到了山頂變成鐵嘴烏鴉,到了山腳之後變成可怖的女人嚼食自己,全是自己噁心的變現,燒鐵地也是心的變現,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地方。

漢地有一個公案:一個僧人在曠野行走時,突然看到一座寺廟,進去後,看到一位曾經認識的師父也在裡面,他奇怪地問:「你不是已經去世了嗎?怎麼會在這裡呢?」那人當時沒有回答。到了吃飯的時間,一個僧人喊:開始行粥,把稀飯抬進來。他看到稀飯都是鮮血的顏色。又看到剛才那個人顯得非常痛苦的樣子。他又問:「你已經死了,怎麼在這裡?」那人說:「我現在很痛苦,正在感受罪業的果報。」就把腳上的褲子拉起來讓他看,小腿以下的肉全部被燒盡了,只剩白骨。他說:「我現在正在地獄中受苦,因為曾經挪用過僧眾的財物,所以現在感受罪業的果報,你回去之後一定要為我念經啊。」他出門之後,寺廟就消失了。所以,罪人感受的刑具、痛苦,實際上是他自己的罪業顯現,不是外境中真實有這樣的環境。如果真有這樣的環境,其他人也會感受同樣的痛苦。

上師還講過章太炎的公案。章太炎曾經輔助閻王在地獄中判案,他看到很多酷刑,覺得這些眾生實在太悲慘了,所以和其他的官員商量,想把殘酷的刑罰廢除,於是召集罪人指控獄卒用何種酷刑折磨他們,但是當罪人指著刑具的位置時,他卻什麼都看不到,最後悟出了一個道理,實際上酷刑都是由心所生的。如果罪人有這種業力,在他面前就會顯現這種刑具,顯現可怕的獄卒等。如果自己沒有這種罪業就看不到。所以,說明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造、惡業所生。有這樣的業,就會顯現這種情況,沒有這樣的業,就不會顯現,並不是實實在在有個地方叫地獄。

雖然佛陀在經典中也曾經詳細描述過地獄所在,離地面的距離等等。但很多大德解釋說,這是佛陀針對某些眾生根基的不了義的說法,因為有些眾生的實執心很重,如果說不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地獄,這一切都是自己心所幻變,是心所造的,這些人不相信。如果告訴他從這裡往下走二萬由旬的地方叫地獄,這面是什麼環境,實實在在存在,很多人就相信。其實很多大乘經典中講:如果你造了下地獄的業,你死去的地方就是地獄,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痛苦。其他人沒有造此業,就感應不到。

所以,一切的獄卒、燒鐵地、有情獄兵器還有女眾等,實際都是自己的噁心所造。

地獄中的獄卒到底是否是真實的有情?這裡有兩種說法:按照小乘的經論的觀點,認為是真實的有情。在《俱舍論》中引用了一些依據來說明,像這些地獄中的獄卒都是有情,他們屬於鬼道所攝,雖然他們在地獄中懲辦其他罪人,但因為業力不同,他們並不會感受地獄的痛苦。大乘認為地獄中的有情是自己心的幻變,是自己業的幻變。所以,我們認真分析時,就會了知,如果自己造了這個業,你的心就會幻變受刑的地方,或者幻變出折磨你的眾生等。就像我們做夢時,有怨敵來追殺,猛虎要吃你……本來不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有情,但在夢境中真真實實出現了,實際上除了自己的這顆夢心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有情。所以,如果我們對地獄當中的有情是幻變的難以理解,就想一想夢境的比喻。

佛說彼一切,皆由噁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從噁心能夠遭致恐怖而言,佛陀在《念住經》中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由噁心所造,所以在敵人中,除了最大的怨敵——這顆心之外,沒有其他的怨敵。反過來講,此心也能夠造善法,能夠讓自己觀修實相。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造。

「佛說彼一切,皆由噁心造」:前面講到的有情獄兵器、讓自己受苦的女眾等,這一切都是噁心所造,並不是一切的好不好東西都是噁心造,因為這個「彼」字是承接了前面的第二個頌詞而來的。如果我們的心很惡它就會顯現這一切,「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所以整個三界中,我們認為最恐怖的恐怖分子、洪水猛獸、地震天災等,遠遠不如心恐怖,因為這顆心無始以來存在在我們的相續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製造這些外境,這一切都是拜它所造,真正恐怖的根源應該就是這顆心。比如說,實施恐怖襲擊的人肉炸彈,或者持槍搶劫的人,他們雖然很恐怖,但只是個體,只能在局部製造恐怖事件,如果他死了或被抓起來,此地也就安寧了。如果這些人背面躲著個指揮的人,那這個核心人物是最恐怖的,他一旦策劃並加以實施,恐怖事件就會輻射到各個地方,所以這個人本身就是最危險的、最恐怖的。同理,天災人禍等傷害,雖然很恐怖,但只是我們心的一個投射,都是發生在最外圍的事情,最恐怖的就是我們的心在源源不斷地製造能夠引發這些恐怖事件的因素。這顆心沒調伏就會有很多分別念,造很多惡業,然後就開始製造很多很多的恐怖外境,讓自己的心又陷入恐怖之中。所以這一切真正仔細分析時,就是心自導自演的一場戲,一場恐怖的電影,並不斷上演,此時就可以看出這一切虛幻性,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如果能夠安住自己的心,了知它的本性,醒悟了,這一切就沒有了。

所以佛法中把一切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一切有情世界,一切的善法和惡法,安樂和痛苦全部歸攝在一顆心上,如果調伏了這顆心,一切都調伏了。所以三界當中最恐怖的就是這顆心,我們一定要調心。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個科判講的是諸害由心生,一切的危害由心而生;第二個科判是諸善由心生,一切善法也是由心所生。一切善法此處用六度來表示,六度的修行都依靠心,六度的圓滿與否也是在心上面來安立的。

丑一、布施度。

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飢貧,昔佛云何成?

有些人理解布施度圓滿的標準是這樣:所謂的布施,就是要把東西布施給眾生,滿足眾生的需求。如果布施度要圓滿了,應該說是要滿足一切眾生願望,要讓一切眾生都脫離貧窮的狀態,才能叫做施度圓滿。如果遣除了眾生的飢貧才圓滿布施度,那麼現在我們在城市、鄉村,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看到飢餓貧窮的人,這些人根本沒有徹底得到滿足,還在飢貧之中,那麼以前的佛是怎麼成就佛果的?

佛陀是圓滿布施度之後才成就的,如果現在還有看到飢貧,就說明佛的布施度沒有圓滿。如果布施度沒圓滿,又怎麼成佛?我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懷疑,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認為的布施,是使眾生得到財物上的滿足;而布施度圓滿,就是滿足一切眾生的需要,遣除了一切眾生的飢貧。如果這樣,那麼圓滿布施度時,在社會上就看不到飢貧者,但是現在還可以看到飢貧者,就反證佛的布施度沒有圓滿,佛沒有成佛。

如果我們這樣認為就會出現這樣的疑惑,或者說把布施安立在外境上就會有這樣的過失,下面進一步回答:布施度依心。因此布施度圓不圓滿,是以心來作標準,而不是在外境上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遣除一切眾生的飢貧。

身財及果德,舍予眾生心,

經說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所謂的布施度圓滿是把身、財和果德舍予眾生的心圓滿了,此處有三個所布施的對境,一、捨身體;二、財富;三、果德。

眾生對財富都很執著,如果能夠把一切財富都布施了,對財富沒有一點執著了,以此施捨心就斷除了對財富的貪執。但是和財富相比,凡夫對身體的執著更強烈。如果菩薩把身體也布施給眾生,就說明他對身體的執著也斷除了。凡夫人為了得到財富會拚命去賺錢,但是為了保住身體,可以捨棄財富,如果為了後世,他就可以捨棄身體。比如,他知道我如果捨棄了身體,後世會過得更好,因為依此身造了很多的善業,即便此身死了,我會換成一個新的身體過更好的生活。為了後世的圓滿,後世有更多的果德,獲得更多的財富,更多的享受,所以他願意捨棄身體。如果能將自己的修習引發到對後世異熟果的財富、功德上,或者說布施圓滿的果上,我也可以布施給眾生,那就說明真正圓滿了布施眾生的心。

首先是財富,他能夠布施;第二個是身體,他能夠布施;第三個能夠引發後世,也就是生生世世都能夠成就殊勝安樂的善根功德,他也能夠布施,比如迴向善根,我要把善根迴向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成就覺悟之果,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修行者和世間人不之處在於,世間上的人修行主要的是為了財富和保養自己的身體;修行人是為了累積功德。對於一個真正懂因果的人來講,對於善業重視度遠遠超勝對身體和財富。

在凡夫人階段,執著的是財富、名聲、身體等;如果一旦堅信因果後,重點就會轉移,他了知生命、身體生生世世都會有,如果做了善業,你會捨棄這個不如意的身體,得到一個更好的身體,比如轉到天界,天人完美的身體就是造作善業而來,有善業就會得到天人的身體和天人的享受。所以堅信因果的人對於現在的不如意的身體、經常生病的身體,他不會留戀,而對於善根和以後的功德將是一個新的執著。但是如果能夠把果德迴向眾生,根本不執著善根功德,連菩薩道的修行善法在內,或者讓眾生感受覺悟、讓眾生成佛的想法在內都放棄,都施予眾生,那我們說他還有什麼不可放棄的呢?從外在的財富,自己的身體,乃至於心裡的善根功德全部都已經布施了,有這樣一種布施眾生的心,就說明他究竟遠離一切慳吝,是真的放下了。

「經說施度圓」: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修行者,能夠完全捨棄一切財富、身體、果法,這個時候他的布施度就圓滿了。所以真正的布施度圓滿是依心而安立的,不是依靠外境。所以一切善法依心就是圓滿的,並沒有真正從外境上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但是符合布施度圓滿的標準:就是把自己所珍愛、所執著的東西都願意布施眾生,可以把一切善根布施眾生,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眾生,把財物布施眾生,這就是布施度圓滿的標誌。布施度圓不圓滿並不是說在外境上有沒有貧窮可憐的人,而是這個布施修行者是不是願意把一切布施給眾生,如果做到了,就是布施度已經圓滿了。

所以,布施度依心而安立,不是靠外境而安立。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平時我們在做布施時,主要的目標是為打破慳吝之心,因為我們對財富等東西多多少少都有一種慳吝,認為這個是我的東西、我的錢財、我的善根,所以只能我來用,或者和我相關的人來用,其他眾生和不相關的眾生,或者怨敵就不能使用。修布施的必要就是打破這種慳吝的想法,我們就是要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眾生。這裡面也有利他的成分,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在真正布施時,為了眾生可以捨棄一切,所以這也是打破我愛執、打破慳吝心的一種修法。如果通過修行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不管是對財富、身體、還是一切的善根都沒有慳吝了,都已經做到了,布施度就已經圓滿了。

所以,布施度是依心安立的,而不是從外境上安立的。布施度是這樣,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全都是依心安立,所以最後總結:一切的善法都是依心而立,而不是由外境安立。

作為佛教修行人、大乘修行者,外在的行為是次要的,主要目標是想方設法地調伏自己的心,心一旦調伏了,一切就調伏了。在大乘修行中,調伏心是一種很殊勝的法門,我們在學習時要深入體會其中的精髓,要把方向由外轉內,以前是調伏外境,現在要調伏自心,心調伏了,外境也就調伏了。如果單單把目標放在外境上,內心無論如何也是調伏不了的,後面講安忍度時,這個問題還有很好的比喻說明。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凈旻法師:法華大意.第二集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二十五
凈慧法師:《大般涅盤經》略釋(三十四)
正凈法師解《念佛三昧摸象記》(略講)
《僧伽吒經》淺釋(二)凈慧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