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竹刻,風雅入骨
文|徐舒年 攝影|林豪 部分文字經編輯整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在中國竹刻藝術的長河中,
嘉定竹刻以「文人竹刻」
成為一門獨立的竹刻藝術。
明清時期,嘉定竹刻都是大畫家、大詩人在刻竹遂成為文人墨客喜愛的雅玩。走過400多年的輝煌,嘉定竹刻在近代陷入低谷。雖不復往日的風光,但依然有刻竹之人在默默堅守這門文人的手藝。
文人之才 匠人之心
與其他手工藝品多為民間手藝人所做不同,明清時期的嘉定竹刻,刻竹人多為畫家、詩人等文化大家。精通書法、繪畫,喜好詩書禮樂,不僅題材常以神話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就連刻竹的刀法也融入了書法、繪畫的筆法。作品具有濃濃的書卷味和悠遠的意境。
明代透雕筆筒作品《虎溪三笑》,雕刻了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分屬不同時期、不同派別的3位人物,跨越時空、地域,一起品茗暢談。
嘉定竹刻風雅的藝術風格,在明代末年逐漸成型,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間進入全盛時期,還作為貢品傳進宮廷。
其作品多以竹筒和竹片製成筆筒、香筒、臂擱、插屏、抱對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獸雕塑等形制。不負「文人竹刻」的雅稱,嘉定竹刻的器物往往都以書法為主要紋飾。
明代嘉定竹刻以透雕為主,清初以深浮雕為主,到了清末就以淺雕為主,可以說雕刻技法越來越淺,民間手藝人也紛紛轉向單一的留青竹刻。
近代以來,大多流行於市面的竹刻只能算是普通匠人製品,空有其形,卻無文人之魂。嘉定竹刻也不復昔日風采。
一個人的守藝
如今,已退休的王威潛心刻竹。「在刻一件竹刻時,必須要有我的思想融在竹刻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自己會畫,我們只是以刀代筆。」
1955年嘉定成立了手工藝竹刻生產小組,當時一共有6人被選定去學習、繼承竹刻藝術,但6年後最終留下來的卻只有王威一個。上世紀80年代後期,王威帶出4名弟子。但由於竹刻工藝繁複,收益不高,弟子們都相繼轉行。傳承數百年的嘉定竹刻,最終只留王威一人堅守。
《松下賞畫》筆筒採用透雕技法表現出老者、孩童、婦人一同在松樹下品茗賞畫的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刻石則頓挫有力,松樹魁梧挺拔,松針細如髮絲。人物形象則皆為側面,此乃嘉定竹刻中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
為了把嘉定竹刻的技法傳承下去,多年來,王威在繼承嘉定竹刻傳統技法的同時,又摸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竹刻風格。
《達摩臂擱》
作品《達摩臂擱》以行雲流水般的線條和多視點切入平面性構圖。松石蒼勁有力,用了中國山水的皴法來表現其怪石嶙峋的景象,達摩在松下端坐,面容安逸慈祥,手捧缽;右面則是缽里散出的裊裊輕煙,上面題刻一句七絕詩:「趺坐忘形亦忘壁,十年心與空山空。性源一潔物皆潔,度盡眾生彈指中。」
在刀法上,用到了嘉定竹刻代表性的浮雕技法,插屏右側刻畫得較淺,左面層次錯落,刻畫較深,面與面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
看似風雅 實則艱辛
嘉定竹刻看似風雅,意境悠遠,其實工藝流程繁複、耗時勞神,刻竹人常常一整天都埋頭刻竹,艱辛的同時也需耐得住寂寞。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文人風韻的嘉定竹刻。
一件竹刻作品大功告成,少則一個月,多則一年乃至數年。僅在選材上,就有一套複雜的流程。竹人要深入竹林選取生長3年的毛竹,短於3年質地不堅,長於3年不耐精雕。
采竹的時間要入冬以後,那時竹質內斂,也少蛀蟲。選好竹材後,還要經過竹曬、制坯、起稿、粗刻、加工、修整、拋光才算完成竹刻製作。
《夏日蟲鳴圖》筆筒主要採用了浮雕的技法。筆筒上竹干蒼勁有力,竹葉層次分明,竹葉間藏有兩隻蟬,分別以側面和背面來刻畫,姿態生動,如聞其聲。背面題有五絕:「拔地氣不撓,參天節何勁。平生觀物心,獨對秋篁影。」
「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面臨著傳承的問題,因為這個是純手工的東西。關鍵是青黃不接,好多人又都半途而廢。」王威說道。
2006年,嘉定竹刻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7年,王威被任命為嘉定竹刻館館長,才得以繼續推廣嘉定竹刻,嘉定竹刻從一個人的手藝漸漸復甦。
《邀月共飲》王威
嘉定竹刻,從大受追捧的「文人竹刻」,
到只餘一人堅守的技藝。
在文人雅士的刻刀下,
歷經了400多年的沉浮。
竹刻風雅,卻需刻竹之人
燃燒自己的生命去延續這門技藝。
非遺Tips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上海嘉定地區的一門竹刻藝術,創始於明代,盛於清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因多文人刻竹,又有「文人竹刻」的別稱。文人墨客將書法、繪畫的筆法融入刀法,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新的生命,使嘉定竹刻多了一份書卷之氣和金石韻味。2006年嘉定竹刻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文整理自8月號——箋紙的心意
推薦閱讀:
※從婊子無情到有情:為何中國文人愛歌頌妓女?
※歷代文人
※文人寫意畫的先驅——僧法常(南宋)
※清代文人游蒙山記(二)
※魏晉名士到底有多放浪形骸?
TAG: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