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美洲的「難民」與印第安「聖母」
引言:
北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早期歷史,由森森白骨堆砌,再用大量血淚澆灌,這些白骨與血淚不僅有印第安人的,也有殖民者自己的。
正文:
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拉開了歐洲人向美洲殖民的歷程。隨後,西班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瑞典人、俄羅斯人曾先後來到北美,並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就如同歐洲本土的激烈競爭與火併一樣,這些殖民地之間也展開競爭和火併,在300多年後,脫胎於英國殖民地的美利堅合眾國最終笑傲北美,成為北美洲大陸的超級霸主。
如果說殖民美洲是一項遊戲,那麼西班牙人玩的是簡單模式,法國人玩的是普通模式,而英國人玩的就是噩夢模式。西班牙人殖民的目標是中低緯度地區,這裡物產豐富,本來就不容易餓死人;西班牙人來的時機也很好,正好是印加帝國剛經歷動亂,利用帝國內部的紛爭,十分輕易地控制住印加國王,進而控制了整個帝國。既然是帝國,自然產出也不少,還有巨型金銀礦,西班牙人從此可以吃香的喝辣的過上皇帝一般的生活。法國佔領的是漁業資源豐富的東北部,並逐漸取得富饒的內陸河湖地區,通過與印第安人進行毛皮貿易,就獲得大量財富。而英國人去的是岩礫遍地、遍布沼澤、被群山包圍的東海岸地區,當地是人煙稀少的荒原,食物稀少,還經常鬧旱災;當地的印第安人雖然不多,但是非常彪悍,根本沒有西班牙人在印加遇到的抓住國王,就全體拜服那回事。
北美印第安人
英國人面對的情況最為惡劣,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英國人會在這場殖民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有人說西班牙在殖民地採用的是中央集權的統治,英國人則是民主制度,因此民主自由的英國人獲勝了。這完全是從結果倒推原因。在現實中,最初搞民主自由的英國殖民者幾乎全死了,搞中央集權的殖民者才活下來。
英國勝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殖民地的人口競爭。其他國家的人去北美,都是少數冒險家和商人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心思去的,普通民眾的殖民熱情並不高。以法國為例,法國曾經在北美佔據了大片土地,但是人口數始終上不去,只有英國殖民地人口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作為一個法國農民來說,家裡有幾畝薄田,小日子過得還不錯,誰會想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跑到一片蠻荒之地?因此,去北美的法國人都是皮毛商人,建立的都是幾百人的小型貿易點,最多上千人。只有後來被驅逐的胡格諾教徒才掀起了一波移民潮,而且由於宗教偏見法國殖民地還不收他們,最後集體改國籍加入了英國殖民地。在殖民地時期通行的是叢林法則,人多欺負人少那是必然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英國人就那麼喜歡往北美跑?其中最關鍵的兩個原因是英國的圈地運動和宗教改革,而這兩條原因都歸結在一個女人身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在伊麗莎白統治的44年間,英國保持基本政治穩定,國內人口數,特別是底層人口數目迅猛增長,其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正處於宗教戰爭中的歐洲大陸。同時,伴隨著圈地運動,大量英國農民失去土地,這些人變成流民聚集在倫敦,形成規模巨大的貧民窟。這些人口中,一部分被工商業吸納成為工業化的勞動力,但還有大量富裕人口無所事事。即使是成為了工人,由於剝削加劇,往往也只能住在貧民窟中。到了十七世紀上半葉,倫敦聚集了五十萬人口,相當於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以骯髒、貧窮、犯罪以及階級矛盾尖銳而臭名遠揚。如果要對比,當時的倫敦跟今天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差不多。倫敦的惡劣名聲是如此的著名,甚至影響了200年後的弗吉尼亞富二代托馬斯·傑斐遜對於城市以及工業化的印象。
倫敦貧民窟
英國的精英階層一直在思考,把這些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垃圾人口」輸送到海外。這些移民海外的「垃圾人口」以國教徒居多,他們自己在國內呆著也是了無生趣,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發財傳言也願意出去闖闖。這些人出走北美是被動的移民,其動機是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伊麗莎白一世長期奉行的宗教妥協政策,使得英國的清教徒們長期十分壓抑。清教徒以中產階級為主,他們心中懷著崇高理想,期望建設心目中的理想家園,卻始終無法付諸實施。伊麗莎白之後,清教徒曾經把希望放在詹姆斯一世以及查理一世兩代國王身上,但是迎來的是更大的失望。因此他們將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打算在北美建設「山巔之城」。清教徒出走北美是主動的選擇,其動機是實現宗教理想。英國國王則對這些人出走大開方便之門,既然大家互相看不順眼,那不如眼不見心不煩。
在一百多年中,英國人在北美先後一共開闢了十三塊殖民地,起因和發展歷程各不相同,但大體上都可以歸為以上兩類。下面我們就以其中最典型的兩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和馬薩諸塞為例,分別介紹這兩類殖民地的起源。
弗吉尼亞是英國的第一個北美殖民地。1606年,詹姆斯一世授予一群英國商人開辦的名叫弗吉尼亞股份公司以特許經營權(專利權),允許他們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該公司還有兩家分公司:倫敦第一殖民分公司和普利茅斯第二分公司。公司股東明確承諾,要建立與西班牙「極端殘暴」的殖民政策相反的殖民制度,印第安人將體驗「適合我們英國人特點的公平和充滿愛的生活方式」。倫敦第一分公司於1607年5月6日組織了105名殖民者抵達切薩皮克灣,開始了第一次建立殖民地的嘗試。前文中我們提到,在22年前的1585年,有大約同樣多的英國人來過弗吉尼亞(這個名字也正是那時命名的),但是立足失敗全體仆街。
這些殖民者為了躲避西班牙強盜的掠奪,沿著詹姆斯河(以國王名字命名)深入內陸約64千米,駐紮在現在稱為詹姆斯敦的地方。這個名字的意思就跟「張家屯」差不多,意思是詹姆斯(國王)他家的屯。殖民者都是聽了弗吉尼亞公司的忽悠來到這裡,期望著這裡遍地都是黃金,隨便找上幾塊就能發大財。此外,可以與善良淳樸的印第安人和平相處,說不定還能邂逅異域風情的美女,過上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第一批來的殖民者都是男性)。看起來,弗吉尼亞殖民者與如今的宅男屌絲的夢想都差不多。
詹姆斯敦位置
但是,理想是志玲,現實是鳳姐。夢想中的美好生活並不存在,等待他們的是疾病、飢餓、紛爭與死亡。喪盡天良的弗吉尼亞公司,用甜言蜜語忽悠不知天高地厚的作著發財夢的英國失業青年來冒險,結果來了就走不了,八成還要把命搭在這裡。中國的一些喪盡天良的傳銷公司,其運作方式與弗吉尼亞公司這種殖民公司頗有類似之處。
就跟如今漂在大城市的屌絲一樣,這些殖民者中大部分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城裡人(二代農民工),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漫無邊際的荒地,他們需要做的事是建造房屋、開墾土地和種植莊稼。搭建簡陋的茅草屋倒還馬馬虎虎,一說到種地集體傻眼。這些人做事非常自私,除非環境所迫不得已才進行協調和合作。眼看坐吃山空,全體都要餓死。
如果不是這批殖民者中有一個名叫約翰·史密斯的上尉,恐怕這批殖民者又會步20年前那批人的後塵。史密斯是公司理事會成員,1608年被派到這裡管理這些殖民者。他用強硬的手段將這些人組織起來,與當地的印第安人進行交易,並學習玉米種植技術。即使如此,也只有38個人挺過了最初的9個月。
約翰·史密斯
史密斯制定了嚴格的紀律,並用強力手段推行,所有人都必須參加勞動,「不勞動不得食」成為一條鐵律。對於膽敢爭執、反抗或者發動暴動者,史密斯都毫不留情地鞭笞囚禁甚至處死。被處罰的人第二天還得老老實實去勞動。他還率隊勘察了周圍地區繪製地圖。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詹姆斯敦這塊殖民地終於穩固下來。
1609年,500名殖民者前往詹姆斯敦,在百慕大遭遇暴風雨擱淺在百慕大群島,並在那裡逗留了一個冬天,歷盡千辛萬苦,最終重新造了兩艘新船並將400人運往目的地,其中還有一些女性。約翰·史密斯因意外受了重傷被迫返回英國。殖民者們慶幸獨斷專橫的「暴君」終於離開,他們可以享受到自由,可是沒有多久他們就高興不起來了。
離開了史密斯的嚴格監管,勞動紀律變得鬆懈,殖民地的秩序混亂不堪,再加上1609年和1610年是乾旱之年,詹姆斯敦出現了大饑荒。絕望的殖民者殺光了馬、貓和狗,之後不得不捕捉老鼠充饑。一些人把皮鞋和皮帶都給煮了吃了。一名男子餓得殺了自己懷孕的妻子,並將其腌起來以供整個冬天吃,這個駭人聽聞的人間悲劇泄露了出來激起公憤,最後該男子被處以絞刑,而他的肉八成也變成了別人的食物,因為在那一年,殖民者吃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連已經被下葬的屍體都被刨出來吃掉了。
詹姆斯敦的簡
(這是一名在詹姆斯敦饑饉中被吃掉的14歲少女,被命名為「詹姆斯敦的簡」,左邊為她的頭骨遺骸,右邊為復原的頭像)
1611年,新任殖民地總督托馬斯·蓋茨接手詹姆斯敦殖民地,他制定了比約翰·史密斯更加嚴酷無情甚至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軍事化管理制度,所有規定只有一個目的:讓大家活下去!例如,有位勞工因為飢餓,偷了大家共同種植的燕麥被抓,他被處以長針刺穿舌頭並被綁在樹上活活餓死;有敢逃跑到印第安部落乞求食物的,一旦抓回統統絞死或活活燒死。因為,敵對的印第安部落通常會以殖民地的情報作為食物的交換,而他們套取情報的目的就是為了襲擊殖民地。
說起印第安人的敵意,其實也是殖民者咎由自取。詹姆斯敦附近有一個由數十個說阿爾崗昆語的印第安部落組成的鬆散防禦聯盟,叫做波瓦坦聯盟,因為他們首領名字叫做波瓦坦(Powhatan)。波瓦坦聯盟對抗該地區的說其他語言的印第安部落。這些北美印第安人的社會形態類似中國上古堯舜時代,波瓦坦就是他們的「堯舜」。波瓦坦是一個廣受愛戴,頗具魅力的領導人,他最初對待英國殖民者是小心觀望,在看到他們快餓死了就派人送去了一些糧食,並教他們種玉米。如果不是波瓦坦的善意,這批殖民者肯定活不過第一個冬天。
波瓦坦
波瓦坦與殖民者進行謹慎互助,還逐漸進行貿易,用玉米和獸皮交換斧頭和火槍。北美印第安人沒有明確的土地產權觀念,他們認為在這片土地上多了一些怪模怪樣的鄰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地方夠大。然而殖民者卻存著殺人搶糧搶土地的心思。
最開始,實力很弱的殖民者只敢找實力較弱的部落搶點糧食。一次,約翰·史密斯帶人在波瓦坦的土地上打劫時,被波瓦坦的同父異母弟弟歐佩坎諾抓獲。對於搶劫犯,印第安人從來是不留情的,眼看兩個拿著大棒的印第安戰士要把史密斯砸得腦漿四濺,波瓦坦的12歲女兒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撲上去,用自己的頭護住了他的頭。她的真名是瑪托爾卡(Matoaka),而波卡洪塔斯是她的綽號,意為「愛嬉戲的」或「調皮的」。
波卡洪塔斯救下史密斯
史密斯的命被救了下來,此後兩年半時間,波瓦坦的部落與殖民者保持和平。波卡洪塔斯懷著如今所說的「聖母心」,在她眼中,殖民者就是一群忍飢挨餓的難民,理應給他們力所能及的人道幫助。她還經常去詹姆斯敦做客,提示哪些印第安部落最為友好,還教他們如何在購買食物時討價還價。此後,她還救了其他幾名殖民者。
隨著殖民者增多,他們逐漸蠶食波瓦坦的土地,建立要塞,開墾農田,殖民者不斷地得寸進尺,令波瓦坦人無法忍受。在1609年至1614年,波瓦坦人與殖民者之間爆發戰爭。1613年,厄運終於降臨到這位印第安「聖母」身上。一群英國人殺死了她的丈夫並綁架了她,用來要挾她的父親。在此期間她的境況不得而知,殖民者聲稱波卡洪塔斯受到了相當殷勤的對待,有一個叫亞歷山大·惠特克的英國牧師為她講授基督教教義,幫助她提高英語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之後她就懷孕了,作為一個被綁架的年輕女子,她顯然是受到了監禁、強姦以及反覆洗腦。
1614年,她與強姦她的殖民者約翰·羅爾夫結婚,放棄了部落的宗教信仰,皈依了基督教,並改名瑞貝卡。在羅爾夫寫給總督的信中,他是這麼表述對於這樁婚姻的看法的:這並不是「出於對情慾享樂的放縱追求,而是為了種植園的利益、為了吾國的榮譽、為了上帝的光榮、為了人格的救贖……我反覆斟酌了好久,頭腦中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感覺像是被困在一個難分難解的迷宮之中,已經厭倦了……」。羅爾夫與波卡洪塔斯的婚姻給波瓦坦印第安人和殖民者之間帶來短暫的和平。
波瓦坦人與殖民者簽訂和平協議
弗吉尼亞公司將這樁美洲原住民與英國人的婚姻作為美談大肆宣傳,證明印第安人可以被教化,英國人和印第安人可以和平相處,並忽悠更多在國內找不到老婆的英國屌絲去美洲碰運氣。為此,弗吉尼亞公司在1616年6月安排羅爾夫夫婦去英國旅行,她以「被教化了的弗吉尼亞野蠻人」的形象,穿上緊身束胸衣在許多場合露面,甚至在英國王宮裡讓國王詹姆斯一世見了一面。
國王召見羅爾夫夫婦
兩年後,羅爾夫夫婦啟程返回弗吉尼亞,在一次晚飯後,波卡洪塔斯突然劇烈嘔吐不止並出現了全身抽搐的癥狀,很快就痛苦地死去,死狀相當凄慘,年僅22歲。人們對外宣稱她的死因是肺炎。但是據《真實的波卡洪塔斯——歷史的另一面》的作者林伍德·卡斯塔洛(Linwood Custalow)和安吉拉·L·丹尼爾( Angela L.Daniel)推測,她無意間聽到她的丈夫羅爾夫和別人謀劃除掉土著印第安人部落並強奪他們的家園。他們害怕她會泄露這一計劃給她的父親,於是毒死了她。
波卡洪塔斯
這可真是一則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寓言!這段徹頭徹尾的血腥歷史是迪斯尼電影《風中奇緣》的故事原型,而在這部電影中,卻變成了一個美好的成為跨越種族偏見的愛情故事。2016年10月德國弗萊堡發生一起姦殺案,一名歐盟高官的19歲女兒被阿富汗難民姦殺,而受害者在生前一直做幫助難民的志願者。這不就是另一個「波卡洪塔斯」嘛!英國對於難民潮算是歐洲國家中較為警醒的,甚至不惜脫歐來擺脫其威脅,估計也是從本民族歷史中獲得了啟示。
電影《風中奇緣》
這則真實版農夫與蛇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隨著波卡洪塔斯的死亡,印第安人與殖民者之間脆弱的和平煙消雲散。就在波卡洪塔斯死去的同一年,波瓦坦也去世了(死因不詳,可能是正常死亡,也可能也是殖民者乾的),他的弟弟歐佩坎諾繼承了他的位置。歐佩坎諾早就對他哥哥的和平主張不滿,而殖民者卻趁著波瓦坦之死,發動了對印第安人的進攻。印第安人的報復在4年後終於變成了殖民者的噩夢。1622年,歐佩坎諾組織了針對詹姆斯河沿岸的英國農場的襲擊,殺死了1240名殖民者中的347人,隨後引發了盎格魯—波瓦坦戰爭。由於無力反擊,殖民者假意提議召開和平會議,但是他們向前來召開和平會議的200名印第安人敬獻毒酒,當場毒死了他們。
1622年詹姆斯敦大屠殺
此後印第安人和殖民者之間已無恢復和平的可能。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殖民者來到這裡,波瓦坦人的反抗已經成了悲壯的掙扎。1644年,歐佩坎諾組織了最後一次反擊,殺死了大約500名殖民者,隨後近百歲的歐佩坎諾被俘,並於1646年在詹姆斯敦的監獄中被一名獄卒殺害,波瓦坦聯盟也隨之成為歷史。
與印第安人交戰死了很多白人,但是因病死亡的白人更多。從1607年到1624年,共有14000名英國人來到弗吉尼亞,但到1624年,還有1132人存活。弗吉尼亞的高死亡率此後一直持續,從1625年到1640年,每年至少有1000名殖民者來到弗吉尼亞,但是人口增長十分緩慢,這段時間的弗吉尼亞歷史被稱作「與死亡一起生活」。
弗吉尼亞殖民地初期的發展是如此的艱難,後來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1962年大陸逃港難民紀實
※星巴克將在全球僱傭1萬名難民 矽谷大佬齊聲批特朗普新政
※「移民管理局」,「管理」為重
※到底是誰導致了這次歐洲難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