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野河山 擁抱大自然
自駕野河山 擁抱大自然提起扶風縣,好多人首先會想到法門寺。然而,就在距離佛骨聖地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被封存了好久好久、如今正在開發大潮中日益走向繁榮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野河山旅遊風景區。
六盤山自北向南蜿蜒而來,與關中名山——喬山聚首,在扶風縣南陽鎮形成了一處重重疊疊的千山余脈,使平坦的關中平原立時挺起雄闊巍峨的脊樑。其實,關中一帶的山脈,植被原本就好,隨便一個山頭,都是重巒疊嶂,綠濤澎湃。但覽盡關中所有名山大景,獨獨野河山最有文化厚重感。野河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的故里,道不完的優美傳說和看不夠的奇山妙景,會讓遊客盡享視覺和精神的雙重愉悅;野河山是原野河人民公社所在地,有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人民公社舊址,全國各地的「老社員」、老知青紛紛慕名而來,追憶那如歌的歲月;野河山是全國面積最大、密度最大的槐花林基地,每到五月天,濃濃的槐花芳香撲鼻,令人如痴如醉!對了,此處還有姜子牙的封神台,遊人穿梭於神話傳說和現實遺迹並存的時空隧道,與天上、地下、人間各路「神仙」如此零距離接觸,真的別有一番感受。這就是野河山,遠至商周,歷經大唐,近到人民公社,不知濃縮了多少人文歷史!這就是野河山,遊覽貴妃故里,參觀人民公社舊址,觀賞萬畝槐花林,確實值得一去!慶幸的是,野河山居然不遠,就在法門寺以北8公里處。而且,景區已經投資5000多萬元,硬化道路,建起賓館,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每年接待10多萬人,方便又熱鬧。這不,正是滿山槐花吐蕊的季節,我們聞著一路芳香,不知不覺就到了野河山。貴妃故里處處有傳說關於楊貴妃的種種典故秘史,相信任何一位讀者都能列舉一二,但說起她的故鄉就少有人知曉了。尤其她的祖籍、出生地等,僅坊間就有多個版本。那麼,野河山被稱為貴妃故里是坊間傳言還是考證所得?寶雞野河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平社告訴記者,野河山被稱為貴妃故里有三大佐證:佐證一:景區內有楊珣墓及道碑。楊珣是唐玄宗時宰相楊國忠之父、貴妃楊玉環的叔父。據《扶風人文典故》記載,楊珣病故後被葬於扶風縣南陽鎮野河山,贈封武部尚書。距墓8公里的法門寺東北方向唐代古道旁,矗有清乾隆時兵部侍郎陝西巡撫畢沅題楊珣道碑。此墓、碑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道碑號稱中華第一碑。按照古時「魂歸故里,落葉歸根」的傳統習俗推測,野河山就是楊貴妃出生地。佐證二:歷史典故均指向野河山。據當地歷代老人相傳:「瓦家溝出了個楊貴妃,三年桃花無顏色。」「楊貴妃笑雪黑,生歧陽,死馬嵬。」這裡的歧陽就是現在的南陽鎮楊家坪(亦稱瓦家溝),就在野河山景區內。佐證三:野河山景區內至今留有與楊貴妃有關的地名和實物,如貴妃梁、貴妃泉、撒尿石、瞭望台、五虎嶺、上轎石等。三大佐證均有出處,且有實物,野河山被稱為貴妃故里毋庸置疑!據史學家考證,楊玉環於公元719年在野河山出生後,滿山桃花杏花三年未開,其「羞花」雅號便是由此而來。楊玉環在野河山生活了17年後被選入宮,歲月也讓她從一個不懂事的頑皮小女孩變成了美艷絕倫的貴妃。可以說,是野河山見證、成就著普通民女通往貴妃的傳奇之路。
目前,野河山關於楊貴妃的主要景區是貴妃梁,從野河山莊向西北方向行數公里便是貴妃梁。這裡僅有一條可容單人通過的山間小路,為了感受貴妃當年的生活場景,我們下車步行,緩緩沿坡而上,追尋貴妃足跡。步入樑上,均是在林叢花海中穿行。身邊、頭頂、腳旁都是數不盡的奇花野果,一層連著一層,一片壓著一片,讓人不由得聯想幼年的楊玉環也是在這裡嬉戲玩耍的,也許正是盡顯自然之趣的美妙地方才會孕育出一位絕代美女吧。聽導遊講,傳說楊玉環小時候常在這裡玩,還時常被生長在山坡上的酸棗刺鉤住衣裙,她便隨口對夥伴說:「要是這酸棗不長刺鉤該有多好啊!」從此這道山樑上的酸棗便不再生刺鉤。我們隨手拽過一條酸棗枝,果然未見刺鉤,確實與別處不同。雖然這種傳說有攀附名人之嫌,但卻足以說明當地人對楊貴妃逸事的熱衷程度。在貴妃樑上,我們驚奇地發現這裡的石頭十分有個性,除了形狀千奇百怪,更讓人詫異的是,幾乎每塊石頭上都有奇怪的裂紋,有的甚至是曲折的穿孔,讓人可以在石頭中間穿過手臂,即便是利用當下最先進的工具也未必能打出這樣的孔洞。端詳每塊石頭,我們興緻勃勃地給它們安起了名字,千瘡百孔、狡兔三窟、鱷魚張嘴……實在無法想到更多的詞語來描述眼前的石頭了。根據前面景點的經驗,我們確信這些奇石一定又有一個與楊貴妃有關的傳說。果然,導遊這樣道來:相傳楊貴妃入宮三年後回鄉省親,滿眼都是光溜溜的石頭,連拴馬的地方都沒有,頓時心生不快。隨即,暴雨突降,雨過天晴後,大家發現被雨水沖刷過的石頭都有了不同的孔洞,足以做拴馬之用。從此,這些石頭便得名拴馬石,此處也成了奇石林。更讓人捧腹的是,還有塊石頭被命名為「貴妃沖溝」。據傳,楊貴妃幼時大小便不拘場所,常小便於一大塊石頭上。小便順石而流,沖刷及腐蝕之下,久而久之石頭上便衝出一道溝渠,兩邊尚有足跡,楊玉環成年被選入宮為妃後,人們便將此石稱為「貴妃尿」。這讓人實在不能不佩服後人的想像力了,但不管是真是假,現在的遊人盡可在此石上一蹲,模擬感受一下「貴妃級」的如廁待遇了。至於和楊貴妃有關的五虎嶺,據傳是玉皇大帝令山神(五隻金錢豹)暗中跟隨保護楊貴妃不受傷害。如今,五虎嶺恰似五隻豹子下山之勢,形態極為險峻。雖說傳說有些離奇,但五虎嶺的險峻確實非同一般,且當地人真真切切在野河山看到過豹子出沒。還有專供楊貴妃觀景的瞭望台,建於貴妃梁最高點,登台極目遠眺,山脈險峻,松柏疊嶂。更為奇妙的是,站在這裡觀日落,竟是霓虹點千山,霞光照萬仞,一層層一波波,蔚為壯觀!像這樣的美景還有不少,比如佛爺洞、神仙洞、香山瀑布、桃花林等,均依附著不少與楊貴妃有關的美麗傳說。為了給喜歡親自體驗的讀者留下新鮮感,我們便不再一一詳述了,等到大家親身登到樑上再去聽講,那時便一定不會計較這些故事是真是假,因為周圍的原始美景會讓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間。除了與楊貴妃有關的種種傳說,還有商周時代的遺址散落其間,諸如大王射蟒、姜子牙封神台等。大王射蟒的那塊石頭要下爬到溝底,相傳西周大王用鐵鏵做箭頭,方才將巨蟒射殺。相信星羅棋布的人文景點,能夠讓每一位走進野河山的遊人都沉浸在一種深厚的時空穿越感之中。
槐花飄香醉遊人要說野河山的自然景觀,就不得不說槐花。這個季節,走進野河山的最大感受就是花香。只要一進景區就能聞見那撲鼻而來的槐花香味,讓人頓時身心陶醉。這裡栽種有18萬畝的槐花林,據考證是全國面積最大、密度最大的槐花林基地。每到五月槐花盛開,漫山遍野便成了花的海洋,潔白如玉,遠遠看去猶如皚皚積雪。導遊告訴我們,這裡雲集了300多戶養蜂人,每天產出的槐花蜜竟達七八十噸,壯觀景象可想而知。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野河山便開始廣泛種植槐花樹。當時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水土,綠化山區。在當地政府的大力號召下,村民和縣鄉幹部積極響應,參與到槐花林的建設中來。據當地六七十歲的老人回憶,那時節,經常能遇到大規模栽種槐花樹的機會。每到這個時候,大家爭先恐後地參加,既不怕辛苦勞累,也不講待遇報酬,似乎每在山上種下一棵槐花樹就像自己撿了個大便宜似的。這種感覺並沒有錯,今天,野河山及附近的群眾真正嘗到了槐花的甜頭。你看,槐花盛開的時候,生活在這裡的人每天都聞著沁人心脾的花香味,這是多麼愜意啊!雲集在這裡的養蜂人用勤勞的雙手構築著甜蜜的事業,這又多麼欣慰啊!來到這裡的遊人則會盡情感慨讚歎當年野河山人的勤勞和遠見,這又是多麼自豪啊!現在,野河山景區的餐桌上最主打的一道菜就是槐花,那甘甜的味道著實讓人慾罷不能。你千萬不要說你在城裡的樹上也曾摘過幾串槐花品嘗,那些飽受汽車尾氣和工業污染摧殘的槐花,怎能和這山清水秀、無污染的槐花同日而語呢?「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再過一段時間,花期一過,就只能眺望來年了!「人民公社」感悟歷史人民公社,中國基層組織的一個特殊符號。如今,50歲以上的人仍然對人民公社有著深刻的記憶,只要提起這四個字就能立即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而野河山景區內就保留著全國最完整的一處人民公社——野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舊址。
在公社大門口,你會產生一種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錯覺。這裡所有的標語、門牌、房間都完全保留著當時的模樣,當年公社裡的武裝幹事辦公室、農機站、團委、婦聯等單位一個不少地呈現於眼前,院落一角還擺放著犁鏵、擺耬、石碾、手推獨輪車等傳統農具。據導遊介紹,當時的公社大約有3000多人,後來因為生產條件差,人們陸續遷出,但公社辦公室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當初並不是想把它作為什麼旅遊景點的,沒想到在今天,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竟煥發出了如此大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感慨歷史發展的奇妙。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既然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人民公社舊址,一經開放,就吸引了不少全國各地的「老社員」、老知青登門拜訪,緬懷當年。他們在這裡追憶歷史、重溫自己的青春歲月,而新時代的青年則在這裡真切感受父輩們的生活。據導遊介紹,野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舊址迄今已經吸引二三十名省部級以上的領導幹部前來參觀。今後,景區還將按照省市文物旅遊部門的要求,在這裡建一個人民公社博物館,並組織人力、物力重現當年早請示、晚彙報,以及打鈴點工的生活場景,讓不同需求的遊客過一把當「社員」的癮。一天的遊覽是短暫的,但我們的收穫卻是沉甸甸的。厚重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景色,讓人對這片神奇的熱土深深眷戀。走出山口,我們戀戀不捨地回首而望,心裡不禁感嘆——美麗的野河山啊,雖然你現在還不能和那些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相比,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寂寥之感,但那深藏其間的獨特魅力似乎正要噴薄而出,終有一日,定會「回眸一笑百媚生」!自駕路線:西寶高速法門寺出口下,走絳法湯專用公路,到韓家窯。或者從扶風縣至韓家窯。
推薦閱讀:
※轉載:順其自然
※Eww好黃啊!這個黏黏的東西是什麼?
※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盡其在我,順其自然。
※人們為何在看到特別漂亮的自然景觀時會有想哭的衝動?
※人生不能強求, 應當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