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救度》(高清字幕版09)

視頻文字

凈土宗主要就是念佛,稱名是正定之業。念佛要念念相續、念念不舍,形成習慣,這樣的念佛一定是平常的、平淡的,一句一句地念,這樣比較能持久、長遠。

當然,我們的心境不一樣,有時候很歡喜,有時候很悲切,這都是遇境逢緣一時的心情。就像人喝水,一般喝淡水才能長遠;天天讓你喝可樂,也喝不下去,那樣不正常。所以,念佛不要過多加入自己的東西,就是一句一句念,平平淡淡最好。

我們每天的心情都是不一樣的,經文說「歡喜踴躍」,如果要求每聲念佛都很歡喜,歡喜得跳起來,那也不可能,人的心情都在變化;要求內心怎樣悲傷哀切,多少都有自己情緒的渲染。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穩穩噹噹地念佛就好。

30.顯念佛人應自視為最下根機,專稱佛名,全憑救度

第三十點 顯凈土宗之念佛人應自視為最下根機,全憑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點,上人開示有將近四十頁內容,這本書總共有兩百頁,這一點就佔了四十頁,可見分量相當重。

凈土宗的念佛人,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要有一個定位,要定在哪個位置上?不是把自己定位在上上品,或者定位在上根利智,或者也知道自己根機差,但是又不甘心,不能老實地就自己的根機、本分來念佛,這就是不認可自己的狀態。

比如說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比較多,總是厭嫌自己,以為這樣可能不行,總想高攀,「我什麼時候心中沒有妄想雜念就好了」——你死了這份心會更好,因為你一輩子都達不到。放下攀緣的心,以這個狀態念佛,當下就可以得救了。心中能夠放下,這樣效果反而會好一點。

只有把自己視為最下根機,我們才可能完全仰憑彌陀的救度。如果不視為最下根機,覺得自己還有能力,這樣就不能全憑彌陀救度;不能全憑彌陀救度,就不能專稱彌陀佛名,就不能百分之百往生。

對於這件大事,我們一定要有正確認識。

下面我隨著慧凈上人的講解,一句一句往下讀。

下品下生的極重惡人,一生從未修行,唯惡無善,臨命終時僅憑十聲佛號,即長揖娑婆惡世,高登彌陀凈土,永免六道生死輪迴,橫超三界,位階不退。則下品下生之往生,簡略顯示有四:

一、顯示凈土宗是他力救度的法門,亦即是全憑彌陀佛力救度的法門。

從下品下生這點來看,特別明顯。如果是上品上生,還不容易看出來,因為還有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等等這些做法,而下品下生三業無功,所以特別能顯明。

二、顯示彌陀救度方法簡易,只要稱名念佛,即蒙救度。

要救度下品下生的人,稍微有點難度就做不到,因為「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所以但以口稱。

三、顯示彌陀救度功德殊勝,能夠橫超三界,往生成佛。

四、顯示念佛人應自視根機最劣,猶如下下品之人,則必得往生。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對我們個人的安心、念佛成佛特別重要。所以,很多人舉手說「我是最窮的」「我是病最重的」,都賴在下品下生了——其實也不是賴在這裡,是對自己的根機有了正確認識。

凈土宗之念佛人,為了百分之百、穩穩噹噹地必得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自視為最下根機,猶如下下品之人,才能有下品下生那種至誠懇切之心,而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彌陀,全憑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下品下生造惡固然不好,但是他在十萬火急、萬分危險的狀態下,有個優點,就是全身心靠倒彌陀,所謂「如是至心」。如果沒有這種機的深信和覺悟,就很難做到這樣至誠懇切。如果我們自視為下下品,當然就會毫無疑問,一心靠倒彌陀,這是必然的狀態。

其實,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在三界六道當中,什麼惡業沒有做過?

不要看今生好像還可以,人模人樣,前世還不知道什麼樣呢;再前世,前前世,生生世世,無窮大劫地流轉。

十惡、四重、五逆、謗法等大大小小的惡業通通做過,而且不計其數。攤開報紙,所謂八卦新聞,沒有一件我們沒有做過的,都有;這些惡業的種子,其實也潛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只是沒有那種境緣顯現而已。事過境遷,或者投個胎、轉個世,任何事情我們都有可能做得出來。

各位是不是這樣?

一定要有這種自覺。你現在沒有做出來,是因為機緣、環境不一樣;投個胎、轉個世,那樣做的人就是你。

我們看到報紙、新聞上有人造罪,其實要感到慚愧,這些罪業我們都有。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見都見不到,聽也聽不著。所以,我們內心的種子顯現在外面,不過是通過別人的做法來告訴我們,因為外在的世界就是我們內心的鏡子照出來的。

觀世音菩薩到娑婆世界來,絕對沒有蚊子叮他,蚊子、蒼蠅跟他不靠邊。蚊子叮到你,那你也有問題,是不是?

而且,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八識田當中什麼種子都有。比如你過去布施的果報成熟了,今生的生活就比較富裕,你肯定不會去當小偷,看人家偷東西,你就會嗤之以鼻。下生轉過來,吝嗇的果報成熟了,你貧窮了,餓得不行,看到香噴噴的包子,但沒錢買,只有偷了。

所以,善導大師就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眾生分為九品,上上品到下下品,是因為遇緣不同,並沒有誰比誰高明,你遇到他那種緣,也會一樣。

比如現在政府反腐敗,腐敗的人從娘胎出來就準備做腐敗分子嗎?不是。他一開始是很清廉、很正直的,「我一定要做好官!」不管是母親教導,還是自己立志。等他做官以後,糖衣炮彈向他不斷地轟,不斷地轟,一直把他轟成貪官了。所以,環境能夠塑造人,我們不要講大話,認為自己怎麼樣,轉一圈過來,那個人就是我們。

所以,我們要有這種自覺。有這種自覺才能真誠、老實、死心蹋地、專一無二地全憑彌陀救度。

法然上人說: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凈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痴生極樂。

這兩句話是一副對聯,特別好。

聖道門修行就是禪宗、密宗、天台、華嚴,是「極智慧離生死」。「極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是佛教所說的「般若正智」「證悟空性」,這樣消除生死業,出離生死。

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都有優點。

「凈土門之修行者」,我們做不到「極智慧」,那怎麼辦?反其道而行之,「還愚痴生極樂」。這就是凈土門老實行者的身份,要歸還到本來愚痴的面貌,不要自己很愚痴還假裝聰明,要學智慧又學不來,這樣就不好。要「還愚痴生極樂」。

因為我們再有智慧,面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我們還是博地凡夫,還是愚痴、愚惡的人,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這些話確實只有菩薩和祖師才能說得出來。

想要相信念佛的人,即使能學一代之法,一大藏經都能學、都能背,即使這樣,也要成為「一文不知、愚鈍之身」。

想學聰明的人多得是,想還愚痴的人少得很。學聰明容易,還愚痴很難。因為人都有驕慢心,都想顯示自己的能耐。

一個人面對彌陀的救度,能夠坦然放下,成為「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即使能背誦、演說一代之教,也像個獃子,像個不識字、沒有文化的人,這才是高人,真有涵養。我們識五個字,還要說自己識五個半呢,都要誇大自己。不必這樣,應該「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只有一個,就是念佛;其餘法門與行持,皆非正因。念佛即是乘托佛力,專一念佛而全憑佛力,則必然百分之百往生彌陀凈土。如果不全憑佛力,不專一念佛,便不能百分之百往生,即是往生不定。

全靠佛力,專一念佛,當然百分之百往生,因為是正定之業。不全憑佛力,不專一念佛,當然就往生不定。

因此,念佛之人,不論智愚,全憑佛力,還愚念佛,是為根本。縱有智慧,亦當拋之東洋大海,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為要。

我們的眼睛都往上看,都想學智慧,羨慕別人會誦經、會持咒。但是印光大師、法然上人,包括慧凈法師,都教我們學愚夫愚婦。

宣城的蓮洲村有一位九十多歲的念佛老太太,我每次看到她,心中都非常法喜,也非常尊敬她。她不識字,沒有文化,九十多歲了還要做家務。她就喜歡念佛,她兒子不讓她念,她就把念珠藏在衣兜里偷偷地念。真是老實、踏實。

如印光大師所說: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

修學念佛法門,自己的聰明不管用,如果還在顯示自己的聰明,肯定走錯路了。就像有人問「知識分子適不適合學念佛法門?」念佛法門適合任何人學,因為這個法門如虛空一樣廣大無邊。但如果只抓其中的一個點,然後用自己的念頭和所學的知識去分別,這是沒有用的。只有坦然放下,老實接受才行。

任憑智同聖人,當悉置之度外,將此一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念佛一法,尤其專心無二。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仍於生死無關。

近代有位大學者、大知識分子,也是一位佛教的大通家——歐陽竟無居士。他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是學問很大,尤其對唯識宗非常有研究,被人稱為「大師」。但他臨死的時候非常痛苦,他說:「哎,還不如一個一字不識的鄉下念佛人。平生所學,至此皆不得力。」一輩子學那麼多,到現在一點也不得力,以此警示大家要好好念佛。我們即使能學到他那種程度,著作等身,智慧如海,都不管用,根本派不上用場。

再怎樣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在彌陀絕對的悲智之下,還是博地凡夫;在六道輪迴的長河之中,依然無力解脫。

靠我們自己的智慧、學問、能力,能超越三界嗎?能成佛嗎?這些都沒有力量。所以,我們就把這些拋之於東洋大海之外,不要賣弄、炫耀這些,沒有用的。

《大經》言:

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自認為聰明、有智慧,這就是「憍慢弊懈怠」。

因此,想成為凈土門的行者,要極其謙卑恭敬地「還愚痴」,如同愚鈍之身、無智之輩,不要顯現根機銳利、能修余行的智者行為。能「還愚痴」,才能徹底靠倒彌陀,一向專念彌陀佛名。若自視根機銳利,能修余行,便不能專一念佛,不能專靠彌陀,那就往生不定,甚至失去往生。

這對我們的警策特別大。

有的人就不甘於老實念佛,「只是念佛,顯不出我的優勝」。但念佛法門天生就跟名聞利養隔得很遠,念佛了還說什麼其他的?如果修其他法門,可以搞點神通,或者顯示自己很會修行,別人都對你恭敬、頂禮。表面上好像挺賺的,其實損失太大了。我們寧願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但是能往生西方,這就好。

即使念佛,也不要顯示自己很有修行,人的根機各有不同,還是要深深地藏起來。念佛就是念佛,老老實實就好了,不要另外顯示「我念佛怎麼怎麼樣」,這樣肯定會出偏差的。

比如臨終助念,助念就按助念的套路,不要搞花樣,認為「這是我的力量」。有的人就認為是自己的誠心,才把亡者送到極樂世界去的,「我幫你助念,你跟著我,往生才有把握;你不跟著我,往生沒把握」,這就麻煩了,這顯然是不了解凈土教理。跟你有什麼關係啊?完全是佛力。助念是彰顯彌陀的功德,就是「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所以,不要顯示自己多有能耐。

能發心助念,不論白天晚上隨叫隨到,這非常值得讚歎。因為這是個苦差事,很辛苦。但是不要表現自我,尤其念佛法門,完全靠佛的力量。如果表現自我,只能說明你不在佛光里。沒有人會在陽光底下打手電筒,全世界找不到一個。

幫別人助念,不知道靠佛力,還說靠自己的力量,本身方法就錯了。助念是好的,但是顯示自己的力量就錯了。有「我」的人,跟念佛法門不相應;念佛法門自然無我,心地比較踏實、謙卑、柔和。

有的人學凈土法門,發現這裡沒有「我」,沒有「我」就撈不到好處,乾脆別學了,學別的法門,好讓「我」得以保留、繼續長大。有不少人是這樣的。否則,聽到念佛往生的大利,誰會不要呢?

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自己是凡夫還是聖人?今晚一口氣不來,是去輪迴還是去成佛?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既然如此,怎麼可能聽到這個法門而不追求呢?這就是沒有無常觀,沒有罪惡感,迷惑了自己。在嚴肅的生死面前,絕對不會想要顯示自己能修行,肯定會老老實實地念佛。

如善導大師《往生禮讚》所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這都是至誠懇切地勸導我們。

之所以「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因為念念相續、老實念佛、全憑佛力。如果不老實,雜行雜修,那就危險了。

蕅益大師也說: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賬賬不清。

念佛人切忌什麼?「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教下」就是講經說法、研究教理的。看到他們口若懸河,背誦經典頭頭是道,自己回去也查字典、背誦,但又不能完整地學,只是一條一條地摘,叫「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宗門」就是禪宗。

「又思參究問答」,也想去學禪。

「遇持律人」,「持律」就是學戒律的。

「又思搭衣用缽」,又想學怎麼穿衣、怎麼吃飯。

「此則頭頭不了,賬賬不清」,就像開車,只要順著正確的路一直開,就能到達目的地。如果往東開五十米,倒回頭再往西開一百米,倒回頭再往東開兩百米,倒回頭又往西……什麼時候能開到目的地?

蕅益大師接著說: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如果把這句阿彌陀佛念熟了,念熟就是形成習慣,遇到什麼情況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三藏十二部」代表佛法的一切教理,最根本、最上乘的教理都在其中。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不用學禪,能夠專念阿彌陀佛,禪也有了。「千七百公案」是禪宗語錄,種種公案都在這當中。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我們老實念佛,這些也都包含在名號當中。

悟開大師也說:

雖是獃人,他聞說念佛好,便歡喜,得知念佛好;聞說念佛生西方,他又歡喜,得知念佛生西方。

這樣的人真難得啊!聽說念佛好,「好好好」;聽說念佛能生西方,「好好好」。

於是遂呆念佛,今日呆念,明日呆念,直呆念到命欲終時,忽然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彈指往生極樂世界。此等人可謂「呆而不呆」。

若是聰明會打算人,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今日忙,明日忙。若功垂後世者,置弗論。直忙到臘月三十日,忽然業積如山,面前齊現。此時無計可施,待人發放。

除非能超凡入聖,不然的話,這個時候閻羅王判去哪一道,只好乖乖去。

此等人可謂「不呆而呆」,所謂「如來說為可憐憫者」是也。

清朝有一個王獃頭,父母去世之後沒地方住,就待在一個破廟裡。人家可憐他,有時候給他丟個地瓜,有時候丟幾文錢。他連多少錢都數不清,呆到極點了。

後來,有一位陳道士可憐他,就讓他做了道士。但因為他很呆,沒有智慧,教他打坐、修道,他都學不來。陳道士說:「這樣吧,你什麼也干不來,就念阿彌陀佛吧。白天到山上撿柴,晚上回來念阿彌陀佛,點一炷香,拜上一炷香的佛,這樣念到睡覺就可以了。」於是,王獃頭就白天撿柴、晚上念佛,這樣念了好幾年。

有一天晚上,他沒念佛。陳道士一看,就責問他說:「你怎麼偷懶啊?」通常看到他不念佛,陳道士就拿根竹竿打他,說:「你這麼呆,還不念佛!」那天晚上又想拿竹竿打他。

王獃頭平常打他都不還嘴,這次卻突然講話了,而且說得有條有理。只見他非常輕鬆,哈哈大笑說:「今天你可打我不得了。」陳道士竹竿舉起來就放不下了,很詫異地問怎麼回事,他說:「師父啊,你枯坐十八年,不知道修行的門路;如果能像我這樣老實念佛,你早就去西方成佛了!」他居然說師父不懂修行,呆坐十八年。陳道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呆徒弟突然這麼發言,讓他感覺很蹊蹺。

第二天,他觀察動靜,徒弟還是不露聲色,仍然上山撿柴去了,但是晚上就沒回來。道士找去一看,結果發現他徒弟在山頂上,站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這就是「呆而不呆」。你說他有什麼智慧、學問?他學了什麼教理?他偷懶不念佛,師父還經常拿竹竿打他,他只好念,拜一炷香的佛也是被逼的。儘管這樣,最後走得非常殊勝。

印光大師說: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這是比喻。天帝釋有一種網,叫「因陀羅網」,裡面有很多珠子,每一顆珠子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別的一千顆珠子照收進來,這叫「千珠攝於一珠」,一千顆珠子收到一顆珠子當中,就像鏡子,能夠映照;同樣,這顆珠子也能映照到一千顆珠子當中去。

阿彌陀佛這尊佛,能夠把千佛萬佛所有法門功德收進來;同時,他的功德又能遍布一切法門當中。所以,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什麼都有了。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念佛的人,就專修念佛。觀心法門的一心三觀,真觀、假觀、中觀,這些是教下之人所修的,念佛之人不太相應。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諦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我們不能修觀,只要稱名就能獲得利益。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能修觀嗎?不能。但是他口稱佛名,當下得以往生。由此可知,念佛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切不可參入宗門,圖得禪凈雙修之嘉名。

念佛人帶著宗門氣息,則得利益處少,失利益處多也。

有人念佛,想人家讚美他禪凈雙修,就加入一點禪的味道。如果這樣的話,就損失大、得益少。不要夾雜。

而要全憑佛力,專一念佛,若不自覺自己無力,毫無自力,便有所保留,不能通身靠倒彌陀、全憑彌陀佛力。

因此善導大師依經文之意,而勸勉凈土行人應具足「機法兩種深信」。

這兩種深信告訴我們怎樣全憑佛力,特別精彩。尤其是「機深信」,給我們當頭一棒。大家請看: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就是「機深信」。相信自己是這樣一個罪惡生死凡夫,過去無量劫以來都是流轉六道,沒有出離,而且多數在三惡道當中,「常沒常流轉」;未來遙遙無期,也是沒有辦法,沒有機會,沒有可能出離,「無有出離之緣」,只有在六道里永久輪迴:這是對自己根機的深刻反思和認識。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第一「機深信」是相信自己沒有力量、無力可憑,「常沒常流轉」;第二「法深信」是信阿彌陀佛有力量,「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全憑佛力,決定往生。

人就這樣,如果相信自己還有一點自力,就不可能完全靠倒佛力;只有知道自己全無自力,才能完完全全靠倒佛力。覺得自己還有兩下子,誰肯靠上別人?實在沒辦法了,才去靠別人。

阿彌陀佛既已成佛,則他救度眾生的誓願是金剛不變的,所以我們仰信佛所說,不加懷疑,無疑無慮。

阿彌陀佛都成佛了,他不會騙我們,這叫「無疑無慮」。阿彌陀佛說了,「你稱我名號若不往生,我就不成佛」,現在他既然成佛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們信就信這個,不要懷疑,不用顧慮。

心中沒有懷疑,當然也就沒有種種「可能或不可能」的憂慮、顧慮。

「我大概能往生吧?」「恐怕不行吧?」這叫「慮」。心中不懷疑,憂慮、顧慮就不會有了。有懷疑才會有顧慮,沒有懷疑就沒有顧慮。

所謂「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依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那就「定得往生」。

凈土宗的核心是「機法兩種深信」,對機法兩種深信的道理能夠了解、深信,就不會退轉,就決定往生。

如果對自己的根機無法深信,就沒有「機深信」。我們信阿彌陀佛怎麼信?首先要相信自己沒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很賢善、能修行,如果這樣,就不可能相信阿彌陀佛。只有知道自己沒有力量、罪業深重、無法出離,才能全身心地靠倒阿彌陀佛。

雖言信機、信法,並非信心有兩種,而是一個深信從機、法兩方面來說明。信機即「舍自」,信法即「歸他」。

機法兩種深信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有兩種信心。信機就是「舍自」,舍掉自力,因為自己本來就沒有力量;信法就是信阿彌陀佛,獲得彌陀的救度:舍自歸他。

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顯明罪惡生死凡夫之機,感受到正當墮落懸崖時,突然被佛凌空托起;在海中掙扎沒頂時,被佛抱上願船。所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機深信就是「絕處」,就是「死地」。但是,如果只是機深信,那我們只有墮落了。可是接著第二點,這樣的眾生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所以立即轉到第二點法深信,就活了。

第一點機深信就是「打得妄想死」,第二點法深信就是「救得法身活」。如果沒有機深信,當然就沒有法深信。

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

我們感受到自己罪惡的根機要墮落下去,這時就感受到彌陀的救度,「像我這樣的人,正是彌陀救度的對象」。

當有這種感受時,心中就有平安、喜樂,就有感恩、慚愧,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故性情就會轉變。

看一個人念佛到底怎麼樣,就看他的性情。如果這個人念佛幾十年了,性情還是那樣剛強難化,這幾十年確實進步不算大。當然,能不能往生呢?如果全憑彌陀救度,仍然能往生。

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不爭;以前缺乏慈愛,現在有了悲心;凡一切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的過失或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此後的生活是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我們念佛人,就拿這三心來照自己。

「對佛有信心」,那就是「我念佛一定往生」。

「對己有愧心」,想到自己,「我真的很慚愧,什麼修行也沒有,只有一大堆罪業」。

「對人有愛心」,為什麼?「對不起,無量劫來,我給你們添麻煩了」。

一般人往往怪人家的多,但真正學這個法門,以佛法的鏡子反照自己,會請求別人來原諒自己,而不是自己有資格原諒別人。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逆境、挫折,總要想到「這是我的過失」。

故此法門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的救度,沒有絲毫的自力與造作。龍樹菩薩譬喻為「乘船」,坐在阿彌陀佛大願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費,也不必幫忙駕駛。自己不管有何力量,在此均無用武之地。何況就是因為毫無力量,才會墮落,才會被救。

坐到船上要交費嗎?不要交費。要幫忙駕駛嗎?也不用,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你哪怕有十八般武藝,也是置於無用之地。因為坐船過海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會誦經,也不靠誦經;會打坐,也不靠打坐;會入定,也不靠入定。這一切都不靠,因為靠的是念佛。並不是說你不能誦經、打坐,不是這樣的。要知道,你的往生完全靠佛的願力。

慧凈上人說:

有了機法兩種深信,就是信心決定,就是金剛信,不會再改變。

「機法兩種深信」就是信機和信法。「機」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是怎樣的根機呢?是造罪造惡的,是要墮落的根機。聖道門不是這樣信,聖道門說「我有佛性,我本來是佛」,所以他們相信自己,要拔得高。凈土門說「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這就比較符合我們的現實狀態。聖道門那是理想狀態。

不管是信深、信淺或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

如果我們有機法兩種深信,不管信深、信淺,不管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這一點要明白。有人強調要信到什麼程度啊,心裡要有什麼感受啊,要流多少眼淚,要怎樣感動——不是那樣。知道自己是罪惡凡夫,知道彌陀一定救度這樣的凡夫,這就可以了,這就是金剛信。

凈土宗的機深信和一般的罪惡感不一樣,機深信的另一面就是法深信,「我這樣的人,是彌陀必然救度的對象」,不是說「我罪過,沒辦法,只有下地獄了」,這就沒有法深信,這叫罪惡感,不叫機深信。

如果未能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深重、煩惱強盛,就無法徹徹底底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好比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到他已墜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隨浪浮沉,甚至即將滅頂,他就很難生起求救的心。

掉到大海里馬上要滅頂了,他自然就要求救了。如果感受不到機深信,覺得自己還不錯,「我還能修這個法、那個法」,你叫他學凈土法門,他保證不樂意,「我在游泳,游得很快樂,你幹嗎救我?」他還嫌你礙事呢。

所以,說法要對機,他還沒到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吧。他確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根機,沒到時候就不容易接受。這個法門是非常成熟的,一定是對人生、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才可以歸入這個法門,這就是智慧。一般人還悟不到這種程度,都把自己看得很大。

我們如能像善導大師所說,自覺是「罪惡生死凡夫」,生生世世只有沉淪,永遠無法解脫,自然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會猶如溺水之人的徹底投靠,全憑救度,內心就不會猶豫、懷疑或籌慮,就不會無知、僥倖地認為自己可以靠某種功德或某種法門出離,那種法門比念佛往生更可靠、更殊勝——不會有這種心態。我們就會死心塌地、老老實實地專念彌陀,全憑彌陀救度。

如果認為還有別的殊勝法門,自己可以修行,那麼只有四個字來形容:「無知、僥倖」。因為無知,所以才抱有僥倖心理。很多人其實是很無知的,不了解三界苦海多麼廣大無邊,不知自己多麼怯弱無力。而且,出離三界到達涅槃是多麼高遠的境界,靠自己怎麼可能達到呢?不可能啊!

我們是學佛的人,必須依照佛所講的戒律作為我們身口意三業以及生活的基本規範。所以,不管聖道門也好,凈土門也好,都要有向上、向凈、學佛而想成佛之心,都希望能持好佛陀所要求的戒律。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就不是學佛的人了。

這是一個認識、一個觀念、一個正知正見。

再進一步,他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應該做而做不到,心雖有所嚮往,可是業障來了,習氣來了,沒辦法降伏,所以才需要歸入彌陀的救度。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機的深信。有了機深信,心性自然就會柔和。所以,有沒有機深信,也可從自己的心有沒有慚愧、謙卑、柔和來判斷。

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機深信?那就看我們自己的心到是不是剛硬,到底有沒有慚愧、謙卑、柔和,這樣來判斷自己。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總的來講,面對生死輪迴,我們是無力解脫的;面對彌陀的救度,我們只有完全仰靠。

有了法深信,就有了機深信,心就會謙卑柔和下來;有了法深信,自然就會「阿彌陀佛如何愛我,我也如何去愛他人」,就會這樣去做。如果是聖人的話,就會做得很圓滿。我們是凡夫,所以不能做得圓滿;也因為不圓滿,才更要有柔軟心,更要有慚愧心。

上人講這些話讓人很感動。

一個人如果有「機法兩種深信」,就會毫不勉強、自自然然地念念不舍彌陀佛名。因為有嘴巴就能出聲,有心就會起心動念,只是將它轉為名號而已。

我們念佛,是靠嘴、靠心,我們有嘴就可以念,有心也可以念。只不過轉一個念頭,原來念別的,現在拿來念佛而已,並不花本錢,我們都學得來。

印光大師也依善導大師「機法兩種深信」之意而言: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自力與他力是相對的。仗自力即不仗他力,仗他力即不仗自力。自力多一分,他力即少一分;他力多一分,自力即少一分。若全憑自力,即不能全憑他力;若全舍自力,即能全憑他力。全憑他力,便與佛智感應道交,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願」,不但必定往生,而且直接化生,不是胎生。若不全憑他力,難免尚有對佛智救度之疑惑;既然疑惑佛智救度,便多分或少分靠自己修行之功德以迴向求生。

各位想一想,如果我們還在靠自己的修行功德迴向求往生,這樣是不是在懷疑阿彌陀佛?肯定在懷疑阿彌陀佛嘛。這樣是不是在靠自力?還在靠自力。這樣是不是在排除佛力,沒有完全接受佛力?

印光大師說:「通身放下,徹底靠倒。」我們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仰投佛力,必須把自己視為下下品的根機。這不是讓我們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心態問題、認識問題。知道自己是一個業障凡夫,完全仰靠佛力,哪怕一天念三萬聲、五萬聲、六萬聲,也仍然是靠佛力,不是靠自力。

如果懷疑佛智救度,多分少分靠自己修行功德迴向,雖然可以得生,但與彌陀疏而不親,不蒙彌陀光明攝取;往生極樂也是胎生,不是化生。

如《大經》「胎化段」所說(取意):

明信佛智者化生,光明智慧,當下如諸菩薩;疑惑佛智者胎生,壽五百歲,不得見聞三寶。

印光大師說:

凈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各別。

凈土法門跟別的法門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呢?

他種法門皆仗自力,唯此法門全仗佛力。

凈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凈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自力怎麼能與佛力相比呢?沒法比。不管怎樣修行,我們仍然是博地凡夫;我們自己這點力量,要通通放下,徹底放下。

剛才說了,白天里大街上找不到打手電筒的,在動車上、飛機上,也找不到一個說「我自己走快一點,好快一點到達目的地」的人。因為已經乘上了動車,乘上了飛機,就不靠自己走路的力量了。靠上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靠自己了,就會老老實實地全靠阿彌陀佛。

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

印光大師講得很懇切。靠自力修持,自己有什麼力量呢?如果講自力,也有一點,什麼力?不是解脫力,不是道力,是「無始以來的業力」啊!

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有人以為往生極樂世界要佛力,也要自力,所謂「自他二力」,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上人說話真是一點也不含糊。

所謂「力」,是指自己有辦法解決自己的生死輪迴,這才有力。

若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讓你往生,或者不來接引你往生,你憑什麼能夠往生?你即使有殊勝的修行與功德,也不能往生。雖然信願念佛,也不屬於自力,所以印光大師說:「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信願念佛是靠自力嗎?念佛當然是我們自己念,但往生是完全靠佛力的。

所謂力,是就從此岸到彼岸而言的,亦即從娑婆到極樂而言的。從娑婆往生極樂完全依靠阿彌陀佛來迎,我們即使虔誠、精進地信願念佛,也不是力,只是隨順佛力的救度而已,力在佛邊,不在自己。

力量在佛那一邊,不在自己這一邊。所以,要轉過來看,轉過來思維。

靠上佛的願力不是讓我們不好好念佛,反而越是好好念佛,越是靠上佛的願力。就像坐船一樣,在船上老老實實坐著,不是說坐得好就能過海,是船的力量拉你過海。你坐著,在依靠船的力量,是不是?我們在接受船的力量,隨順船的力量,所以,這是船的力量,我們只是坐著而已;我們念佛亦復如是。

坐三小時是靠船力,坐三天也是靠船力,我們念佛亦然。念一天,念一年,念十年;念三百聲,念三千聲,念三萬聲,都是靠佛的力量。

或有人以為極樂世界分為九品,品位高下但看行者之功德。這是不知佛智或疑惑佛智的人,以自己念佛的功夫或其他功德迴向以求往生,這樣的往生就會在花胎之中,就有品位階級與花開遲速。《大經》的胎宮與《觀經》的九品內容一樣,都是依靠自力所修功夫與功德迴向往生。

若是全憑佛力,專稱佛名,則不論有無功夫與功德,也不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亦不論罪福多少、時節久近,都必定往生報土;而且當下化生,當下花開見聞三寶,不在胎宮,不經九品,沒有花開時節。

這些都是結論,大家記住就行。如果我們要靠自己功德迴向的話,就會在九品蓮花胎當中,功德大小決定品位的高低;如果我們全靠佛力的話,自然就不在品位當中。

《無量壽經》說「明信佛智」,佛的智慧就是專修念佛,完全仰憑佛力。明信佛智就花開見佛,不住蓮花胎。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

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以及極樂世界的菩薩人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如果不是靠佛的力量,四十八願不就虛設了嗎?就沒用了,就是空願。

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這樣殊勝高妙的境界,不只是佛的境界,更是諸佛之王阿彌陀佛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即使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都要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何況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罪惡生死凡夫」,更要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文殊、普賢靠佛的力量,大家知道嗎?

普賢菩薩《願生偈》言: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普賢菩薩到極樂世界去,他說:「我還有障礙,要靠阿彌陀佛才能往生。」

文殊菩薩《願生偈》言: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

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普賢、文殊這兩位大菩薩都這樣說。所以,這個境界絕對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達到的。

比如跳高世界冠軍朱建華,能跳兩米三九,比我們跳得高多了。他跳兩米三九,但是能跳到月亮上嗎?

我們再怎樣自力修行,也只能跳兩米三九;極樂世界可是十萬億國土之外。你就別跳了,費多大勁,跳了還要掉下來。

你再怎樣修行,頂多是「第三世怨」。為什麼?虛假功德,不是真實功德,脫離不了三界的吸引力、地球引力。地球引力從哪裡來?地球引力就是我們的業力啊!我們的業力使我們往下掉,沒有往上飄的。萬物都往下掉,業力使我們往下墮落,就是業力讓我們不能出離。所以,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定要靠佛的願力;靠你蹦躂兩下子,絕對不可能——可能性只有一個,摔斷一條腿;再跳,摔斷兩條腿。除了摔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流之外,沒有好的效果。很多修行人都已經嘗遍了苦頭,已經摔得胳膊也疼腿也疼,渾身摔得皮開肉綻。

阿彌陀佛說:「我的小寶寶,我的乖乖,你別自殘了好不好!」這樣盲修瞎煉,絕對是自殘;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不要蹦躂,那沒有用。

(未完待續)

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地址一:【凈宗講堂】 無廣告在線觀看:http://dwz.cn/GBnEt

地址二:騰訊在線觀看:http://dwz.cn/2feJBC

地址三:優酷在線觀看: http://dwz.cn/2d3ZIX

視頻下載地址:http://dwz.cn/2d41rh

推薦閱讀:

吳佩慈高清圖片
[薦]千嬌百媚 似水柔情【高清養眼大圖】
5000片標本,重建最高清的「虛擬人」
高圓圓趙又廷甜蜜登封面 大方秀恩愛羨煞旁人【高清】
那英捐出道20年演唱會禮服 獻歌助拍籌善款200萬[高清大圖]

TAG:字幕 | 高清 | 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