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遼寧朝陽八棱觀塔(遼·國保)

年代:遼代早期;形制、特點: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約34·4米;現狀:2013國保

八棱觀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西約四十五公里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北山頂上,南鄰大凌河,與遼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建於遼代早期(有塔友認為屬遼代晚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觀而得名。今古塔在,清代八棱觀已無蹤影。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磚塔,存高三十四點四米(一說29.43米)。八角形須彌座建於很矮的台基上,座上有三層束腰,其中上、下兩層束腰外面砌有三個小龕,龕內及兩側浮雕雉鳳、蟠龍、伎樂人和侍者。兩龕之間以一座雕砌的方形十三層密檐式小塔相隔,中層束腰為素麵。須彌座角柱雕一金剛力士,作雙手向上用力托舉姿態。每層束腰上、下分別刻仰覆蓮和連珠圖案。座頂為四層碩大浮雕仰蓮,以承托塔身。塔身各面裝飾相同,中間雕坐佛一尊,趺坐於蓮座上,有頭光,頂上飾寶蓋,兩側下部雕脅侍,上部有靈塔、飛天、祥雲。塔身各角圓形倚柱上承撩檐枋,其上雕密檐十三層。每層密檐下均有仿木磚雕斗栱,補間鋪作一至三朵不等,形制、用材也不同。每層塔檐遞次內收,使塔的外部輪廓十分秀麗。八棱觀塔塔檐雕有斗栱的做法在遼塔中別具一格。近年(約2013年前後)維修前,八棱觀塔未經重修,保持著遼代原貌。

補充資料一:此塔年代的遼代早期依據是,此塔所用建築材料皆屬粗繩紋灰色大磚,比唐代繩紋磚略大一些,繩紋略粗一些,可以看出受唐人影響很深。另按其地理位置,與隔大凌河遼初建州相望,因此,分析此塔應為建州州城塔,其時代應為遼代早期。風雨行進認為,此塔一層塔檐下的斗栱布置已趨繁密,每面竟用補間鋪作各三朵,四層塔身補間鋪作竟出斜栱,斗布置繁密,補間鋪作出斜栱,這都是明顯的遼末特徵。該塔當建於遼代晚期。

補充資料二:八棱觀塔由塔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塔剎構成,屬八角實心十三級密檐塔。塔無門無塔心室。塔基座素麵,以磚平鋪直砌而成,高40厘米。塔基座上為須彌座,須彌座由三層束腰構成。

一層底部素麵,上部連接兩道連珠紋,束腰間圭角磚雕圓形童柱,束腰內每面設壺門三個,現僅存西面一壺門一間柱,余者皆已殘損,壺門內雕獅子圖案,間柱磚雕樂舞人物,束腰上梟以兩層磚雕連珠紋構成,再向上為素麵。

二層束腰下梟仍雕連珠紋,圭角磚雕圓柱,束腰內原應有壺門、蜀柱等磚雕,現已大部分殘損,僅西北、正西兩面各保留一蜀柱,浮雕龍紋,上梟仍飾連珠紋。

三層束腰下梟飾連珠紋,中間束腰內每面砌壺門三個,內雕伎樂、舞樂、侍奉人物等。其中東、南、西、北四面正中壺門內雕騎神獸人物,頭上打傘。門外兩側各雕一侍奉童子,或奉食,或執幡蓋,或托寶珠,或執樂器,雕刻極為精美。門間蜀柱浮雕十三層密檐方形小塔,小塔塔身正中雕一結跏佛像。上梟仍是連珠紋,束腰間圭角磚雕力士像,肩扛上梟。現有兩角殘損,僅存六角力士。第三層束腰之上,是一磚雕仰蓮座,蓮瓣四層,上托塔身。

塔身每面轉角處磚雕圓形倚柱,上承普柏枋。塔身正中每面高浮雕坐佛,每面佛像各不相同,南面佛像結跏趺吉祥坐於蓮台上,雙手置腹前,面正視,頭戴寶冠,後飾身光。佛兩側分別飾有祥雲、脅侍、飛天和小塔,頭頂華蓋,頭部左側垂幡。佛頂華蓋之上的普柏枋,承託大檐,塔身轉角處通砌圓型倚柱;柱頭設闌額和普柏枋,均相交出頭;一層大檐轉角鋪作之間每面補三朵枓栱,同轉角鋪作均作五鋪作雙杪計心造;每組鋪作下櫨枓內設實拍栱;其中轉角鋪作兩跳之間均出夾角斜栱;轉角鋪作左右兩側附角枓上,外向對設單斜栱;正中補間為華栱,栱臂與兩側泥道栱作鴛鴦交手狀。第二跳令栱上交互枓承原木耍頭;散鬥上以羅漢枋承托橑檐枋,兩枋均相交出頭;其上為木質飛椽承一層疊澀出檐。隨著塔身收份,補間也減少;先減至兩朵,再減至一朵出斜栱,再減至一朵無斜栱。

大檐的檐下磚雕仿木檐椽二層,檐上覆磚砌瓦面,磚雕滴水。塔檐結構精美,每層塔檐的檐下均以裝斗栱承托,檐上覆磚砌反面,各層塔塔斗栱結構不一。第一層至第三層塔檐每面磚雕二朵斗栱,轉角出斜栱。第四層塔檐中部一朵斜栱,轉角各一朵。再各上每隔三層為中間兩朵斗栱,轉角各一朵斜栱。三層塔檐中間為華栱,轉角各一朵余栱。之上仍是斜栱。第十三層塔檐已脫落,塔剎不存(現已修復)。

史志資料:據《塔子溝紀略》卷七載,「木頭城子東北八里,渡大凌河至奈玲塔在山頂,山高百丈,數十里之外皆望見之。蒙古以修造精細為「奈玲」,於是稱為奈玲塔。塔下七十丈半山中有平地一塊,方圓二百丈,舊有古廟基址,康熙年間喇嘛垂得勒格楞募建朝陽寺大殿三間,嗣有垂得勒格楞之侄羅卜僧格楞喇嘛陸續募建後樓三間,左右禪堂各三間,配殿三間,藏經塔一座,塔前正殿三間,鐘鼓樓各一間,住房十一間,至今廟貌整齊,扎木蘇各斯爾喇嘛住持其地。」由此記載可知,八棱觀塔,清初稱為奈玲塔,遼代山腰處曾有寺廟,應為塔寺合一的建築格局。(補充資料二及史志資料引自:風雨行進)

圖片資料:塔友·風雨行進、江河湖海四方客、哲一、遼塔、知非;網路;賞析文字據:風雨行進、遼塔

八棱觀塔老照片

二十世紀初,(日)關野貞和竹島卓一攝

二十世紀初,(日)關野貞和竹島卓一攝

八棱觀塔欣賞

網路圖片

圖片由風雨行進攝於2011年初春

圖片由知非攝於2013年底

八棱觀塔北側須彌座

塔南側須彌座細部

塔北側須彌座細部

南側塔身及一層大檐塔八面佛造像細說

  風雨行進認為,依此塔建築風格與浮雕佛像,應是佛教密宗胎藏界佛塔,塔身浮雕則是八大院八方如來。八面佛像每面佛旁脅侍、身光、飛天、祥雲各有差異。 上圖為東南面佛像,亦是結跏趺吉祥坐於蓮台上,一手置於腹前,一手舉至胸前,頭上無冠(原來有華冠,近年殘缺)。下圖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照片,此佛當初還是有華冠的。只不過造型不同:

上圖: 東北面佛像殘損嚴重,頭部脫落,僅存腿部和蓮座。北面與西北面佛像面部均殘,在上次維修時,曾以白灰補抹,但已失原貌,形神俱無遼代風格,根據維修所用材料和補抹佛像的風格,具有典型的清代特點風格,分析應是清代時維修的傑作。其姿態亦為結跏趺吉祥坐於蓮台上,雙手置腹前,頭帶寶冠。 下圖為北面佛像:

西北面佛像

正西面佛像已脫落,僅存蓮座

對比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塔身

對比二:2013年前後大修後的塔身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70多年前的八棱觀塔,主尊的頭部、寶冠均保存完好。老照片上的塔看起來比新照片還要新,看來主尊頭部的缺失當是文革時期所為(待確證)。

對比:2013年前後維修後,參見下圖:

西南面佛像頭部殘損,雙手置腹前

  南面佛像上方兩側的飛天以及下方兩側的協侍菩薩

塔上雕刻

大修前的塔之密檐(2011年)

塔友·知非於2013年冬所攝的八棱觀塔
推薦閱讀:

【宋畫全集】遼寧省博物館卷(100超清大圖)120G原圖免費發放
遼寧遼陽:首山清風寺
台媒稱遼寧艦或將再次繞台 台軍叫囂:必要時驅離|遼寧艦|台灣海峽
遼寧一女子墜樓倒掛電線上被嚇暈,原因你想都想不到
台媒憂遼寧艦繞台訪港 港媒:今後會成為家常便飯

TAG:遼寧 | 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