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磅觀察】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獻疑(十七):堪布講經水分多,上師萬能頻頻說

「當前,有許多自詡為密宗權威的人士,以極其輕率的口吻向公眾宣揚道:『修密法者是可以食肉的。』又或者說:『密宗並不遮止肉食。』受其影響,多有眾人,甚至包括一些儘管習密多年但仍不解藏密真義的三寶弟子,也想當然地認為修習密法完全不用戒葷茹素。流風所及,某些對佛陀教典及大德論藏聞所未聞、或僅僅觸其皮毛而未能探得堂奧的上師,兼以不重視因果且私懷個人目的,竟也公開對其弟子『開示』說:食肉無甚過失,藏傳佛教徒完全可以方便享用葷食,無需忌口。另有些名相上的所謂高僧大德,在開法會時也以血肉供養與會者……既然師父都已如此開許,身為凡夫的眾多貪心未除的弟子當然就更是欣欣然恪遵師命了。於是,在你知我知、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下,個體口腹之慾的滿足被賦予了合法的外衣,以至於一些原本已茹素多年的漢地出家眾乃至居士,也在其『上師』『慈悲方便』之誘導下,重開殺戒、戒素茹葷起來。」

然後廣引經論中禁止食肉的教證,只想說,堪布明知食肉為戒律所禁卻長期肉食,乃至大書特書極力倡導放生後的六年多一邊放生,一邊吃肉。

早在十幾年前,堪布放生賬號就堂而皇之的貼在筆者常住的寺院牆上,那時幾個年輕的師父相視而笑,說,堪布少吃一點就可以了。時過境遷,堪布如今是否真能堅持素食?

更奇葩的是去年11月底,堪布說,「如果學藏傳佛教的漢族人繼續在漢地吃肉,很可能以後漢地的寺廟都會變成吃肉的,很容易會被影響。」所以呼籲大家吃素。對堪布此番高論,讀者們怎麼看?

今天繼續學習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第九課的前半部分。

1、索文:

下面我們講《六祖壇經》當中的第二品,也叫做般若品,這個般若品是整個《六祖壇經》當中最深的部分,直接宣講般若波羅蜜多的教義。所以大家在聽受的過程當中、接受的過程當中,應該了知漢傳佛教對般若的這種論述什麼樣的。因為我們以前學過印度的一些大德們,像龍猛菩薩還有聖天、月稱等等一些菩薩的教言;也學過一些藏傳佛教的,像全知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等一些大德們的中觀的教言。

今天也算是漢傳佛教的,六祖惠能大師他對般若的一個描述。所以以前有其他中觀般若的基礎的人,應該互相對照,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些道理,跟這裡相輔相成,我想應該可以這樣的。下面《般若品第二》這樣說的,

【評】

謝天謝地!終於進入第二品了。要知道,已用十萬字,才講完《行由品》,不知道接下去又要飈多少口水了。據觀察,越是義理深刻,越是一筆帶過;越通俗易懂,越是故事連篇。

【經文】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坐,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2、索文:

這裡說應該我們前面的第一品的內容可能可能前面的一天第一節課的一個內容吧。我們講了好幾節課,所以前輩大德的智慧跟我們的智慧確實也是不相同的,我們對他們的一節課的知識要講很長時間。而到了第二天的時候,韋使君他再三地請求法義、再三地請求佛法開示。也是通過他的勸請,六祖大師再次給大家轉真正的般若法門的法輪。六祖大師他坐上法座,他這次的傳授佛法呢,因為韋使君主他的一些請求,主要要求讓他,因為他以前依靠《金剛經》而獲得開悟的,因此應該關於《金剛經》的空性方面的轉法輪。其實惠能之前,《妙法蓮華經》、《楞伽經》這些在漢傳佛教當中非常重視的。六祖以後,對《金剛經》很重視,因為他當時開悟的經典就是《金剛經》,所以在整個漢地,跟其他的任何經典都是不同的,包括現在任何一個流通處、任何一個學佛的人,基本上都讀過《金剛經》。其實《金剛經》的內容以前我們也學習過,有些時候也不是那麼很容易的,跟勝義和世俗結合起來講的時候,我們一般來講,學習般若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好像表面上看來很多地方有點矛盾,但實際上不可能有矛盾的,但這些道理是在《金剛經》當中描述得特別清楚。

因此他當時要準備講《般若經》的法門,惠能大師對所有的大眾這樣說道:

【評】

我仔細讀過《索達吉堪布<>>獻疑》系列文章。堪布依自智慧創設的二諦(即隔別二諦)釋《金剛經》,時至今日,已學完壇經《行由品》,沒意識到自己多荒唐,仍自我感覺良好,夸夸其談。實際上,六祖因《金剛經》而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若脫離這個基本事實釋《金剛經》,都是「向下一著」。也就是說,脫離心性釋《金剛經》是不夠直接的。

前文曾引呂澄先生的《談真如》一文,從譯經史角度揭示「本無」和「真如」、「如性」同根同源,幫助讀者領會為何不能只從二諦釋《金剛經》。無梵語基礎和歷史觀念者很容易忽視這個角度,堪布尤其符合這兩點,更有漢語水平低下,又不願向漢地法師學習的硬傷,其釋《金剛經》,必然是緣木求魚,趕鴨子上架了。

對《金剛經》重視,絕非堪布所說的「六祖以後」,恰恰相反,是六祖之前。堪布不要忘了,六祖之後有《壇經》。

四祖道信大師,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吉州,逢群盜圍城,七旬未解,泉井乾涸,兵糧已絕,大眾憂懼,教念「摩訶般若波羅蜜」,盜賊退去。後因戰爭而流行瘟疫,又領眾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感六月大雪解除疫情。四祖融合《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及《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和《金剛經》度空,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完成禪宗初祖以《楞伽經》印心,到五祖以《金剛經》印心的轉變做了樞紐性工作。

此後,五祖力倡《金剛經》,如《壇經》的《行由品》,惠能大師賣柴遇讀《金剛經》的客人,對他說「(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五祖門人千餘,影響相當大,在四祖的基礎上極力推崇《金剛經》,使得此經廣為讀誦、受持。

堪布不知歷史,不熟經文,信口雌黃,錯誤百出。

【經文】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3、索文:

他首先要求大家心應該清凈下來,要求大家要一起念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我想因為六祖他有一個特點,前面對道明法師直指心性的時候,要求他心要安住下來、心要清凈,心清凈良久以後才給他傳「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這麼時,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等等,他就一一對他直指。

所以他今天在講般若法門之前要求大家要心清凈。我們也經常在聽課之前要求大家祈禱、念誦、發菩提心。應該說我們一般的世間人,可能長期都在生活當中,你聽法之前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否則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轉,而且你聽課之前沒有很好的調心,講課的時候很多人都可能一直在原來的妄念當中,沒辦法的。比如說一個人你正在修房子,開始該聽課的時間到了,你如果沒有調整心態,雖然人坐在這裡但是心一直想著剛才的這件事情怎麼做,「我等一會下完課以後怎麼吃,怎麼做」,一直這樣想。所以前輩大德們一直要求講法之前一定要調心,但是調心的方法不同的,有些比如漢傳佛教當中先念阿彌陀佛,我們藏傳佛教當中,尤其是像我們喇榮課誦按照以前的麥彭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寶還有法王如意寶他們的傳承--《八吉祥》、七支供、積累資糧、發菩提心,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前面大家為了調心,基本上是可能用半個小時接近二十多分鐘時間我們念誦。一念誦的時候,因為大家僧眾的加持力和自己的這種心態,原來你心很散亂的、比較疲倦的,到了課堂以後大家一起共誦,一下子這種信心和清凈心就出來了。當然這種方式,我們在大圓滿前行裡面的聞法方式的前面的意樂當中所講的一樣,要麼是發無上的菩提心,要麼是按照密法裡面的所講,一切都是觀清凈心。但是在這裡應該雖然沒有這麼說,但是實際上按照大乘佛教第二轉法輪裡面所講的一樣的,應該以般若空性的這種道理,先心應該清凈、空性,我們有時候是發菩提心,有時候是整個所有的道場包括聽法的眷屬、說法的上師全部都觀清凈的無量宮殿,還有極樂世界等等這樣來修持。

這裡跟其他的有點不同,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大家一起要念大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大智慧彼岸。意思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成就語加持,這樣的真實語讓斷除惡分別念,讓我們的心完全都是清凈、沒有雜念的,達到這樣的狀態。我們一般的比如說佛學院和寺院裡面的僧人本來也心比較調柔,不是很困難的,說實在。很多現在大城市裡面的居士,包括我們學會裡面的很多人,有些都並沒有很認真的前面的念誦,光是聽聽課,看電影一樣的,還沒有聽完課的時候都馬上跑了,那樣確實前面沒有發心、後面沒有迴向、中間也沒有認真地聽,一邊吃瓜子、一邊吃糖、一邊喝水,做這個做那個,甚至有些一邊聽課一邊玩手機,這樣也聽說是有。這種散亂的心態當中聽法不圓滿。以後希望大家,剛開始盡量的用時間,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人生當中聽課和學習佛法應該說是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這樣你哪怕是一個小時前面的念誦,大家一起念誦,不要隨隨便便,「念誦不是很重要」,也不能這麼想,心要調整,念誦好好完了以後,很認真地聽。聽得過程當中,大家也應該按照法義去思維。下面就是說

【評】

千二百多字。其中標為紅色的是堪布的自由發揮。剩下釋經文或與之有關的內容不過幾十個字。如果有水貨一說,還有什麼比堪布講《壇經》更能摻水的了?摻雜使假,隨意至極!

【經文】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4、索文:

這裡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對所有的人非常尊重,恭敬的語氣跟前面一樣,他後面的很多稱呼也全都是善知識,他對給周圍各位用善知識的稱呼,「各位上師、各位大德,各位善知識」。他說,菩提般若的智慧、菩提妙慧、菩提到彼岸的智慧,其實每一個人所有的眾生本來都有的,是我們所謂的如來藏的本來直指,每一個眾生都本來俱生的方式來存在的。但是只不過因為已經一念的執著、心受到了迷惑,因為緣對境的原因吧,正因為他緣各種對境產生了一些分別、心受到了迷惑,不能如理如實真正見到自己的本性。所以必須要藉助於大善知識,也依靠大善知識。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做什麼呢?示導見性,依靠善知識的開導能見到真正的本性。

所以在禪宗來講,首先他認可每一個眾生具有如來藏,第二個這樣的如來藏憑自己的能力、憑自己的一種想法、憑自己的一些實力能不能真正的開悟呢?非常的困難。如果你沒有上師的指導和開導,確實誤入歧途,非常難。所以在我們佛教當中,首先的確,我在座的各位都很明白的,善知識的引導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善知識,確實也是盲修瞎練。我們以前好像講過吧,《費閑歌》裡面說「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修行倒很容易,但是遇到明師很困難的,沒有遇到明師你去修行都起不到作用的。「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亦徒然」,你如果沒有真正的上師的開示,自作聰明,最後什麼都沒有真實的利益,那你這樣的盲修瞎練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就是徒勞無益、沒有任何的實意。因此禪宗也是依靠大德、依靠善知識的開示,沒有善知識的開示確實是非常慢的。我也經常想,不管我們世間當中的因明、禪宗、戒律,任何一個知識還是需要有經驗的、有證悟的這樣的善知識的開導,有了這樣的善知識的開導的時候,自己不管怎麼樣、什麼樣程度的,他自己一定會有一些悟性。當然有了悟性之後,你也不能輕易的離開善知識,否則有時候也不一定你先已經通達了,先已經證悟了,但是後來也會可能受到外境的這種干擾。

以前,應該是唐朝的時候有一個慧海禪師,他小的時候在其他寺院出家,後來他去各個地方去參訪。參訪的時候,有一次去馬祖道一大師那裡。好像這個公案我講過吧。當時馬祖問: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慧海說:我是從大雲寺寺院裡面來的。上師問:你到這裡來需要什麼?我到這裡來求佛法。馬祖對他回答說:我這裡無一物,我這裡沒有什麼給你求的,你自己本來都是具有自己的寶藏,你自家寶藏已經具足,你到這裡來幹什麼?當時慧海再次問:你說是我自己具有自家的寶藏,到底是什麼?他說:你正在問的那個就是自己寶藏,自家寶貝就是這個。這個一說的時候,他能問的心,就是它,當時他以這種方式來直指,當下慧海禪師都已經開悟了。但開悟以後,害怕這種境界退失,依止了五六年,一直在馬祖身邊呆了五六年。後來他為了報答自己剃度恩師的這種恩德,到那裡去。但是他並沒有眾人面前出現,一直是韜光養晦,可以說深藏不露、一直在寂靜的山修行。當時人們也不知道他的修行的境界,後來他接近圓寂的時候,造了一個《頓悟入門要義論》的論典,通過這一本書才知道他的這種境界不可思議。

所以從這個公案當中看到了,第一個有緣的人依靠上師的指點,哪怕是一種表示,也許他就完全明白的,這是利根者;他稍微有一點悟性的時候也不能輕易他離開上師,否則他以後弘法利生、修行的境界也不能提升。所以印度的一些大德們,他們也是開悟的時候,一般是依止三年、依止五年,這樣的現象相當多。因此我們禪宗的一些大徹大悟,也並不是沒有上師的開示,並不是沒有上師的開示,上師的這種直指方法看每個人怎麼樣自己珍惜。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好像清凈心不夠吧,如果有了清凈心誰都可能因為上師的這麼一句話的這種對話「你來幹什麼?我來這裡求法」,這麼樣都是很多上師都是可能會講的,不管是集體當中、個人的對話也好。其實有時候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講過,他的一些知識應該是在大眾當中經常講。上師也說過,你們看我所講的也許我的一個玩笑對你有很多的利益。因此我自己現在回憶當時上師的很多開玩笑或者當時上師批評另外一個人或者讚歎另外一個人,在這個話頭當中、在他的一些表示當中,現在看來原來他當時說的並不是一般的語言,應該從中我們禪宗的一些妙有一種非常奇妙的一種緣起吧,通過這種緣起表面上看來我給可能大眾說的,但實際上對我說的,這種情況非常多的,所以真正的善知識都是確實是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善知識,對別人反而起到不太好的作用,這種也有。

前一段時間我們因明辯論的那一天。當時不是我說這次我們參加辯論的人很辛苦,我說每個人發一個大自在祈禱文的轉經輪。聽說後來有些道友對我特別不滿、很生氣,說馬上要離開,當時在電話裡面說我,「你非常不公平,為什麼給他們?」我說「你自己有本事去參加寫論文,都可以啊」,說「如何如何不公平,要離開」,所以像我一樣的、他一樣的人之間的話,也有這樣的,不要說是這是一個好的,反過來說,我後來還想是我還是應該很公平的。我可能是兩個月以前都是說過,誰有能力參加寫論文、辯論都很好,當時都雖然沒有說什麼轉經輪,而且當時當天我就突然的一個緣起給大家的。所以有時候也有一些好的,比如說上師也是善知識、弟子信心非常大的人,有一種語言的;法師也是凡夫人,所謂的聽法者另一種心態,有些時候反而一句緣起的話,自己也可能變成離開一些學習道場的因,這種現象也是有。我們見仁見智吧,有各種各樣的一些情況,這也是難免的。這個世間當中可以說是緣起法吧,緣起法都是這樣的。本來一碗水,各個眾生對它看得都不相同的,所以我想這也是一種因緣。

不管怎麼樣,在這裡大家要明白,在修道過程當中善知識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他的指示,我們再怎麼樣聰明,自己看書恐怕是不行的,說實在的。任何一個佛法的竅訣,上師的指點沒有的時候,我都是在想以前前輩的這些上師們的指點如果沒有,我們自己再聰明,你可能翻閱了多少多少的經書,但到最後自己真正有一些悟性恐怕非常困難的。下面我們緊接著講,

【評】

此處二千四百字!只有第一段和經文有關。

「善知識」和「依靠善知識」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主要在暗示和洗腦,第一、禪宗也是依靠善知識。第二、必須依靠善知識。第三、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第四、即使開悟了,也不能離開善知識。第五,離開沒好處。第六、離開不利。禪宗的慧海,開悟了「害怕離開上師」,一直跟著「上師」,直到臨終前寫了書才有人知道他的悟境多高。

獻疑,首先本次講座主題是《壇經》,六祖是核心。他開悟了就離開五祖了,且五祖要他連夜離開,明白的經文,清楚的師徒關係,不糾纏、纏繞、牽絆、情執,堪布卻視而不見。偏要從這裡那裡扯故事,拖沓冗長的嘮叨,光「依靠善知識」一小段重複五六次。一味強調,你們要有信心,祖師講的也很簡單,弟子一聽就開悟,是因弟子有清凈心,有緣。反正,我是最佳善知識。你不能離開。你要好生伺候。如果沒開悟,是你沒清凈心。

到此,應送給堪布一個好名——常有理!

其次,六祖明明是說,須假「大善知識」。堪布先降格為「善知識」,繼而降格為「知識」、「上師」。這樣不斷悄悄地對「大善知識」降格,說明堪布心裡認為,老師的資格可隨意,而六祖不是這個意思,如南嶽慧思大師當年對智者大師說的「非汝莫證,非我莫識。」師資道合,才完成以心印心的偉大的歷史傳承。

給讀者們說個寓言故事:有頭驢聽大家盛讚千里馬,很不屑地說:「有什麼了不起,日行千里,我每天拉磨一圈又一圈,不會少於千里。」聽者莞爾,說:「你縱行了千里,只認得一副磨!」

【經文】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5、索文:

這一段就是說,你應該明白我們世間當中的有智慧的人和沒有智慧的人,表面上看來有些是有智慧、有些沒有智慧,有些是看起來各方面都非常成功的、有些非常不成功的,這些人在現象當中雖然是這樣的,但實際上他們的佛性,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上都沒有絲毫的差別。只不過我們現在在現象當中看到有些愚鈍的人特別迷惑,而有些智者在顯現當中都是非常有智慧,有這樣的不同而已,就是迷和不迷之間的差別,後面也會說的。所以出現有智者和無智者,世間當中是所有的這些智和不智全部都是這樣的一種道理。當時他也按照佛經一樣,說我今天為你說《大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是大智慧到彼岸的非常甚深的法門,我現在馬上給你們傳講,你們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智慧,非常聚精會神的,應該說專註,專心致志的要諦聽,我才可以給你宣講。所以我們經常講聞法規律,也就是說聽法的過程當中,心要清凈、身體應該如法,還有遠離一切過患、具足一切功德等等,這樣非常認真地去聽受。佛陀也為他的眷屬所宣講的時候,在前面有「諦聽,專註諦聽,至心諦聽」。

所以在這裡大家要知道,每一次不管是任何一個法師在聽受的過程當中還是要很認真,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我們有些道友在聽法過程當中經常有一些記錄的習慣,這是很好的。我原來應該是在上師如意寶面前、在其他法師面前,我就經常想:在聽課的時候,不管怎麼樣,比如說聽一個小時,那麼一個小時我就肯定幹不了其他的事情,所以我還是盡量的不管是這個法師講得怎麼樣,我還是要非常認真。如果我很認真聽,這個法師再怎麼樣也是肯定有很多很多值得我記住的地方,如果我沒有認真聽,傳法者再怎麼樣優秀,我可能都沒有收益,尤其心態非常重要。我們聽法的時候,有一種傲慢心或者有一種嫉妒心、看不慣,這樣的心態,在佛陀面前聽課的這些人也後來都生邪見、沒有得到利益的,因此更何況說是在世間當中的其他一個老師和其他一個上師,因此聞法的法器在這裡非常明確的說了。下面就是說,

【評】

標為紅色是堪布的自由發揮。和經文沒什麼關係。

從兩處談獻疑:

第一、堪布消文的水平:經文「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釋為「你應該明白我們世間當中的有智慧的人和沒有智慧的人,表面上看來有些是有智慧、有些沒有智慧,有些是看起來各方面都非常成功的、有些非常不成功的,這些人在現象當中雖然是這樣的,但實際上他們的佛性,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上都沒有絲毫的差別」。「佛性本無差別」解為「(但實際上他們的)佛性,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上都沒有絲毫的差別」。就是這樣的水平!

第二、深陷編劇情結,不能自拔:還是「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這句經文,加很多細節描寫。請讀者回看第一點。

【經文】「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6、索文:

(不是我剛才說了嘛,我睡著了你們叫我,會不會啊?你看他真的睡著了,是吧?啊?怎麼眼睛那麼紅?為什麼?呵呵。啊?不是睡著了,是禪定,般若波羅蜜多。)

世間人們整天都是口裡面說般若。我們也經常講空性、智慧等等。但是實際上如果不認識自性般若。其實般若有文字般若和自性般若,基道果的般若,我們經常講般若。真正的自性般若、心的本來面目,語言文字的般若並不是真實的般若。所以世間人們經常比如口裡面念《心經》、《金剛經》,或者經常在談論當中學中觀、學般若,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真正的認識,沒有真正的修行認識,就像人們經常談論一些食物的營養、價值等等,但實際上你沒有去享用不可能吃得飽,這樣的。所以「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這僅僅空口說萬法都是空性。現在很多人斷章取義,從來一剎那都不思維空性的意義,萬法皆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口號般的,這些話很多人都會說。不信佛教的人也是經常你們不是佛教說一切都是空的,一切空的時候,沒有任何。但是這樣下來,確實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光是口頭上說空話,這個沒有。我們藏傳佛教當中也是以前都經常說空話,說大話、萬法皆空、因果空,前世後世空,這就是空性的道理都沒有明白的。

好像也是在我們去年講過的《費閑歌》裡面也講過吧,「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你學道很容易,但是你真正悟道、真正修行還是很難的,你如果沒有下功夫都沒有什麼真實的論義。「能行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亦徒然」,你光說心一點空性或者說一些空性,你沒有真正去修行,沒有用的。我們生活當中、平時一切都是皆空的,這樣口口聲聲說空性也其實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真正的一些空性要有一種妙空,這種空用語言說也很難的,並不是一種單空,也就是說,到最後真正是這種弘法利生的大悲心不離開的一種光明離戲的境界,這就是真正的空性。

我不知道以前講過沒有,以前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字叫解脫的和尚。解脫和尚他以前據說也在五台山,有一個寺院叫做趙國寺,在那裡一個製法師那兒剃度、修行。他後來去一些其他的寺院,但這些法師特別器重他。有一個大師叫執照大師特別器重他,給眷屬們都說:「你們怎麼樣如理的話根本比不上解脫和尚,有一些苦活乾的話你們不讓他,他通過禪定來真正給大家示現一些妙用。」後來他在自己的剃度的寺院,說是在東台那個地方,東台山腳下,五台山的。他平時白天都是在念誦大乘經典、晚上參禪。很多其實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有些法師白天弘法利生的事業、念經這些,晚上相當長的時間當中參禪打坐這樣的。然後他每次都這樣的。有一次白天在東台下面一個特別大的磐石上,他在那裡發現有一個比丘。這個比丘看起來特別莊嚴,他身上穿的草衣,顯得極其的莊嚴。對他生起極大的信心,他就祈求說:「我非常想見文殊菩薩,到那裡去能見得到文殊菩薩?」問那個比丘。比丘他手直指金蓮花。

金蓮花,不知道我們現在極個別人,原來我不是給學院每個道友一包,後來聽說他們那個金蓮花的公司,其實公司都不大,他們廠不大,我也去看了,他們到底是不是五台山當地產的,如果不是當地產我就不買。我就打電話,那個老闆喊到我住的地方,我最後真實了解以後,還是在太會鎮那個地方。但不管怎麼樣我還是有一些信心,給他們打廣告也許可能以後還是需要收一些錢啊我。不然我課堂上的一句話有時候可能後來,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生意的時候。那天我們有些道友也是在說,提了什麼什麼你們公司的名字,你們如果不給什麼的話,開玩笑。所以不管怎麼樣,五台山的有些山山水水,也許我都是,剛開始上師如意寶一起去那裡的時候,當時我們的信心非常大的,的確把所有的人看著文殊菩薩的化現,所有的草木都覺得文殊菩薩加持過的甘露、加持過的一些飲食,所以現在也是這種信念非常強烈。

不管怎麼樣當時那個公案當中記得他指示金蓮花,一下子就不見了,那個解脫和尚特別傷心,跑到那個石頭那裡去然後大哭、祈禱、呼喚、頂禮,一直這樣。但後來的時候又是在那個東台山腳下,有一次在光圈裡面、一個圓光當中發現剛才比丘的上半身,顯得非常的莊嚴,然後對他指點說:所謂的解脫是自己,除了自己以外並沒有什麼可尋找的另外一個解脫,解脫道就是自己。說完了以後消失無際了,這個時候解脫和尚完全悟入一個心的特別甚深的般若境界當中,然後他開始發願:我現在已經悟了這麼甚深的一種境界,我這樣自己獨享非常不合理,我一定要把這甚深的道理傳給有緣的眾生。完了以後他進一步地再入於三昧定,那個時候很多的佛陀專門有一個偈頌來隨喜他: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諸佛的境界非常甚深,那麼今天你通過修行才能得到的;汝能開曉心法眼、我等諸佛皆隨喜。今天懂得這種道理,我們一切諸佛隨喜你,他當時通過三摩定、禪定得到了這樣的境界,他已經獲得了我等諸佛皆隨喜的境界。那個時候他心裡想:這樣甚深的境界,雖然不可言說的,但是我以一種方便方法來給眾生宣說,給眾生指點需要什麼樣的途徑和指示法?然後進一步地進行詢問,這個時候又緊接著諸佛對他也說:方便智慧燈、照見心境界,方便和智慧像燈一樣照見我們心和自己的境界;欲空真法界、一切無所見,如果你要真正懂得這樣的道理、要想探究真正的法性,一切都無所見,在真正法性、般若的妙不可得的境界。之後已經成了特別了不起的大德。

所以我經常看,一些大德的傳記對我們還是很有幫助。我們現在有些修行人,不管居士、出家人很多人把心思散亂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物上面。我昨前天去德巴堪布那裡,當時我一下午時間也比較充裕,他隨便講了一些話,我就觀察得到我們世間人一般講可能吃吃喝喝、一些現在的一些電影電視、一些錢這樣那樣的就講。但是前輩的一些大德們所講的全部是一些要麼修行上、要麼前輩大德,他當時給我講了他的根本上師班瑪堪布,班瑪堪布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貝諾法王,去年剛剛圓寂的他的前世。他的前世有一次給班瑪堪布授記一樣地,跟他說,他當時十九歲的時候。他當時說:我們白玉寺廟裡面把你當什麼負責人,不如到別的地方去求學好不好。但是這句話不要說我說的,不然的話,我要安排這些人,你自己可能出去到噶陀寺去,噶陀那個四德仁波切是我的朋友,我給他寫一封信。他就寫了一封信到了噶陀。到噶陀的時候當時他們的人員基本上都定完了,但是因為他的書信,已經在那裡可以進入他們的佛學院。在那裡求學五年,那個時候有一個利登堪布,利登堪布看到他是白玉來的就特別歡喜,說,雖然年齡稍微大一點,他是個輔導員。說是我家鄉來的有一個人的話多麼好啊,然後經常他們一起苦行,一起辯論、修行,五年以後利登堪布說:我現在要前往石渠,聽說麥彭仁波切的親傳弟子堪布根華仁波切,到那裡去求法,問他願不願意去。他說也願意去。然後他們兩個一路到堪布根華寺院裡面去,依止七年。後來他真正大圓滿的一些境界全部都已經非常不錯了。後來他就康區那一邊,到了我們寺院裡面向德巴堪布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有十一個人,凡是講很多這些。一講的話全是前輩大德們的一些傳記、很多精彩的這種經歷,真正一個求學者的、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的歷程,心路歷程,說的很多。後來給我們寺院的佛學院的道友們溝通了一下,我們現在很多人,每天的心思也許可能並沒有像以前一樣的這些大德們完全專入佛門,因為現在看得多、聽得多,好多好多事情,並沒有把心思專註在真正的聞思上面,確實差別非常大。

所以說,在這裡剛才講了一個叫解脫和尚,他是通過應該文殊菩薩的一種加持,後來認識了心的本性。前輩的大德們,無論你什麼身份認識本性以後才真正能弘法利生,廣大弘法利生,自然而然成就,自己的修行也非常容易。沒有認識本性的時候,的確也有一定的障礙,遇到一點點的事情,我們心經常有一些阻擾,有這種情況。下面說。

【評】

以上近三千一百字,共八段。我一直糾結怎麼把本次課分成兩部分,這一段放在今天,今天的內容太長;放在明天,明天的內容太長。畢竟三千多字啊。是什麼修行內容值得如此細緻深入的分析講解呢?我大致總結如下:

第一段很短,打括弧,講睡覺,和經文無關;

第二段開始釋經文,主要針對現代人,批評很多,紅色幾行跑去密教了;

第三段扯到憨山大師「費閑歌」,和經文有一點關係,不多;

第四段講解脫和尚的故事,講到「金蓮花」處跑題;

第五段標為藍色,堪布講購物,和經文、課堂毫無瓜葛;

第六段從購買金蓮花廣告後還魂,回到解脫和尚故事講述。此段有兩處值得注意,一、「這個時候解脫和尚完全悟入一個心的特別甚深的般若境界當中」;二、「他當時通過三摩定、禪定得到了這樣的境界」,句一裡面的般若是無分別慧,是聖者所證;而句二堪布解釋為禪定,那是修行方法,不是智慧本身。所以,堪布可憐,連「定」和「慧」都分不清,混淆凡聖,問題很嚴重。

第七段標為紅色,扯密教和堪布經歷,借題發揮,內容很長,與課堂無關;

第八段從藏密和自己的借題發揮還魂,回解脫和尚的故事。又搬出文殊菩薩的加持。

還是很想對堪布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圖財害命!」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函數太多太難學?那就顯學一個萬能的吧!
清蒸魚好吃又不腥的秘訣,照著做准沒錯!不分魚種,萬能技法!
婦科病萬能穴,女性朋友必須要知道!就是它!
英語考試作文8大萬能句型,超實用!
萬能的白襯衫,怎麼穿才能比別人時髦?

TAG: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