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什麼民族
06-14
有人說朱元璋是回族,有以下依據:一。民間的傳說,正史,野史 朱元璋手下回民將領之多,是其他開國領袖不能比的。而元末時,政治空氣是很敏感的,為什麼一個回民集團會團結在他周圍呢?朱元璋的夫人姓馬,不曾纏足,這幾乎說明了一切,十個回民九個姓馬,回民女性皆不纏足,那時回民不大可能與外族通婚。安徽地區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間又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後梟首的兵部尚書鐵鉉就是色目人。 這樣一個回教色彩濃厚的集團在戰亂的情況下有可能拱衛一個漢人登基么? 1。朱元璋十七歲時的「特殊」葬親儀式: 《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明史》沒有說明是如何克葬的。海外著名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的細說中國歷史系列中《細說明朝》記載:「他是貧農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歲的一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災,蝗蟲與瘟疫先後降臨到他的家鄉,濠州鍾離縣(安徽鳳陽),父親朱世珍,母親陳氏,大哥朱興隆,在幾天內相繼去世,家裡的現款極少,買不起三口棺材,更買不起墳地,幸虧有鄰居劉家心好,准他和二哥朱興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屍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劉家墳地的一個角落。」 按漢族的傳統習慣,富戶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製成;中等家庭則使用普通木材製成;貧戶人家庭則使用薄皮棺材;赤貧者則使用蘆葦包卷,抬往曠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漢族,為何一反漢族的傳統習慣而改用白布呢?況且白布的價格比薄板、蘆葦昂貴,朱氏一家屬赤貧,為何捨棄廉價之物不買而去買昂貴的白布呢?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亡者須穿「克凡」(白布殮衣)后土葬。由此可以推斷朱家並非窮得買不起最簡單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處理喪事。 2。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和尚」 《明史》卷一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黎東方的《細說明朝》記載:「就這樣,從陰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里他進了皇覺寺,受戒當和尚。」 但是,皇覺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佛道教的寺廟,而是一座清真寺,朱元璋出家為「僧」實際上是在清真寺里做「海里凡」(經堂學生,西北地區稱「滿拉」),皇覺寺這一名稱則是朱元璋登基稱帝後所賜的名稱,意為皇帝在此寺中覺醒。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是一座坐西向東的寺院。根據中國傳統,凡儒、佛、道教的寺廟、觀均坐北向南,而中國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東,因為中國穆斯林做禮拜時,須朝向位於中國西方的麥加天房,皇覺寺正好坐西朝東,且其建築形式與我國清真寺建築形式雷同。 朱元璋稱帝後,對「僧」、「光」、「禿」等的同音字非常忌諱。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等語,朱元璋牽強附會,說文中的「光」指光頭,「生」是「僧」的諧音,徐是在借進呈表文罵他當過和尚。德安府訓導吳憲的表文中有「望拜青門」之語,朱認為,「青門」是指和尚廟。這些犯了忌諱的,都被「誅其身而沒其家」在朱元璋的淫威之下喪了命。 朱元璋為什麼如此的忌諱和尚? 原因很明顯拉。 朱元璋對待佛教的態度。 按常理說朱元璋的"和尚"經歷應該讓他對佛教有種特別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卻極力限制佛教的發展:廢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縣最多保留一座大觀寺;逼迫大量的僧尼還俗,並規定男40歲以下,女50歲以下不得出家。 而對於當時勢力並不太強大的伊斯蘭教和回族卻採取懷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朱元璋登基後敕建清真寺於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南京清真寺賜名「凈覺寺」落成後頻臨幸,並御制至聖《百字贊》賜清真寺,《百字贊》讚頌了真主和穆聖,並褒揚了伊斯蘭,如果對伊斯蘭沒有感情和深刻的認識,寫不出如此傑作。《百字贊》收錄於清代劉智著作《天方至聖實錄》內,其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窮民,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另外還依據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對各宗教的評論和《御制尊真主事詩》。武宗評論各宗教日:「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復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詩》日:「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二。鄭和七下南洋不是去經商和搞殖民地的,而是去追尋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遷移史,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肖憲論證. 鄭和七下南洋途中在東南亞的傳播伊斯蘭教。鄭和航海之前的中國,伊斯蘭已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穆斯林嚴格遵守信仰,建立了經常教育制度,發展了中國穆斯林的文化教育,並在各地建起了許多宏偉、體現中阿藝術融合的清真寺。而同時期的東南亞,由於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伊斯蘭在大多地區仍無影響,只有極少數地區的人信仰伊斯蘭。 當鄭和遠航經過東南亞諸國時,每到一地都要與其隨從穆斯林馬歡、郭崇禮、哈三等舉行儀式並宣傳伊斯蘭教義,並建立華人穆斯林社會區以傳播伊斯蘭。隨著鄭和在東南亞對伊斯蘭的宣傳,使得東南亞地區,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迅速地發展起來。 之後,鄭和七下南洋的資料被明朝自己銷毀。明朝為什麼自己銷毀? 三。19世紀,在土耳其發現了旅行家賽義德阿里.阿克巴爾哈塔伊 於1516年(即回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用波斯文寫的《中國紀行》一書。 全書共2l章,用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明代中國伊斯蘭教的情況, 特別記述了明代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中國張至善、張鐵偉、岳家明三人以英、德譯本和新波斯文本為依據, 編譯成漢文本,並附有國際上對該書研究之論文13篇,照片和圖表7幅,1988年,由三聯書店出版。 波斯旅行家賽義德·阿里·阿克巴爾·哈塔伊於1500遊歷中國,於1516年在當時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一書,作為禮物奉獻給土耳其素丹賽利姆一世。該書全面介紹了當時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狀況。作者出於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較多的篇幅著重介紹了明朝王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說:「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說:「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這是因為他的國家風俗和法規所規定的……。」阿里·阿克巴爾的描述是他親眼所見,與中國民間的傳說相吻合。 四。台灣馬明道參照該書及明正史、野史、史學家的評述、回民口碑傳說, 對明朝王室的族屬和宗教信仰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考證, 於1973年寫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書。 確認朱元璋、馬皇后及其家族和親戚均為回回。 五。 周有光 ,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語言學家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員、語言文字應用委員會研究員,他的話可是有份量的 ,以他的年齡和身份沒必要嘩眾取崇的。他說: 遼、金、元、明、清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進中原來加以統治的。 其中遼、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現在新的考證說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漢族而是回族,這已經證明了。六。陳梧桐,著名明史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兼任中國明史學會理事、朱立璋研究會顧問。 他對周有光上面的話反駁, 但他的反駁軟弱無力,基本都是推測或者主觀上的。 這從反面證實了周有光說的有道理。 七。白壽彝先生, 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先後執教於雲南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致力於中國民族史、中國史學史及中國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學步集》、《回族人物誌》、《中國史學史教本》、《中國通史》等,視野恢宏,器識卓越,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一書中,有條腳註提到過「父老相傳,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覲。又頗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頁)。 八。朱元璋的菜單。 「參加第10屆明史學術討論會的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開了他從明人筆記中發現的這張菜單。 「胡椒醋鮮蝦、燒鵝、燌羊頭蹄、鵝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看著這張菜單,您一定會胃口大開。可是您也許不知道,這竟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可以討厭一個國家,卻不能討厭一個國家的人民,哪怕這個國家90%的人民都是你討厭的類型?
※拉斯維加斯的槍擊案與美國的民族意識覺醒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服裝和名字,超美!
※李從國:「習李大治」衝刺民族復興的歷史拐點
※如何判斷一個文明先進或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