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1

神話概論一、什麼是神話:上古神話並不就是文學,但含有文學的成分,並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研究文學史必須注意研究上古神話。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二、神話產生的原因:學術界普遍認為神話產生於野蠻期的低級階段,到野蠻期的中級階段,神話進入了繁榮期。(關於蒙昧期、野蠻期、文明期參見摩爾根《古代社會》)我國學者楊?(《論神話的起源和發展》載《民間文學論壇》1985年第1期)和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一版)等認為神話的起源是在蒙昧期的高級階段,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原始人不能解釋並掌握自然的規律,在自然現象面前,感到恐懼和無力,於是他們通過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隨後又在生產勞動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這就是古代神話產生的原因。三、神話的內容上古神話從內容上說大致可分為三類:1. 解釋和說明自然現象的神話如《藝文類聚》卷一《三五曆紀》:「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這個神話,反映了原始人類用形象手法去解釋天地產生的過程。女媧造人的詳細過程見於《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今本《風俗通義》無此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絚人也。」從貧賤的劃分來講,這則神話被記錄下來,應當較晚,不會是原始神話的原貌。但造人的神話肯定產生在屈原之前。女媧造人的神話最早見於《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說明女媧是造人的神。黃土造人的神話固然荒誕,但有現實的基礎,我們的祖先生活在黃河流域,在發明制陶技術後,容易從陶器用泥土作坯的過程中產生關於人類可能用泥土捏造的聯想。這一則神話是這種現實的折光。這一則神話意蘊豐富,它不但虛構了人類的產生,同時也試圖闡釋人類為什麼會有社會地位的差別。2、人類對自然鬥爭的神話如《淮南子·覽冥訓》的《女媧補天》:「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這種災難是不可想像的,從女媧採取的四項措施來看,主要原因是蒼天缺、四極廢、黑龍肆虐、洪水為害。這四項之中,天是不可能缺的、四極是不可能廢的,只有黑龍肆虐和洪水為害了。想來是由於洪水泛濫,水中的兇猛動物(包括黑龍)危害人類,實際上就只有洪水與水中動物兩項,歸根到底是巨大的水災。女媧不辭辛苦地創造了人類,又以極大的勇氣保護了人類。她一身而兼有兩項如此偉大的功業,反映了原始人對人類母親的愛戴和崇敬。這個神話產生於原始社會早期的母系氏族時代。女媧所克服的這一次水災,是人類出現以來的第一次洪水。《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顯然又是一次洪水災害。不同於前一次的是,這一次是人為的。因為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淮南子·本經訓》說:「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是地名,即顓頊的首都。也許是共工之觸不周山,本意是要淹沒顓頊之都,卻造成了「天柱折,地維絕」的局面。從《淮南子》中保存的神話來看,由共工引發的這次洪水到舜的末年才得以治平。《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禹治水》:「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鯀為了止住人間水災,而不惜盜竊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殺。他的悲慘遭遇也贏得了後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離騷》就為他鳴不平:「鯀悻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鯀由於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終於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誕生了。禹繼承了鯀的遺志,開始也是採取「堙yin」(堵)的方法,但仍難以遏止洶湧的洪水,於是改用疏導的方法。為疏通水路,禹不辭辛勞到處勘察河道、地形,據《呂氏春秋》載,他向東走到海邊,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鄉,向西走到三危之國,向北走到犬戎國。在治水過程中,「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上),「股無胈(bá人身上的細毛),脛無毛,手足胼胝(piandi),面目黎黑,遂以死於外」(《史記·李斯列傳》),可謂歷盡千辛萬苦。除此之外,他還要和諸多惡神展開艱苦的鬥爭,如誅殺相柳(《山海經·大荒北經》,《山海經·海外北經》)、擒服水怪無支祁(《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等。他的精神也感動了諸多的神靈,傳說河伯獻出河圖(《屍子》孫星衍輯本卷下),伏羲幫助他丈量土地,還有一條神龍和一隻靈龜幫助他從事勞動(《拾遺記》卷二,《楚辭·天問》)。總之,瀰漫天下、禍害人間的洪水終於被大禹制服了,而一個不辭辛勞、為民除害而又充滿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樹立起來。洪水神話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所積累的經驗和表現出的智慧。《羿射十日》鯀、禹是治水的英雄,后羿則是抗旱的英雄。羿本來有兩個,一個是帝堯時代以「射十日」的神性的羿,也稱夷羿,另一個是夏朝太康時代人性的羿,又叫后羿。兩者從屈原時代就已經相混,但其實並不是一人。神話里的羿,據說是帝俊派到大地上來幫助解除各種危難的:「帝俊賜羿彤弓素矰(紅色的弓和白色的箭),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山海經·海內經》)「古者羿作弓」。(《墨子·非儒》)羿為了拯救下民,他做了哪些善事呢?《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奉帝堯之命弈先後完成了誅鑿齒、九嬰、大風、猰貐、修蛇、封豨、射十日等七件大事。羿要射落九日,不僅需要神技,還要有超人的膽略。十個太陽都是天帝俊的兒子,據《山海經·大荒南經》和《大荒東經》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這十個太陽住在樹上,輪流出現,「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辭·天問》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於是羿彎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間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復。夷羿不僅抗旱,而且也與水患進行鬥爭,堯時河伯「溺殺人」,羿就射瞎了他的左眼,但對洛水女神卻很好,娶她做妻子。《天問》:「帝降夷羿,革孽下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夷羿還有一個妻子叫嫦娥,據《淮南子》說: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了不死之葯,嫦娥自己偷吃了。就飛到了月宮。《夸父逐日》的神話:「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太陽給大地以溫暖,造福於人類可謂至大,但有時也會造成乾旱。原始人要了解它、駕御它,屈原「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的提問,即反映了古人探索太陽運行規律的興趣。夸父追趕太陽,可見也是為了觀察、了解並進而控制太陽的。夸父以無比的英雄氣概去追趕太陽,忍受著江河湖澤不足以消解的口渴,終於在一個叫禺谷(虞淵,日落處)的地方趕上了它。他渴死了,但他的拐杖化作一片桃林,為後繼者乘涼解渴,使之得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令人鼓舞和振奮。這則神話體現了原始人了解太陽奧秘的強烈願望。《精衛填海》(《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精衛鳥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其外形十分可愛。她不幸淹死了,不過區區一隻小鳥,卻要銜著微木細石去填平浩瀚的大海,氣概超過大海,在東海與精衛極端懸殊的對比中,更顯出精衛驚人的意志和力量,悲壯感人的藝術力量也從這裡產生出來。陶淵明高度讚揚精衛的反抗精神:「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詠山海經》十三首)3.人類社會之間的鬥爭神話《准南子·天文訓》的《共工怒觸不周之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和黃帝的後裔顓頊爭做領袖,共工發怒而撞倒了周山,使支撐蒼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著大地的繩子斷了。天在西北方塌下來,因此日月星辰移向西北方;大地東南方沉下去,因此江河積水和塵埃全傾到東南方來。這個神話,反映了共工族和顓頊族之間的激烈的鬥爭,使蒼天大地發生了巨變。此外還有《黃帝擒蚩尤》的神話:「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屬於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四、神話散亡的原因上古神話在周代以後迅速消亡,其根本原因乃在於:神話與周代以來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有的神話被認為「其言不雅馴」而被摒棄,有的被改造為信史,使神話歷史化了。司馬遷在整理史料時,發現有大量的神話內容,但認為「其言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史記·五帝本紀》)而摒棄了。神話的歷史化:《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屍子》記載:子貢問孔子:「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說:「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之謂四面也」。(《太平御覽》,類書,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命李昉(fǎng)等編篡。《屍子》戰國時魯人屍佼撰。屍佼是商鞅的賓客,商鞅被車裂之後他逃到蜀地,著此書。《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元明時此書全佚,清代孫星衍等有輯本。)《韓非子·外儲說上》:魯哀公問孔子:「吾聞夔一足,信乎?」孔子說:「夔,一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神話大量散亡,但有零星的保存。《山海經》《淮南子》《楚辭》保存較多。《詩經》《尚書》《周易》《左傳》《國語》《墨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有少量片段的記載。五、上古神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神話是原始人類社會意識的最初記錄,它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古代神話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學中民族精神的形成。古代神話體現了深重的憂患意識,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先民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現實的苦難,並作不懈的努力。神話特彆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現實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古代神話體現了先民們的反抗精神。生存環境的艱苦,激發了先民不屈的奮鬥精神,這種奮鬥精神本身就意味著對於命運的抗爭,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話英雄,這種頑強的抗爭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古代神話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神話表現出強烈的悲劇美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強烈要求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動曲折的情節、新奇誇張的手法,對後世文學的產生和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1.神話及其產生  識記:神話的性質。  1.神話都是想像或幻想的;  2.神話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 .  3.神話反映著遠古人類解釋自然(社會)並征服自然(社會)的願望。  4.神話只能產生在史前的遠古時代,它是人類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出符合實際的解釋之時代的產物。  理解:神話的勞動起源說。神話的宗教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認為神話伴隨著初民的勞動生活而產生,宗教起源說指實為神話產生於初民的宗教活動。  勞動起源說:神話的內容總是反映著勞動生活,初民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與漫長時期的勞動生活有直接關係,勞動生活是神話得以產生的最根本條件。  宗教起源說: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觀念,產生於他們對生活經驗的最初思考,這便是最初的宗教觀念。當他們從崇拜敬畏,變而為企圖解釋和支配自然力時,神話也就產生了。神話的產生與原始宗教有極大聯繫。  簡單運用:神話與傳說的區別。  一。一般說來,神話的產生要比傳說早;  二。神話是傳說的故事原型,傳說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三。神話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異色彩,傳說則內含著人間的行為準則。  四。實際上,每一個神話系統中往往都是神話和傳說交織並存的。  2.我國神話的主要特徵  綜合運用:  ①中國神話的特徵  一。緊緊地圍繞著人的生存這個主題;  二。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滿著激揚的鬥志、神異的能力和英雄氣概;  三。熔鑄著濃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四。神話是一種集體創作,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變化和成型。  ②神話對後世文學發展的影響。  一。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的主題,事實上成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神話富於情感、富於形象、富於想像的特徵,也影響著後世文學的發展。  二。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題材源泉。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rh=255#《山海經》的作者《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大約出於周秦人的記載,不可信。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東及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 劉歆(最早可編者):(約前53-前23)西漢末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五世孫,劉向之子。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其父總校群書,講六校傳記。劉向死後,劉歆復任中壘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薦舉為侍中太史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繼承父業,撰成《七略》,為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立學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對。因得罪執政大臣,出任河內、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紅休侯、國師。地皇末(23),謀誅王莽,事泄自殺。明人輯有《劉子駿集》。劉歆上《山海經》表,約在漢哀帝建平年間(前6~前5)。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rh=255#《山海經》目錄山經第一卷《南山經》第二卷《西山經》第三卷《北山經》第四卷《東山經》第五卷《中山經》海經第一卷《海外南經》第二卷《海外西經》第三卷《海外北經》第四卷《海外東經》第五卷《海內南經》第六卷《海內西經》第七卷《海內北經》第八卷《海內東經》第九卷《大荒東經》第十卷《大荒南經》第十一卷《大荒西經》第十二卷《大荒北經》第十三卷《海內經》http://baike.baidu.com/view/11017.htm?rh=255#《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對歷史,民俗,科學等的作用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鬥爭。《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的難得材料。例如: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海外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葯爰在。(《大荒西經》) 在《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這些動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經》中的文字。「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國的圖騰。研究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經》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於濃厚的神話色彩,其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影子。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有時還是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經》中黃帝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又如《大荒西經》、《海內經》中記載了一個黃帝的譜系: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海內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經》)這個譜系具有傳奇色彩,具有神譜的性質,但是,它與《大戴禮記·帝系篇》、《史記·五帝本紀》、皇甫謐《帝王世紀》基本相同。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於農業生產,《大荒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穀」,「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經》載:「叔均乃為田祖。」關於手工業,《大荒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關於天文、曆法,《大荒海內經》載:「噎鳴生歲有十二。」《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諸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有一些自然現象的記載尤其珍貴,這在其他書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經》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上啟下月}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現在,許多學者均認為,《山海經》在這裡記載的是北極地帶半年為晝,半年為夜的極地現象,只不過是古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於是就用神話來解釋。這種記載無疑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大荒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又如《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兩條記載,有人認為前者記載的是太陽黑子活動和北極的極地現象,後者記載的是極地附近的假日現象。此外,從《山海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對大地的探測活動。《海外東經》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經》說:「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這些記載,數字未必確實,但已反映出中國古人的探測活動。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著作,內容無奇不有,無所不包,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科學史、醫學等學科的寶貴資料,細心鑽研,深入探討,就不愁沒有新發現。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正如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的那樣:「《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儘管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據譚先生研究,《山經》共寫了四百四十七座山,這些山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可以指系確切的約為一百四十座,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對晉南、陝中、豫西地區記述得最詳細正確。這應該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寶貴資料。在《海經》中,記載了一些諸如結胸民、羽民國、厭火國、貫胸國、不死民、反舌國、三首國、長臂國、三身國、一臂國、奇肱國、丈夫國、巫咸國、女子國、軒轅國、白民國、長股國、一目國、大人國、君子國、無腸國、夸父國、黑齒國、玄股國等奇異的國家和民族,雖然這些國家和民族並非真有,只存在於傳說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學和民族學價值。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對文學的影響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神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岳,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髮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轉換為其它文學形式以後,雖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神話卻在做為文學中藝術性的衝擊力量而活躍起來。(語見王著《神話與小說》)例如:先秦文學的南北兩大代表:《詩經》與《楚辭》,都有古神話的痕迹,尤其是《楚辭》,保存極大量的古神話。《老子》、《莊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話而加以哲理化。《左傳》、《史記》、《尚書》,則是吸取神話而加以歷史化。《山海經》是古代口傳文學的成文紀錄,保留中國古神話最多的一部書,影響後世文學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話故事見載於《山海經》,而《淮南子》與《列子》書中也都有記載,皆據《山海經》而寫就的。其後的《神異經》里那位在東南大荒的巨人樸父,由夸父、博父、樸父的音義來看,此樸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據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所說:《列子·湯問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話演變而成,據「帝命氏二子負山」來看,誇娥極有可能是夸父演化來的。<中山經>姑媱之山的瑤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為《莊子》里藐姑射山的綽約神女寓言。其後再化為宋玉<高唐賦>的巫山神女朝雲。再化而為杜光庭《仙錄書》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瑤姬,再化而為曹雪芹《紅樓夢》里的絳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經》中北海海神變為風神的禺強即是《莊子》寓言的鯤鵬之變的根源。《莊子·應帝篇》「倏忽為渾沌鑿七竅」則是來自<北山經>渾沌無面目的天山神靈。莊周夢蝴蝶的寓言則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靈感。屈原<天問>、<招魂>、<九歌>、<離騷>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多所雷同。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是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詩人李白具遊仙思想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梁甫吟>、<北風行>,甚至<清平調>等皆源於《山海經》神話。李賀詩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所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山海經》神話象徵、隱喻的個中翹楚。魏晉以降的小說:王寶的《搜神記》所志之怪,幾乎是《山海經》神話的脫胎。唐傳奇如《柳毅傳》脫胎於《山海經》陵魚(人魚)的演化。宋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元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莫不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一脈相承。 明吳承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揉的形象是《山海經》變化神話的運用。李汝珍《鏡花緣》的奇聞異事、四十一個神話國等則是海內外經遠人異國的改寫。例:女兒國、毛臉國分別是《山海經》的女子國、毛民國。 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 古詩詞、小說、戲曲等泛取《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所在都是,舉不勝舉。現代詩文也不乏以《山海經》神話入詩者:楊牧、余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等在詩中,神話往往成為諷喻性的解說主題。 總之,《山海經》神話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神話與文學幾乎是一體的兩面,是象徵的、想像的、樸野的、是敘事描繪的、是情感的、是富於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山海經》的古神話,比之於西洋神話,是嫌零碎、簡陋。然而雖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細探究,竟是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譽為「中國文學的寶礦」。《山海經》怪物、神獸名稱、簡介一覽表南山經卷一:1。狌々:獸,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2。鹿蜀:獸,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佩之宜子孫3。旋龜:獸,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4。鮭:魚,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5。類:獸,其狀如狸而有髦,自為牝牡,食者不妒6。猼訑:獸,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7。尚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8。九尾狐:獸,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9。灌灌:鳥,其狀如鳩,其音若呵,佩之不惑。10。赤鱬:魚,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11。狸力:獸,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見則其縣多土功12。鴸鳥:鳥,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土13。長右: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14。猾囗:獸,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15。彘:獸,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16。患:獸,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17。蠱雕:獸,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18。瞿如:鳥,其狀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鳴自號也19。虎蛟:魚,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20。鳳凰:鳥,其狀如雞,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21。鯖魚: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22。顒:鳥,其狀職梟,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南山三次經過依次所見之神:鳥首龍身、龍首鳥身、人面龍身西山經卷二1。羬羊:獸,其狀如羊而馬尾,其脂可以已臘2。蟲渠:鳥,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暴3。肥囗:蛇,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4。赤鷩:鳥,可以御火5。蔥聾:獸,其狀如羊而赤鬣6。鴖:鳥,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7。鱧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8。肥遺:鳥,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食之已癘9。豪彘:獸,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10。囂:獸,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11。橐[上非下巴]:鳥,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12。溪邊:獸,其狀如狗,席其皮者不蠱13。櫟:鳥,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癭14。犭嬰如:獸,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15。數斯:鳥,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16。[上敏下牛]:獸,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17。鸚鵡:鳥,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18。鸓:鳥,其狀如鵲,赤黑而兩四足,可以御火19。鸞鳥:鳥,其狀如翟而五采文,見則天下安寧20。朱厭:獸,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見則大兵21。白豪:其狀如蜂,大如鴛鴦,:獸22。多羅羅:鳥,是食人23。蠻蠻:獸,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見則天下大水24。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25。鼓:神,獸後變鳥,其狀如人面而龍身,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26。文鰩魚:魚,狀如鯉里,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27。招司:神,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28。天神一:神,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29。陸吾:神,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30。土螻:獸,其狀如羊而四角,是食人31。欽原:鳥,其狀如蜂,大如鴛鴦,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32。鶉鳥:鳥,是司帝之百服33。[左魚右骨]魚: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34。天神二:其神狀如人而豹尾35。西王母:神,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36。狡:獸,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37。勝遇:鳥,其狀如翟而赤,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38。白帝少昊:神39。猙:獸,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40。畢文:鳥,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41。天狗:獸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42。彳敖彳因:獸,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43。鴟:鳥,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44。耆童:神,其音常如鐘磬45。帝江:神,基狀如黃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渾敦無而目,是識歌舞46。紅光:神47。讙:獸,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聲,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癉48。鵸余:鳥,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厭,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49。當扈:鳥,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50。白狼、白虎、白鹿:獸51。白雉、白翟、鴞:鳥52。光鬼:神,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53。冉遺之魚: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54。交:獸,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55。窮奇:獸,其狀如牛,蝟毛,音如獆狗,是食人56。嬴魚: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57。鰠魚:魚,其狀如囗魚,動則其邑有大兵58。[上如下魚]魮之魚:魚,其狀如覆銚,鳥首而魚翼,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59。孰湖:獸,其狀馬身而鳥翼,入面蛇尾,是好舉人60。囗:鳥,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經過西山之見神,人面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龍身、羊身人面1。滑魚: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2。水馬:獸,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3。雚疏:獸,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可以辟火4。囗魚: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5。何羅之魚: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6。孟槐:獸,其狀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7。習々之魚: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8。麢羊:獸9。蕃:鳥10。橐駝:獸11。窩:鳥,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12。耳鼠: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飛,食之不採,又可以御百毒13。孟極:獸,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是善伏,其鳴自呼14。幽鴳:獸,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卧,其鳴自呼15。足訾:獸,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虒,見人則呼,其鳴自呼16。:鳥,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其鳴自呼,食之已風17。諸犍:獸,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則銜其尾18。白鵺:鳥,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19。那父:獸,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20。竦斯:鳥,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其鳴自呼也21。旄牛:獸,基狀如牛,而四節生毛22。長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23。柝鳩、尸鳩:鳥24。赤鮭:魚25。窺窳:獸,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26。市々之魚:魚,食之殺人27。巢魚: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28。山魈: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29。諸懷:獸,其狀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鳴雁,是食人30。鮨魚: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31。肥遺:與某種鳥同名,這次是蛇,一首兩身,見則其國大旱32。狕:獸,其狀如豹而文首,33。閭麋:獸34。鮆魚: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35。孛馬:獸,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36。狍鴞:獸,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37。獨囗:獸,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38。[左冒右鳥]:鳥,其狀如烏,人面,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曷39。居暨:獸,其狀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40。囂:與某種獸同名,這次是鳥,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41。[左馬右軍]:獸,其狀如囗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善還,其名自詨42。囗:鳥,其狀台鵲,白身、赤尾、六足,是善驚,其鳴自詨43。人魚:魚,其狀如[左魚右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44。天馬:獸,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鳴自詨(= =||||||||||||||||||)45。鶌鶋: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其名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46。飛鼠:獸,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47。領胡:獸,其狀如牛而尾,其頸囗,其狀如句瞿,其鳴自詨,食之已狂48。象蛇:鳥,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其名自詨49。臽父之魚: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50。酸與:鳥,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51。鴣[左上羽左下白右鳥]:鳥,其狀如烏而白文,食之不灂52。黃鳥:鳥,其狀如梟白首,其鳴自詨,食之不妒53。精衛: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54。東々:獸,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鳴自詨55。橐囗:獸56。鶹:鳥57。師魚:魚,食之殺人58。獂:獸,其狀如牛而三足,其鳴自詨59。羆:獸,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60。蒲夷之魚:魚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三次經過北山依次所見之神:人面蛇身、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1。鱅鱅之魚:魚,其狀如梨牛,其音如彘鳴2。從從:獸,其狀如犬,六足,其鳴自詨3。蠪(此蟲)鼠:其狀如雞而鼠毛,見則其邑大旱4。箴魚:魚,其狀如囗,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5。鱤魚:魚6。 予予>之魚:魚7。無名獸:獸,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8。 [左蟲右庸]:魚,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9。狪々:獸,其狀如豚而有珠,其鳴自詨10。軨々:獸,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11。珠鱉魚:魚,其狀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12。犰狳:獸,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為敗13。朱獳:獸,其狀如狐而魚翼,其鳴自詨,見則其國有恐14。囗鶘:鳥,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詨,見則其國多土功15。獙々:獸,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見則天下大旱16。蠪侄:獸,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17。峳々:獸,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見則其國多狡客18。絜釒句:鳥,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見則其國多疫19。囗胡:獸,其狀如麋而魚目,其鳴自詨20。寐魚:魚21。囗鮪:魚22。鮯々之魚:魚,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其名自詨23。精精:獸,其狀如牛而馬尾,其鳴自詨24。猲狙: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是食人25。鬿譽:鳥,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26。鱃魚: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27。茈魚: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費28。薄魚: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29。當康:獸,其狀如豚而有牙,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穰30。[左魚右骨]魚:魚,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已經在西山出現過了)31。合囗:獸,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音如嬰兒,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32。蜚:獸,其狀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四次經過北山依次所見之神:人身龍首、獸身人面載觡、人身而羊角中山經卷五1。 [左上革左下夫右能]:獸,其狀如囗鼠而文題,食之已癭2。豪魚: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3。飛魚1: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4。朏朏:獸,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養之可以已憂5。鶡:鳥6。鳴蛇: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7。化蛇:獸,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8。蠪蚔:獸,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食之不眯9。馬腹:獸,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10。夫諸:獸,其狀如白鹿而四角,見則其邑大水11。駕鳥:鳥12。鴢:鳥,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13。飛魚2: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14。[上鹿下言]:獸,其狀如貉而人目15。犀渠:獸,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16。犭頡:獸,其狀如獳犬而有鱗,其毛如彘鬣17。[左鳥右大]:鳥,其狀如錄,食之已墊18。麖:獸19。驕蟲:神,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20。鴒[左要右鳥]:鳥,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其鳴自呼,服之不眯21。旋龜:龜,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22。修辟之魚:魚,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23。無條/黃棘:獸,黃華而不實,服之不字24。三足龜:龜,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25。鯩魚:魚,黑文,其狀如鮒,食得不睡26。[左月右上關右下魚]魚: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瘺27。[左魚右帝]魚:魚,狀如囗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28。文魚:魚29。鮫魚:魚30。[上單左下蟲右下蟲]圍:神,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恆游於睢漳之淵,出入有光31。白鷮:鳥32。計蒙:神,其狀人身而龍首,恆游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33。涉[上單左下蟲右下蟲]:神,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34。[左矛右勺]:獸35。豕鹿:獸36。良龜:龜37。[上魚下黽]:魚38。夔牛:獸39。[左執右魚]魚:魚,40。竊脂:鳥,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可以御火41。犭也狼:獸,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見則國內有兵42。猨蜼:獸43。跂踵:鳥,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見則其國大疫44。雍和:獸,其狀如蝯,赤目,赤喙,黃身,見則國有大恐45。耕父:神,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46。鴆:鳥,其狀如雉,恆食蜚47。嬰勺:鳥,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共鳴自呼48。青耕:鳥,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可以御疫,其鳴自叫49。獜:獸,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善駚[左分右牛}],食者不風50。犭戾:獸,其狀如囗{音匯,蝟的意思},赤如丹火,見則其國大疫51。狙如:獸,狀如鼣鼠,白耳白喙,見則其國有大兵52。犭多即:獸,其狀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53。梁渠:獸,其狀如狸,而白首虎爪,見則其國有大兵54。[左鳥右只]鵌:鳥,其狀如烏而赤足,可以御火55。聞獜:獸,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見則天下大風56。於兒:獸,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於江淵,出入有光57。蓐:獸,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是可以御火58。熏池:神59。[左鬼右申]武羅:神,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60。吉神泰逢:神,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經過中山依次所見之神:人面而鳥身、人面獸身、豕身而人面、鳥身而人面、馬身而龍首、龍身而人面、彘身人首、鳥身而龍首1。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省略另一種所在地說法,以下皆是]2。羽民(國):人,在其東南,其為人長,身生羽(看過《鏡花緣》的人應該都了解)3。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4。二八神:神,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小人頰赤肩,盡十六人5。讙頭或讙朱(國):人,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6。厭火(國):獸(其實是長得像黑色猴子的人),獸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7。三苗或者三毛(國):人,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8。臷(國):人,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9。貫匈(國):人,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10。交脛(國):人,在其東,其為大交脛11。不死民:人,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12。歧舌(國):人,《山海經》中沒有過多介紹,《鏡花緣》里有介紹13。三首(國):人,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14。周饒(國):人,在東,其為人短小,冠帶15。長臂(國):人,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保操一魚16。南方祝融:神,獸身人面,乘兩龍17。南山:地方,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18。結匈(國):人,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19。崑崙虛:地方,在其東,虛四方海外南出現神明:二八、羿、鑿齒、(帝堯、帝嚳、吁咽、文王均葬於狄山又名湯山)、南方祝融(海外南地理上似印度尼西亞或者西非至南非)1。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2。夏後啟:神,於大樂之野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3。三身(國):人,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4。一臂(國):人,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5。黃馬虎文:獸,一目而一手6。奇肱(之國):人,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7。奇肱之鳥:鳥,頭,赤黃色,在其旁8。刑天:神,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9。女祭、女戚(國):人,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左魚右旦],祭操俎10。次鳥:鳥,人面,居山上,一曰維鳥,青鳥、黃鳥所巢,其色青黃,所經國亡11。丈夫(國):人,在次鳥北,其為人衣冠帶劍12。女丑: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13。巫咸(國):人(多為巫師),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14。並封:獸,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15。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16。軒轅(國):人,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17。窮山:地方,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其丘方,四蛇盯繞18。此諸夭:地方(非常好的一個地方,人神鳥獸共居不互犯),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19。龍魚:魚,居在其北,狀如鯉20。白民(國):人,在龍魚北,白身披髮21。乘黃:獸,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22。長股(國):人,在雄常北,披髮,一曰長腳23。西方蓐收:神,左耳有蛇,乘兩龍海外西出現神明:夏後啟、刑天、西方蓐收(海外西地理上似古巴比倫一帶)1。無[「綮」字中的「糸」換「月」](國):人,在長股東,為人無[「綮」字中的「糸」換「月」]2。燭陰:神,居鐘山下,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囗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3。一目(國):人,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4。柔利(國):人,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5。相柳氏:神或人(不敢亂下定論),共工之臣,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6。深目(國):人,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7。無腸(國):人,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8。聶耳(國):人,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9。夸父:人,與日逐走,入日10。博父(國):人,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11。拘纓(國):人,在其東,一手把纓12。跂/大踵(國):人,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13。騊駼:獸,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14。駁:獸,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15。蛩蛩:獸,素色,狀如馬16。羅羅:獸,青色,狀如虎17。北方禺強: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海外北出現神明:帝顓頊葬於務隅之山陽,九嬪葬於陰、禺強(海外北在地理上像現在的北美洲美國以北地區)1。大人(國):人,在[左長右差]北,為人大,坐而削船2。奢比屍(國):神,在其(指代[左長右差]只丘)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3。君子(國):人,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4。 [左工右蟲]々(國):人,在其北,各有兩首5。天吳:神/獸,水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6。青丘之狐:獸,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又見九尾狐)7。豎亥:神,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8。黑齒(國):人,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鯀禹治水神話新探(王青)  內容提要:論文認為,「鯀堙洪水」與「共工振水」實際上是同一史實在不同文獻中的分化。鯀禹治水神話的歷史背景是處於黃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區)的鯀部落堵塞了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共水,引發黃河下游的決口改道,受害最嚴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鯀併流放了他。禹憑藉他特殊的身份協調了上下游的關係,使各部落拆除了黃河支流上阻礙洪水排泄的各堤壩。正是在治水的過程中,誕生了第一個能夠控制黃河中下游的國家政權——夏王朝。上古時期中原國家政權與霸主的交替大多與黃河中下游各勢力集團的爭鬥有關。  關鍵詞:神話 鯀 共工 大禹治水  現在大家幾乎一致認為,流播於全球的洪水神話淵源於真實發生過的水災的記憶,或多或少包含著歷史的事實[1]。也就是說,對於洪水神話,歐赫美爾主義(euhemerosism)應該是部分適用的。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其所隱含的史實對我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很可能就是由於這場洪水,導致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此一神話的歷史背景,對其中的細節作進一步的考察。一  從文獻上看,最早記載鯀禹治水神話的莫過於《尚書·洪範》:其云: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同是《尚書》,《堯典》是這樣記載此事的:  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鯀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另外《山海經·海內經》對此也有記載,其云: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可以看出,同是《尚書》,對此事的記載已經開始發生分化。根據《洪範》中箕子的話推測,鯀治洪水沒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據《堯典》,鯀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薦,堯帝曾提出異議,最後還是批准了鯀去治水。第一種說法與《山海經》的記載比較接近,顯然是較為原始的說法,第二種說法很明顯已經帶有後世國家制度的痕迹,應該是較為後起的說法。  自從上個世紀98年長江大洪水以後,我們對洪水的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98年時「人不給水以出路,水就不給人以生路」,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這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重新來審視一下這則著名的洪水神話,無疑會有全新的理解。  我對鯀禹治水神話的新解釋基於兩個假設。第一個是歷史學的假設:我想像、理解中的鯀禹時代,黃河流域尚未成為一個統一體,而是由許多部落畫地而居,部落之間的關係最多也是鬆散的聯盟。這不是什麼新觀點,應該屬於常識。第二個是音韻學上的假設,我認為鯀與共工是同名異記,鯀在上古音中屬於見母文部,共屬見母,工屬東部,兩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讀則為鯀,緩讀則為共工。兩者的讀音差異主要是由於地域差異引起的。這雖然是一個新觀點,但我自信也並不牽強。因為並不僅僅是由於「鯀」與「共工」在讀音上相近,更是由於他們兩人的事迹驚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較為詳細的論證。  首先,在歷史記載中,共工和鯀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共工也同樣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國語·周語下》記載:「昔共工……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經》篇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樹木。」徐旭生說,有關共工氏的傳說幾乎全和水有關[2],此說極是。即便是最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記載:「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照樣是對水流東南的神話性解釋。  第二,鯀是為祝融所殺的,上引《山海經·海內經》就說:「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而共工也曾與祝融發生過戰爭且不勝。《史記會注考證》引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云:「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當然,文獻中記載的更多的是共工與顓頊的爭鬥,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兵略篇》又云:「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史記·律書》亦云:「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但這與和祝融戰並不矛盾,因為祝融本是顓頊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顓頊之都在今濮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又引《皇覽》說:「顓頊冢在東郡濮陽頓丘頓門外廣陽里中」,《山海經·海外北經》郭璞注云:「顓頊號為高陽冢,今在濮陽,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後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韋,都在或曾在濮陽住過。據此,與共工作戰的主力應該是處於濮陽的昆吾與豕韋部落,他們聲稱自己是顓頊之後也沒有錯。  第三,他們的結局相同。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已是為各種文獻所記載的:《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云:「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而共工也有入淵之傳說:《淮南子·原道》篇載:「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第四,兩人都有一個賓士九州的兒子。禹是鯀的兒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這裡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雖然名字與大禹不一樣,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樣的。我們不能想像在同一時代有兩個人都賓士了九州。顯然,他倆實際上是一個人。  綜上所述,共工與鯀的事迹實際上只是同一史實的分化。洪水神話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傳播,當地民眾對主人公有不同的態度。在「鯀」系統的傳說中,對「鯀」抱有同情態度,將他描述為一個治水不成的英雄,如《離騷》中就有「鯀婞直以亡身」這樣的說法;而在共工系統的傳說中,則將它描述為一個引發洪水的禍首。除此之外,幾乎所有的事實我都同意徐旭生先生的看法。我認為,徐旭生先生對這次洪水的研究只差一步就已經直指歷史的真相了,現在我們就來完成最後一步工作。

  

返回頂部
推薦閱讀:

中國神仙故事18:女媧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神話人物等級排名封神榜
完美,只是一種傳說
方法論應用:神話系統論(二)
荷爾德林、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新神話

TAG:中國 | 人物 | 古代 | 神話 | 神話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