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4)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4)卷第三十釋初品中善根供養  問道人譯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

【經】「欲以諸善根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讚歎,隨意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菩薩既得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為不悅!如須摩提菩薩(此言妙意)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華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侖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

(【論】菩薩既得不離眾佛,當應供養。如果得遇佛而無供具,非常不悅!如須摩提菩薩(此言妙意)見燃燈佛,沒有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華女,用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用來供養佛。又薩陀波侖菩薩,為了供養老師,賣身血肉。)

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欲供養;若無供具,其心有礙。譬如庶民遇見君長,不持禮貺,則為不敬。是故諸菩薩求供養具,供養諸佛;佛雖不須,菩薩心得具足。譬如農夫遇好良田而無種子,雖欲加功,無以肆力,心大愁憂!

(象這樣等菩薩既得見佛,心想供養;如果沒有供具,他的心有礙。譬如庶民遇見君長,不拿禮増獻,就是不敬。所以眾菩薩求供養具,供養眾佛;佛雖不須,菩薩心得具足。譬如農夫遇好良田而無種子,雖欲加功,沒有法隨意用力,心大愁憂!)

菩薩亦如是,得遇諸佛而無供具,設有餘物,不稱其意,心便有礙。諸善根者,所謂善根果報,華香、纓絡、衣服、幡蓋,種種珍寶等。所以者何?或時以因說果,如言日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

(菩薩也是這樣,得遇眾佛而無供具,設有餘物,不稱其意,心便有礙。諸善根指,所謂善根果報,華香、纓絡、衣服、幡蓋,種種珍寶等。為什麼?或有時以因說果,如說日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所以說食金。)

或時以果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手非是畫,見畫妙故,說言好手。善根果報亦如是,以善根業因緣,得供養之具,名為善根。

(或有時以果說因,如見好畫,說是好手,手不是畫,因見畫妙,說言好手。善根果報也是這樣,因善根業因緣,得供養之具,稱為善根。)

問曰:若爾者,何不即說華香等而說其因?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何不即說華香等而說他的因?)

答曰:供養具有二種:一者、財供養,二者、法供養。若但說華香等供養,則不攝法供養;今說善根供養,當知則財、法俱攝。供養者,若見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繞禮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處,勸進飲食、華香、珍寶等。

(答:供養的種類有二種:一、財供養,二、法供養。如果但說華香等供養,就不包括法供養;今說善根供養,當知則財、法都包括了。供養的意思是,如果見如果聽說眾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繞禮拜,曲躬合手而住,避坐安處,勸進飲食、華香、珍寶等。)

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諸功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如是善身、口、意業,是為供養。尊重者,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言重。

(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眾功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象這樣善身、口、意業,這是供養。尊重的意思,知佛在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所以說尊;敬畏的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因利益重,所以說重。)

恭敬者,謙遜畏難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讚歎者,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嘆。隨意成就者,若須華供養,如意即至,或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者,或變化生;乃至妓樂供養之具,悉皆如是。

(恭敬的意思,謙遜畏難所以說恭;推其智德所以說敬。讚歎的意思,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他,所以說嘆。隨意成就指,如果須花供養,如意即到,或者求得,或不求而得;有自然出現的,或變化生的;乃至作妓樂供養的用具,全都是這樣。)

問曰:菩薩遇得便以供養,何以隨意求索?

(問:菩薩遇得便用來供養,為什麼隨意求索?)

答曰:福德從心,於所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多。如阿育王小兒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多土投缽而無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貴重華,以其所貴,持供養佛,得福增多,乃至寶物亦如是。

(答:福德從心,對於自己所愛重的東西,持用供養,得福增多。如阿育王還是小孩的時侯,用自己所重的土,拿著用來奉佛;得座閻浮提王的報應,一天之內作八萬塔。如果是大人雖用更多的土投缽而無所得,因為不是他看重的東西。有人偏貴重花,用它所珍貴的東西,拿來供養佛,得福增多,乃至寶物也是這樣。)

複次,隨時所宜,若寒時,應以薪火、上衣、溫室、被褥,及以飲食;熱時,應以冰水、扇蓋、涼室、生薄之服,上妙之食;風雨之時,就送供具;如是等隨時供養。又隨土地所宜,隨受者所須,皆持供養。

(又,隨時節所宜,如果寒的時侯,應用薪火、上衣、溫室、被褥,及用飲食;熱的時侯,應用冰水、扇蓋、涼室、生薄的依服,上妙的食物;風雨的時侯,就送供具;象這樣等隨時供養。又隨土地所宜,隨受的人所須,都拿來供養。)

複次,隨意供養者,有菩薩知佛無所須,又知諸物虛誑如幻,一相所謂無相;為教化眾生故,隨眾生國土所重,引導故供養。復有菩薩得甚深禪定,生菩薩神通,以神通力故,飛到十方佛前。

(又,隨意供養是指,有的菩薩知佛無所須,又知一切物虛誑如幻,一相所謂無相;為了教化眾生,隨眾生國土所看重的東西,作引導而供養。又有菩薩得甚深禪定,生菩薩神通,用神通力,飛到十方佛前。)

或於佛國,若須遍雨天華,即滿三千世界持供養佛;或雨天旃檀,或雨真珠,光相鮮發;或雨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須彌;或雨妓樂,音聲清妙;或以身如須彌以為燈炷,供養諸佛。如是等名為財供養。

(或於佛國,如果須要遍雨天華,即雨滿三千世界拿來供養佛;或雨天旃檀,或雨真珠,光相鮮發;或雨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須彌山;或雨妓樂,音聲清妙;或用身如須彌作為燈炷,供養眾佛。象這樣等稱為財供養。)

又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養。或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法供養。或時菩薩住於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獄火滅;

(又菩薩行六波羅蜜,用法供養眾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眾佛,乃至十地行法供養。或有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法供養。或有時菩薩住於十地,用神力,使地獄火滅;)

於餓鬼道,皆得飽滿;令畜生得離恐怖,令生人、天;漸住阿鞞跋致地。如是等大功德力,名為法供養。以是故說:欲得善根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在餓鬼道,都得飽滿;使畜生得離恐怖,使他們生人、天;漸住不退地。象這樣等大功德力,稱為法供養。所以說:想得善根成就,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欲滿一切眾生所願:衣服、飲食、卧具,塗香、車乘,房舍、床榻、燈燭等,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有何次第,欲滿一切眾生願?

【論】問:有什麼順序,想滿一切眾生願?)

答曰:菩薩業有二種:一為供養諸佛,二為度脫眾生。以供養諸佛,得無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眾生,所謂滿眾生願。如賈客主入海采寶,安隱出還,利益所親及知識等;菩薩如是入諸佛法海,得無量功德之寶,利益眾生。

(答:菩薩事業有二種:一為供養眾佛,二為度脫眾生。因供養眾佛,得無量福德;拿這些福德,利益眾生,所謂滿眾生願。如商人入海采寶,安穩出海回家,利益所親及知識等;菩薩也是一樣入眾佛法海,得無量功德之寶,利益眾生。)

如小王供養大王,能令歡喜,與其所願,職位財帛,還其本國,利益人物,除卻怨賊。菩薩供養諸佛法王故,得受記莂;以無量善根珍寶,得無盡智力,來入眾生。善人供養,貧者隨其所須而給與之,魔民、邪見外道之屬悉皆破壞;是為供養諸佛,次滿眾生所願。  

(如小王供養大王,能使他歡喜,給與他所想要的,職位財帛,回到他的本國,利益人物,除卻怨賊。菩薩因供養眾佛法王,得受記莂;用無量善根珍寶,得無盡智力,來入眾生中,善人供養,貧的隨他所須而給與他,魔民、邪見外道之屬全都破壞;這是供養眾佛,次滿眾生所願。)

問曰:菩薩實能滿一切眾生願不?若悉滿眾生願,余佛菩薩何所利益?若不悉滿,是中何故說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菩薩實能滿一切眾生願不?如果都滿眾生的願,其他的佛菩薩還怎樣利益他們?如果不全滿,此中何故說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有二種願:一者、可得願,二者、不可得願。不可得願者,有人慾籌量虛空,盡其邊際,及求時、方邊際,如小兒求水中月、鏡中像,如是等願皆不可得。

(答:有二種願:一、可得願,二、不可得願。不可得願指,有人慾籌量虛空,盡它的邊際,及求時間、四方的邊際,如小兒求水中月、鏡中像,象這樣等願都不可得。)

可得願者,鑽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乃至得諸佛法王,如是等名皆可得願。可得願有二種:一謂世間,二謂出世間。是中世間願故,滿眾生願。云何得知?以飲食、床卧,乃至燈燭所須之物皆給與之。

(可得願指,鑽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乃至得眾佛法王,象這些等都是可得得的願。可得願有二種:一說的世間,二說的出世間。此中用世間願,滿眾生願。如何得知?用飲食、床卧,乃至燈燭所須之物都給與他們。)

問曰:菩薩何以故與眾生易得願,不與難者?

(問:菩薩為什麼給與眾生易得的願,不給難得的?)

答曰:願有下、中、上。下願令致今世樂因緣,中願後世樂因緣,上願與涅槃樂因緣。是故先與下願,次及中願,然後上願。 

 (答:願有下、中、上。下願是使今世致樂的因緣,中願是後世樂的因緣,上願是給與涅槃樂的因緣。所以先給下願,次及中願,然後上願。)

複次,眾生多著今樂,少求後樂,涅槃樂者轉復少也。若說多者,少亦攝之。 

 (又,眾生多著今世樂,少求後世樂,求涅槃樂的又轉少啊。如果說多的,少也就包括啦。)

複次,此經前後多說後世涅槃道,少說今世利事。菩薩法者,常與眾生種種利益,不應有舍。所以者何?初心但欲令諸眾生行大乘法;以不堪受化,次與聲聞、辟支佛道;若復不能,當與十善,四梵行等,令修福德。若眾生都不樂者,如是眾生不應遺舍,當與今世利益,所謂飲食等也。

(又,此經前後多說後世涅槃道,少說今世利益事。作為菩薩法,常與眾生種種利益,不應有舍。為什麼?初心但欲使各種眾生行大乘法;因為他們不堪受化,次給與聲聞、辟支佛道;如果又不能,當給與他們十善法,四梵行等,使他們修福德。如果這些都不喜歡的眾生,象這些眾生不應遺舍,當給與他們今世利益,所說的飲食等啊。)

複次,凡夫雖能與人飲食等,滿彼願者,皆有因緣,若今世事,若後世事。聲聞、辟支佛雖無因緣滿眾生願,而所益甚少。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等因緣故,得為國王,或為大長者,財富無量,四方眾生若來求者,盡滿足之。

(又,凡夫雖能給與人飲食等,滿他們的願,都有因緣,或今世事,或後世事。聲聞、辟支佛雖無因緣滿眾生的願,而所益很少。菩薩摩訶薩因行布施波羅蜜等因緣,得為國王,或為大長者,財富無量,四方眾生如果來求的,盡滿足他們。)

如頻頭居士為大檀越,坐七寶大床,金剛為腳,敷以天褥,以赤真珠上為帳幔,左右立侍,各八萬四千,皆莊嚴奇妙。開四大門,恣所求者。晝夜六時鳴鼓,又放光明,十方無量眾生有聞鼓聲,光明觸身者,無不悉來。

(如頻頭居士為大施主,坐七寶大床,金剛為腳,敷以天褥,用赤真珠作上面的帳幔,左右立侍者,各八萬四千,都莊嚴奇妙。開四大門,隨人所求都隨他們的願。晝夜六時鳴鼓,又放光明,十方無量眾生有聞鼓聲,光明觸身的人,沒有不來的。)

欲得種種飲食者,長者見其大集,即時默然,仰視虛空,於時空中雨種種百味之食,隨意皆得。若眾生不自取者,左右給使分布與之,足滿乃止。

(欲得種種飲食的人,長者見他們大集會,即時默然,仰視虛空,這時空中雨種種百味之食,隨意都得。如果眾生不自取的,左右給使分布給他們,滿足才停止。)

須飲食、衣被,卧具、寶物等,皆亦如是。恣眾生所欲已,然後說法,令離四食,皆住阿鞞跋致地。如是等菩薩神通力故,能滿眾生願。

(須飲食、衣被,卧具、寶物等,也都是這樣。滿足眾生所欲後,然後說法,使他們離四食,都住不退轉地。象這樣等菩薩因有神通力,能滿眾生的願。)

問曰:佛在世時,眾生尚有飢餓,天不降雨,眾生困弊;佛猶不能滿一切眾生之願,云何菩薩能滿其願?

(問:佛在世時,眾生尚有飢餓,天不降雨,眾生困弊;佛猶不能滿一切眾生的願,如何菩薩能滿他們的願?)

答曰:菩薩住於十地,入首楞嚴三昧,於三千大千世界,或時現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或現阿鞞跋致;或現一生補處,於兜率天上,為諸天說法;或從兜率天上來,下生凈飯王宮;或現出家成佛;

(答:菩薩住於十地,入首楞嚴三昧,在三千大千世界,或有時示現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或示現不退轉;或示現一生補處,在兜率天上,為眾天說法;或從兜率天上下來,下生凈飯王宮;或示現出家成佛;)

或現大眾中轉法輪,度無量眾生;或現入涅槃,起七寶塔,遍諸國土,令眾生供養舍利;或時法都滅盡。菩薩利益如是,何況於佛!而佛身有二種:一者、真身,二者、化身。眾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

(或示現大眾中轉法輪,度無量眾生;或示現入涅槃,起七寶塔,遍眾國土,使眾生供養舍利;或有時示現法都滅盡。菩薩象這樣利益眾生,何況於佛!而佛身有二種:一、真身,二、化身。眾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

佛真身者,滿於虛空,光明遍照十方,說法音聲亦遍十方;無量恆河沙等世界滿中大眾,皆共聽法;說法不息,一時之頃,各隨所聞而得解悟。如劫盡已,眾生行業因緣故,大雨澍下,間無斷絕,三大所不能制;唯有劫盡十方風起,更互相對,能持此水。

(佛的真身,滿於虛空,光明遍照十方,說法音聲也遍十方;無量恆河沙等世界滿中大眾,都共同聽法;說法不息,一時之頃,各隨所聞而得解悟。如劫盡後,因為眾生行業因緣,大雨降下,間無斷絕,三大所不能制;唯有劫盡十方風起,更互相對,能持此水。)

如是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薩,三乘之人皆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眾生其有見法身佛,無有三毒及眾煩惱,寒熱諸苦一切皆滅,無願不滿。

(象這樣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薩,三乘的人都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都能聽受。眾生那些有見法身佛的,沒有三毒及眾煩惱,寒熱眾苦一切都滅,無願不滿。)

如如意珠,尚令眾生隨願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間之願!佛與一切出世間願!若言佛不能悉滿眾生所願,是語不然!

(如如意珠,尚使眾生隨願都得,豈況於佛珠,給與一切世間之願!佛給與一切出世間的願!如果說佛不能都滿眾生所願,這話說得不對!)

複次,釋迦牟尼佛,王宮受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饑渴、睡眠,受諸誹謗、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真佛正覺,無有異也。欲滿眾生所願,悉皆能滿;

(又,釋迦牟尼佛,王宮受身,現受人法,有寒熱、饑渴、睡眠,受眾人誹謗、老病死等;內心智慧神德,與真佛正覺,沒有異啊。欲滿眾生所願,全都能滿;)

而不滿者,以無數世來,常滿眾生衣、食之願,而不免苦;今但以涅槃無為常樂益之。如人憐愍所親,不與雜毒美食。如是世間願者,生諸結使,又離時心生大苦,是故不以為要。

(而不滿的意思,因無數世來,常滿眾生衣、食的願,而不免苦;現在但用涅槃無為常樂利益他們。如人憐愍所親的人,不給與他雜毒美食。象這些世間的願,生眾結使,又離時心生大苦,所以不把這當成重要的事。)

複次,有人言:「釋迦牟尼佛已滿眾生所願,而眾生自不能得。」如毗摩羅詰經說: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國土七寶莊嚴:「我佛國如是。為多怨害者,現佛國異。」又如龍王等心降雨,在人為水,餓鬼身上皆為炭火。

(又,有人說:「釋迦牟尼佛已滿眾生所願,而眾生自不能得。」如毗摩羅詰經說:佛用足指按地,即時國土七寶莊嚴:「我的佛國象這樣。為多怨害的人,示現的佛國不同。」又如龍王等心降雨,在人為水,餓鬼身上都成為炭火。)

問曰:若能滿一切眾生願者,則眾生有邊,無有受饑寒苦者。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滿所願,願離苦得樂故。

(問:如果能滿一切眾生的願,則眾生有邊,沒有受饑寒苦的人。為什麼?因一切眾生都滿所願,願離苦得樂。)

答曰:滿一切者,名字一切,非實一切。如法句偈說: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已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答:滿一切的意思,是名字一切,不是實一切。如法句偈說:「一切都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已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雖言一切畏杖痛,如無色眾生無身故,則無杖痛;色界眾生雖可有身,亦無杖痛;欲界眾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謂應得杖者說言一切,非實一切。以是故,菩薩滿一切眾生所願,謂應可得者。

(雖然說一切畏杖痛,如無色眾生因無身,則無杖痛;色界眾生雖可有身,也無杖痛;欲界眾生也有不受杖痛的。而說一切,說言一切指應得杖的眾生,不是實一切。所以,菩薩滿一切眾生所願,指應可得的眾生。)

然菩薩心無齊限,福德果報亦無有量;但眾生無量阿僧祇劫罪厚障故,而不能得。如舍利弗弟子羅頻周比丘,持戒精進,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者乞食持與,鳥即持去。

(然菩薩心無齊限,福德果報也沒有量;但因眾生無量阿僧祇劫罪障很厚,而不能得。如舍利弗弟子羅頻周比丘,持戒精進,乞食六日而不能得,乃至七日,命在不久,有同道的乞食拿給他,鳥即叼去。)

時舍利弗語目揵連:「汝大神力,守護此食,令彼得之!」即時目連持食往與,始欲向口,變成為泥;又舍利弗乞食持與,而口自合;最後佛來,持食與之,以佛福德無量因緣故,令彼得食。

(這時舍利弗對目揵連說:「你有大神力,守護此食,使他得到食物!」即時目連拿著食物去給他,剛想往嘴裡放,變成了泥;又舍利弗乞食拿給他,而口自合;最後佛來,拿食給他,因佛有福德無量因緣,使他得食。)

是比丘食已,心生歡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為之法皆是苦相。」為說四諦,即時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道。有薄福眾生,罪甚此者,佛不能救。

(此比丘食後,心生歡喜,倍加信敬。佛告比丘:「有為之法皆是苦相。」給他說四諦,即時比丘漏盡意解,得阿羅漢道。有薄福的眾生,罪比他還厲害,佛不能救。)

又知眾生不可得故,深達法性故,諸佛無有憶想分別,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滅,意無增減。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彼以罪故而不能得,菩薩無咎!

(又因知眾生不可得,深達法性,眾佛無有憶想分別,是可度是不可度;心常寂滅,意無增減。所以,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他們因為罪而不能得,菩薩沒有過失!)

飲、食者,略說粗、細二種。餅飯等百味之食,經雖說四食,眾生久住,而此但說摶食,余者無色不可相與。若說摶食,則與三食。何以故?因摶食故,增益三食。

(飲、食,略說有粗、細二種。餅飯等百味之食,經上雖說四種食,使眾生久住,而此但說摶食,其餘的無色不可給與。如果說摶食,就給了三食。為什麼?因摶食,增益三食。)

如經所說:檀越施食,則與受者五事利益。飲,總說二種:一者、草木酒,所謂蒲萄、甘蔗等及諸谷酒;二者、草木漿,甘蔗漿、蒲萄漿、石蜜漿、安石榴漿、梨柰漿、波盧沙果漿等,及諸谷漿。

(如經所說:施主施食,就給受的人五事利益。飲品,總說有二種:一、草木酒,所謂蒲萄、甘蔗等及各種穀酒;二、草木漿,甘蔗漿、蒲萄漿、石蜜漿、安石榴漿、梨柰漿、波盧沙果漿等,及各種穀漿。)

如是和合,人中飲食。及天飲食,所謂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摩頭摩陀婆漿等。眾生各各所食,或食谷者,或食肉者,或食凈者不凈者,來皆飽滿。衣服者,衣有二種:或從眾生生,所謂綿絹、毛毳、皮革等;

(像這樣的和合,是人中飲食。天飲食,所說的修陀甘露味、天果食等,摩頭摩陀婆漿等。眾生各各有所食,或食谷,或食肉,或食凈不凈,來的都得飽滿。衣服有二種:或從眾生生,所謂綿絹、毛毳、皮革等;)

或從草木生,所謂布氈、樹皮等。有諸天衣,無有經緯,自然樹出,光色輕軟。卧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塗香者,有二種:一者、旃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搗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熏衣服,並塗地壁。

(或從草木生,所說的布氈、樹皮等。有各種天衣,無有經緯,自然樹出,光色輕軟。卧具指,床榻、被褥、幃帳、枕等。塗香,有二種:一、旃檀木等,磨碎用來塗身;二、種種雜香,搗成末,用來塗他們的身體,及熏衣服,並塗地壁。)

乘者,所謂象馬、車輿等。房舍者,所謂土木寶物所成樓閣、殿堂、宮觀等,以障寒熱、風雨、賊盜之屬。燈燭者,所謂脂膏、酥油、漆蠟、明珠等。諸物者,是一切眾生所須之物,不可具說故,略言諸物。

(乘指,所說的象馬、車輿等。房舍指,所說的土木寶物所成的樓閣、殿堂、宮觀等,用來障避寒熱、風雨、賊盜之屬。燈燭指,所說的脂膏、酥油、漆蠟、明珠等。各種物,是一切眾生所須之物,因不可全說,略說各種物。)

問曰:此中何以不說燒香、妙華?

問:此中為何不說燒香、妙花?)

答曰:說諸物者,皆已攝之。

(答:說各種物,都已包括了。)

問曰:若爾者,但應略說三種:飲食、衣服、莊嚴之具?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但應略說三種:飲食、衣服、莊嚴的用具?)

答曰:此諸物是所須要者,若慈念眾生,以飲食為先,次以衣服;以身垢臭,須以塗香,次以卧具;寒雨須房舍,黑闇須燈燭。  

(答:此各種物是所須要的,如果慈念眾生,以飲食為先,次以衣服;因身垢臭,須用塗香,次以卧具;寒雨須房舍,黑暗須燈燭。)

問曰:華香亦能除臭,何故不說?  

(問:花香也能除臭,為什麼不說?)

答曰:華非常有,亦速萎爛,利益少故,是故不說。燒香者,寒則所須,熱時為患;塗香,寒、熱通用,寒時雜以沉水,熱時雜以旃檀以塗其身,是故但說塗香。  

(答:花不是經常有,也速萎爛,因利益少,所以不說。燒香,寒時就須要,熱的時侯是患;塗香,寒、熱通用,寒時雜以沉水,熱時雜以旃檀用來塗他的身體,所以只說塗香。)

問曰:若行檀波羅蜜,得無量果報,能滿一切眾生所願;何故言欲滿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如果行布施波羅蜜,得無量果報,能滿一切眾生所願;為什麼說欲滿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先已說,以般若波羅蜜和合故,得名檀波羅蜜。今當更說:所可滿眾生願者,非謂一國土、一閻浮提,都欲滿十方世界六趣眾生所願,非但布施所能辦故;以般若波羅蜜破近遠相,破一切眾生相,

(答:前面說了,因用般若波羅蜜和合,得名布施波羅蜜。現在當再說:所可滿眾生願,不是說一國土、一閻浮提,都欲滿十方世界六趣眾生所願,不是但布施所能辦得到;用般若波羅蜜破近遠相,破一切眾生相,)

非一切眾生相,除諸礙故;彈指之頃,化無量身,遍至十方,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如是神通利益,要從般若出生;以是故,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不是一切眾生的相,因除各種障礙;彈指之頃,化無量身,遍到十方,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像這樣的神通利益,要從般若出生;所以,菩薩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如恆河沙等世界眾生,立於檀波羅蜜,立於屍羅、羼提、毗梨耶、禪那、般若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是義次第有何因緣?  

(【論】問:此義次第有什麼因緣?)

答曰:利有三種:今世利、後世利、畢竟利。復有三種樂:今世、後世、出世樂。前說今世利樂,此說後世、出世利樂。以是故,令眾生住六波羅蜜。

(答:利有三種:今世利、後世利、畢竟利。又有三種樂:今世、後世、出世樂。前面說今世利樂,此說後世、出世利樂。所以,使眾生住六波羅蜜。)

菩薩愍念眾生,過於父母念子,慈悲之心,徹於骨髓。先以飲食充足其身,除饑渴苦;次以衣服莊嚴其身,令得受樂。

(菩薩愍念眾生,過於父母念子,慈悲之心,徹於骨髓。先用飲食充足他的身,除饑渴苦;再用衣服莊嚴他的身,使得受樂。)

菩薩心不滿足,復作是念:「眾生已得今世樂,復更思惟令得後樂。若以世間六波羅蜜教之,則得人天中樂,久後還來輪轉生死;當復以出世間六波羅蜜,令得無為常樂。」  

(菩薩心不滿足,又這樣想:「眾生已得今世樂,又再思惟使他們得後世樂。如果用世間六波羅蜜教他們,就得人天中樂,久後還來輪轉生死;當再用出世間六波羅蜜,使他們得無為常樂。」)

複次,先以衣服、華香等莊嚴其身,今以功德莊嚴其心。若有三種莊嚴,則為具足無有過者:一者、衣服七寶等,二者、福德,三者、道法。菩薩欲具足三種莊嚴眾生故,先說功德果報,今說功德因緣。  

(又,先用衣服、花香等莊嚴他們的身,現在用功德莊嚴他們的心。如果有三種莊嚴,就是具足沒有再超過的:一、衣服七寶等,二、福德,三、道法。菩薩因欲具足三種莊嚴眾生,先說功德果報,現在說功德因緣。)

複次,前說雖有大施,而眾生罪故,不能悉得。如餓鬼經說:雖與其食而不得啖,變成炭火不凈之物!又菩薩不舍一切,當作方便,令眾生得衣食利益,是故教修福業,自行自得。菩薩善知因緣不可強得,教令得之。以是故,次第教眾生住六波羅蜜。  

(又,前面說雖有大施,而眾生因為有罪,不能都得。如餓鬼經中說:雖給他們食物而不得吃,變成炭火不凈之物!又菩薩因不舍一切,當作方便,使眾生得衣食利益,所以教他們修福業,自行自得。菩薩善知因緣不可強得,通過教育使他們得。所以,順次教眾生住六波羅蜜。)

問曰:菩薩志願令十方一切眾生住六波羅蜜,何故但說如恆河沙世界眾生?  

(問:菩薩志願使十方一切眾生住六波羅蜜,為什麼但說如恆河沙世界眾生?)

答曰:為聽法者聞恆河沙故;又於新發意菩薩以無邊無量為多,多則致亂;若大菩薩,不以恆河沙為數。  

(答:因為聽法的人聽說過恆河沙;又對於新發意的菩薩認為無邊無量太多,多則致亂;如果是大菩薩,不用恆河沙為數。)

複次,說如恆河沙者,是無邊無量數,如後品中說。

(又,說如恆河沙的意思是無邊無量數,如後品中說的。)

複次,如恆河沙者,已說十方諸世界,此中亦不言一恆河沙,不應為難!以是故,說如恆河沙世界無咎!恆河沙世界義,如先說。

(又,說如恆河沙,已說十方一切世界,此中也不說一恆河沙,不應難問!所以,說如恆河沙世界沒有過失!恆河沙世界的義理,如前面說的。)

眾生者,於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馬。眾生有二種:動者、靜者。動者生身、口業,靜者不能。

(眾生的意思是,在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生,是天、是人、是牛、是馬。眾生有二種:動的、靜的。動的生身、口業,靜的不能。)

有色眾生,無色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眾生;大者、小者;賢聖、凡夫;邪定、正定、不定眾生;樂、苦、不苦不樂眾生;上、中、下樂眾生;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眾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有色眾生,無色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眾生;大的、小的;賢聖、凡夫;邪定、正定、不定眾生;樂、苦、不苦不樂眾生;上、中、下樂眾生;學、無學、不是學不是無學眾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

欲界眾生者,有三種: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貴,下者、人中卑賤。以面類不同故,四天下別異。不善亦有三品: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欲界眾生,有三種:因為善根有上、中、下。上、六欲天,中、人中富貴,下、人中卑賤。因長相種類不同,四天下的眾生不相同。不善也有三品:上品地獄,中品畜生,下品餓鬼。)


推薦閱讀:

白話《華嚴經》十地品之七遠行地
大智度論 白話譯(35)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46)
唐·楊筠松著《青囊奧語》 廣東韶關鍾殿榮白話解
二十四孝白話譯文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