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這些徐悲鴻的馬,發現他們有驚人的相似點

收藏天下書畫館

專註於高品質書畫內容推送

收藏天下

其早期繪製的馬多體現浪漫的淡雅詩意, 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徐悲鴻的繪畫思想開始轉變。他意識到藝術家應突破對藝術的自我陶醉,應該與國家命運同呼吸共患難,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 所以徐悲鴻這一時期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象徵,成為了處於瀕危之中的中華民族意欲超越艱難險阻、奔向光明的表現。

無論從形體上還是內在的動勢上都蘊含著無盡的力量之美。

馬的形象剛毅傳神,展現了這種生靈雄偉振奮的精神,反映了畫家對自由與生活的熱愛。

並且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以馬喻人,通過馬的藝術形象來抒發內心的民族情懷,謳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使觀者倍受鼓舞與感染。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6歲時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的徐悲鴻,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

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

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

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藉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

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群馬》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

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記載於《列子》:伯樂暮年之向秦穆推薦九方皋找千里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段和描繪方式的優秀的中國畫作品。

世人多知徐悲鴻筆下的奔馬奮鬃揚蹄,給人以風馳電掣,勇往直前之感。殊不知欲在立馬的靜態空間中表現出內在的精神與動勢,亦需極盡畫家之能事。

頸部鬃毛與馬尾迎風飛揚,且轉頸回眸中若有所思,又似在聆聽風吹草動之聲,神情警覺。雖然畫面是靜態的,但是立馬英姿颯爽的英姿、高昂的鬥志以及蘊含在畫面中強烈的動勢卻躍然而出。

對,徐悲鴻筆下的馬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從來不戴韁轡,竭力突現駿馬自由奔放、桀驁不凡的風姿,進而表達自己對自由、力量的讚美和謳歌。

收藏天下書畫館

志在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廣範圍的合作平台

攜手廣大書畫家創建書畫市場新景象

推薦閱讀:

徐悲鴻與一幅古畫的悲歡離合
徐悲鴻 墨馬欣賞
徐悲鴻作品如何辨偽 專訪徐悲鴻之子徐慶平
徐悲鴻與陳子奮的金石緣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案(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TAG:發現 | 徐悲鴻 | 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