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新媒體時代的「手藝人」

「為你讀詩」:新媒體時代的「手藝人」

( 2015-03-20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不動聲色

  本報記者劉小草  剛剛過去的2014年,現代詩歌在新媒體上狠狠「火」了一把。  這一年,現代詩的形象較之以往似乎顯得更正面一些,人們不再執著於戲仿「羊羔體」「烏青體」,或調侃現代詩「故作深沉」,而是被迪倫·托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的「怒吼」所震撼,為「打工詩人」許立志們的詩句所折服。當人們走進書店,暢銷書架上赫然擺放著署名為辛波斯卡、茲維塔耶娃這樣拗口姓名的詩集。而從湖北農村走出來的余秀華一夜爆紅,輕鬆「秒殺」了一眾前來採訪的媒體人。  助推現代詩、詩人們「火」起來的,是在微信朋友圈頗受歡迎的詩歌類微信公眾號。「虛度時光」,讓詩歌融入大眾生活  老牌詩歌刊物《詩刊》試水新媒體,公眾號短短几個月時間就積累了幾萬粉絲,促成了余秀華的一夜爆紅;「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錯開微信公眾號「早晚高峰」,在每晚十點臨睡前推送,精緻打磨一首詩歌;甚至諸多古詩詞微信號也趁勢而起。動輒破十萬的閱讀量,也令人驚嘆:微信時代,詩歌已經不再「小眾」。  「打破小眾圈層的藩籬,讓詩歌融入大眾生活中,這是我們一直想做的。」「為你讀詩」團隊的總策劃張炫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李彥宏、星雲大師、陳魯豫、于丹、楊瀾、陳建斌、李健……參與「為你讀詩」的嘉賓,除了專業的老牌播音員和主持人,也有政商界人士、明星、歌手等。「為你讀詩」藉助名人效應,將「小眾」詩歌帶入「大眾」視野,也為這個微信平台贏得了大量關注。  從2013年6月1日第一期至今,「為你讀詩」已經播出六百餘期節目,累積一百多萬粉絲,日均詩歌閱讀量超過十萬。最受歡迎的《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播出僅一周內,已有194.5萬閱讀量。  「有一天早上我打開微博,發現居然有這麼多人@我,」《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的作者,詩人李元勝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描述了當時的感受。寫作詩歌30餘年,也是微博、微信的第一批使用者,李元勝此前並未對詩歌微信公眾號給予太多關注,「我這才發現詩歌公眾號其實非常有影響力。」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在各類微信平台的火爆令李元勝感到相當意外,「這首詩是我偏愛的,但我覺得還不是我最好的詩。我自己特別滿意的詩在網上也有傳播,可並沒有達到這首詩的程度。」  這首詩走紅後,思索其中原因,李元勝認為是轉型中功利化的社會氛圍、對精神生活缺乏重視,令人們「感同身受」,藉此表達對高質量的感情生活、精神生活的強烈訴求。而現代詩體量短小,最適合在新媒體上閱讀和傳播。  張炫將《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稱為「年度轉發之王」:「在過去『虛度時光』可能是個偏負面的東西,是無意義、無價值的,但對於人的內心、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而言,虛度時光又是非常有意義的。是詩歌傳遞出的這種感情觸動了聽眾。」  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張炫用了一個自認為不甚嚴謹的類比:詩歌有類似「心靈雞湯」的功能,因而易於在新媒體上傳播。「其實我想強調的是『共鳴』,能夠撫慰人心、讓人的內心獲得安穩的力量。」  發掘情感共鳴、享受可以「虛度」的時光,恰好傳遞出人們關注詩歌微信公眾號的一部分動機。在「為你讀詩」的微信後台,常常有讀者向張炫描述這樣一個場景:冬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泡著腳、抱著寶寶,聽著「為你讀詩」……  「我們希望能進入生活中最最平常的部分,讓人覺得每天都需要這樣一個東西,有了它生活就多了一點點美好……」張炫說。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在「為你讀詩」平台的第一次推送,是一位名為「江寧」的聽眾來稿。在推薦語中,江寧說,這首詩道出了他內心深處的渴望和理想:「我們從小就被告知一寸光陰一寸金,要惜時如金,爭分奪秒,出人頭地。在忙亂地走過一段旅程後,終於發現我們自己和絕大多數人一樣,都將平凡而簡單地度過一生。這種簡單,或許就是在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中,安靜地看日升月沉、雲淡風輕,看魚、喝茶、散步、發獃……即作為一個簡單的生命個體,與世界進行交流。」「新媒體求『快』,我們想要『克制』」  8歲的大米也喜歡《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大米是史家衚衕小學分校的一名小學生,他和校長高滿洪女士一起,錄製了美國詩人道格拉斯·馬拉赫的《做一個最好的你》。今年的1月4日「為你讀詩」推送了這首詩,收穫了28萬閱讀量。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那就當一叢小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叢小灌木,那就當一片小草地……」伴隨著德國鋼琴家伯爾尼沃德·科赫創作的Little Moritz,大米稚嫩的聲音緊接著高滿洪慈愛的語調響起,「很多人跟我說,大米的聲音有種讓人想要流淚的感染力。」提起大米讀詩的經歷,大米爸爸帶著欣慰和自豪。  大米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孩子,是學校里出名的「小百科全書」,但由於喜愛閱讀科普讀物,此前並未接觸過詩歌。大米爸爸告訴記者,在經歷了讀詩之後,一家人也開始在晚上坐下來,收聽「為你讀詩」。  對於喜歡的詩歌,大米的評價總是很簡單:「真好聽」。大米爸爸記得兒子第一次跟他說這句話,還是大米3歲時兩人一同欣賞童聲合唱:「就像對音樂的感受一樣,人們對美的事物、對詩歌的感受力是天然的。」情感真摯的詩歌,在任何年齡段都有著同樣的影響力。  與大米一樣,2013年,8歲的李安然在聽了陳鐸朗誦的裴多菲的詼諧詩《樹上有櫻桃千萬顆》後,寫出了「爸爸媽媽,你們的愛情像一朵白白的軟軟的雲」(《爸爸媽媽的愛》)這樣稚嫩的詩句。  「我們經常收到孩子們的詩歌投稿,很稚嫩,但我們覺得小孩子寫出來的東西很有天然的感覺。」從2013年兒童節第一期《給我未來的孩子》,到彭麗媛與丹麥女王共讀安徒生經典「醜小鴨」……張炫告訴記者,「為你讀詩」從一開始,就試圖召喚起聽眾的「『天真之心』,那種非功利、純凈的童心,對事物的美的天然感受。」  「如果不『天真』,就沒有人會去『讀詩』,也沒有人去做這個微信公眾號。我們早期只有幾千位粉絲,可參與讀詩的嘉賓並沒有問,你們的聽眾有多少,讀的詩會有多少人能聽到。」從發起時只有兩位編輯,發展到現在十幾人的規模,越來越多喜愛詩歌的人加入到這個團隊中來。  李琳就是其中一位。去年剛畢業的她,就是出於對「為你讀詩」的喜愛投了簡歷。今年1月1日,李琳在處理後台消息時,看到了聽眾徐磊的留言。  徐磊的父親是一位詩人,一生愛寫詩,病床上依然筆耕不輟。面對病危的父親,同為「為你讀詩」聽眾的一家人,希望能通過詩歌為父親祈福。編輯團隊連夜播發了徐磊寫給父親的小詩《半世前的風箏》的預告,由徐磊的妹妹讀詩。卻沒料到第二天中午,老人已經病逝。  李琳收到了徐磊發來的兩個錄音版本,因為醫院環境嘈雜、讀詩人情緒激動,並不適宜播出,她請求讀詩人「平復一下情緒」。1月2日,「為你讀詩」最後推送的這首詩,沒有加入音頻版本。  「我覺得這件事本身非常有意義。」人們開始藉助「為你讀詩」記錄、傳達感情。但李琳也認為應當對百萬聽眾的耳朵負責,播出盡量高品質沒有瑕疵的版本。「聽眾的耳朵非常靈敏,任何一點懈怠,哪一期詩沒選好,處理得有點倉促,硬著頭皮播了,聽眾都能反饋給我們。」  請哪些嘉賓,選擇適合讀詩人氣質的詩歌,核對版本、推敲字句,選擇配圖、配樂,每個流程都經過了編輯們的反覆推敲和整個團隊無數次的討論打磨。李彥宏朗讀的《當你老了》,從十幾個譯本中選定了並不那麼「大牌」的譯者李立瑋的譯本,反覆核對後進行錄製;朱亞文每次讀一首詩,卻要反覆錄製多遍,錄到最好……也有嘉賓因為未能找到最適合的詩,而將原本的錄製計劃延後半年以上。  「新媒體要求的是『快』,我們有時候會『克制』,要求自己『慢』下來。」張炫覺得「為你讀詩」在向「傳統媒體」的高標準、嚴謹性、專業性靠攏,並且隨著聽眾對作品的要求,逐漸提高標準。「特別是推出有聲書的這段時間,編輯部常常會為了一字一句,一段配樂,反覆加工,加班到深夜。」  「我們有點像做皮鞋、做木工,憑手藝吃飯的,」張炫笑道:「我們是新媒體裡面的『手藝人』」。」詩歌迎來又一個「黃金時代」?  面對新媒體上的詩歌熱潮,詩歌寫作本身會不會發生變化?  「創作上並沒有影響。」李元勝回答。  「這並不是詩歌與網路的第一次相遇。」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詩人就經歷了「集體上網」的風潮。作為網路詩歌的「元老」級人物,李元勝和詩友們創辦了詩歌網站「界限」,那時傳統詩歌刊物正遭遇寒冬,而詩歌網站和論壇則瘋狂「井噴」。  「互聯網給了詩人一個公平展現自己的平台,為詩壇輸送了一批非常優秀的詩人。」但在詩歌創作上,「包括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網路詩歌運動中,我熟悉的詩人們,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李元勝認為詩歌創作本身是個人化的,「但會不會觸發詩人產生新的寫作動機?會不會鼓勵更多人進行創作?這都是有可能的。」  變化更多地體現在互動上,從上世紀80年代讀者、詩友之間互通書信,到博客時代留言互動,再到新媒體時代,讀者和作者開始直接通過微信、微博進行交流。相較於世紀之交的詩歌上網,新媒體打破了詩歌愛好者這樣一個小圈子,讓大眾的視線聚集到詩歌本身,這是李元勝認為變化最大的地方:「和公眾的閱讀期待相遇了。」  「社會轉型過程中,知識群體開始關注弱勢群體,我們就看到了打工詩人們和余秀華的出現,這實質上是一種主動選擇,把社會的注意力放在需要幫助的人群上。當然所處的階層和文學能力沒關係,他們的創造力也在文學上得到了認可,但這些題材更容易觸動人、也就更容易獲得關注。」李元勝這樣解釋「草根詩人」們的走紅。  張炫則認為:「很多影響都是慢慢隨之而來的。」  在創辦「為你讀詩」之初,一些朋友知道她在做讀詩的微信公眾號,脫口而出「那多假啊!」這令張炫非常震撼,也很痛心:「詩歌本身是很真的東西,怎麼會讓人覺得假呢?」張炫將其歸因為傳統詩歌表演的舞台化,「離生活很遠,覺得是一種表演吧。」  而短短一年多過去,越來越多的線下主題活動開始與詩歌有關。  「去年7月我們請夏雨讀詩,就收到一個網友的留言:我以前覺得讀詩這件事挺『土』的,聽完覺得還挺好、挺有感覺的。」張炫覺得,變化總是潛移默化的。
推薦閱讀:

如何做「時間的朋友」,本網最受歡迎的十位手藝人如是說
中華第一劍的非遺傳人 五輩人塑一部鑄劍史 今遇生存難題
匠心|講訴6位老手藝人的故事
他把蛋糕做成古風美女 用傳統技藝奪世界金獎 終成一代糖王
90後小伙打破常規 把竹編玩成藝術品 深受小資文青的推崇

TAG:媒體 | 新媒體 | 藝人 | 手藝 | 時代 | 手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