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執簡馭繁的中醫辯證體系(4)

醫理淺悟(11):執簡馭繁與異病同治 看中西醫結合類書籍時,只覺西醫部分把一個又一個的疾病講的清清楚楚,各具特點,而中醫部分總是那麼幾個有限的證型,既能治療西醫的這個病,又能治療西醫的那個病,顯得有些貧乏。後一經明白了中醫「執簡馭繁」的特性,才知道這正是中醫的妙處所在:中醫的一個方劑,針對的「證」即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形成各不相同的各具特色的病理損害,即形成西醫的許多種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療時,可以用這個方劑做為基本方子,再根據個別人的或然癥狀做某些個別藥味的加減,就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了。既體現了中醫「執簡馭繁」的特點,又發揮了中醫「個體化」的優勢。 中醫有兩句話:「異病同治」、「同病異治」,是講「病」和「證」的不一致性。細思之,應該是「異病同治」的概率更高,這是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特點在臨床上的必然體現。常聽有人講某大醫家在一地行醫一輩子,只用了一個小柴胡湯加加減減,就有可觀療效。倘若中醫理論沒有「執簡馭繁」的特點,臨床上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哪? 現在許多大中醫學家,為了提高臨床療效,簡化辯證難度,將可貴的實踐經驗歸納成為專病專方,配以適當的藥味加減,使初學者容易掌握,這無疑也是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特點在臨床上的體現。 薛振聲老大夫創立的「薛氏全息湯」是中醫「執簡馭繁」特點在臨床上的標誌性體現,有基礎方,有近百種加減法,可以治療許多種常見疾病。我以之為法,在老家診治數百人,安全而療效理想。 若不悟透中醫「執簡馭繁」的特點,在運用「薛氏全息湯」時就難有定見! 可見,「異病同治」是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特點在臨床上的一個體現。??醫理淺悟(12):執簡馭繁的「薛氏全息湯」 本人自學中醫,實迫於身體之早衰,本意只自療自治即可。後偶得薛振聲老大夫(十年一劍全息湯)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他數十年行醫經驗的總結「薛氏全息湯」。一個基礎方子,加加減減,竟然能夠治療諸多常見疾病,初不敢相信,反覆揣摩體味,漸有所悟。後我姐患心臟病,言胸中如有一隔板,阻絕上下氣機之交通,一夜險些猝死。急去市中醫院,他人攙扶而入,先請西醫專家診視,診為心律失常,開了四種藥片。再找一中醫大家,國務院津貼領取者開方,以求根治。該大醫十分不屑狀,開一方囑回家服用七天,絲毫療效也無。我見大醫之方乃生脈飲和柏子仁丸合方加味,甚疑惑:「我姐之脈微細欲絕,全身寒態,應該是火神派之桂附姜大劑用上才覺對症。奈何用此甘緩清涼之味?久服恐有不虞!」大醫之形象在我心裡轟然崩塌。情急之下,我毅然以此薛氏全息湯加炙甘草湯再參以己意用上桂附姜屬,在眾人疑慮目光中購之使服。第二付服下後即覺有效。於是信心大增,如此加減服近百付,體健如昔。由此村中陸續有求治者,多以薛氏全息湯意參以個人理解進行加減,竟皆獲療效!於是對中醫之理的覺悟日漸加深,深覺其妙義。 薛老大夫言其全息湯之運用,可以省略臨床辯證過程,我的體會是具體的辯證過程可以省略,但八綱辯證不能省略,並且必須用八綱辯證來指導薛氏全息湯的運用,若患者體寒則全方必配成溫性,患者體熱則全方必配成涼性,見瘀則必加化瘀之品,見痰則必加化痰之品。著者書中所列加減法則,明顯從安全處著眼而比較保守,我在實際運用時加以擴充突破,安全性和有效性令人滿意。雖非醫者,卻嘗到了解人困厄之樂,實出意料! 仔細想想,這個全息湯法則,實質上正是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特點的開發,中醫理論若沒有執簡馭繁的特點,臨床上又怎麼能「執一方而治百病」哪???醫理淺悟(13):執簡馭繁與專病(證)專方 為了提高中醫臨床水平,簡化辯證過程,許多大中醫學家都把自己畢生之經驗歸納成為「專病專方」。這些「專病專方」的形成,也是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特性在臨床上的體現。就本人所見,這類「專病專方」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病」和「證」的不一致性較大,同樣一個「證」即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形成有相同之處的不同的疾病。如劉紹武大師的祛風利濕湯,葯僅四味:苦參、蒼耳子、浮萍、土茯苓各30克,與他的調體之方變通小柴胡湯合方,可以治療幾乎所有由濕熱導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牛皮廯等。本人曾經運用,療效可期。在實際使用時,具體的辯證方法可以省略,而八綱辯證方法不可以省略,必須把握好方子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和患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對應關係。如某女48歲,頸後患神經性皮炎即牛皮廯,我用此二方合方加味使之服150付而愈。其間見其有瘀症則加丹參、桃仁、紅花之屬,見其有痰症則加紫蘇子、白芥子之類。如果沒有這些加減,則其祛風利濕調體之功能實難於理想地發揮出來。 二是「證」和「病」的一致性較大。針對基本的「證」確立一個基本方子,再以各種加減法來應對「寒熱虛實」等不同情況。如盛國榮大師的五花飲治療鼻炎:方中以古今治療鼻炎的辛夷花為主葯,伍以銀花、菊花、玫瑰花、綠梅花,共奏升清降濁,疏風解熱之功。若風熱甚者加桑葉、薄荷;風寒重者加荊芥、防風;鼻流稠涕色黃者加黃芩、生地;頭疼鼻塞甚者加蒼耳子、細辛、白芷、川穹;氣虛者加党參、黃芪、懷山藥、茯苓;陰虛者加沙參、麥冬。如此臨床加減,多可應手取效。此種情況,亦當以辯證思維來把握運用這些專病專方,要考慮形成此方的社會環境,如果換個地方,方子是否適用,必須用辯證論治的方法來考察,決不可以因為稱之為「專病專方」就見「病」便用。 在辯證水平沒有達到相當程度以前,應該重視這些專病專方的掌握運用,這是大中醫學家們對中醫執簡馭繁特性的臨床具體化,是至為寶貴的對中醫理論潛力的開發,大可以提高初級中醫們的診治能力。雖然稱為「專病專方」,實際上是「專證專方」,如果放棄辯證意識而用西醫的態度只對「病」來運用的話,不唯療效不佳,且恐變生不測,會辜負了大中醫學家們的一腔心血!??醫理淺悟(14):中醫人宜有的知識結構 王正龍大師曾言學中醫要「不務正業」,就是說要用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好中醫之外的知識然後才能夠真正理解中醫。此言極有道理,因為中醫是通過吸納改造其他相關理論來構建自身理論的,不似西醫理論那般的純粹。如「陰陽五行」這些概念,在有中醫的內涵之前,早已經在其它各家學說中有了確定的哲學含義,所以,要了解這些概念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博學兼濟不可。 我曾經仔細思考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文、史、哲、醫,覺得四者之間不是一個簡單並列的關係,而是一個前因後果的關係。如我從小喜讀文學作品,讀到了一定程度後,便對文學作品中的虛構人物降低了興趣,轉而對歷史上的真人真事興趣濃厚起來。了解了一些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後,自然產生了要弄透其中必然性的慾望,於是哲學便成為我的最愛。在我38歲患病前,文史哲書籍凡是能到手的無不加意研讀。 及至大病臨身,情知醫院醫生難以指望,非自學自救不可,此後便專意於中醫書籍的閱讀。開始大覺迷茫,如墮五里霧陣,只覺歷代中醫著述浩如煙海,各成體系,莫知所從,更不知道如何運用於自我醫治。後經過反覆思考,忽悟及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的特性,如(孫子兵法)中所言「五色之變,不可勝視;五音之變,不可勝聽。」我們祖先在技術手段十分落後的情況下,利用這種低成本的「執簡馭繁」的思維方法,巧妙的解決了人類疾病的診治問題,真是簡單而又神奇! 可以說:八綱之變,六經之變,衛氣營血之變……不可勝用!中醫的主要辯證方法是這麼有限的幾種,卻可以處理臨床上無限序列的病況。倘若於這幾種辯證方法領悟透徹,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實在不難!中醫的核心就是這種特殊的辯證思維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用特有的中醫概念形成的特殊的辯證論治理論體系。 掌握中醫不需要多麼高超的智商,試想,中醫有傳世至今35代的,這35代中想必高智商的還是少數,而一般智商者為多。也說明中醫的生命力,無論是什麼年代,只要是人身上發生的疾病,就必然不會超出中醫這套辯證論治系統。中醫如此古老,而又永葆青春! 感悟到這些,如果沒有文、史、哲知識的墊底,僅僅在中醫範圍內苦苦求索,是相當困難的。 西醫理論相對來說是相當純粹的醫學知識,幾乎完全是在自家範圍內創製概念,用形式邏輯思維方式來構造的理論體系,適合於現代人的思維特點,在這個範圍內大下功夫就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西醫生。其實和中醫的辯證思維方式比較,西醫是處於低層次的思維水平上, 中醫學者理應構建自己應有的知識結構,學習和磨練出辯證思維頭腦來,否則,就是穿上了白大褂,也只能在畸形的醫療制度庇護下,用「辯病論治」或「辯症論治」來取代「辯證論治」混飯吃而已。 這是我個人對王正龍大師「不務正業」之語的理解,井蛙議天,貽笑大方。望同好者指正!?醫理淺悟(15):中醫理論之源泉:天人相應觀 天人相應觀是理解中醫理論的關鍵。 作為活的人體,其生命的過程和地球上所有動植物一樣有著同自然界陰陽變化同步的規律。這一規律在植物及低等動物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可以說是和十二節氣亦步亦趨的。在其他動物身上也不難理解,其繁殖期和換毛期等同自然界季節即陰陽的變化規律幾乎就是直接相對應。由於動物的個體生命時間大多存在多年以上,則其生命過程的相對獨立性也較植物為強大,與自然界的節氣變化相適應但不似植物那樣的亦步亦趨。人類乃萬物之靈,由於人類具備了物質生產能力而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能量遠大於並且越來越大於其它的動物,所以人類個體生命的相對獨立性也就更為強大,「天人相應」這一中醫的根本規律在人身上的體現理解起來就有了一定困難,這也是現代人不容易掌握中醫的一個原因。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並且堅信: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變化節律如日、月、年、六十甲子等時序循環規律都是我們活的健康的人身上不斷進行的過程,雖然由於個體的多方面差異使這些節律在具體人身上有各種不同體現方式,也改變不了它是人體根本的生理(反面就是病理)規律這一客觀的現實性質。中醫理論的真理性就源於此處。其中日節律和年節律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是最為巨大的,李可大師推崇的「圓運動」學說就是對這兩個根本節律的解說,陰陽的運動以陽氣為主導,而病理就是正常人體生理規律的違背,類似於反常氣候的形成規律。 不僅天人相應,萬物皆同此規律。所以當我們個別人身上的陽氣不充足時,可以通過貯存陽氣較多的動植物來加以補充,這就是溫陽葯。滋陰也同此理,其它風寒暑濕燥火等也皆同此理。這是從「天人相應觀」中自然而然引導出來的中醫藥學的基本使用原理。原則是簡單的,可以駕馭的藥物種類是繁多的,這就是「執簡馭繁」!我們祖先的智慧令人欽佩! (黃帝內經)中正是從時間和空間的自然屬性上來論述人體生理病理的。當時沒有什麼條件對人體生理病理過程進行直接的檢測,我們聰明的先人則通過對自然界變化規律的觀察,又通過這些規律在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生命過程的影響上的觀察,十分正確的悟透了活的人體生理病理規律並且從自然界找到了上好的養生與治病藥物。這一觀察思考方法就叫「天人相應觀」,為什麼說「不知(易),不足為大醫」哪?(易)者,以日月星辰為標記物的自然界陰陽運行規律的詳細表述而已! 可見,「天人相應觀」其實也就是「陰陽觀」。?醫理淺悟(16):我對(易經)的理解 (易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源泉,(易經)中的思想精髓甚合於今日辯證思維的最高哲學形式:唯物辯證法!其中的陰陽學說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學說的形象化的表達。 這麼一部哲理深刻的著作在古代經濟文化落後的情況下是怎樣形成的哪?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我認為田合祿大師的解釋是最正確的:它是夏商周三代曆法的總結。在夏朝稱做「連山易」,在商朝稱做「歸藏易」,到了周朝就稱為「周易」了。三者有繼承關係,所以「周易」的內容更為豐富和全面。 想那夏商周三代,歷有三千年之久,且皆以農業立國,為了進行農業生產,在天象運動規律的觀察方面會是何等的細緻!三千年的時間也不算短,上觀天象變化,下驗之於生產生活實踐,準確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在華夏大地的農業生產上可以說是一個決定性的貢獻。 當時是奴隸社會,這種能預知天氣變化而恰當地安排農業生產的權利也只能是少數高級統治者享有的特權,少不了披上各種人為的形式來威懾被統治者,使之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精神統治工具,這比單純的宗教學說可以說是高明的多了。 這天象運動,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另一方面又是陰陽兩種對立統一的力量相互作用的循環過程,具有辯證法的性質,所以在其古樸的記錄里蘊含了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後世學者雖不能取出其中全部精華,但取其一二就能受到思想啟蒙而能解答和解決社會時代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所以(易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源泉,實有其必然性。而中醫從中引申出來的「運氣學說」就是中醫理論的最高境界,是中醫理論的源泉。 (易經)的表達方式是古樸而不嚴密的,加上歷代統治者有意摻雜上許多欺騙被統治者的內容,以及由於歷史局限性所造成的唯心主義和詭辯論的發揮,使之充滿了「玄虛」的感覺,使現代的人們理解起來尤其困難。但學中醫的人雖然可以不求字斟句酌,必須對其精神實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會有益於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夠培養好中醫人必須具備的「辯證思維」能力來。 孫真人的「不知(易),不足為大醫」實有至理!??醫理淺悟(17):中醫的最高層理論:運氣學說 運氣學說應該主要是從《易經》中引申出來的中醫最高層次的理論,對後世各種具體辯證方法的形成有著指導作用,同時精通運氣學說的醫者也可以運用運氣學說進行實際的臨床分析,謂之運氣辯證方法。 運氣學說是一個以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的自然界氣候運行變化的動態模型,包含諸多小於六十年的小周期。宇宙中對地球產生影響的因素是不可勝數的,但從人的感覺性質上來說是有限的「風寒暑濕燥火」幾種而已。在古代技術手段極其落後的情況下,能夠探索出這種以有限來駕馭無限的執簡馭繁的思維方式,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水平。 任何思維方式都有自己的適應範圍,運氣學說是地球上適宜人類生存的宏觀環境中氣候變化規律的一種認識,主觀模型與實際情況不可能絲絲相扣。在古代生產水平很低的時代,自然界氣候狀況對人類的生活的影響的直接性較為強大,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界對人類生活影響的直接性在減弱,形式有所變化,這都需要我們用客觀的態度去進行研究而不是輕易的加以否定。 如果認為運氣學說僅僅是中醫外感病的指導理論的話,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意義。實際上,從「天人相應觀」的角度來看,人體內亦有「陰陽」,亦有「木火土金水」,亦有「風寒暑濕燥火」……,「人體小宇宙」!所以人體內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運氣動態運動模型」。當人身體健康時,「風寒暑濕燥火」形成一團和合之氣,不會有獨特的表現;當人身體不正常時,則或是「風病」、或是「寒病」……,所謂的「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這樣就可以用各種具體的辯證方法來進行具體的辯證治療了。 運氣學說確立的治療原則是「調節」為根本大法,如「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瀉之。」後世輕乎運氣學說的人,只牢記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把「調節」原則演變為「對抗」療法,致使對中醫方劑的複雜性理解起來都有了難度。甚至以「辯病論治」取代「辯證論治」,動輒大量抗病之葯羅列成「方」,其效可知!無可諱言,「調節」原則於抗病方面實際上是存有不足的,現代一些大醫家提出「辯證論治為主,辯病論治為輔」,有針對性的加用抗病之葯於辯證之方中,明顯提高了臨床療效,這是對中醫理論的發展。 由於中醫的「理、法、方、葯」各環節間是指導關係而不是西醫的推導關係,各環節的相對獨立性較大,所以後世醫者不懂運氣學說甚至於否定運氣學說,但在某一具體的辯證方法上獨有建樹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對運氣學說的精神實質有所了解,對超越經驗,增加臨床用方的靈活變通能力定有裨益! 形成每一種具體辯證方法的理論源頭都在運氣學說上,起碼我們現在應該這樣認識。?醫理淺悟(18):由簡到繁的立體辯證方法體系 人的生命過程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四維存在。空間上的立體性和時間上的延續性使人體的生理病理也必然體現為立體四維的特性,複雜而又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顯而易見僅僅使用一種辯證方法想窮盡其態是不可能的,在與疾病的鬥爭過程中中醫創立了多種辯證方法,形成了一個立體四維的辯證方法體系,實現了執簡馭繁的功能。 中醫基礎的辯證方法是邪正辯證。中醫辯證的第一步是分清病邪為主還是正虛為主,抑或是二者相互夾雜,這是一個簡單的出發點。八綱辯證是邪正辯證的具體化,但仍然比較抽象。八綱辯證和邪正辯證同屬於基礎辯證方法。 《傷寒論》中的六經辯證是八綱辯證中「寒」證辯證的具體化,溫病的衛氣營血辯證則是八綱辯證中「熱」證辯證的具體化,「寒」「熱」辯證是中醫中最為重要的辯證,因為人體是一個陰陽之體,而「寒」「熱」又是陰陽的具體的體現,多數情況下,辯病證的陰陽屬性就是辯其「寒」「熱」之性。但「寒」「熱」不等同於陰陽,「寒」「熱」之證是人體陰陽失調時較為極端的表現。學中醫必須在《傷寒論》和《溫病學》上把功夫做透,否則實難理解中醫的辯證思維的真諦。 其他三焦辯證主要以濕熱之邪為主要辯治對象,濕熱之邪主要在衛氣分瀰漫,所以從三焦部位上來把握就較為方便;臟腑辯證大致是對八綱辯證中「虛實」的辯證的具體化;經絡辯證對肢體疾病與臟腑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十分清唽的辯證方法;另有體現時空特點的運氣學辯證和時間辯證方法。……這些辯證方法各有自己的功能長項,又相互聯繫,彼此配合構成一個立體四維的辯證體系,使中醫理論執簡馭繁的特性具體化,獲得了可操作性,形成了中醫的臨床優勢。 中醫理論具有開放性和強大的發展潛力,體現在各種辯證方法上是都有補充的餘地,這是中醫理論富有生命力的表現。如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實際上是對「氣血」辯證方法的總結與發展;如《溫病學》中的「衛氣營血」辯證,實際上從其「復脈湯」系列上可以看出應該是「衛氣營血精」五個層次的概括更為全面。 當然,就是不提出這些概念,在中醫臨床上,也會受到合格的中醫的應有重視的,提出來更能提高自覺意識,這是對這個執簡馭繁的立體四維辯證體系的形式上的完善。?醫理淺悟(19):臟腑五行學說——又一執簡馭繁的思維方法! 不了解中醫執簡馭繁特色的人對中醫的臟腑五行學說攻訐的尤其厲害,以為完全是玄虛附會之說。其實臟腑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將全部的人體生理病理過程簡括化、系統化,歸納為五大功能系統,然後獨立或與其它辯證方法相結合處理臨床複雜情況的又一執簡馭繁的絕妙學說! 臟腑五行實際上是人體五大生理功能系統,囊括了人體全部的生理代謝過程。每個系統包括的人體生理功能內容是較為豐富的,但又各具特色:肺主氣,主皮毛等;心主血脈等;肝主筋等;腎主骨、生殖等;脾主肌肉等。具體內容這裡不細說! 凡人體的所有各項生理功能,不是由這五行中的一個系統主持,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主持。那麼出現了疾病,不論多麼複雜,從理論上說,都不會超出這五大系統之外,自然都可以在這五大系統內來尋找原因和按五行辯證方法進行治療,這不就又是一個以有限駕馭無限、執簡馭繁的絕妙的辯證思維方法嗎? 細想一下,人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組織,如肢體,不就是由肺主之皮毛、脾主之肌肉、心主之血脈、腎主之骨骼做為全部的構成嗎?自然發生了疾病,也超不出這五個範圍了,診斷調製,自在五行! 五臟六腑也是此理。曾看古人醫書中言「肝之脾,肺之心,……」等語,甚覺古人附會過分。現在終於明白,五臟六腑做為各具獨特功能的相對獨立的生理單位,無不由此五大系統來加以維持其生理過程。如肝臟,亦有肺金主其表、心火主其血脈、脾土主其營養、肝木主其疏瀉、腎水主其細胞的更新換代等。這五個系統的共同作用使肝臟的生理功能正常運行,實現肝木系統對全身的主筋、主疏瀉的生理作用。其它臟腑無不以此類推! 比如胃病,多有「肝木克土」證型。開始甚難理解:明明胃病,奈何責怪肝臟哪?後悟及:組成胃的肌肉,伸縮性之大恐為全身之最,最為肝所主之筋的特性的體現,恰是「胃中之肝」。而它對肝所主的不良情緒刺激的反應一定敏感、強烈,一有拂郁,就發生痙攣性收縮,導致血管受擠壓,血供不足,時間久了,則胃的代謝功能失常而發生炎症、潰瘍等等病變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了。現代醫學也證明:胃炎99%與不良情緒有關。而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對此就有明確的認識並且找到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實歸功於這種執簡馭繁的辯證思維體系,今天我們必須認真的加以繼承和深入的進行理解! 再從細胞層次上來看,生物體的單個組織細胞都是全息的,對應全身生理功能。每個細胞的生命過程也不過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功能系統來維持,如細胞膜的類肺金系統,細胞核的類腎水系統,二者之間主持物質能量的吸收、分布、釋放等的脾土、肝木、心火系統,細細劃分沒必要,但五行層次儼然。疾病對人體的損傷實質就是對組織細胞的損傷,也不過是表現為對這五行功能系統的損傷,如此則按中醫的臟腑五行辯證方法來施治就十分簡便而有效了。本人自幼患嚴重氣管炎,成年後主氣管在胸骨後部位感覺拘緊,每吐痰,痰中必有黑核。按照中醫臟腑五行理論,黑為腎色!當時我百般難解:氣管之病,與腎何干?後經悟透上述之理才恍然大悟:是幼年時期的氣管炎嚴重到損傷了氣管細胞的細胞核的層次上去了!後服補腎之劑日久,痰中黑核竟然消失,胸骨後氣管不適感有所減輕,因服膺中醫臟腑五行理論的實實在在,毫不玄虛。 臟腑五行辯證方法再與其它各種辯證方法結合運用,則執簡馭繁的功效大矣哉!?醫理淺悟(20):臟腑五行學說的意義引申人有一身之陰陽,臟腑各有臟腑之陰陽,這兩個陰陽層次在中醫界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了;人身之陰陽化為人身之五行,各臟腑之陰陽化為各臟腑之五行,這兩個五行層次的後一層次多為人所忽略,導致一些臨床情況的難以把握和從理論上解釋的不透徹,使後學者為難。趙紹琴大師曾批評有的醫生亂用苦寒之劑,患者雖然是肝炎,明明有表證,卻用上安宮牛黃丸,導致表證被「涼遏冰伏」,而使疾病日益沉重。大師用輕淡解表疏達之劑而使病情好轉,從理論上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哪?是否患者受了外感?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用肺金肝木的「克侮」來解釋又有隔山隔水之感。只能用五行的第二層次來解釋就順理成章並且也符合臨床實際。肝木本身也靠自己的五行系統來維持生理功能,當「肝之肺」有失常時就表現為肝病的表證。而「肝之脾」有失常時就表現為肝病的脾證,如許多大醫家一再強調肝炎病在西醫眼裡是肝病,而在中醫眼裡是脾病就是這個意思。曾看到一個醫案:一重症肝炎患者,百治不效,病情日危。後一大醫見出腎虛端倪,以大劑補腎之劑力挽狂瀾,使患者轉危為安,這就是「肝之腎」出現失常時的情況了。余皆此理,不再羅列,知者自悟!回想一下《傷寒論》的內容:太陽病篇中有典型的表證,麻黃湯證、桂枝湯證、麻桂各半湯證、桂二麻一湯證,有兼表證者,大小青龍湯證等。這些明顯是第一層次五行中的表證,理論上容易講通,臨床掌握也不困難。另外是明顯有表證因素的方子:腎之表證越婢湯證、肝之表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膽之表證桂枝柴胡湯證、心之表證炙甘草湯證、脾之表證桂枝加芍藥湯證等,如果用五行的第一層次來解釋說這些證是里證夾雜著表證則難免有附會牽強之感覺,只有用五行的第二層次來解釋就十分通順了。因為凡第二層次的表證和第一層次的表證有聯繫又有差別,所以可以用相同的葯而不用相同的方子,和第一層次的表證兼里證可以用表證方子和里證方子合方施治是不同的。明確了五行的兩個層次的不同意義,在臨床上更好的把握「證」恰當的運用「方」有極大的價值,可以使辯證過程更具有針對性!
推薦閱讀:

搞笑辯證法 妻子、知己、情人、二奶
老學的「三連式」辯證思維 文書文秘網_免費的文秘網
活看辯證陰陽 增添命理新悟
《尋夢環遊記》有感
<地理辯證疏>之大瑤山人(黃國政)補註6

TAG:中醫 | 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