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說話,孩子才會聽話

這是悠悠萱草心的第24篇原創文

我的孩子今年5歲多,就目前來說,他還是比較聽話懂事,偶爾他有不聽話的時候,事後我細細一反思,發現基本都是我們當父母的不會說話造成的。

有一天,爸爸帶孩子從外面回來,由於孩子進門時沒有在門口的地墊上蹭掉鞋底的塵,孩子爸就對他一通數落。

不知是不是因為爸爸心裡有事,對孩子說話的時候特別不耐煩:我叫你在墊子上踩幾下才進門,你怎麼每次都忘記?從外面進來,鞋底很臟,會踩到家裡地板好髒的。你怎麼總是不長記性啊?你沒看見爸爸進來都要在墊子上踩幾下嗎?你怎麼就一點不像你爸注意這些細節?……

孩子爸嘰哩呱啦說了一長串,孩子跟沒聽到似的。

孩子爸火氣蹭地上來了,又開始數落:「跟你講你又不聽,你看,進門又不換鞋就去玩玩具,家裡被搞到亂七八糟……」

孩子也不耐煩地回一句:「知道啦。」

我這個當媽的在房間聽得一清二楚,真有些哭笑不得。

雖然我們是成年人,已為人父母,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太會說話。

很多時候,孩子也並不是真的不聽話要跟家長對著來,而是他根本沒聽明白你的要求。

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長都容易自帶權威的優越感,以為孩子懂得少,可以隨意地說話糊弄,而事實是,跟孩子說話,父母稍不注意,簡直就是自己在挖坑。

拿我家孩子爸的事例做個反面教材吧。

爸爸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孩子養成愛護家居衛生的習慣。但話說得太多,要求和重點都不突出,全混在一通抱怨裡面了。

幾歲的小孩子根本不會撥開這麼多枝葉來理解主幹。所以儘管爸爸說了一堆,孩子其實沒反應過來,他真實的狀態是:你說的什麼,我不知道。

所以,這種情況下你怪孩子不聽話,簡直是冤枉他了。

如果換一種言簡意賅的方式,效果就不同了。

「進門前先在墊子上踩幾下。」這樣說,孩子一下就能聽懂你的要求。

如果孩子還是沒有照做呢?

嗯,對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如果他沒有照做,那當然還是你說話有問題。

如果不會說話,你說得再多孩子不聽也只能算是廢話,挖的坑不光坑了自己,還坑了孩子。

根據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和對其他父母的留心觀察,父母們常見挖坑姿勢有以下幾種:

一、說話沒重點。

說了一堆話,但是重點不突出,要求不明確。

你到底想要孩子幹什麼,應該讓孩子一聽就懂,而不要讓小腦袋瓜接收了大量信息,卻沒捕捉到重點,這樣孩子當然不明白你到底想說什麼,不能按照你的要求來。於是你說了一堆,火氣都上來了,孩子還沒有按要求做。

例子同上,不再贅述。

建議:用簡單明了的句子準確地表達你的要求。

比如,不要說「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不洗手就吃飯,這樣一點也不衛生,細菌都吃到肚子里了,難怪總是容易生病……」,又啰嗦又帶情緒。

可以平靜地說:「請先洗手,不然不能吃飯哦。」

孩子要是問「為什麼呀?」,你就說因為洗手再吃飯才衛生。

二、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碰到熟人朋友你讓孩子叫叔叔阿姨,孩子不叫,你就說他「沒禮貌」「膽小」。

孩子嘴饞點就說他「好吃」。

叫孩子做家務,他不做,就說是「懶」。

孩子不小心打壞了東西是「笨」「總是不小心」。

孩子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是「蠢」「不長記性」。

心理學裡有個「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相一致。標籤是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的,它會影響孩子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認同。

你隨便就給孩子亂貼上這些消極標籤,孩子年齡越小,他就越容易認同父母所說的話,越不容易分辨父母對他的評價是不是客觀合理的。

所以你貼的那些標籤,你還以為是激將法,其實孩子很容易當真,很容易就朝著標籤喻示的不好的方向發展。

建議:不要隨便用一兩個詞語來評論孩子的某種表現,即使孩子表現得讓你不那麼滿意,你也可以盡量往好的方面引導:「剛才你要是叫了那位阿姨,她一定覺得你很有禮貌。」

即使孩子不小心打壞了碗碟,也應該寬慰他說:「沒關係,寶貝,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們現在把這些掃乾淨吧。」

三、濫施家長權威。

動不動就用濫施家長的權威去壓制孩子,要求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服從就非打即罵,還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我是你爸,你再跟我頂嘴我看看!」

「你是我生的,你當然要聽我的話!」

「我說不行就不行,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

「都看了半個小時了,馬上給我關掉電視!」

話里全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口氣,換位思考,你是孩子你喜歡父母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你交流嗎?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儘管思想還很不成熟,但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都不允許孩子去懷疑和否定,不允許他意見與父母不一致,而是不管父母說什麼都要求孩子必須遵守聽從,這簡直就是在為難自己和孩子。

建議:適當用商量的、緩和的口氣和孩子說某些事情,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比如「你覺得這個怎麼樣?」「你好像不是很同意,說說你是怎麼想的。」「你有不同意見,這很好,不過現在我還是需要你先按我的要求來做。」「半個小時到了,請你關掉電視。」

四、跟孩子說話過於客氣。

有的父母過於看重家長的權威,忽略孩子的感受,有的父母又過於遷就孩子的感受,不管跟孩子說什麼話都很客氣、很委婉,用商量的口氣,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尊重,同樣的,過猶不及,這也是在給自己挖坑。

比如你正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需要孩子幫你點小忙,你說:「寶貝,你去把垃圾丟到垃圾桶里好嗎?」

「給我拿條毛巾來,行嗎?」

「可不可以把餐桌上的玩具拿走?」

嗯,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樂意照做的。可是,如果他正在看最愛的動畫片,玩最愛的玩具,即使聽到你說話,他也很容易用「不好」「不行」「我沒空」來回答你。

「好嗎」「可不可以」「行嗎」這些都有得選擇的啊,他如果選擇拒絕,你怎麼可以怪他?你自己給他的選擇啊。

建議:需要孩子做某事的時候,用陳述句,不要用選擇性的問句。如果想表示禮貌和尊重,可以要求孩子做事時加上「請」,「請幫我拿條毛巾來。」「請把垃圾丟到垃圾桶。」

孩子做完後及時說「謝謝」。「謝謝你這麼快幫我拿毛巾來了。」「謝謝你把餐桌上的玩具拿走了。」

五、隨口說出後果,但是不執行。

很多父母最容易栽在這個親手挖的坑裡。

比如媽媽讓孩子關掉電視去寫作業:「半個小時到了,請你關掉電視。」

可孩子跟沒聽到似的,半天沒動,或者口裡答應著,但還是沒行動。於是媽媽又重複了一次,孩子依舊不動,媽媽開始上火了,警告說:「再不關電視,以後都不準看了。」

孩子還是不關電視,最後媽媽衝過來自己動手關了電視並朝孩子發火:回房間寫作業!

「以後都不準看電視了!」

「再不收拾好你的玩具我就把它們全丟垃圾桶!」

「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給你吃了!」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送你上學了。」

父母有時為了達到警示的效果,往往隨意誇大懲罰,而這些後果又往往因為不現實或者其它原因沒有及時執行,導致孩子今後不再相信父母會真的做出行動,只不過嚇唬嚇唬而已。所以孩子會不拿一再警告當回事,到時候父母就真的除了生氣發火之外沒有其他辦法了。

建議:適度定懲罰後果,像「以後都不準看電視了」這樣的後果,顯然是不太可能的,改成「今天不準再看電視了」或者「這個星期都不準再看電視了」,並且要嚴格執行。這樣孩子就知道你不只是隨便說說。

上面這些說話不當之處,在我和孩子爸為人父母之初,有的自己也犯過,有的則是見到其他父母這樣說話,我們覺得不妥,便以此為鑒。

人無完人,大人也有很多需要不斷學習改進的地方,為人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因此,很多時候,孩子表現不夠令人滿意,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善於從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而不能一味責怪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每個父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調整和改進。

人在幼兒時期只花了一兩年就學會了與人交流的語言,但真正要學會說話還真是一輩子的功課。

還是很喜歡星雲大師那句:語言,要像陽光、花朵和靜水。

*作者:忘憂,某雙子男的雙魚妻。80後媽媽。淚點高,笑點低。愛折騰,喜清靜。總是裝正經,偶爾真逗逼。心理諮詢師。東方舞愛好者。

推薦閱讀:

父母怎樣向孩子提問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一般談什麼?
如果遇到要設計一款年輕人和父母的即時通訊 App,你會怎麼做?
寶寶入園父母要做六件事
父母被子女教做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孩子 | 父母 | 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