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宇宙暴漲的第一條直接證據

原文標題:First Direct Evidence of Big Bang Inflation

作者:Camille Carlisle 原文來自:SkyandTelescope.com Posted: 2014. 3. 17

編譯:Melipal 審校:Linq (編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研究者利用南極點的 一項實驗發現了長期為人追求的 暴漲「鐵證」。

參與BICEP2實驗的 研究者宣布,他們探測到了暴漲(暴漲是讓大爆炸「爆炸」的 指數膨脹期)的 特徵指紋,讓全球的 宇宙學家議論紛紛。

暮光中的 BICEP2望遠鏡,圖中的 景象每年只會在南極點出現兩次。背景中可見MAPO觀測站(凱克陣列望遠鏡的 所在地)以及南極點研究站。(圖片版權:Steffen Richter / BICEP Collaboration)

全球大約有10個研究小組在積極搜索這一信號,也就是原初B模。不過我必須要承認的 是,在聖帕特里克節(譯註:愛爾蘭的 保護聖人聖帕特里克的 紀念日,即3月17日)清早可能出現的 新聞中,我最關注的 並不是偏振信號的 發現。幾個月前,兩個小組確實在搜索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 里程碑進展,他們發現了另一個可能會污染原初數據的 信號。不過我根據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期間公布的 成果估計,天文學家至少要等上一年才能公布今天的 這樣一個發現。

很高興我錯了。

B模是一種特定的 偏振模式。在某一波長的 偏振光穿過宇宙的 時候,它的 振動方向相對傳播方向成某一特定夾角。如果暴漲確實發生過,它會向時空發送引力波漣漪。引力波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留下B模偏振。

引力波在傳播過程中,通過拉伸擠壓空間(進而是原初光子和電子組成的 等離子體湯)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留下了偏振信號。(A)在引力波從後方抵達之前,以一個電子為中心的 空間截面看起來是正常的 。但當引力波抵達後,截面會在一個方向上拉伸擠壓,然後另一個方向上發生類似情形,如此反覆振動。(B)與均勻等離子體不同,電子「看到」了周圍被擠壓的 方向上宇宙溫度略高,而拉伸的 方向溫度略低。(C)起先光子在所有垂直於傳播路徑的 方向上振動著。(見D與E中入射方向的 十字標記)當光子散射電子後,它們就出現了偏振特性,只在一個方向上擺動(見出射方向上的 直線標記)。最終得到的 結果(F)是低溫與高溫光子偏振的 總和。不過由於高溫區域的 光子能量更高,它們的 偏振特性「勝出」了,也就是說總的 偏振是與熱區平行的 (G)。(圖片提供:S&T: Leah Tiscione)

還有另一種機制可以在CMB中形成B模。當宇宙大尺度結構的 引力場充當了CMB的 透鏡時,會讓CMB的 偏振特性發生扭曲。不過透鏡化的 B模存在的 角尺度只是原初的 十分之一。在進行大量仔細的 分析後,研究者可以將其排除。

原初B模的 發現是由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象(BICEP)第二輪實驗得出的 。它是在南天空洞觀測CMB的 計劃之一,這片天區在南極可以觀測到,從這裡可以直接窺視銀河系 之外,一睹宇宙深空(參見下方的 星 圖)。

當前有多項試圖捕獲暴漲偏振信號的 計劃。圖中標出了截至2013年秋季仍在進行中的 計劃觀測的 天區(觀測全天的 普朗克探測器除外)。各個計劃的 視場只是近似情況,且在高赤緯區域由於投影效應有所扭曲。大圖請點擊(圖片提供:S&T / Gregg Dinderman)

BICEP2望遠鏡口徑不到30厘米(12英寸),不過它也不需要做得很大。它被冷卻到了4開爾文,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地觀測一片20度的 天區,探測CMB微弱的 微波信號,實際上探測的 是CMB的 偏振情況。

BICEP2小組仔細分析了3年觀測數據中的 偏振測量情況。他們還將數據與BICEP1以及小組新建的 凱克陣列(實際上就好像是5台安置在一起的 BICEP2)的 觀測作了比較。小組最終作出發現的 秘訣正是將3組數據結合在一起的 能力。

在一年的 緊張工作(包括將超過12種其他可能的 解釋排除),小組確信他們在天空中大約2度的 角尺度上看到了暴漲的 信號。用統計的 語言來說,他們的 數據優於5 sigma,這是讓物理學家接受新發現的 黃金準則。

數據分析的 帶頭人、明尼蘇達大學的 克萊姆·普賴克(Clem Pryke)說:「我們確信信號是來自天空的 ,而且是來自微波背景輻射的 」

出席技術發布的 其他研究者也被說服了。會暴漲理論的 共同提出者、麻省理工學院的 艾倫·古思(Alan Guth)說:「這看起來與我先前所見的 任何結果一樣可靠。」他和其他人(包括小組本身)都希望其他小組能證實這一發現,不過信號確實看起來是來自暴漲的 。

麻省理工學院的 引力波物理學家斯科特·休斯(Scott Hughes)笑盈盈地說:「我非常興奮。它們當然就是宇宙學以及暴漲的 線索。對於科學家來說,它太精彩了。」

那又如何?

直到最近,天文學家還只有一種線索來研究暴漲是否發生過,它利用的 是CMB溫度變化的 斑駁分布。對這種分布的 研究(尤其是ESA的 普朗克衛星 所進行的 )支持最簡單的 暴漲模型。

不過手頭有了B模測量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 馬克·卡米奧科夫斯基(Marc Kamionkowski)說:「這不只是一次棒球全壘打,而是大滿貫。這是暴漲的 鐵證。」卡米奧科夫斯基是最先提出也許可以在CMB中探測暴漲導致的 B模的 理論家之一。

B模攜帶了暴漲發生時引力波尺度以及暴漲所涉及能量的 特定信息。因此實際探測這一信號就限定了理論的 範圍——而且不是限定了一星 半點,卡米奧科夫斯基和古思強調說。

欣喜的 理論元勛。在參與周一宣布會的 眾多名人中,有暴漲理論的 元勛艾倫·古思(左)以及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林德說:「能在我的 有生之年看到這一理論得到證實實在是太妙了。我一定要乘飛機飛來這裡。」點擊觀看林德得知這一消息時的 反應(圖片提供:S&T: Camille Carlisle)

卡米奧科夫斯基說,根據BICEP2的 結果,看起來暴漲是在大爆炸後大約0.5 × 10-37發生的 ,不過他提醒說,這是他在一片紙頭上快速估算的 結果。

這一測量還說明,暴漲可能與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力中三種(強力、弱力、電磁力)的 統一有關。根據古思的 觀點,BICEP2數據給出的 能量是2 × 1016 GeV,這大致相當於大型強子對撞機能量的 一萬億倍,與大統一理論(GUT)的 能量相符。GUT是物理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玩弄出的 東西,而BICEP2的 結果是他們數十年來追尋的 缺失環節。

數據還告訴了我們引力波的 尺度。這一信息是來自引力波(它是一類密度擾動)與普通CMB密度起伏之間的 比例的 。技術上說,這一數字叫做張量標量比,其中引力波是張量,而「常規」密度起伏是標量。

卡米奧科夫斯基說,BICEP小組得出的 比例是0.2左右,這意味著引力波是「相當大」的 。(對不起,我並不清楚嚴格的 數值。)普朗克小組用他們的 數據給出的 上限是0.11,不過普賴克說,雖然這與他的 小組的 結果有點衝突,但二者的 差異並不是太值得擔心的 事情。舉例來說,它可以通過對標準宇宙學模型的 簡單擴展來解決。現在他們還不清楚。

這一結果並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誘發了暴漲,只是說暴漲發生過了。而且它也沒有回答暴漲是否永遠發生,並引發無窮多的 系 列大爆炸,產生隱藏宇宙這個問題。後一種宇宙學圖景通常被稱為多重宇宙。(搜索多重宇宙線索的 深度探討可以參見我在2012年12月《天空和望遠鏡》雜誌上撰寫的 文章。)不過古思指出,很難調節暴漲過程讓隱藏宇宙無法形成。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捲曲」的 B模偏振。每條線表示天空中某點的 偏振測量。當扣除了較強的 E模偏振後,剩下的 情形就如上圖所示。其中幾乎所有的 特徵都是大爆炸後一瞬間量子引力混沌的 信號。這是一張真實的 天空圖,高約15度,覆蓋南天的 鳳凰座和獨居座。最強烈的 捲曲信號(用顏色標出)寬2度,大約與手指伸到一臂之外覆蓋的 天區相當。(圖片提供:Harvard University / BICEP2 team)

在暴漲轟動之下,人們漏掉了幾個「較小」的 結果:

1、這是第一次得到了引力量子化的 確切信號,也就是說,引力如光線一般,是離散的 。產生了B模的 引力波來自引力本身的 量子起伏,隨後在暴漲的 超光速膨脹期間被拉伸。塔夫茨(Tufts)大學的 宇宙學家肯·奧倫姆(Ken Olum)說:「我認為這是我們現有確實說明引力量子化的 唯一觀測證據。可能它也是我們可以得到的 唯一證據了。」

2、這是第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對非波源物質的 作用。天文學家曾觀測過彼此螺旋靠近的 中子星 ,它們的 行為與系 統發射引力波的 情況一致。不過他們還沒有看到過引力波對宇宙中其他物質的 影響。

3、這是第一次對霍金輻射的 探測。霍金輻射通常與黑洞的 緩慢蒸發相關,光子從事件視界中發射而出。不過可觀測宇宙也存在一個視界,霍金輻射應該會從這個視界連帶宇宙中的 各個視界中發出,換句話說,它是來自宇宙中各個地方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 宇宙學就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說。今天宇宙的 視界非常龐大,它的 霍金輻射實際上已經不重要了。不過在宇宙最初的 幾分之一秒內,視界非常狹小且是高度捲曲的 。今天宣布的 引力波信號正是這一視界的 霍金輻射。

其他小組正在艱辛工作,以證實BICEP2的 結果。普朗克探測器的 偏振測量結果要等到今年晚些時候才能得出,而該小組最新的 消息是,這些結果不會包括對原初B模的 分析。不過噴氣推進實驗室的 普朗克任務科學家查爾斯·勞倫斯(Charles Lawrence)說,普朗克的 全天視場可以揭示出較BICEP2角直徑更大的 B模信號,還能給出名為「再電離鼓包」的 結構,後者是傳播路徑中電離物質重新排列原初B模的 結果。不過現在人們並不知道普朗克是否可以從事這項工作。

同時興奮是顯而易見的 。如泰格馬克所說:「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 發現之一。」(了解其中原因請點擊這裡觀看他的 相關博客文章。)

研究論文、數據的 詳細信息、解釋、圖像以及視頻請點擊BICEP2小組的 網站。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如何捕捉 宇宙空間中的等離子體?
目前宇宙中熱門的研究對象有哪些?
有沒有已經被科學證明過的外星人到訪地球事件?
宇宙本身是否是個巧合?
嫦娥三號達到美蘇什麼年代的同等水平,與其同代技術相比主要創新點是什麼?

TAG:宇宙 | 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