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可以很快放下失敗感,而有些人則一蹶不振?
你很清楚即使最優秀的人偶爾也會犯錯誤,但是當你自己犯錯誤的時候,你可能會很難接受。例如,許多高票房影片和奧斯卡獲獎影片都包含失誤鏡頭,IMDB網站會定期列出像《芝加哥》這樣備受讚譽的電影中的穿幫鏡頭,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網站用於記錄頂級電影中的錯誤。運動名宿錯失簡單的投籃或射門,報紙頭條含有明顯的錯別字,展覽飛機拋錨並跌落跑道。這樣的錯誤都會發生,你為什麼要求這麼完美呢?
在最近就「失敗,失誤或錯誤」主題對文獻進行全面審查時,利茲大學心理學家朱迪思·約翰遜(Judith Johnson)及其同事研究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放下錯誤,而另一些人則深深地陷入錯誤困擾中。從這些研究中,你或許能夠學會如何靈活地對待錯誤而不再耿耿於懷。
約翰遜等人審查的基本框架是「調查恢復力」。該框架將風險和恢復力作為兩個獨立的維度。你可能有過犯錯的經驗,例如叫錯某人的名字(你本來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如果你的恢復力維度得分較高,就不會讓那種過失打擾到你。風險可能會降到每一個人身上,但是只有當你的恢復力因素得分很低時,風險才會產生消極後果(使你焦慮或抑鬱)。在進行研究時,利茲(Leeds)的研究人員同時研究了心理因素是否可以賦予犯錯誤的人以恢復力,以及賦予的程度如何。
研究發現,恢復力因素可以歸結為3個非常明顯的部分:高自尊、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個人的素質,把失敗歸因為外部環境的歸因方式和低水平的完美主義。可能出乎你的意料,自我價值感並不能預測恢復力因素,人格特質也不能預測。
我們來逐個剖析恢復力的3個要素。
高自尊
高自尊意味著你用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不過度自負,但在整體上對自我感到喜悅。一個經常使用的有關自尊的描述有:「總的來說,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我可以做得跟其他人差不多一樣好,」和「我覺得我具有一些良好的品質。」
歸因第二個因素是歸因。當那些樂觀的人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夠用一種平衡的方式(或者稍稍有些自私的方式)忽略掉此次失敗經歷。樂觀的解釋風格將錯誤歸因於外部的、不穩定的、特定的因素。
假如在一個重要的壘球比賽中,你很不幸地將球打到游擊手的手套上。在樂觀的解釋風格中,你會認為這是時機不好或偶然事件,不會譴責自己的運動能力。然而,如果你有一個悲觀的解釋風格,你就會譴責自己。另一方面,如果發生了好事,如你打出了一個本壘打而不是出局,樂觀的人就更有可能把這個結果歸因於自己訓練有素的運動能力,而不是運氣。這並不意味著你不承認你的錯誤,只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你稍微傾向於採取讓自己擺脫困境的方式。
完美主義因素
最後,完美主義因素。很容易看到,那些追求完美,不斷努力避免出錯的人會常常譴責自己。更糟的是,由於苛刻的自我判斷,他們越是痛苦地折磨自己,越是難於對任務展開有效的思考。
由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杜絕犯錯,因此本次研究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犯錯誤的失敗中站起來,關鍵在於將你的內在堡壘建設好。要知道不管你多麼努力地嘗試去避免,錯誤都會發生。有了內在堡壘,你就可以從一個更好的角度來理解你的錯誤,而不是讓錯誤毀了你。犯錯可能是不愉快的、尷尬的甚至是昂貴的,但你所建立的為不可避免的犯錯做準備的恢復力可以使你更好地走出失敗感,獲得更多的成功。
編譯:健心房
更多活動信息,加入抑鬱焦慮交流微信群,請加健心房微信公眾號(ID:iask365)。
推薦閱讀:
※項羽失敗是因為不聽范增的話?范增才是坑了項羽的人!
※【精華】寧可相信世上有鬼,都不要相信失敗者的嘴!認真看完勝過你讀10年書
※人生,這場遊戲:升級太慢的我,要如何走出不斷被「小怪」慘虐的困境
※如果你是追妹子的心態那麼80%會失敗!
※為什麼我的減肥計劃總是完不成?
TAG: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