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誰逼迫毛澤東「抗美援朝」?
轉眼已是60年。 1950年6月25日4時40分,朝鮮人民軍在大雨中發動了對南朝鮮的進攻。朝鮮戰爭爆發。 剛成立的新中國起初實際上是反對金日成發動這次戰爭的,戰爭初期也不願直接捲入,但隨著戰局的變化,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的咄咄逼人,在斯大林、金日成的催促、懇求下,毛澤東力排眾議,做出了組建志願軍參戰的決定。 中國到底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在近年諸多學者的研究中已經顯現。 斯大林態度突變
二戰後,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南北雙方領導人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過軍事手段解決朝鮮民族的統一問題,三八線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斷發生。 1948年,蘇軍單方面率先撤出朝鮮。此後,李承晚政權曾不斷對北方進行軍事挑釁,但直到美軍於1949年6月撤出南朝鮮,斯大林也一直不支持金日成的「武裝統一計劃」。 突變發生在1950年初。1950年1月19日,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向莫斯科報告,1月17日,在朝鮮外務省的一次小範圍午宴後,金日成借著酒意,激動地與蘇聯外交官談到:在中國完成其解放事業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放祖國南方的人民。 金日成說:「最近我夜不能寐,考慮著如何解決統一全國的問題。如果解放朝鮮南方人民和統一祖國的事情拖延下來,那麼我就會失去朝鮮北部人民的信任。」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在聽到什特科夫彙報後,很快就改變了態度。 他親自回電說: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滿……請把此事(武裝統一朝鮮)轉告金日成並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 這是斯大林第一次表明他準備為金日成的軍事計劃打開綠燈。而此時,雖然毛澤東就在莫斯科,但斯大林對自己支持「武裝統一」的決定及邀請金日成來蘇聯磋商一事,竟然對其中國客人——毛澤東,隻字未提。 得知斯大林贊成他的武裝統一計劃並邀請其訪蘇,金非常激動。他隨即提出:再組建3個步兵師,以便把軍隊總數增加到10個師,並要求把蘇聯政府將於1951年提供的貸款用於1950年,為計劃組建的3個步兵師購買蘇聯裝備。對此,莫斯科立即答覆:完全滿足金日成的要求。 同時,為加強朝鮮人民軍的組織和指揮能力,莫斯科還任命瓦西里耶夫中將為朝鮮人民軍軍事總顧問——自蘇聯從朝鮮撤軍後,這一職務是由蘇聯大使兼任的。 蘇聯「變卦」的利益考量 那麼,在1950年1月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促使斯大林突然變卦?
這一時期在亞洲發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中國共產黨基本掌握了全國政權,以及經過斯大林與毛澤東會談而簽訂的新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形成了中蘇同盟的態勢。 然而對於斯大林來說,新中國的建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一面是擴大了蘇聯在亞洲的安全防禦地帶——這無疑會鞏固蘇聯在這一地區的權益,另一面則是中國一旦強大起來,就可能對蘇聯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威脅」。 簡言之,正是在1950年1月,經艱難談判,斯大林在莫斯科「被迫」接受了毛澤東、周恩來版本的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雙方議定:中國將收回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港。這預示著,蘇聯遠東艦隊此後將不能自由使用位於中國的不凍港。 於是,莫斯科對朝鮮半島政策的改變就應運而生了。斯大林完全可以預見到,在朝鮮半島爆發一場戰爭,無論其結局如何,都將保證蘇聯在遠東設定的戰略目標——獲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假設戰爭勝利,蘇聯就會控制整個朝鮮半島,而半島南部的港口,如仁川和釜山,無疑可以替代旅順和大連的作用。 其實,早在1949年3月,為建立蘇聯與朝鮮之間直接的鐵路聯繫,斯大林與金日成便商定修建一條連接阿吾地(朝鮮)和克拉斯基諾(蘇聯)的鐵路線。這樣,儘管與長春鐵路相比運輸線延長了一些,但蘇聯仍可直抵位於三八線以南的兩個太平洋出海口。 假設戰爭失利,蘇聯仍能如願以償,因為東北亞的緊張局勢會迫使中國要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大連。同時,由於中蘇雙方商定,一旦出現戰爭局面,蘇聯軍隊有權使用長春鐵路,這樣,長春鐵路自然也就繼續留在蘇聯的掌握之中了。 斯大林變卦的關鍵點是:直到毛澤東訪蘇之前,斯大林的本意還是要維持原有的中蘇友好條約,但在毛澤東抵達莫斯科並對蘇聯人拍了桌子後,斯大林感到蘇聯在東亞地區的部分利益行將失去,於是,對朝鮮半島戰略目標的控制,就成了斯大林的主要考量。 金日成請求中國幫助 而毛澤東是否了解和支持金日成武裝統一朝鮮的計劃?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立場是否與蘇聯相矛盾?斯大林是否清楚毛澤東在朝鮮問題上的態度? 早在1949年4月底,金日成就曾委託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訪問了中國。金一先到瀋陽與高崗會面,又在北平四次會見朱德和周恩來,一次會見毛澤東。
此時的毛澤東,明確表示不贊成金日成在朝鮮半島採取軍事行動,提出至少要等中國內戰結束再說,且此事要與莫斯科商議。不過,出於種種考量,中方答應了朝鮮同志的一個要求,即允許四野三個師的朝鮮族官兵回國。 1950年5月,金日成根據斯大林的要求,決定秘密訪問北京,以便向中國「通報以武力統一國家的意圖和在莫斯科會談此問題的結果」。金日成還向斯大林表示他不需要中國的援助,「因為他的一切要求在莫斯科已經得到了滿足」。 5月13日,金日成飛抵北京,當晚便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但從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給莫斯科的報告看,首次會談並不順利,以至毛澤東與金正日的會談,在開始進行的當晚便中斷了。 簡言之,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才從金日成的口中得知,斯大林已批准了金的「計劃」,中斷會談,是中共連夜要求莫斯科予以「證實」。 直到這時,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國領導人表明:蘇聯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180度的變化。5月14日,蘇方給毛澤東的電報說:「在與朝鮮同志的會談中,菲利波夫同志(即斯大林)和他的朋友們提出,鑒於國際形勢已經改變,他們同意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同時補充一點,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則應重新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蘇朝)會談詳情,可由朝鮮同志向您講述。」 此種情況下,毛澤東自然不便再提反對意見。 「懇請」毛澤東出兵始末 但是,從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打響第一仗,中國和蘇聯對朝鮮衝突所採取的方針和策略,呈現出完全相反的變化過程。 隨著戰局發展,隨著北朝鮮從喜到憂,蘇聯的方針和策略迅速從開始的積極支持朝鮮軍事進攻,到後來決定避免過多捲入衝突,甚至一度決定放棄北朝鮮;而中國的方針和策略則是從開始不贊成,到後來實行積極的防禦戰略,直到最後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被迫出兵援助朝鮮。 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南下進展十分順利,但與斯大林和金日成事前估計完全不同的是,美國很快便決定直接介入這場戰爭。而中國政府和毛澤東由於對朝鮮戰爭的情況不明,缺乏應有的思想和軍事準備,全國工作重心並未因戰爭的爆發而立即轉移。
6月30日,即美國決定全面介入朝鮮戰爭的當天,中國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一場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同一天,中央複員委員會按照預定計划下達了由毛澤東和周恩來共同簽署的《關於1950年複員工作的決定》,開始了建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複員工作。 儘管當時有人提出,「朝鮮戰爭爆發,是否停止複員轉入戰備」,但周總理仍指示對「朝鮮戰場的情況,總參謀部、外交部要密切加以注視」,而「複員工作仍按原計划進行」。甚至解放台灣的軍事計劃也沒有因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而完全放棄。 儘管戰前不支持金日成揮軍南下,但隨著朝鮮局勢的變化,中國領導人的憂慮也在加深。美軍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急轉直下。至9月29日,朝鮮給斯大林發出的求救信中,金日成承認「危險的形勢已經出現」,美國空軍的絕對優勢破壞了人民軍一切有效的軍事行動,「造成我方人員和物資的巨大損失」,通訊聯絡被切斷,給養供應被破壞,處於南方的各部隊已被分割包圍,孤立無援,「漢城的(再次)陷落已不可避免。」 金日成一面懇求斯大林「給予特別幫助」,即「當敵軍跨過三八線以北的時刻,我們非常需要得到蘇聯方面的直接軍事援助」,接著又提出:「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一支國際志願部隊,為我們的鬥爭提供軍事援助。」 面對危難局勢,斯大林毫不猶豫地把出兵責任,推給了戰前並不知情的毛澤東:「根據目前形勢,如果您認為能夠為朝鮮人提供援助部隊,哪怕五六個師也好,就應立即向三八線推進,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部隊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此時,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信心十足,他毫不猶豫地率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朝鮮縱深挺進,進逼鴨綠江。這位五星上將對美國總統保證說:中國軍隊絕對不會介入(戰爭)。就像開戰之前,金日成也向斯大林保證:美國來不及出兵,我們已解放了祖國。 毛澤東最終決定出兵 10月1日接到斯大林要求中國出兵的電報後,毛澤東連夜召集中央書記處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對策,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和周恩來,任弼時因病未參加會議。會議在是否出兵的問題上出現了意見分歧,但由於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意見佔了上風。 會議決定,2日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邀請在京高級軍事領導人參加,再行討論。會後,毛澤東急電召高崗來京開會,並命令東北邊防軍做好準備,隨時待命出動。 在10月2日下午的會議上,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會議決定由彭德懷挂帥,還決定4日再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討論。毛澤東還要周恩來速派專機去接彭德懷來北京參加會議。
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主任的彭德懷在接到通知後,還不知道會議的議題,就立即乘機趕赴北京,此時,他還抱了一大堆圖紙,以為中央是同他商量西北大開發的事情。由於天氣惡劣,飛機難以正常降落,彭德懷於10月4日下午4時才趕到中南海,而會議已於3時開始。 中共公開史料還顯示,4日下午彭德懷趕到中南海,發現「會議的氣氛很不尋常」,分歧意見很大,便沒有發言。5日早上,鄧小平受毛澤東委託,專程把彭德懷接到中南海去談話,毛囑彭統率志願軍,這才有了彭德懷在10月5日會議上贊成出兵、扭轉局面的慷慨陳詞。 10月8日,毛澤東正式發布了關於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率第13兵團及所屬四個軍和邊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屬三個炮兵師待命出動,同日,毛澤東發電將這一決定通知了金日成。 但此時,斯大林卻在出動空軍支援中朝陸軍的問題上,始終不肯鬆口(最終同意蘇聯空軍延後出兵參戰),10月13日下午,毛澤東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毛澤東說:雖然蘇聯空軍在戰爭開始階段不能進入朝鮮,但斯大林已答應對中國領土實行空中保護,並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裝備。會議最後決定:即使暫時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在美軍大舉北進的情況下,不論有多大困難,也必須立即出兵援朝。 10月19日,志願軍主力部隊渡過了鴨綠江,並於10月25日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 (本文根據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楊奎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2)》等整理) |
推薦閱讀:
※圖說毛澤東對體育運動的偏愛
※毛澤東為什麼反覆強調不當李自成?真相驚心動魄
※【茶聊憶聞】1975毛澤東寫給周恩來絕筆詩
※毛澤東詩詞是當代詩詞的最強音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