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與孩子情感互動的夥伴(5)
去論壇討論
事實上,弟弟(妹妹)分走的是父母的時間,可能還有關注。但是,弟弟(妹妹)不但分不走愛,還能帶來更多的愛。在家裡,父母除了擁有對大女兒的愛以及大 女兒給他們的愛,他們還將擁有對兒子(小女兒)的愛和兒子(小女兒)給他們的愛,原來的「家之愛」也因三個成員變為四個成員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大女兒 呢,除了父母的愛和對父母的愛,還將擁有給弟弟(妹妹)的愛和弟弟(妹妹)對姐姐的愛。將來,大女兒還會擁有一般中國人很少擁有的侄兒、侄女的愛!她的現 實世界和情感世界將變得多麼富足! 父母與孩子不是,也不應該是朋友 很多人、很多書都在講家長要和孩子做朋友。做父母的也會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是你的好朋友。」與這句話常常伴隨出現的是:「有什麼話、什麼事要告訴爸爸媽媽。」既然是朋友,爸爸媽媽怎麼有好多話、好多事不告訴孩子呢?既然是朋友,怎麼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依了父母,而父母沒有依過孩子呢?既然是朋友,怎麼同樣的話,父母可以說孩子,孩子卻不能說父 母,否則就被指為不禮貌呢? 無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有多平等、多親密、多和睦,你們仍然是兩輩人,仍然是父子(女)、母子(女) 關係。如果你們是朋友,讓孩子如何理解真正的朋友關係呢?他怎麼去區別友情與親情?他將如何對待朋友?他會期望從朋友那裡得到什麼?他又會給予朋友什麼? 家長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找到這些答案,而不是製造混亂。 愛不可以比較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可以得到的愛和能夠給予的愛,也是不一樣的。既然不一樣,就無從比較,也不應該比較。 案例 有位朋友給我講過台灣藝人小S的一件事。有一天,小S帶著兩個女兒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寒暄過後,朋友說:「嗯,比較起來,還是小女兒更可愛。」小S趕忙蹲下身,對大女兒說:「在媽媽心裡,你們倆都一樣可愛。」 小S的應對已屬難得了,但仍有可完善的地方: 首先,兩個女兒一定各有特點,即使再相像,單就年齡的差別,也可見二者的不同。小女兒由於年齡小,很有可能確實顯得稚拙可愛,大女兒只怕早已感受到並明 白這個不同。媽媽偏要說一樣可愛,大女兒未必相信,甚至可能還會因領悟不了母親的苦心,而對媽媽的謊言感到厭惡或反感。 其次,無論大女兒是否覺得自己和妹妹一樣可愛,還是覺得自己更可愛,或者同意妹妹比自己更可愛,大女兒都會對媽媽的這位朋友心存不滿甚至怨恨。 再次,無論她的父母、長輩、老師如何教導她要愛護妹妹、喜歡妹妹,大女兒自然而然會生出對妹妹的羨慕、嫉妒,或者恨。 最後,大女兒會對自己產生自憐或自卑的情緒。媽媽蹲下來安撫她的這一舉動本身就在證明她是委屈的,應該被關注、被同情、被憐憫和被解釋的,她是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的那一個。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因為性格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大女兒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想法,但至少會有以上四點想法。小女兒呢,不知當時有多大,如果超過了兩歲半,她多半會自豪,並認為 自己確實比姐姐可愛,她也能感知姐姐的敵意或妒意,因此她也許會對姐姐不滿,也許會對姐姐很歉疚。對於媽媽安撫姐姐的行為,她有可能會感覺不公,也有可能 學習媽媽的做法,對姐姐總要憐憫和解釋。那位朋友呢,在看到小S的舉動後,可能會很懊悔,可能會對小S的大女兒心懷歉疚,也很有可能會惱羞成怒,抱怨小S 當面糾正她,不給她留面子。 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這樣處理會有什麼不同。假設小S聽了朋友的話,說:「是啊,小女兒小,顯得很天真 有趣。你不知道,大女兒也很可愛呢,她特別懂事(下面可舉一個大女兒可愛的例子,諸如媽媽生病了她給倒水之類的),她們倆都讓我好開心、好幸福。」這樣回 答,沒有反駁朋友的話,又令兩個女兒知道自己的特點和可愛之處,使她們分別對自己和對方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們對媽媽和媽媽的朋友都會心存感謝,媽媽的朋 友也不會覺得自己被駁了面子。不用比較,我們只是不同,我們要學會接納這些不同,更不強求大家都「同」。 愛的基礎是尊重、信任和耐心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意志的人,他將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來,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常聽有的家長說「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這實際上於理 有悖。且不說孩子的生命與家長的生命完全不同,孩子出生時父母的生命還在繼續,從何延續呢?難道孩子是父母生命主幹上的一個分杈,沒有自己的根,依賴父母 的根或家庭的根而生存? 尊重 很多人都說到對孩子的尊重,如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評孩子時不要當著他人的面、不要看孩子的日記,等等。這些尊重是行為上的尊重。這裡所說的尊重,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確實需要孩子的感激,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養育子女是做父母的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至於把孩子生下來是否是對孩子的「恩」,則有不同 的看法。從王充、孔融、李贄到胡適都辯說,父母是因一己之私而受孕生子,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恩」的。在西方國家,也有子女告父母的案例,原因 是未經自己許可而將自己生於此世。這些說法、做法過於極端。還是西方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比較合理:做父母的感謝上帝賜兒於我家!對這一偶然,大家都感謝上 帝,而對於必然,即父母的養育和子女的回報,則互相感謝對方。這就是尊重。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不是父母的奴隸或臣下。當我們感嘆「這孩子怎麼這樣」的時候,不如接受,孩子就是這樣。在「這樣」的狀態 下,看看該怎麼辦,而不是把努力放在令孩子由「這樣」變成父母心裡中的「那樣」,然後皆大歡喜。對孩子生命和人格的尊重,意味著我們為孩子的未來打下了基 礎,但不去干預孩子的未來;我們給孩子的生活提供必備的條件,但不去替代孩子生活。 要做到從生命與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家長自己首先要建立起足夠的自信,這樣家長就不需要通過孩子的聽話和順從來證明自己的正確與威信,也不需要通過孩子的感恩和恭敬來證明自己的付出與偉大。有足夠自信的父母才能給孩子以尊重。 信任 如果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母的信任,他的自信也無從建立,而且,他也不容易相信別人。當我們愛一個人,接納一個人,就意味著我們對他是信任的。信任是夥伴關係的基礎。當我們信任一個人,我們知道他不會傷害我們,我們才敢於接納他,也希望自己被他接納。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耐心 耐心意味著我們能夠原諒孩子、容忍孩子,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成長。對孩子耐心,也就不會對孩子求全責備,會在孩子犯錯時提供幫助,而不是責難。我們常常 能對他人表現出耐心,卻不能對自己、對孩子、對配偶,這些我們最親近的人耐心。是什麼在催促著我們?是我們兒時的父母。當我們的父母很少對我們寬容、諒 解,我們也很難寬容和諒解自己,因此對自己沒耐心,對自己親近的人也沒有耐心。 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小時候家 庭條件非常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但是,她的人際關係總是處理不好,一直沒有什麼朋友,也沒有好好談過戀愛。結婚後與丈夫、公婆、父母、孩子的保姆關係都 很緊張。據她說,小的時候,父母是拿她當寵物多於當孩子。記得在她四五歲的時候,自己去洗手絹,媽媽看見了說:「哎呀!寶寶,你洗不好的。」基本上她記得 的很多事情,她媽媽都會說「你弄不好的,讓保姆弄或者媽媽來幫你」。上小學的時候,如果沒有考好,媽媽會埋怨學校和老師,這麼小的孩子考得這麼難!中學以 後,如果成績不好,媽媽就開始說她笨了:「與××家的××比起來,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她的媽媽曾經哭著對我說:「小的時候,我 們是多麼愛她呀!把一切我們能提供的都提供給她,要什麼給什麼。可是現在,她天天說我們的不好,她的困難和錯誤全都怪父母!白養她了!」我沒有告訴她,她 的女兒在和朋友、同學、保姆相處時,基本上也是這種態度:挑別人的毛病,錯誤都是別人犯下的,別人對她好一點,一定懷有什麼用意;別人要是離她遠一點,那 就更要讓她從頭到尾好好剖析了。 把孩子當寵物,即便愛再濃、情再深,那不是真正的愛,因為沒有尊重作為基礎。養寵物表面上是我們愛著它們,其實是我們需要它們愛我們更多。因為只有從 寵物那裡,我們才能得到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順從、無條件的感恩和無條件的寬容與原諒。愛寵物,更多的是指望被愛,得到的遠遠多於給予的。而對孩子,與 寵物相反,我們是無條件地給予。如果帶著「回報」的預期去愛,就把「愛」變成了「市恩」——賣給孩子恩情。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沒有 看到尊重、信任,也沒有看到耐心;對女兒的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不信任——你弄不好的、學校太過分了,也就意味著孩子的能力不夠;對女兒沒有耐心——沒有 給孩子機會和時間去學習和成長;孩子的回饋呢?對父母沒有尊重,甚至把最傷人的話說給父母聽,對父母、對他人沒有信任和耐心。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當我看著她的時候,在她的種種怨言和負面的評語中,我看到的是對愛的渴望。可是她不知如何才能得到愛,而小時候沒有真正地「被愛」,因此更加不會「去愛」。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說她沒有轉變的可能。她的渴望、她的求助,都表明了她在努力。只是,單靠她一人之力增長愛的能力可能較難。如果有父母和丈夫的配合,在專業人士的輔導下,幫助她打破一些過去的誤解,疏通溝通的渠道,積極的變化是一定會出現的。 如果父母是孩子的朋友,那麼讓孩子如何理解真正的朋友關係呢?他怎麼去區別友情與親情?他將如何對待朋友?他會期望從朋友那裡得到什麼?他又會給予朋友什麼?家長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孩子找到這些答案,而不是製造混亂。 孩子的情緒是信號,不是根源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情感引導理智,還是理智控制、管理情感?在哲學界、心理學界、生物學界、神經學界,這是聚訟多年的話題。我們可以不去管誰引導誰,但我們不能忽視情感與 情緒。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要不是因為在氣頭上,我本應該或我就不會如何如何了」這樣的話,或者「我的心一下子就涼了,再也沒有興趣或根本就不想再如何如 何了」等,表明我們的理智確實有時受情緒的影響和控制。 了解自己的情緒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僅動物有感情, 植物也有。與人不同的是,它們更多的是本能的情緒和初級的情感,人卻同時擁有海馬結構中動物本能的情緒反應和經過高度處理的情感反應。認識了解自己的情緒 狀態和情感的起因與訴求,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思考、分析和採取行動,有助於我們理解和體察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進行更有效的溝通與互動。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如果讓你用5分鐘的時間,寫出自己身上常見的20種情緒。你能寫出幾種?很多人可能連10種都寫不出來,或者寫出來的不是關於情緒的,而是理智、想法。 我見過一些極端的例子,如問感覺如何,或有什麼情緒,回答是:「我覺得沒意思。」「我感覺挺陌生。」或者說了很多的我「感覺」,其實是我「認為」。還有的 是情緒「品種」少,無論是受了委屈,還是惱火、憤怒、傷心、苦悶,都只有一個詞、一種情緒——恨,或者無論什麼情緒都用「鬱悶」、 「很不舒服」等有限的語言來表達。 我們的情緒太複雜了,用再多的詞來描述也描述不完。但是,至少要有能力分清自己的20種情緒,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起伏的情緒,然後才談得上了解和體察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才談得上控制和管理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普遍比較欠缺,因為我們追求含蓄、自製,講究心照不宣,很少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便是戀愛這種「腎上腺激素」分泌最多的時候,也 是「嬌嗔」或者「打情罵俏」,用「嗔」、「打」、「罵」來表達愛。就像張愛玲說的,話劇舞台上的「孩子,我愛你」、「媽媽,我也愛你」這類話,中國人是很 難說出來的。我們習慣了拐彎抹角去暗示,點到為止。但是另一方面,有好多中文詞語描述人的心理過程非常準確,例如:惱羞成怒、長歌當哭。我們把注意力放在 了「怒」與「歌」上,沒有人關注,包括我們自己也在努力使自己忽略或忘記「羞」與「哭」。長此以往,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心情,也容易忽視或誤解他人的感受。 反過來說,我們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才能做到感同身受、由己及人。
辨清孩子的情緒 小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表達出的情緒只有哭與笑兩種。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應該越分越細才好。這個過程是孩子自我領悟的過程,若有家長的點撥與解釋,會讓這一過程比較清晰和順利。 案例 一歲半的小寶寶,說話尚不清晰,和一群小寶寶以及他們的家長和保姆一起玩著玩著就突然哭著跑到媽媽身邊。此時媽媽要做什麼?安撫他?當然。還有呢?問他為什麼哭?可以問,但是寶寶小,他不會回答。 此時的媽媽一定會有種種猜測。猜得越多,對寶寶越有利。例如:是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你生氣了?還是看見別人的姥姥你想姥姥了?是看不見媽媽你擔心了?還是 摔倒了疼了?孩子雖然自己說不清楚,卻能夠做選擇題,所以你給的猜測答案越多,越有助於弄清情況,越能幫寶寶明確自己的感受。弄清孩子哭的原因之後,你可 以再進一步教給他生氣、思念、害怕、疼等情緒的不同表達。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案例 一個朋友的孩子剛上初一。小學時與班裡的同學 關係很好,成績不錯,又是班幹部。上初一沒多久,媽媽就發現她情緒低落,也不愛寫作業,經常表示不愛上學,甚至說要轉學或退學。媽媽了解到好像有初二的學 生威脅過她。父母給她講了很多與人相處的道理和辦法,也去找老師談過,但收效都不大。她的班主任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不像小學時的班主任那麼耐心。 13歲的孩子,應該怎麼做她可能已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明顯不願意去努力、不敢去應對。 這裡涉及的可能是她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和她的媽媽一起分析,應該不只這一件事使孩子厭學。她除了對高年級同學的恐懼和對老師風格的不適應外,可能 有未當選班幹部的失落、有成績不好的愧疚、有對學校環境的失望、對班級氣氛的反感以及對過去生活的懷念,等等。如果把這些情緒弄清楚,並幫助女兒解決,那 么好好上學、認真學習等結果自然就有了。其實,都未必需要媽媽幫助女兒支招去解決問題,只要能和女兒順暢地就這些話題交流感受,讓女兒能夠把這些情緒和感 受說出來,女兒就可以釋然了。因為她得到了理解、得到了認同,也就有了支持。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情緒的表達 我們常常會把情緒分為積極的(正向的)和消極的(負面的)兩種。其實,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它們都是自然地對發生的一切的反應。 案例 保羅·艾克曼在《情緒的解析》一書中寫道,他的女兒小時候愛往馬路上跑。馬路上車來車往,很危險。保羅把她抱回來,她又迅速地跑回去,幾次之後,她把這當成了遊戲。此時,保羅的耐心到了盡頭,他氣憤得一把拉回了女兒,並打了她的屁股,從此女兒再也沒有往馬路上跑過。 憤怒一向被當做不好的情緒,負面的情緒。但在一定的處境下,憤怒才能傳遞最準確的信息,達到最好的效果。可見,情緒是無法定正負的,而是情緒的表達方式和表達了情緒之後的結果有好壞之分。與當時的情境不相應的情緒很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和結果。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因此,有了情緒,尤其是所謂的負面情緒,諸如恐懼、憂傷、惱火、羞愧、鬱悶、氣憤、悲哀,等等,不必擔心,這恰恰是在給我們信號,提醒我們要注意了。孩 子因為智力發展的緣故,12歲之前還不能抽象地、邏輯地去處理信息,他們常常更多地依賴感覺去認識世界和表達自己。做家長的若只用理智去分析、指導孩子, 而不能夠用心去體察和感知孩子的情緒和情感,那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常常是錯位的,孩子會常常被誤解,甚至會覺得委屈。即便孩子能夠聽從家長的分析和指導, 心裡也未必情願,情緒同樣會受到打擊或壓抑。 每一個孩子對父母都有抱怨,這是一定的。因為孩子對父母百分之百地依賴和信任,因此有 很多的期望。而很多期望是父母滿足不了的,因此就會失望,從而就有了抱怨。例如:為什麼我不能吃十根冰棍兒?我不願意去幼兒園!我想要十個芭比娃娃……有 些抱怨隨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自然就會消失。但是,如果處理不好,有些抱怨可能演變為怨氣、怨恨甚至怨毒!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每一個父母對孩子也都會有種種不滿。可是父母能夠嘮嘮叨叨,甚至大發雷霆。傳統上也有很多解釋:打是疼罵是愛、恨鐵不成鋼、棒下出孝子,等等。而孩子就無法順暢地表達自己怨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無論看起來多麼的「單向」,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永遠是互動的。家長與孩子之間感情的維繫與加深有賴於日積月累的互動交流。很可 惜,我們傳統上提倡的和實踐的都更多的是單向的。無論是《弟子規》、各種家訓,還是《二十四孝》,規定的都是作為子女的行為和情感。對於父母的描寫,聽起 來倒是諷刺得很:舜的父親愚蠢又狠毒、閔子騫的父親偏心又剛愎,孩子的情緒難道只能被壓抑和被誤解嗎? 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體察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要體察孩子的情緒,製造「安全氛圍」,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那麼什麼叫「安全氛圍」呢?就是無論孩子如何表現和表達,都是可以的,不會遭到否認、拒絕、責 備、打壓、羞辱。一開始孩子是自由地、自然地流露著一切情感,可是漸漸地,他開始知道有些情感是「不應該」的、「不好」的,因為家長常常說:「不要哭 了!」「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你還敢發脾氣?」「你怎麼這麼膽小?」「你知不知道羞恥?」等等,長期被打壓的結果,是孩子已經「不敢」、「不 會」、「不能」表達情感了。更糟糕的是,當情感產生時,孩子會自我懷疑、自責,產生羞愧感、恥辱感。這些情感會使孩子陷入自卑而無法自主地、積極地行動, 或者變得煩躁易怒、攻擊他人。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很簡單。當孩子發燒的時候,我們會很擔 心,但我們同時也會很警覺,去查看孩子發燒的真正原因,是感冒?還是肺炎?腸胃炎?當我們找病因並治療好了疾病,發燒這個癥狀自然就消失了。孩子的「壞情 緒」(在這裡我沿用約定俗成的說法,不過請大家注意情緒是不分好壞的)像發燒一樣,是信號、是癥狀,但不是「病」本身。父母要處理的不是消滅情緒,而是幫 助孩子應對情緒後的難題。 積極心理治療認為: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問題的人,而是能夠恰當地應對問題的人。人活著,我們不去找問題,問 題也會來找我們。當我們對問題的應對不當時,自然會產生各種情緒。孩子更甚,因為以他們的知識、他們的經驗和他們的能力,他們更是每天不斷地遇到新問題。 而面對新問題,他們或者束手無策,或者隨便嘗試,嘗試下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或後果。於是孩子會急躁、會害怕、會生氣、會委屈,豈不是再正常不過?我們當家 長的,是去禁止孩子的情緒,還是在這些情緒的引導下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即便問題是現在還解決不了的,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釐清原因,教他正確地表達情緒。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用語言將情緒表達出來 生氣的時候,可以大叫大嚷、拍桌子、跺地、摔盤摔碗、摔門,甚至大打出手,也可以說「你這樣做(或這種態度)讓我很生氣」!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說 「我感到害怕」、「我不高興」等明確的內容,而不是用哭鬧或發脾氣來表示,不僅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更有助於他與別人的溝通。 案例 女兒5歲的時候,我們開始要求她自己單獨睡覺。我們把她的卧室布置得很漂亮,功能也很齊全。可是剛開始的幾個月非常不順利。她有很多理由,如怕黑、怕有 小偷進來、嫌水杯放得太遠(其實她晚上從來不起來喝水)、嫌床墊不夠厚,等等。終於在大約三四個月後,她說出了真相:「本來我們三個人都在大卧室,為什麼 偏偏要我出去?你們對我不公平!」聽了她的話,我倒很欣慰,說父母不公平是對父母的指責,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說得出口,而她敢這樣說,說明她對我們的信賴。 而且她把原因說出來,我們就不必再去兜圈子解決怕黑和床墊等問題了。既然她已點出了「公平」二字,我們就與她探討什麼是公平、公平意味著哪些行為以及愛是 什麼。因為我們聽出來,她除了抱怨我們不公平,也有對我們是否還愛她的隱憂。我們給她解釋了一家人的愛中,爸爸對她的愛、媽媽對她的愛以及爸爸媽媽之間的 愛是不一樣的,並且問她,你對爸爸的愛和對媽媽的愛是不是也不一樣呢?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經過這次談話,女兒順利地開始了「自己睡」的過程。與所有的 過程一樣,中間有些波折和反覆,但結果是好的。試想,如果她不能告訴我們她的真實感受,我們也只能以為是她真的膽小、怕黑、喜歡厚實的床墊,或以為她就是 纏人、不聽話。而一旦我們這樣認定了,並開始從這幾個方面與她交流,只能起到強化的作用,會讓她反而變得真的怕黑和纏人了。而公平感和對愛的隱憂也不會消 失,成為她種種煩人言行的真正驅動力,會在她其後的言行中表現出來。如果在其後的言行和情緒中我們仍然不能分辨出這種不公平感,那麼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有一 個大爆發。父母要處理的不是消滅情緒,而是幫助孩子應對情緒後的難題。 積極心理治療認為:健康的人不是沒有問題的人,而是能夠恰當地應對問題的人。 做好夥伴的關鍵:尊重與信任 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處於主動的、優勢的、強勢的地位,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可改變。孩子越小,就越被動、越弱勢。因此,家長的態度和做法決定了親子關係中夥伴關係的質量。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感 否認和壓抑孩子的情感,會令孩子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產生深深的自卑感與羞恥感。而且,情感是壓抑不住的,它會轉移到其他的人或事上,就是所謂的向內攻 擊——攻擊自己和向外攻擊——攻擊別人。自卑、自責的人往往也會對他人的言行求全責備,非常敏感,也就是所謂的惱羞成怒。「男兒有淚不輕彈!」好吧,可以 不輕易流眼淚,但是悲傷、委屈或憤慨等引起流淚傾向的緣由,最好是找到並解決。至於涵養,指的恰恰是溫和地、合適地對情緒的表達,而不是壓抑和隱忍。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不要忽略孩子的情感 有的時候,我們太忙了,或者太粗心,根本沒注意到孩子情感的變化,或者注意到了卻不去深究,用種種借口去掩飾,心安理得。例如,「小孩都這樣,貓一天狗一天。」「孩子困了,休息會兒就好了。」「這孩子人來瘋,別理他!」「到歲數了,長脾氣了。」等等。 對孩子情感的忽略,不利於孩子情感的細化和分化,不利於孩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嚴重的會導致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不重視自己、對自己情感淡漠。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家長有可能會發覺自己的孩子木木獃獃,或者冷淡遲鈍。 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孩子多,保育人員少而且忙,沒有辦法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情感。這些孩子並不是沒有強烈的情感,只是由於長期被 忽視,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和回應,他們的情感沒有得到足夠的分化和細化,表達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在外人看來,他們好像是冷漠的、木訥的,而實際上只 是遲緩和混沌。有的孩子可能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有的孩子卻會將長期被忽視中所積累下來的憤憤不平集中發作,做出破壞性很強的驚人之舉。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不要誤解孩子的情感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感受,因此,「命令式」的家長相對減少,「商量式」的家長逐漸增加。當孩子明顯情緒不好的時候,家長能夠注意到,並與孩子 交流。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過於自信和強勢,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去決定他們是何種情緒。聽起來很貼心、很關注,但後果可能比壓抑加忽略還要壞。 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家教很嚴,學習很好。上初中時,她的成績一直是班裡前三名。她告訴我,大約初二時,有一次小測驗,她考得差極了,被老師點名批評。中午, 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裡,正趕上家裡來了一個客人,一起吃飯。當時的肉、蛋都是憑票供應。因為不速之客的到來把家裡原來準備周末吃餃子的肉用來炒菜了。等客 人走了,她媽媽訓斥她:「來了客人你看你臉色!為了一點肉,連禮貌都不講了。」她心裡委屈極了,自己的臉色是不好,但不是因為客人吃了肉呀!確實在飯桌上 自己情緒不好,不夠禮貌,可真實的原因是自己對成績很羞愧,根本不是對客人反感。媽媽的誤解令她百口莫辯,羞愧自責之外又加上了憤懣不平和委屈。 #本文內容來自好家長網(www.hjzcn.com) 有的時候孩子做了錯事,已經又羞又惱,哭了起來,但家長有時會誤解為是反抗的哭,會責備:「你還有臉哭?」有的時候,孩子心疼父母太累,但受家庭傳統的影響,不會說「媽媽我愛你」,只會用責備的語氣勒令媽媽一邊待著去,反倒讓父母誤以為孩子對自己不敬不孝、態度惡劣。 當家長用這樣的話與孩子交流時,就要小心了:「媽媽知道你很不高興,但是……」或者「雖然你覺得……然而……」其實,孩子小的時候說不出什麼,因此,很 多時候會直接「頂撞」說:「你怎麼知道我……」「我沒有這麼覺得。」假如家長在斷定孩子的情緒時態度憐憫、語氣溫柔,充滿對孩子的同情與理解,完全是為孩 子著想,則這種誤解更無法讓孩子反駁了。由於家長的一片苦心和一片愛心,孩子連被否認和被忽略時的憤憤不平都不應該產生,孩子受到的打壓會更大。
推薦閱讀:
※12星座的十月發財運,看看有多少小夥伴想搶著跟你做朋友!哈哈哈!
※數獨遊戲推薦+小夥伴們的點單
※(508)從八字看合作夥伴
※健身必練肩,練肩的4個動作,不會練肩的小夥伴趕緊試試吧!
※小夥伴們都驚呆了!2014年那些震驚的娛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