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劇作課 | 如何表達「主題」?

從一開始就有好的、清晰的主題,這是最好的事。

——帕迪·查耶夫斯基

要想搞砸一個戲,最好的辦法就是強迫它證明什麼。

——沃爾特·克爾

次要情節的關鍵在於它在做什麼,它是否必要。它是如何配合主要情節的?如果你拿掉它,這部片子是否缺了點什麼?它與主題有何關係?

——沃爾特·伯恩斯坦

主題大概可以被定義為編劇對素材的看法。如果不對創造的人物和環境有自己的態度,就沒法寫劇本,再爛的本子也寫不出來,每個故事都得有某種主題。另一點是,劇本里的主題總是可以通過結局來體現。作者雖然不一定是有意的,但會在結局裡表現出他對素材的闡釋。

《當哈利遇到莎莉》

比較《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和《安妮·霍爾》兩部現代喜劇,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原則。這兩個故事都涉及聰明而有才華的人在現代城市情境下愛情和友誼的困境。兩者無論在劇本、導演還是表演方面都非常巧妙。然而哈利和莎莉就像觀眾所期望的那樣解決了他們的分歧,走到了一起。但安妮和艾爾維分道揚鑣了,只留下艾爾維重溫他們在一起的日子。一個是快樂的結局,另一個是苦樂參半的結局。作者和觀眾都很清楚,這兩個結局揭示了作者對於素材截然不同的態度。

《安妮·霍爾》

經驗豐富的劇作家和編劇很少拿一個主題做開場,或用故事講述一個哲學觀點—這可能更適合被稱作「命題」(thesis)。這種方法會導致陳詞濫調,像在做宣傳,角色變得毫無生命力,戲劇中人物遇到的問題完全從屬於作者要去證明的主題。相反,一個稱職的編劇會創造出人物和情境,然後選擇合適的高潮和結局,讓它們看起來是正確的並且符合他對主題的想法。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編劇會讓主題自然產生。這樣,主題就不是一些要被證明的觀點,主題本身就是故事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探索。

經驗豐富的編劇不會輕易讓人物說出主題。這種說教會讓人物的表達空空洞洞,使觀眾與故事的情感核心拉大距離。即便作者劃掉了所有直接表達故事「含義」的句子,觀眾們還是會了解這些含義的。作者無法掩蓋自己的態度,這都體現在他的故事、他寫的大綱(treatment)以及他解決問題的選擇里了。

無論電影還是戲劇,對主題的考量都是相似的。聽聽一位世界級劇作大師怎麼說吧!

他們想讓我對人物表達的某些觀點負責。可整部作品沒有一個觀點或對話要算在作者頭上。我很小心地避開了這個。戲劇形式表現的技巧不允許作者出現在人物的講話中。我的目標是讓讀者感受到他好像真的在經歷一段真實的體驗。沒有什麼能比作者的個人觀點介入對話更難讓讀者獲得這樣的感受了。(亨利克·易卜生)

《憤怒的公牛》

莎士比亞好像從未直接說出《奧賽羅》(Othello)里的「嫉妒」或《麥克白》(Macbeth)里的「野心」。同樣,《憤怒的公牛》好像也沒有向觀眾說教嫉妒的罪惡,《月色撩人》也沒打算控訴那種有爭議的人物關係。所謂主題,就是作者用一種複雜的、真實可信的方式,選擇從各種角度探索「人類的困境」。一個故事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帶著個人的態度和經驗來闡釋作品。我們可以用故事的結束方式找到闡釋一部作品的線索。

必須要記住的有關主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它貫穿於整個劇本,而不僅僅作用於主人公。每一個次要情節都是故事主題的一個變奏,各自擁有不同的衝突和結局。即便如此,次要情節的潛在「主題」也要同主要故事線的主題相一致。

《月色撩人》

例如,《月色撩人》這個電影名稱(或者也可以說「痴戀」)就是主題。不管它是否指向真正的浪漫,故事裡的每個重要人物都是「月色撩人」的(moonstruck,這個英文單詞還有「多愁善感」的意思)。羅尼和洛麗塔顯然都處在痴戀的狀態,其父母也都如此,只是方式比較奇特,而約翰尼更多的是陷入對愛的概念的痴迷,而不是感受它和追隨它。在《洛奇》里,每一個重要人物都極力證明自己「足夠好」,洛奇這個人物的核心故事是爭取在重量級拳王賽上奪冠,而他的對手、教練、女朋友和他的兄弟也都為各自的目標爭取做得「足夠好」。

每一個次要情節都根據同一個對象—即故事的主題及其變奏—擁有自己的衝突和化解方式。作者以這種方式拓寬了作品的意義,深化了作品的衝擊力,並讓戲劇具有普世價值。

以上內容來自後浪新書《基本劇作法》

點擊上圖可了解該書詳情

作者:[美] 大衛·霍華德/愛德華·馬布利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原作名:The Tools of Screenwriting譯者:鍾大豐/張正


推薦閱讀:

談人際溝通與自我表達
男人表達「我愛你」的8種行為
表達思念心情的句子
有想法,也要會表達!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TAG:表達 | 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