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與菩薩精神
「嗡嘛呢叭彌吽」與菩薩精神
—— 「我不救眾生,誰救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重慶長江南岸五公里路旁的高樓林立中,有一座紅牆金頂的觀音寺。這是凡塵喧囂中的
一方凈土。山門外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寺內香煙繚繞肅穆莊嚴,寺外紅牆有「六字真言」。
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彌吽」是「觀音信仰」中最普遍的咒語,我國許多觀音寺前都嵌有這「六字真言」,但很少人知道這六字真言與觀世音菩薩的關係,否則,會更加為之動容。
從前,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高足時,曾在佛前發下了一個弘大誓願:
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指成佛)。若我於眾生未盡度之時,
自棄此宏誓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
觀世音的宏誓是說,他要盡其畢生性命將世間眾生全都救出苦海,如有一個人不得救度,他就決不成佛。如果世間眾生還未完全救度,他放棄了自己的宏願,就要受到懲罰,到時他的頭腦就要崩裂成千瓣碎片。
立下弘大誓願後,觀世音就專心極意,運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胸懷(即「悲智雙運」),應現各種神通來度化眾生,經過無數劫難,他所救度的眾生已像恆河之沙一樣多得無法計數。但是,當他環顧世間,不僅看到仍有無數眾生,因愚痴墮落,遭受各種痛苦;而且還有無量眾生,仍在造惡作孽,照此輪迴下去,眾生的痛苦就永遠不能斷絕,世間眾生也會永遠不能度盡。
想到這裡,觀世音不禁產生了很大憂慮:
眾生之苦,乃與眾生之生以俱來;世間既存,苦何能已?苦若不已,度何能盡?昔年之誓,是徒自苦,
而於眾生亦無有益;無益之行,何必堅持?
這是說觀世音心想,眾生的痛苦,是和眾生的誕生一起誕生的,世間既然存在,痛苦怎麼會結束呢?既然痛苦循環不斷,眾生哪裡可以度盡?我當年的誓言只是自找苦吃,對眾生毫無利益,沒有利益的願行,又何必繼續堅持呢?
就在觀世音心中的這一絲退轉之念剛剛產生,昔日所發誓願即刻兌現,他的頭腦頓時崩裂成千片,猶如一朵千葉蓮花。就在這時,其師阿彌陀佛也從裂開千片的蓮花大腦中現身,告誡觀世音:
善哉觀世音!宏誓不可棄,棄誓為大惡;昔所造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進,誓願必成就。三世共
十方,一切佛菩薩,必定加護汝,助汝功成就。
阿彌陀佛是說:罪過,罪過,觀丗音!宏大誓願絕不可中途放棄,放棄宏誓是極大罪惡,你過去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將因此而化為烏有。你只要勤勉專註繼續前行,必定能成就你的宏大誓願。屆時,「過去、現在、未來」(即三丗)以及上下左右十方的佛陀菩薩都必定會來護持你,幫助你成就這一弘大誓願
說完,阿彌陀佛即刻傳授「六字真言」給觀世音:
唵 嘛 呢 叭 彌 吽
om ma net beh meh hone
觀世音聽此六字真言,頓得大智慧,生大覺悟,更加堅持舊誓,永不退轉。自此以後,觀世音就以其大慈大悲,化生千手千眼的偉大力量,救苦救難,度脫廣大生靈於苦海。
因此,一般又把這「六字真言」稱為「觀音心咒」。
這個動人的觀音故事無疑是想告訴信眾,化成千片的菩薩之腦,開啟了一朵千葉之蓮,這正是「六字大明咒」最美麗的象徵,我們是不是也能、也願意為自己的宏誓而獻身呢!
這故事也體現了大乘佛門的「永不退轉」的菩薩精神。菩薩,無疑是大乘佛門中最具獻身精神的宗教踐行者,他們有著「其心專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無一毫為己之念」的祟高品德,為悲憫度世,他們都曾發過弘誓大願(觀音十二願、文殊十大誓、普賢十大願、地藏十二願,)。在佛門看來,誓願是一種最堅強、最真誠的信約和見證,不可退卻,不可悔棄。菩薩一旦發願,就必須承擔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重任。所以,「我不救眾生,誰救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成了大乘佛門菩薩行者的普遍救世口號。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未傳入中國之前的清末明初,一批仁人志士如龔自珍、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章太炎、梁漱溟等等,都是大乘菩薩行的踐行者,都曾從大乘菩薩行中汲取了濟世拯民的精神力量。
【貼士】四大菩薩,即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
四大菩薩,象徵佛門的四種理想人格,觀世音菩薩象徵慈悲(悲),文殊菩薩象徵智慧(智),普賢菩薩象徵實踐(行),地藏菩薩象徵願力(願),故觀世音稱大悲菩薩,文殊稱大智菩薩,菩賢稱大行菩薩,地藏稱大願菩薩。
大乘佛教的度丗精神就完全體現在這四大菩薩願行上。
佛門願行者常言「以慈予樂,以悲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大慈」就是「予樂」,「大悲」就是「拔苦」,「無緣」即無條件的實踐慈愛,「同體」是說以「人溺己溺」的精神解除他人的苦難。因此,所謂菩薩精神就是要實踐他們的大慈大悲大愛而發弘誓大願。
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願是大海,行是高山」 ,以行山填願海,就是菩薩的精神。 不辭辛勞,忍辱負重的精神就是力行菩薩道精神。
當年地藏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裡有無數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便留在地府,並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從此,這句話就成了大乘菩薩行者的救世誓言。
佛門信眾中流傳著一位將軍與一位高僧的對話故事:
將軍問:您死了之後會到哪兒?
高僧回答:地獄.。
將軍吃驚:您是高僧,怎麼會下地獄呢?
高僧:我不入地獄,誰去教化你們這些人呢!清代龔自珍修普薩行,其《發大心文》最後即說:「世界無盡,佛力無盡,眾生無盡,一切法無盡,我願亦無盡。」
當年戍戌變法失敗,譚嗣同視死如歸,梁啟超勸他一起出走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又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請自嗣同始!「為勵後人,他最終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思想慷慨就義,故梁啟超言:「真學佛而真能赴以積極精神者,譚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見焉。」
推薦閱讀:
※為什麼精神疾病早期多起病於兒童青少年?
※興奮之後
※是不是得過精神病,吃了葯,很多能力就會下降?
※顧炎武人文精神與廉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