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概要: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

唯道論的創立--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

作  者: 宮哲兵
出 版 社: 武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年04月 版  次: 1
印刷時間: 2004年04月 開  本: 2
I S B N : 7543030217 包  裝: 1
分  類:
  • 其他
  • 編輯導讀

    內容簡介

    唯道論的基本觀點:萬有唯道所生,萬有唯道所成,道在萬有之中,

    萬有唯道所主。唯道論的理論突破是:突破夭、帝信仰,創新為泛神論:

    突破泛道德主義,創新為自然主義:突破人道的視野,創新出宇宙生成論

    :突破務實的文化精神,創新出超越的文化精神。從戰國時代莊子的「惟

    道集虛」之說,到20世紀新道家金岳霖的《論道》之作,唯道論不僅僅源

    遠流長,而且推陳出新,理論形態不斷更新。例如秦漢之際的黃老學、魏

    晉時期的玄學、隋唐時期的重玄學、當代的新道學等等。陳鼓應先生提出

    ,「中國哲學史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筆者認為,唯道論就是中國哲學史

    的主幹。

    中國古代哲學沒有唯心主義,也沒有唯物主義,這是很簡單、很明顯

    的事實,但是為什麼卻有兩、三代人去構建所謂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斗

    爭史的體系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教條主義在起作用。筆者預感到,被唯物唯

    心模式統治了半個世紀的中國古代哲學領域,即將發生一場變革。在這場

    變革之後,中國古代哲學不再是歐洲古代哲學的簡單翻版,也不再是對領

    袖人物幾句話的注釋和論證,而展現出本民族最優秀、最豐富、最獨特的

    哲學智慧,將它貢獻給二十一世紀的全人類。

    作者簡介

    本書目錄

    為開創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新時代而努力(代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唯道論的創立

    第一章 老子唯道論

    一、道的淵源

    二、道論的興起

    三、唯道論的創立

    四、唯道論的基本觀點

    五、唯道論的理論突破

    第二章 道的多學科透視

    一、從哲學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

    二、從科學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從無生有的產生過程

    三、從宗教學上看,道是泛神論的自然性的神

    四、從文化學上看,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第三章 道與當代宇宙論

    一、道與宇宙大爆炸

    二、道與宇宙生成

    三、大爆炸宇宙論與當代人文理論

    第四章 當代道家

    一、當代道家的興起

    二、當代道家的理論

    三、當代道家的學術熱潮

    四、唯道論

    第二部分 質疑中國哲學史「唯物」「唯心」體系

    第一章 中國哲學史體系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哲學起點的泛化

    二、研究範圍的泛化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

    四、泛化的原因

    第二章 中國古代唯心主義質疑

    一、哲學基本問題以及兩個派別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二、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三、中國古代哲學沒有唯心主義

    四、中國人與歐洲人的傳統思維方式不同

    五、孟子、王陽明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六、朱熹不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第三章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質疑

    一、中國古代哲學不具有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

    二、早期陰陽學說不是唯物主義

    三、早期五行學說不是唯物主義

    四、氣-元論不是唯物主義

    五、中國古代哲學不具有唯物主義的主要特徵

    六、恢復中國古代哲學的本來面目

    第四章 中國古代先驗論質疑

    一、認識論(包括先驗論)是近代才有的

    二、先驗論是唯心主義的一種特殊說法

    三、中國古代沒有先驗論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學家不是先驗論哲學家

    第五章 中國古代反映論質疑

    一、反映論是近代才有的,中國古代沒有反映論

    二、苟子不是反映論哲學家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論哲學家

    四、反映論有待深入探討

    第六章 中國古代經驗論和唯理論質疑

    一、經驗論和唯理論是近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產物

    二、墨子不是經驗論哲學家」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論哲學家

    第七章 中國古代辯證法與形而上學鬥爭史質疑

    一、形而上學的時代性以及它與樸素辯證法的關係

    二、中國古代不具備形而上學的思維特徵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學哲學家

    第八章 陸象山不是唯心主義哲學家

    一、宇宙論非唯心主義

    二、認識論還是價值論

    三、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嗎

    附錄:也論中國古代哲學之所無與所有

    與宮哲兵先生的對話

    一、西方哲學的認知理性精神與主客二分傾向

    二、中國哲學的人為踐履精神與天人合一傾向

    三、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沒有唯物唯心的對立和認識論體系

    第三部分 《老子》到《易傳》

    晚周辯證矛盾觀形成的歷史與邏輯過程

    說明

    第一章 五行相雜說割五行生勝說

    一、五行探源

    二、五行相雜與相勝

    三、五行相生與生勝

    第二章 陰陽動因說到陰陽相合說

    一、陰陽形成

    二、陰陽動因說與六氣均衡說

    三、陰陽相剋與轉化

    四、陰陽消長與相和

    五、陰陽與辯證矛盾觀

    第三章 他和、否和與中和

    一、殷周「和」概念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謂之和」

    三、晏嬰的可、否相反相濟

    四、孔子的中和學說

    五、中和與對立面統一

    第四章 尚一說到不兩說

    一、尚一說與不一說

    二、尚貳觀念

    三、物生有兩

    四、兩端與兩可

    五、一二(一兩)說與不兩說

    第五章 範疇演進的歷史與範疇內在的邏輯

    一、區域文化與範疇融合

    二、《易傳》與範疇融合

    三、歷史的過程與邏輯的過程

    第六章 晚周辯證思維的發展

    一、《易傳》範疇的邏輯結構

    二、《易傳》結構與辯證矛盾觀

    三、從《易經》、《老子》到《易傳》

    第七章 辯證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

    一、從差異、對立到矛盾

    二、哲學發展與社會進程的對應性

    第四部分 《左傳》、《國語》樸素辯證法思想範疇資料注評

    說明

    第一章 虢文公的陰陽說

    第二章 伯陽父的陰陽說

    第三章 史伯的和同說、五行說和不一說

    第四章 土的尚貳說

    第五章 叔興的陰陽說

    第六章 單襄公的去同說和天六地五說

    一、單襄公論胤續之常

    二、單襄公論天六地五

    第七章 師曠的尚貳說

    第八章 季札的中音說和中德說

    第九章 醫和的六氣五行說、中聲說和不一說

    第十章 子產的去同說和不一說

    一、子產論疾

    二、子產論學

    第十一章 晏嬰的和同說和不一說

    一、晏嬰論和與同

    二、晏嬰論祝與詛

    第十二章 梓慎、昭子的陰陽說

    一、梓慎論日食

    二、梓慎、昭子論陰陽相剋

    第十三章 史墨的五行說和尚貳尚兩說

    一、史墨論五行之官

    二、史墨論五行相勝

    三、史墨論物生有兩

    第十四章 孔子的中和說

    一、孔子論寬猛相濟

    二、孔子論事舉其中

    第十五章 范蠡的尚一說和陰陽說

    一、范蠡論三才

    二、范蠡論萬物以為一

    三、范蠡論陰陽轉化


    推薦閱讀:

    彭強牧師2017年度薦書集錦
    新浪好書榜2月榜 | 一周薦書
    薦書|張愛玲的小說
    其實,你和雷軍之間只差了···
    【薦書】《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讀法律》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薦書 | 質疑 | 中國哲學史 | 唯物唯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