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譜

太極拳譜

目錄

卷首序言

參校文獻書目索引

卷一王譜:清代王宗岳太極拳譜

太極拳論

太極拳釋名

十三勢歌(七言二十四句)

打手歌(七言六句)

卷二武譜:清代武禹襄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動要解

太極拳解

太極拳論要解

十三勢說略

四字密訣

打手撒放

身法八要

十三勢架

卷三李譜:清代李亦畲太極拳論

五字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撒放密訣

敷字訣解

虛實圓解

名勢白話歌(七言六十句)

卷四眾譜:各家傳抄太極拳經訣

太極拳經歌訣(七言四句六首)

太極拳經歌訣詮解

太極拳打手約言(四言兩句)

太極拳打手要訣(四言四句)

打手身法歌(七言六句)

十三勢打手歌訣(七言六句)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訣(三言四句)

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練法十要(四言十句)

太極拳十三勢明目

卷五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一)

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用功法

固有分明法

粘黏連隨

頂匾丟抗

對待無病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

身形腰頂(七言六句)

太極圖(七言十句)

太極進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太極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太極人盤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卷六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二)

太極體用解

太極文武解

太極懂勁解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太極陰陽顛倒解

人身太極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太極下乘武事解

卷七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三)

太極正功解

太極輕重浮沉解

附錄

太極四隅解

太極平準腰頂解

太極四時五氣解圖

太極力氣解

太極尺寸分毫解

太極膜脈筋穴解

太極字字解

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解

太極補瀉氣力解

卷八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四)

太極空結挫揉論

懂勁先後論

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

口授穴之存亡論

太極指掌捶手解

大小太極解

太極刀訣(七言十五句)

四刀贊

太極槍法

十不傳

卷九牛譜: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

全體大用訣(七言五十四句)

十三字行功訣

十三字用功訣(七言十六句)

八字法訣(七言八句)

虛實訣(七言八句)

亂環訣(七言八句)

陰陽訣(七言八句)

十八在訣(四言十八句)

五字經訣(五言二十句)

六合勁

十三法

五法

八要(三言八句)

全力法(五言八句)

卷十宋譜:宋書銘傳鈔太極拳譜

八字歌(七言八句)

心會論(八言六句)

周身大用論(七言八句)

十六關要論

功用歌(七言四句)

授秘歌(四言八句)

用功五志

四性歸原歌(七言八句)

無極歌(七言四句)

太極歌(七言四句)

卷十一陳譜:明代陳王廷拳經總歌

清代陳長興太極拳論

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

太極拳大要論

一理第一

二氣第二

三節第三

四梢第四

五臟第五

三合第六

六進第七

身法第八

步法第九

剛柔第十

用武要言

卷十二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一)

太極拳經譜(四言一百六十句)

太極拳權譜(四言四十八句)

太極拳體用

太極拳纏絲法詩(四首)

打穴歌(七言四句)

殺手歌(七言四句)

總論拳手內勁剛柔歌(七言十句)

太極剛柔四言俚語(四言六句)

太極用功七言俚語(七言二十八句)

詠太極拳五言俚語(五言四十六句)

卷十三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二)

太極拳經論

太極拳權論

太極拳推原解

太極拳著解

太極拳用說

界限

爭走要訣

太極拳纏絲精論

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

擖手十六目

擖手三十六病

學拳須知

卷十四附錄:太極拳譜序跋等文獻

手寫自藏本太極拳譜題記

王宗岳太極拳譜跋

太極拳小序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序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太極拳圖說自序

陳氏家乘·陳奏庭傳

太極拳譜

卷首序言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數千年之前。而東漢班固(公元三二——九二年)所修撰的《漢書·藝文志》,就已記載了「兵書」類、「兵技巧」十三家的書目,如劍道、手搏、射法等等。這充分地說明,我國至遲在西漢時期已經有了武術典籍,而且是歸屬於兵家技藝範圍的。此後,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積累了更多的武術實踐經驗,並提煉升華為精闢的武術理論。這無疑是祖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份。

迨至近古,太極拳從中崛起,逐漸地發展成為中華武術最著名的拳種之一。由於太極拳兼具競技、防身、健體、娛樂、表演、防病、療疾和延年益壽等多種功用,因此,深獲群眾的喜愛。而太極拳的古典理論,那更是素負盛名的。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早在一九八五年初,經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批准,在第一批待整理的古代武術典籍書目中,就列有太極拳譜一書。

一九八五年秋,筆者接受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委託,從事搜集、整理、點校本書。由茲而今,歷時三年有半,方使完成這部十四卷本太極拳譜的全部整理工作。但願它能趕上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為人類造福的大好時光,能夠受到國內、國際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的普遍歡迎。同時,也期望它能夠成為武術家和體育史家所喜愛的古代體育典籍之一,能夠為他們所從事的太極拳術及其歷史之教學與研究工作帶來方便。

據我所知道,無論國內、國外,確實有不少太極拳愛好者渴求一讀太極拳譜而不可得,尤其是希望能整理出版一部薈萃各家太極拳古典理論的太極拳譜,而不只是寥寥數篇。這不僅僅是讀者所期望的,而且也是已故的老武術家溫敬銘先生(一九〇五——一九八五)的遺願。他生前曾多次來信,希望我能從事這一部古籍的整理工作,並認為這是繁榮武術學術和促進太極拳走向世界的一種需要,也是振興中華武術的當務之急,當我們將這部太極拳譜奉獻給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時候也就借作序之機,告慰武術界所有關切和支持過這一工作的新朋故友,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這部十四卷本太極拳譜,其前十三卷,共選收各家太極拳古典理論文獻一百四十篇;其末卷(即第十四卷),別選有關太極拳譜的序、跋、題記,以及有關太極拳家的行略、傳記等重要文獻七篇。以上總共一百四十七篇(首)。這可說自太極拳創始以來收文最多、內容最為豐富多彩的一部太極拳譜了。

一、就文章的體裁而論,全書既有闡述太極拳基本理論的論說文,又有歌訣、字訣等太極拳秘要之訣,以及古老的勢架名目。

二、就文章的內容而論,全書所載古典拳論、拳訣,雖以講論太極拳的戰略、戰術和技術為主,卻寓有哲學、倫理學、中醫學、心理學、生理學和運動力學等多種學問。對此,是可以通過實踐和對照現代科學,來加以檢驗和判別其中的精華和糟粕的。這將為建立「太極拳學」提供傳統的理論基礎。至於第十四卷所收的太極拳史料,那不但是研究太極拳譜者所必讀的,而且也是研究太極拳源流所必備的重要文獻。

三、就太極拳各學派而論,全書有「王譜」、「楊譜」、「武譜」、「李譜」、「牛譜」、「宋譜」、「陳譜」等等。凡屬各學派精粹的古典理論,本書是無不兼收並蓄和刻意搜求的。如當今民間傳布較廣的陳、楊、吳、孫五大學派,其各自所崇奉的古代經典著作,一般在本書中是都可以找到的。這樣,在客觀上就有助於學者擴展眼界,不囿於一家或一孔之見,有利於廣泛地開展太極拳的學術交流,淡化和消除一些陳腐狹隘的門戶觀念,促進相互汲取、借鑒他派的精華,從而也有利於太極拳界的進步和團結。在學術和技藝的交流方面,似應重視「古為今用」、「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克服「唯我獨尊」的思想,倡導「天下太極是一家」的精神,籍以共同為人類造福。

四、就作品的時代跨度而論,全書以清代作品為主,但也有明末清初陳王廷和清末民初陳鑫的作品。至於陳鑫的著作,因始撰於晚清,而終成於民初,既是跨朝代的,又是難以分清其某一篇究竟著於晚清還是民初的。再者,據有的武術史家考證認為:託始於唐代人著述的「宋譜」,疑是宋書銘自著。而「宋譜」是民初才公開的,若果真是宋某自著的依託古人之作,那很有可能是他於民初所撰寫的。這樣屈指計算,全書所收作品的著作年代,乃始於明末而終於民初,其時代跨度已達三百年左右,這也算得上歷史悠久了。

不過,儘管這部太極拳譜收羅較廣,內容繁富,說理精到,然而它畢竟是一部選本,仍雖免會有遺珠之憾。同時,作為一部古代武術典籍,限於原著者各自的文化素養,以及思想和歷史的局限性,因而凡入選作品,固然具有其精華之所在,卻也不免會夾雜著一些封建糟粕。對此,是必須由讀者自己去分析辨別和批判對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藉以達到從我國古代可寶貴的武術文化遺產中吸收營養的目的,而不是「囫圇吞棗」。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太極拳譜這一書名,始見於清代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山西王宗岳的著作。據考,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一七九一~一七九五),王宗岳曾寄寓河南洛陽和開封一帶,以教書為生。他平素酷愛武術,精通太極拳法、陰符槍法和劍法。

咸豐二年壬子(一八五二);河北永年縣人武霽宇中了進士,出任河南舞陽縣知縣。有一天,他在舞陽縣鹽店偶獲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譜。所謂「拳譜」,實即拳術理論教材。這「譜」字,當含有廣義的準則與規範的意思,是一種按類或系統編成的書,但並非專指勢架名目。當今民間往往把勢架名目(即「拳架套路的各式動作名稱及其順序」)稱作「拳譜」,但這隻能說是狹義的拳譜。從王宗岳太極拳譜所收的論文、歌訣,以及後人不斷增益的講解、秘訣和插圖等新內容看,也足以說明這正是廣義的「太極拳譜」。時至今日,「太極拳譜」這一題名,早已成為太極拳古典理論文獻薈萃的別名了。

清代王宗岳原著的太極拳譜,是經武霽宇之幼弟武禹襄之手留傳下來的,特別是經過李亦畲手寫本的公開傳鈔而廣為流布的。直到現在,「王譜」的這幾篇文章,仍然被太極拳家奉為經典著作,尤其是其中太極拳論一文,在歷代所有的太極拳經典著作中,其評價是最高的。

自從「王譜」經傳鈔廣為流布以後,後人就不斷地在此基礎上充實篇章;或作淺解,或別撰拳論,或增輯前輩太極拳家的著述。而且大都是把各自確立的譜當作秘本,不肯輕易示人或外傳,即所謂「各家都有各自的太極拳譜秘本」。而依託古人之作也往往由是而生。總之,這部十四卷本,可說是集太極拳譜「秘本」之大全了。

太極拳譜的版本情況相當複雜。在清代雖有過木板和石印本,但原本印數奇少,其所收文章篇數也是不多的。而整個清代所流傳的太極拳譜,一直是以手寫本為主的,並且其內容也不儘是相同的。加上輾轉傳鈔,致使有的文字舛誤幾不可讀。有的限於所謂「秘本」不肯輕易示人,以致其中明顯的錯別字竟然經歷一、二百年猶得不到改正。不少錯字,直到這次整理時發現,方始予以訂正。

可是,即使出於同一個人手寫的著作,其文字也會有出入的。如李福蔭在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序》中說:「外間鈔本過多,文字間略有不同,因生疑竇,就吾質正者亦有之。……細檢家藏各本,文字間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後,或此多而彼少。緣先伯祖(沈按:指李亦畲)精求斯技,歷四十年,輯本非只一冊,著述屢有刪改。外間鈔本因時間之不同,自難一致耳!」由是觀之,同為李亦畲所手寫的本子,尚且「屢有刪改」、「文字間亦不相同」,那就不用說外間輾轉傳寫的各種各色鈔本了。

迨至本世紀二十年代,太極拳由北而南地風行一時。嗣後,隨著各種太極拳專著的日漸增多,各刊本又大都輯錄王宗岳太極拳譜等文章,因之,太極拳古典理論就開始為更多人所賞識和推崇。其中不少篇章,經過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實踐檢驗,證明它對於提高當前太極拳械和推手、散打的技藝水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不僅是歷史價值。尤其是為了保持和發揚太極拳的獨特風格及技藝精華,那是不可不認真研讀太極拳譜的。

然而上述各刊本的脫漏衍奪,以訛傳訛等情況,依然是相當嚴重的。這首先與轉輯翻刻太濫,以及校讎不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其次是轉輯者的潤改情況也較普遍個別的近乎全文改寫,令人驚愕不已!正因為版本的情況複雜,致使整理工作顯得繁重而艱巨,還走了不少彎路哩!

在整理點校的過程中,我們不惜「舍易就難」,即:不僅僅是整理王宗岳太極拳譜,而是首先物色一些權威性的或較好的本子(各本名目請詳見卷首參校文獻書目索引),從各家的太極拳譜中經過初步的審校,反覆篩選出一百四十餘篇;然後編目匯篡成書稿,再按照古籍點校通例進行整理,包括校勘,標點和寫出各篇的「挍記」。

這裡尚須說明幾點:

(一)對於每篇文章的來源,均在「校記」中逐一交代清楚,做到有根有據。

(二)對於有關各刊本或手寫本中的不同文字或句子,一般經過綜合分析和相互比較,然後擇善而從。凡屬改正脫漏衍奪或錯別字等情況,均在「校記」中加以說明。

(三)對於每首太極拳歌訣或詩文,均在其篇題下用括弧標明「Ⅹ言Ⅹ句」的字樣,以便於讀者核實句數,這也能防止和減少在傳鈔時發生脫漏或串錯等現象。

(四)對於前人考證或某些有過爭議的問題,以及某些費解的詞語,我們酌情在「校記」中作些扼要的註解。然後對於有些爭議已久的問題,如:某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問題,究竟哪一些作品屬於偽托之作問題,以及有關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問題,諸如此類早在這部十四卷本出版以前存在的紛紜歧見,顯然是不可能通過這部書的整理點校而獲得解決的。而必須是有待於日後廣泛開展太極拳學術交流,作出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才有可能解決其中的若干問題。不過,當大家的手頭上有了這部較系統、全面的十四卷本太極拳譜,那肯定會給共同探討研究帶來許多便利之處的。

(五)關於為什麼把太極拳譜序跋等文獻列為最後的第十四卷作為「附錄」問題。這是因為這七篇包括序、跋、題記、傳略等文章,既與太極拳譜的關係極為密切,卻又不宜列作太極拳譜正文的緣故。因為這部太極拳譜的正文(即前十三卷),原則上是以太極拳術的古典理論為內容的。

近幾年來,為了完成這部書的整理工作,雖然殫精竭慮,耗時費力甚大,但因限於學力,其粗疏與謬誤之處,尚希海內外讀者不吝指正。

沈壽一九八九年三月一日脫稿、

一九九〇年九月九日定稿於浙江省寧波市。

參校文獻書目索引

(以見於本書內之先後為序)

[一]「萬本」:工楷手寫本,內容依次為楊氏太極拳老譜、王宗岳著太極拳譜和宋書銘傳鈔太極拳譜(以下簡稱「楊譜」、「王譜」、和「宋譜」),實是三者的合訂本。因其所用的十行紙,在邊框外的左下角印有「萬縣興隆街裕興昌印」九個字,故簡稱「萬本」。「萬本」全書共收有關文章七十餘篇,其總書名題作太極拳功解。但從書名與內文的筆跡辨析,可判明此書名乃是後人補加的。「萬本」在所輯錄的「王譜」之前一行,別題「以下篇關於太極之雜集」十個字,說明輯寫者似有重「楊譜」而輕「王譜」的傾向。

[二]「許本」:許龍厚(即許禹生,一八七九~一九四五)著太極拳勢圖解,一九二一年北京京城印書局出版。許為楊建侯(一八三九~一九一七)的學生。該書所收太極拳經一文,實即王宗岳原著太極拳論。

[三]「李本」:清代李亦畲(一八三二~一八九二)輯。近人唐豪(一八九七~一九五九)考釋:廉讓堂本太極拳譜。見一九六四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唐豪、顧留馨(一九〇八~一九九〇)編著太極拳研究一書第一三六~一六九頁。「李本」內容包括「王譜」與武禹襄(一八一二~一八八〇)、李亦畲等人的拳論、拳訣。原譜共收文章十七篇,前有李亦畲之侄孫李福蔭序。

[四]「澄本」:楊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三六)著太極拳使用法,一九三一年文光印務館出版。書內除收有王宗岳太極拳論等文章外,別有「楊譜」十餘篇。

[五]「微本」:陳微明(一八八一~一九五八)著太極拳術,一九二五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所輯以「王譜」為主。陳為楊澄甫的學生,一九二五年曾在上海創設致柔拳社。

[六]「徐本」:徐致一(一八九二~一九六八)著太極拳淺說,一九二七年上海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徐為吳鑒泉(一八七〇~一九四二)的學生。書中所收「王譜」等數篇,系據「微譜」等書轉輯。

[七]「卞本」:卞人傑著國技概論,一九三六年上海中正書局出版,一九四八年再版。

[八]「郝本」:郝和藏本,原是李亦畲於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寫贈其門生郝和(一八四九~一九二〇)的太極拳譜,是李亦畲在晚年用工楷繕寫的三本太極拳譜之一。「郝本」封面上的原題名作王宗岳太極拳論,其下註明「後附小序並五子訣」八個字。「郝本」由郝和傳給其子月如(一八七七~一九三五),月如又傳子少如(一九〇八~一九八三),少如故世後,由其學生王慕吟收藏。

[九]「關本」:關葆謙所藏一九一一年「楊譜」之傳鈔本。

[十]「馬本」:李亦畲之姨甥馬印書(即馬同文)之傳鈔本,據稱鈔自李亦畲繕寫於同治六年(一八六七)的太極拳譜,其內容與「李本」大同小異。

[十一]「於本」:於化行著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一九三五年濟南民眾書局出版。於為楊澄甫的學生。

[十二]「炎本」:陳炎林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一九四三年上海國光書局出版。

[十三]「圖本」:吳圖南(一八八五~一九八九)著太極拳,一九三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吳圖南,蒙族,原名烏拉布,為吳鑒泉和楊少侯(一八六二~一九三〇)的學生。

[十四]「子本」:陳子明(?~一九五一)著陳氏拳械彙編。陳子明為陳復元之子,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世。

[十五]「儀本」:河南溫縣陳家溝兩儀堂太極拳譜傳鈔本。

[十六]「楊本」: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一九三四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

[十七]「少本」:郝少如編著武式太極拳,一九六三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十八]「啟本」:李亦畲晚年寫贈其胞弟李啟軒的太極拳譜。

[十九]「孫本」:孫祿堂(一八六〇~一九三三)原著,孫劍雲整理孫式太極拳,一九五七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孫劍雲(一九一四~)為孫祿堂之女。此書實系據一九二四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孫祿堂著太極拳學一書整理改寫的。

[二十]「傅本」:傅鍾文(一九〇七~)演述楊式太極拳,一九六三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傅為楊澄甫的學生。

[二十一]「姚本」:姚馥春、姜容樵(一八九二~一九七四)合編太極拳講義,一九三〇年上海武學書局出版。該書中有太極拳譜釋義一章,據姜容樵稱:「余與姚君馥春得鈔本於湯君士林,並得湯君詳細解說,其原文較世所傳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極拳之要訣。」又說:「余與姚君馥春,得乾隆時之抄本,復得光緒初年之木板書,與近世所傳者大同小異,其理與法則一耳!」

[二十二]「鑫本」:陳鑫(一八四九~一九二九)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太極拳圖書講義,又名太極拳勢,原書稿寫於一九〇八~一九一九年,前後歷時十二年方始完成。一九三三年河南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陳鑫字品三,陳家溝陳氏十六世。本書系後人據陳鑫遺稿編輯訂補出版的,陳鑫所寫的原書題名無「陳氏」二字。書稿編輯者為陳鑫之胞侄陳雪元、陳春元,參訂者為陳鑫之孫女陳淑貞和孫子陳金鰲、陳紹棟,訂補者杜育萬、王圓白。又據顧留馨所撰陳鑫傳說:「一九三〇年冬末,唐豪約陳子明去陳家溝搜集太極拳史料,見其(校者按:指陳鑫)遺稿而善之。一九三一年春初,向河南國術館館長關百益建議購其書,關氏遂集資七百元向椿元(校者按:即陳春元)購得一本,交開封開明書局於一九三三年出版,線裝四冊。」(見唐豪、顧留馨編著太極拳研究第一九三頁。)

[二十三]「沈本」:沈家禎(一八九一~一九七二)從楊澄甫老師處抄來的太極拳譜,據稱共有四十三篇論文,是由楊祿禪(一七九九~一八七二,即楊露禪,以下同)傳下來的,其中有王宗岳太極拳論,也有十三勢行工心解。原書名題為王宗岳太極拳譜。顧留馨選錄「沈本」十四篇,將其輯入太極拳研究一書中(見該書第一七四~一七九頁),並加上「楊澄甫傳鈔太極拳譜」的標題。

[二十四]「佑本」:見於吳公藻(一八九九~一九八三)編太極拳講義中第三十七~八十一頁的楊氏太極拳老譜鈔本的影印件,共計四十篇。封面蓋有吳鑒泉和吳愛仁堂等印章,書名題作太極法說。封二有吳公藻的題記:「此書乃先祖吳全佑府君拜門後由班侯老師所授,是於端芳親王府內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時即保存到如今。吳公藻識。」一九八五年,上海書店據一九三六年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初版重印吳公藻編太極拳講義一書時,在出版說明中談到:「吳式太極拳是吳全佑從學於楊班侯(一八三七~一八九二),而傳其子吳鑒泉經過改編而成的。……一九三五年,吳公藻曾有太極拳講義一書出版,文字簡要而於太極拳要義闡發詳盡,久已遐邇武林。近年又於香港再版,名吳家太極拳,後增附楊班侯傳吳全佑之手抄秘本並吳鑒泉、公儀父子拳照。今搜得舊本,並以手抄秘本、吳氏父子拳照合併影印。讀者得此一篇,猶如親承吳氏傳授,拳藝定可驟進」云云。由此說明「楊班侯傳吳全佑之手抄秘本」(即「佑本」),乃是近年在香港再版時增附的。全佑(一八三四~一九〇二),滿族,河北大興縣人,其子吳鑒泉原名艾紳(一九八四年版體育詞典作「愛紳」),在辛亥革命後始從漢姓「吳」,這說明「吳全佑」只是後人對他的稱呼而已。鑒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佑本」因與「萬本」之「楊譜」同出一源,故文字出入不大。

[二十五]「鍾本」:傅鍾文示範、蔡龍雲(一九二八~)編寫太極刀,一九五九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二十六]「顧本」:唐豪、顧留馨編著太極拳研究,一九六四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納入唐豪考釋「李本」,余均為顧氏編著。書中所輯除上述「李本」、「沈本」外,尚有陳王廷(約一六〇〇~一六八〇)拳經總歌、陳鑫太極拳經譜和太極拳纏絲勁論,以及宋書銘傳鈔太極拳譜(簡稱「宋譜」)。「顧本」所選輯的「宋譜」僅四篇,即:十六關要論、心會要訣、八字訣、功用歌。篇後有顧氏附識,說這些文章「疑為宋書銘自著,託始於唐人。」

[二十七]「午本」:王新午編著太極拳法實踐,一九五九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據其一九二七年出版的舊著太極拳法闡宗一書修訂改寫而成。王新午名華傑,為吳鑒泉、紀子修、許禹生等人的學生。

[二十八]「俠本」:吳孟俠、吳兆峰編著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一九五八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吳孟俠寫於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的前言中說:「作者愛好武術,尤喜太極、形意、八卦等拳。三十年前,從牛師連元學習太極拳。牛師系太極拳名家楊班侯的高足,得楊氏秘傳太極拳九訣。牛師把這九個訣轉授給我,珍藏多年,不肯輕易告人。一九四〇年在昆明經金一明先生介紹與同道吳志青先生相識時,一談傾心,曾告訴他三個訣,即十三字行功訣、八字法訣和虛實訣,後於一九四三年刊入其再版的太極拳正宗一書中」云云。這說明其餘六個訣是在一九五八年方始公開的。「俠本」選輯有「太極拳五個要領原文」共五篇,但未註明其來源,今一併輯入,以供研究參考。

[二十九]「志本」:吳志青(一八八七~一九四九)著太極拳正宗,一九四〇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一九四三年再版。吳於一九一八年從學於楊澄甫。

[三十]「馨本」: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一九八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第三七一~三七九頁為「郝本」照片的影印件,此照片系郝少如生前所贈。

[三十一]「禎本」:沈家禎、顧留馨編著陳氏太極拳,一九六三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五章陳式太極拳拳論(該書第二七四~三三一頁),系顧氏從「鑫本」、「績本」和「子明本」等書轉輯或摘編的。後來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馨本」,其第十章中陳鑫關於太極拳論著摘錄一節(見該書第四〇五~四三二頁),則又是從「禎本」的第五章中轉錄的。

[三十二]「趙本」:趙士新(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手鈔陳式太極拳理論資料。趙為陳微明之侄陳尚毅的學生。

[三十三]「績本」:陳績甫(一八九二~一九七二)著陳式太極拳匯宗,一九三五年南京版。績甫名照丕,陳家溝陳氏十八世。

[三十四]「子明本」:陳子明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九三二年上海版。

[三十五]「旺本」:陳小旺編著世傳陳式太極拳,一九八五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該書附錄中有太極拳十大要論與用武要言。小旺為陳發科(一八八七~一九五七)之孫,陳家溝陳氏十九世。

卷一王譜:清代王宗岳太極拳譜

太極拳論

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去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因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爾「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足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拳釋名

王宗岳

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綳」、捋、擠、按,采、「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也。

「綳」、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干、坤、艮、巽,四斜角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勢歌(七言二十四句)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胸松靜氣騰然。

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真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字,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打手歌(七言六句)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不丟頂。

卷二武譜:清代武禹襄太極拳論

十三勢行功要解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太極拳解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乃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博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黏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宜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極拳要論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鋼。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十三勢說略

武禹襄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四字密訣

武禹襄

敷:敷者,運氣於已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使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武禹襄

掤上平聲

業入聲

噫上聲

咳入聲

呼上聲

身法八要

武禹襄

涵胸,拔背;

裹襠,護肫

提頂,吊襠;

松肩,沉肘。

十三勢架

李亦畲藏本

勢架程序:

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單鞭,肘底看捶,倒攆猴,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紜手,高探馬,左右起腳,轉身踢一腳,踐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腳蹬一腳,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斜單鞭,野馬分鬃,單鞭,玉女穿梭,單鞭,紜手,下勢,更雞獨立,倒攆猴,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紜手,高探馬,十字擺蓮,上步指襠捶,上勢攬雀尾,單鞭,下勢,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轉腳擺蓮,彎弓射虎,雙抱捶。

十三刀

按刀,青龍出水,風卷殘花,白雲蓋頂,背刀,迎墳鬼迷,振腳提刀,撥雲望日,避刀,霸王舉鼎,朝天一炷香,拖刀敗勢,手揮琵琶。

十三桿

掤一桿,青龍出水,童子拜觀音,餓虎撲食,攔路虎,拗步,斜劈,風掃梅,中軍出隊,宿鳥歸巢,拖桿敗勢,靈貓捕鼠,手揮琵琶勢。

四刀

里剪腕,外剪腕,銼腕、撩腕。

四桿

平刺心窩,斜刺膀尖,下刺腳面,上刺鎖項。

四槍

與四桿同。

以上刀法、槍法,務要身法不散,講究跟勁。

卷三李譜:清代李亦畲太極拳論

五字訣

李亦畲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毫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鍊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金。不能引進落空,便不能四兩撥千金。語甚還賅括,初學未由領悟。予加數語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

欲引進落空,四兩撥千金,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沈;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於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與兩胯、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金。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動靜固是個人,仍是問已,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求之。所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躋,強臨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細揣其理,非「捨己從人」、「一身一家」之明證乎?得此一譬,「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理。可盡人而明矣!

撒放密訣

擎,擎起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

引,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松,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靜」字)

放,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腳手不隨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須避此病;不然,雖終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敷字訣解

「敷」,所謂「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習此技而獲聞此訣者,無心而白於余。始而不解,及詳味之,乃知「敷」者,包護周匝,「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氣雖尚在自己骨裹,而意恰在彼皮裹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絕!妙絕!

虛實圖解

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上圖)舉一身而言,雖是虛實之大概,究之周身,無一處無虛實,又離不得此虛實。總要聯絡不斷,以意使氣,以氣運動。非身子亂挪,手足亂換也。虛實即是開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練愈精,功彌久,技彌巧尚矣!

各勢白話歌(七言六十句)

李亦畲傳抄

提頂吊襠心中懸,松肩沉肘氣丹田;

裹襠護肫須下勢,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勢左右懶扎衣,雙手推出拉單鞭。

提手上勢望空看,白鶴亮翅飛上天。

摟膝拗步往前打,手揮琵琶躲旁邊。

摟膝拗步重下勢,手揮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搬攔捶兒打胸前。

如封似閉往前按,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單鞭勢,肘底看捶打腰間。

倒攆猴兒重四勢,白鶴亮翅到雲端。

摟膝拗步須下勢,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勢翻身三甬背,扭頸回頭拉單鞭。

紜手三下高探馬,左右起腳誰敢攔。

轉身一腳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勢,踢腳轉身緊相連。

蹬腳上步搬攔打,如封似閉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勢,回頭再拉斜單鞭。

野馬分鬃往前進,懶扎衣服果然鮮。

回身又把單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單鞭真巧妙,紜手下勢探清泉。

更雞獨立分左右,倒攆猴兒又一番。

白鶴亮翅把身長,摟膝勢步在下邊。

按勢青龍重出水,轉身復又拉單鞭。

紜手高探對心掌,十字擺蓮往後翻。

指襠捶兒向下打,懶扎衣服緊相連。

再拉單鞭重下勢,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轉腳去打雙擺連。

海底撈月須下勢,彎弓射虎項朝前。

懷抱雙捶誰敢進,走遍天下無人攔。

歌兮歌兮六十句,不遇知己莫輕傳。

卷四眾譜:各家傳抄太極拳經訣

太極拳經歌訣(七言四句六首)

其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

胃音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

其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

其三

拿住丹田煉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

其四

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其五

掤捋擠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其六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太極拳經歌訣詮解

舉步輕靈神內斂:舉步周身要輕靈,猶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①。

莫教續斷一氣研: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間求之。

左右宜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後天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而無疑。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打手約言(四言兩句)

要問打手,何為真諦?

順人之勢,借人之力。

太極拳打手要訣(四言四句)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節節貫串,虛靈在中。

打手身法歌(七言六句)

較技爭雄莫讓人,精斂神聚自聽真。

被打欲跌須雀躍,巧擠逃時要合身。

拔背涵胸合太極,裹襠護肫跴五行。

學者悟透其中意,一身妙法豁然能。

十三勢打手歌訣(七言六句)

形用半兮勁對五,陰陽逆從妙法存。

掤捋擠按須認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進退顧盼與中定,粘連黏隨虛實分。

手足相隨腰腿整,引進落空妙入神。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鶻,神入撲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從人借,勁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意則靈。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十三勢行功心訣(三言四句)

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提起精神,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肩墜肘,

氣沉丹田;手與肩平,胯與膝平,尻道上提,

尾閭正中,內外相合。

練法十要(四言十句)

不用強力,以心行氣;步如貓行,上下相隨;

呼吸自然,一線串成;變換在腰,氣行四肢;

分清虛實,圓轉如意。

太極拳十三勢明目

太極起勢

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勢

進步搬攬錘

如封似閉

十字手

抱虎歸山

肘底看錘

左右倒輦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左摟膝拗步

海底針

山通臂

撇身錘

上步搬攬錘

攬雀尾

單鞭

左右雲手

單鞭

高探馬

左右分腳

轉身蹬腳

左右摟膝拗步

進步栽錘

翻身二起

左右披身伏虎

回身蹬腳

雙風貫耳

左蹬腳

轉身右蹬腳

上步搬攬錘

如封似閉

十字手

抱虎歸山

斜單鞭

左右野馬分鬃

上步攬雀尾

單鞭

玉女穿梭

上步攬雀尾

單鞭

雲手

單鞭下勢

金雞獨立

左右倒輦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海底針

山通臂

白蛇吐信

上步搬攬錘

進步攬雀尾

單鞭

雲手

單鞭

高探馬帶穿掌

轉身十字腿

進步指襠錘

上勢攬雀尾

單鞭下勢

上步搬攬錘

如封似閉

十字手

合太極

以上太極拳名稱三十七,全套七十八個姿勢,完。

卷五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一)

八門五步

掤南,捋西,擠東,按北,采西北,例東南,肘東北,靠西南——方位。

坎,離,兌,震,巽,干,坤,艮——八門。

方位八門,乃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行也。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擠、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撐八面。

五行: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腳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數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日:「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本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蓋人降生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

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苦難,先求自已知覺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運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頂偏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匾者,不及之謂也。

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大過之謂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連隨,斷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下許頂偏丟抗,是所不易矣!

對待無病

頂、匾、丟、杭,失於對待也,所以為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得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匾、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無對待之病,知覺運動亦自然得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俗名「站樁」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棚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原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

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身形腰頂(七言六句)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太極圖(七言十句)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進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棚進捋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既濟。

先知四手得來真,采列肘靠方可許。

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二勢架永無已。

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太極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列肘靠由有去。

采天靠地相應求,何患上下不既濟。

若使列肘習遠離,迷了乾坤遺嘆惜。

此說亦明天地盤,進用肘列歸人字。

太極人盤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八卦正隅人字歌,十三之數不幾何。

幾何若是無平準,丟了腰頂氣嘆哦。

不斷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琢磨。

功夫內外均不斷,對待數兒豈錯他。

對待於人出自然,由茲往複於地天。

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卷六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二)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上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

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後言乃武乃文,乃聖乃神則得。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放卷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髮,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體操也,精氣神之筋勁,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侶伴,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響,不惟體育武事之功,事事諸如此理也。

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數也,有外數無文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爾有文理,無外數,徒思安靜之學,未知用的采戰,差微,則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豈可不解哉。

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采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人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覺知也,功至此,可為攸往咸宜,無須有心之運用耳!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人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複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推也!

於人對待,四手當先,亦自八門五步而來,站四手,手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千,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湊屈伸自由之功,則升之中上成矣。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干、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

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內,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人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炎人無止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永滲漏,此所為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人炎上來潤下,必至火水必分為二,則為火水未濟也。

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

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與言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荀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與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書無害攸久無疆矣!

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為二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光水,小腸火,膽木,大腸金,胃土,皆陽矣,茲為內也,顱丁火。地合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也,茲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為心之苗,精出於腎,腦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膽氣為肺之原,視恩明心動,神流也,聽思聰腦動腎,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語聲音,木毫,火焦,金潤,土翁,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膽巽震之風雷,發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臭、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內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驚膽、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也。

夫離:南正、午、火、心經;

坎:北正、子、水、腎經;

震:東正、卯、木、肝經;

兌:西正、酉、金、肺經;

干:西北隅、金、大腸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東南隅、膽、木化土;

艮:東北隅、胃、土化火;

此內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干六,兌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九官亦如此。

表裡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瞻化士通脾,丁心化木中膽通肝,丙小腸化水通腎,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內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外也。

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於內,武修於外,體育內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體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體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專武事不為體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極下乘武事解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有心之柔軟也。

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

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運,得其視聽輕靈之巧耳。

卷七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三)

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元也。

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

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應手,仰高鑽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矣!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

雙浮為病。只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

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

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

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

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

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

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

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附錄

沈家禎藏本:太極輕重浮沉解(全文)

一、雙重為病,病於填實,與沉之不同也。

二、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之不一也。

三、雙浮為病,病在飄渺,與輕之不例也。

四、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之不等也。

半輕半重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所以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所以為病。因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

五、半浮半沉為病,失之不及也。

六、偏浮偏沉為病,失之太過也。

七、半重偏重為病,滯而不正也。

八、半輕偏輕為病,靈而不圓也。

九、半沉偏沉為病,虛而不正也。

十、半浮偏浮為病,茫而不圓也。

十一、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自然致於外,則清明在躬,流行於肢體間矣。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勞不及泉之嘆。然方圓四正之手,能表裡精粗無不到者,則已及大成,又何慮有四隅以出方圓乎。亦即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棚、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圓。方圓復始之理無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得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

辟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采、例、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實,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補,其所以云爾。夫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采列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云。

太極平準腰頂解

頂如准,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準」,所謂輕重浮沉,分厘毫絲,則偏顯然矣!

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胸門也。

上下一條錢,全憑兩手轉。

變換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車輪兩命門,一素搖又轉。

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

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

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

合則放發去,不必凌霄箭。

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

口授須秘傅,開門見中天。

太極四時五氣解圖

太極血氣根本解

血為營,氣為衛。血流行於肉、膜、絡,氣流行於骨、筋、脈。筋甲為骨之餘,發、毛為血之餘。血旺則發毛盛,氣足則筋甲壯。故氣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壯;氣血之體用,出於肉、筋、甲之內壯。氣以血之盈虛,血以氣之消長。消長盈虛周而復始,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

太極力氣解

氣走於膜、胳、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要之,明於「氣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氣之由來矣!知氣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脈,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煉開展,後煉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亳。

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非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極膜脈筋穴解

節膜、拿脈、抓筋、閉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後而求之。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

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死穴閉之無生。

總之,氣血精神若無,身何有主也?如能節、拿、抓、閉之功,非得點傳不可。

太極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動、靜於己於人,起、落、急、緩於己於人,閃、還、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

轉、換、進、退於己身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顧右盼也,此八字關乎神矣!

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斷接關乎神氣也,俯仰關乎手足也。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則俯仰矣!手足無著落耳!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斷而復接不可。

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斷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

求其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意心、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解

對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則可量之矣。然不論節拿抓閉之手易,若節膜、拿脈、抓筋、閉穴,則難!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節,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脈;

抓,不量,由推而得筋;

拿閉,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縮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雖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無能貫通焉!

太極補瀉氣力解

補瀉氣力於自己難,補瀉氣力於人亦難。補自己者,知覺功虧則補,運動功過則瀉,所以,求諸已不易也。補於人者,氣過則補之,力過則瀉之,此勝彼敗,所由然也。

氣過或瀉,力過或補,其理雖亦然,其有詳夫過補為之過上加過,遇瀉為之緩他不及,他必更過,仍加過也。

補氣瀉力於人之法,均為加過於人矣。補氣名曰「結氣法」,瀉力名曰「空力法」。

卷八楊譜:清代楊氏傳抄老譜(四)

太極空結挫揉論

有挫空、挫結,有揉空、柔結之辨,挫空者,則力隅矣!挫結者,則氣斷矣!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者,則氣隅矣!

若結柔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力氣敗。結挫揉則力盛於氣,力在氣上矣!空挫揉則氣盛於力,氣過、力不及矣!挫結揉、揉結挫皆氣閉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鑿於氣矣!

總之,挫結、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無地之挫揉,平虛之靈結,亦何由而致於哉!

懂勁先後論

夫未懂勁之先,長出頂、偏、丟、抗之病;既懂勁之後,恐出斷、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勁,故然病亦出;勁既懂,何以出病乎?

緣勁似懂未懂之際,正在兩可,斷接無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猶不及,俯仰無著矣,亦出病。若不出斷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勁,弗能不出也!

胡為「真懂」?因視聽無由未得其確也,知瞻眇顏盼之視覺,起落緩急之聽知,閃還撩了之運覺,轉換進退之動知,則為真懂勁!則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勁,自得屈伸動靜之妙;有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才為真及神明矣!

明也,豈可日後不慎行坐卧走、飲食溺泅之功!是所為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勁後論

在懂勁先,求尺寸分毫為之小成,不過未技武事而已!所謂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勁也。如懂勁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節、拿、抓、閉矣!

知膜、脈、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數,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數,烏可不明閉而不生乎?烏可不明閉而無生乎?是所謂二字之存亡,一閉之而已盡矣。

口授穴之存亡論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日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難學,二因其關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傳。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第二、不傳根底不好之人;

第三、不授心術不正之人;

第四、不傳鹵莽滅裂之人;

第五、不傳授目中無人之人;

第六、不傳知禮無恩之人;

第七、不授反覆無常之人;

第八、不傳得易失易之人;

此須知八不傳,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傳,再口授之秘缺,傳忠孝,知恩者,心氣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為師者,始終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終、不變如一,方可將全體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繼,皆如是之所傳也。噫,抑亦知武事中烏有匪人哉!

太極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為「掌」,五指之首為之「手」,五指皆為「指」;五指權里,其背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閉,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攔」,有「指襠」,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摟膝」,有「換轉」,有「單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雲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閉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覓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為手,仍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為「中合指」,四手指之外,為「獨指」、「獨手」也。食指為「卞指」,為「劍指」,為「佐指」,為「粘指」。中正為「心指」,為「合指」,為「鉤指」,為「抹指」。無名指為「全指」,為「環指」,為「代指」,為「扣指」。小指為「幫指」,為「補指」,為「媚指」,為「掛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難,得日訣秘法亦不易為也。

其次,有「對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閉指」、「拗步指」,「彎弓指」、「穿梭指」、「探馬手」、「彎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葉下捶」、「背反捶」、「勢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隨身換,不出五行,則無失錯矣!因其粘、連、黏、隨之理,捨己從人,身隨步自換。只要無五行之舛錯,身形腳勢出於自然,又何慮些須之病也!

大小太極解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提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本有之靈而重修之,良有以也。

人身如機器,久不磨而生鏽,生鏽而氣血滯,多生流弊.故人慾鍛煉身體者,必先練太極最相宜。

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有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唉!

此不用濁力,純以神行,功效著唉!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蓋此意也!

太極刀訣(七言十五句)

七星跨虎交刀勢,勝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分兩張,白鶴展翅五行掌;

風卷荷花葉內藏,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掛鴛鴦腳,順水推舟鞭做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龍門跳,

卞和攜石鳳回巢。吾師留下四刀贊,

口傳心授不妄教。

四刀贊

斬剁、劃、截割、撩腕。

太極槍法

平刺心窩,

下刺腳面,

斜刺膀尖,

上刺咽喉;

平刺心窩,

斜刺膀尖,

下刺腳面,

上刺咽喉。

一、例,

二、擲,

三、傰,

四、劈,

五、纏。

十不傳

一不傳外教,

二不傳不知師第之道者,

三不傳無德,

四不傳收不住的,

五不傳半途而廢的,

六不傳得寶忘師的,

七不傳無納履之心者,

八不傳好怒好慍者,

九不傳外欲太多者,

十不傳匪事多端者。

卷九牛譜:牛連元轉授之楊氏九訣

全體大用訣(七言五十四句)

大極拳法妙無窮,棚捋擠按雀尾生。

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

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容情。

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撣琵琶穿化精。

貼身靠近橫肘上,護中反打又稱雄。

進步搬攔肋下使,如封似閉護正中。

十宇手法變不盡,抱虎歸山采列成。

肘底看捶護中手,退行三把倒轉肱。

墜身退走扳挽勁,斜飛著法用不空。

海底針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錘打閃化式,橫身前進著法成。

腕中反有閉拿法,雲手二進臂上攻。

高探馬上攔手剌,左右分腳手要封。

轉身蹬胸腹上占,進步栽錘迎面沖。

反身白蛇吐信變,採住敵手取雙瞳。

右蹬腳上軟肋端,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雙風貫耳看法靈。

左蹬腳踢右蹬式,回身蹬胸膝骨迎。

野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搖化單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單鞭下式順鋒入,金雞獨立佔上風。

提膝上打致命處,下傷二足難留情。

十字腿法軟骨斷,指襠捶下靠為鋒。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閃正中。

轉身擺蓮護腿進,彎弓射虎挑打胸。

加封似閉顧盼定,太極合手式完成。

全體大用意為主,體鬆氣固神要凝。

十三字行功訣

十三字是「棚,捋,擠,按,采,列,肘,靠,進,退,顧,盼,定。」口訣為:

棚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

搭手捋開擠掌使,敵欲還著熱難逞。

按手用著似傾倒,二把采往不放鬆。

來勢兇猛列手用,肘靠隨時任意行。

進退反側應機走,何怕敵人藝業精。

遇敵上前迫近打,顧住三前盼七星。

敵人逼近來打我,閃開正中定橫中。

太極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十三字用功訣(七言十六句)

逢手遇棚莫入盤,粘沾不離得著難。

閉棚要上采列法,二把得實急無援。

按定四正隅方變,觸手即佔先上先。

捋擠二法趁機使,肘靠攻在胸跟前。

遇機得勢進退走,三前七星顧盼間。

周身實力意中定,聽探順化神氣關。

見實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體全。

八字法訣(七言八句)

操練不按體中用,修到終期藝難精。

三換二捋一擠按,搭手遇掤莫讓先。

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避人攻守要采列,力在驚彈走螺旋。

逞勢進取貼身肘,肩胯膝打靠為先。

虛實訣(七言八句)

虛虛實實神中會,虛實實虛手行功。

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

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

虛實自有實虛在,實實虛虛攻不空。

亂環訣(七言八句)

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

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千斤著法成。

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

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陰陽訣(七言八句)

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

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

十八在訣(四言十八句)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

採在十指,列在兩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通在單輕。

虛在當守,實在必沖。

五字經訣(五言二十句)

披從側方入,閃展無全空,擔化對方力,搓磨試其功,

歉含力蓄使,粘沾不離宗,隨進隨退走,拘意莫放鬆,

拿閉敵血脈,扳挽順勢封,軟非用拙力,棚臂要圓撐,

摟進圓活力,摧堅戳敵鋒,掩護敵猛入,撮點致命攻,

墜走牽挽勢,繼續勿失空,擠他虛實現,攤開即成功。

六合勁

擰裹,鑽翻,

螺旋,崩砟,

驚彈,抖搜。

十三法

掤履,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中);

正隅,虛實,收放,吞吐,剛柔,單雙,重(輕)。

五法

進法,退法,顧法,盼法,定法。

八要(三言八句)

掤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

采要實,挒要驚,肘要衝,靠要崩。

全力法(五言八句)

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

前後成直線,五行主力攻。

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

左右一面站,單臂克雙功。

卷十宋譜:宋書銘傳鈔太極拳譜

八字歌(七言八句)

掤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

若能輕靈並捷便,沾粘連隨俱無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思。

果得沾粘連隨字,得其環中不支離。

心會論(八言六句)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周身大用論(七言八句)

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

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

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

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裡精細無不到。

十六關要論

蹬之於足,行之於腿,縱之於膝,活潑於腰,

靈通於背,神貫於頂,流行於氣,運之於掌;

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

息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

渾噩一身,全體發之於毛。

功用歌(七言四句)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

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

授秘歌(四言八句)

無形無象,忘其有己。全體透空。內外如一。

應物自然,隨心所欲。西山懸磬。海闊天空。

虎吼猿鳴,鍛煉陰精。水清河凈。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氣血流動。盡性立命。神充氣足。

(相傳此訣為唐李道子所授)

用功五志

博學是多功夫。審問不是口問,是「聽勁」。

慎思聽而後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

四性歸原歌(七言八句)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賴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獨靈。

無極歌(七言四句)

無形無象無紛爭,一片神行至道誇。

參透虛無根蒂固,渾渾沌沌樂無涯。

太極歌(七言四句)

太極原生無極中,混元一氣感斯通。

先天逆運隨機變,萬象包羅易理中。

卷十一陳譜:明代陳王廷拳經總歌

清代陳長興太極拳論

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

陳王廷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擱橫采也難敵。

鉤掤逼沉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慣心剁脅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太極拳大要論

陳長興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連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隱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已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二氣第二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三節第三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恨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云乎哉!

四梢第四

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諸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衝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五臟第五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三合第六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六進第七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身法第八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迴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剛柔第十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用武要言

陳長興

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

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

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

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眾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要訣云: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

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為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

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為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戰鬥篇云: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

「出身先佔巧地」,是為戰鬥要訣。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

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

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

要訣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

先動為師,後動為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卷十二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一)

太極拳經譜(四言一百六十句)

陳鑫

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

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積力久,質而彌光。

盈虛有象,出入無方,神以知來,智以藏往。

賓主分明,中道皇皇,經權互用,補短截長。

神龍變化,疇測汪洋?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

前後左右,上下四傍,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不滯於跡,不涉於虛。

至誠(即太極之理氣)運動,擒縱由余,天機活潑,浩氣流行。

佯輸詐敗,制勝權衡,順來逆往,令彼莫測。

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

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隨,不可空談。

循序漸進,仔細研究,人能受苦,終躋渾然!

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

精練已極,極小亦圈,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敵如詐誘,不可緊追,若逾界限,勢難轉回。

況一失勢,雖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腸,不可稍讓;如讓他人,人立我跌。

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佔一分,我據形勢。

一夫當關,萬人失勇。沾連粘隨,會神聚精。

運我虛靈,彌加整重;細膩熨帖,中權後勁。

虎籠詐誘,只為一轉;來脈得勢,轉關何難?

實中有虛,人己相參;虛中有實,孰測機關?

不遮不架,不頂不延(遲也),不軟不硬,不脫不沾。

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覺如風摧倒);

跌翻絕妙,靈境難以言傳!

試一形容,手中有權:

宜輕則輕,斟酌無偏;宜重則重,如虎下山。

引視彼來,進由我去;來宜聽真,去貴神速。

一窺其勢,一覘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

失此機會,恐難再得!一點靈境,為君指出。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雖說無定)有定,在人自用:

橫豎顛倒,立坐卧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

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氣不離理,一言可罄: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

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

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極拳權譜(四言四十八句)

中氣貫足,精神百倍。臨陣交戰,切忌先進。

如不得已,淺嘗帶引。靜以待動,堅我壁壘。

堂堂之陣,整整之旗。有備無患,讓彼偷營。

一引一進,奇正相生。佯輸詐敗,反敗為功。

一引即進,轉進如風。進至七分,疾速停頓。

兵行詭計,嚴防後侵。前後左右,俱要留心。

進步莫遲,不直不遂。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忽上忽下,或順或逆。日光普照,不落邊際。

我進撃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將臨敵,無處不慎。任他圍繞,一齊並進。

斬將搴旗,霸王之真。太極至理,一言難盡。

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偽,妙理難尋。

太極拳體用

太極拳體

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

太極拳用(四言十六句)

拳之運動,惟柔與剛:

彼以剛來,我以柔往;

彼以柔來,全在稱量。以我手稱住人之手,如秤稱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遲速,或半路變換機勢。

剛中寓柔,與人不侔;

柔中寓剛,人所難防。

運用在心,不矜不張。

中有所主,無任猖狂。

隨機應變,終不驚慌!

太極拳纏絲法詩(四首)

作者:陳鑫

其一〈七言四句〉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

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其二〈七言四句〉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蒙。

其三〈七言四句〉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辟賴撕提。

理經叄昧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五言十八句〉

理境原無盡,端由結蟻誠。叄年不窺園,壹志並神凝。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

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有時引入勝,工欲罷不能。時習加黽勉,日上自蒸蒸。

一旦無障礙,恍然悟太空。

打穴歌(七言四句)

身似弓身勁似弦,穴如的兮手如箭。

按時發兮須忖正,千萬莫要與穴偏。

殺手歌(七言四句)

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併當心。

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

總論拳手內勁剛柔歌(七言十句)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其易;所難者工夫,猶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其理自現。」信然!

太極剛柔四言俚語(四言六句)

太極陰陽,有剛有柔;剛中寓柔,柔中寓剛;

剛柔相濟,運化無方。

太極用功七言俚語(七言二十八句)

「初收」轉圈自然好,

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前所轉圈猶嫌大,此圈轉來愈覺小。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人言此藝別有決,往往不肯對人表。

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打到老;

打到老時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

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

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

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

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闔在吾身。

循序漸進功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

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

此是拳中真正決,君試平心細思量。

詠太極拳五言俚語(五言四十六句)

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愆。

收來名為引,放出箭離弦(此二句,上句言引進落空,下句言乘機擊打。)。

虎豹深山踞,蛟龍飛潭淵(上句言靜,下句言動)。開合原無定(活潑潑地),屈伸勢相連(卻有一定)。

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為父母,摩盪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

乾坤如橐鑰,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復自始,一氣運弛張。

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與道為一)。太極拳中路,功夫最為先。循序無躐等,人盡自合天。

空談皆漲墨,實運是真詮。鳶飛上戾天,魚躍下人淵。上下皆真趣,主宰貴精研。

若問其中意,道理妙而玄。往來如晝夜,日月耀光圓。會得真妙訣,此即太極拳。

凡事都如此,不但在肘間。返真歸朴後,就是活神仙。隨在皆得我,太朴自神全(仍歸太極)。

卷十三陳譜:清末陳鑫太極拳論著(二)

太極拳經論

自古混沌之後,一畫初開,一陰陽而已。天地此陰陽,萬物亦此阻陽,唯聖人能葆此陰陽。以理御氣,以氣行理,施之於人倫日用之間,以至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而為天地之至人。

耍手亦是以理為主,以氣行之,其用功與聖賢同。但聖賢所行者全體,此不過全體中之一端耳!鳥足貴!

雖然,由一端以恆其功,亦未始不可以即一端以窺其全體。所以,平素要得以敬為主,臨場更得恭敬;平素要先養氣,臨場更要順氣而行。勿使有惰氣參,勿使有逆氣橫。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機趣橫生,妙理悉現,萬殊一本,豁然貫通焉!不亦快哉!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問: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而後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

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

神手復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太極拳權論

天地一大運動也。星辰日月垂象於天,雷雨風雲施澤於地,以及春夏秋冬遞運不已,一晝一夜循環無窮者,此天地之大運動也。

聖人一大運動也。區劃井田以養民生,興立學校以全民性,以及水旱、盜賊治理有方,鰥寡孤獨補助有法,此聖人之大運動也。

至於人之一身,獨無運動乎?秉天地元氣以生,萬物皆備於我;得聖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陰陽五行得於有生之初者,為一身運動之本。於是,苦心志、勞筋骨,使動靜相生,闔辟互見,以至進退存亡,極窮其變,此吾身自有之運動也。

向使海內外同胞,人人簡練揣摩,不惰躬修,萬象森森,顯呈法象;又能平心靜氣涵養功夫,令太極本體心領神會,豁然貫通,將見理明法備,受益無窮:在我精神強健,可久天年;在國則盜寇盪除,可守疆域。內外實用,兩不蹈空。熙熙皥皥,永慶昇平,豈不快哉!運動之為用,大矣哉!

雖然,猶有進,蓋有形之運動,未若無形運動之為愈;而無形之運動,猶不若不運動、自運動者之為神。運動至此,亦神乎運動矣!則其運動之功,既與聖人同體,又與天地合德。渾渾穆穆,全泯跡象。亦以吾身還吾心之太極焉已耳!亦即以吾心之太極,還太極之太極焉已耳!豈復別有作用哉!妙矣哉,太極之為太極也!神矣哉,太極之為太極也!

愚妄以臆見,聊書數語,以冠其端,殊令方家之一笑雲。

太極拳推原解

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蘊醸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

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樞在一心:

心主乎敬,又主乎靜;

能敬而靜,自葆虛靈;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百會中極,一體管鍵。

初學用功,先求伏應,

來脈轉關,一氣相生,

手眼為活,不可妄動。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直養無害,充塞天地,

配義與道,端由集義,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

輕如楊花,堅如金石,

虎威比猛,鷹揚比疾。

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

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中和元氣,隨意所之,

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變化猶龍,人莫能測,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內以修身,外以制敵。

臨時制宜,只因素裕。

不即不離,不沾不脫,

接骨斗筍,細心揣摩,

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太極拳著解

人之一身,心為主而宰乎肉,心者,謂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運動者,謂之氣。其氣,即陰陽五行也。然氣非理無以宰,而理非氣無以行,故理與氣不相離而相附,此太極根無極者然也。

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氣生於心。待其稍有知識,而理,氣在人心者,渾然無跡象。然心中或由內發,或由外感,而意思生也。

當其末生,渾渾混混,一無所有。及其將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陰陽之理存乎其中。順其自然之機,即心構形,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謂末發也。及其將發,而心中所構之形,呈之於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偏或正,全體身法無不俱備。當其末發,構形之時,看其意像什麼形,即以什麼命名。亦隨意拾取,初無成心。是即形命名之謂:著。而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如每著之中,必指其何者為陽?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中有陰?何者為陰中有陽?此言太滯,言之不勝其言;即能言,亦不無遺漏。是在學者細心揣摩,日久自捂。

前賢云: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舉一反三,在學之者;不可執泥,亦不可偏狃。

太極拳用說

五行生剋,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如兩人交手,敵以柔來者,屬陰,陰當以陽克之;屬水,水當以火克之。此當然之理勢也,人所易知者也。獨至於拳則不然。運用純是經中寓權,權不離經。

何言乎爾?彼以柔來者,是先以柔精聽(忖也)我如何答應,而後乘機擊我。我以剛應,是我正中其謀,愚莫甚也。問:該如何應答?彼以柔法聽我(以胳膊聽我,非以耳聽也),我以柔法聽彼,拳各有界,彼引我進,我只可至吾邊界,不可再進。再進則失勢。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者論之,非為常人說法也。即為大勇,亦為涉險。問:該如何處置?如彼引吾前進,未出吾界即變為剛,是彼懼我而變柔為剛,是不如我者也。我當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變態,我仍是以柔道之引進落空者擊之。如彼引我,已至吾界,是時正宜窺彼之機勢,視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機可乘,吾即以柔者忽變為剛擊之。此之為以剛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變其柔,交界之際強為支架,亦宜擊之。如彼引我至界,無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勁敵也,對手也。不可與之相持,吾當退守看吾門戶。先時我以柔進聽之者,至此吾仍以柔道聽之,漸轉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進。彼若不進,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遽進,誤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來,或中途忽以柔變為剛來,我但稱住其手,徐徐引之使進,且令其不得不進。至不得勢之時,彼之力盡矣,彼之智窮矣,彼之生機更迫促矣,是時,我之柔者忽變而為剛,並不費多力,一轉即克之矣。是時,彼豈不知孤軍深入難以取勝?然當是時,悔之不及,進不敢進,進亦敗;退不敢退,退亦敗;即不進不退,亦至於敗。蓋如士卒疲弊,輜重皆空,惟束手受縛,降服而已矣,何能為哉!擊人之妙,全在於此。此之謂以柔克剛,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剋之道也。

天一生水,水外陰而內陽,外柔而內剛,屬腎。其以柔進,如水之波流旋繞,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陽而內陰,外剛而內柔,在人屬心。水火有形而無質。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則有形有質矣。天五生土。水火勢均者不相下。言以火勝水者,以火之多於水者言之耳。彼以柔進忽變而為剛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陽質也。即水中之陽性因滋以成質者也。水與木本自一串,故柔變剛最易,以其形與質皆屬陽也。上言以火克水,蓋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內暗,陰性也。金,陰所成之質也。木,在人屬肝。金,在人屬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與火皆陰類也。所言以剛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質堅硬,心火一起,脾氣動也。怒氣發泄於外,有聲可聽,金為之也。脾氣動,則我之肝與腎無不與之俱動。雖曰以剛克柔,其原實是以柔克剛。蓋彼先柔而後剛,我是柔中寓剛,內文明而外柔順,故克之。若彼先以剛來,則制之又覺易易。何言之?如人來擊我,其勢甚猛,我則不與之硬頂,將肱與身與步一順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讓過彼之風頭,彼之銳氣直往前沖不顧左右,且彼向前之氣力,陡然轉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則以旁擊之,以我之順力,擊彼之橫而無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剛易,克柔難。

界限

何謂界限?凡分茅胙士,設官分職,以及動靜語默,莫不各有界限。一踰分,一失言,即過界。過界,即與人有干涉矣。

凡事如此,況拳乎?如人之行步,盡足可開二尺五寸,此免強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隨便行步,約不過尺一,二寸。上體之手,與下體之足趾齊,此即是界限。大約肐膊只展四,五分,內精只用一半,足步只開尺余。如此一身上下左右,循環周轉,無不如意。

蓋動不越界,如將士在本界內,山川地理,人情風俗,一一了亮於心。故進攻退守,綽有餘地。一入他人界里,處處更得小心防護,稍有不密,即萌失敗之機。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打拳原為保身之計。故打拳之時,如對敵人。長進愈快。然又恐啟人爭鬥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規矩,不言其用,至後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輕試。如不獲己,為保性命計,用之可也。

大約此拳是個人自耍之勢,徒手空運,非有敵人在其前後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數愈多愈好,根末固而枝葉榮。況衛生保命之道。莫善於此。

學者但先難可也,至於後獲,則當置之度外。不可以毫髮望效之念,中分吾專心致志之功。金針己渡,學者勉旃。

爭走要訣

兩人交手,各懷爭勝之心。彼此擠到十分九厘地位,只餘一厘,分勝負蜷在此一厘地位:彼先佔據,我既失敗;我先佔據。彼亦失敗。蓋得勢不得勢全繫於此,此兩人俱到山窮水盡也。

當此際者,該如之何?

曰:必先據上游。

問:如何據上游?

頂精《勁》領住中氣,手略提高,居於敵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勢。力貴迅即得勢。勢得則手一前送,破竹不難矣!

如兩人對弈,棋到局殘,勝負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先得之;又如兩國興兵,先奪其輜重糧草。此皆據上游監腦之法也!

故平素打拳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試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下令割斷神氣血脈。即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

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來脈轉關,顧可忽乎哉!

太極拳纏絲精論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世人不知,皆目為軟手,是一外面視之,皆跡象也。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際,剛柔並用,適得其中。非久於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蘊。

兩肩嚲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

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

太極拳發矇纏絲勁論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

或以為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

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肋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不旁視,以手在前者為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

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手十六目

一、較(較,是較量高低)

二、接(接,是兩人手相接也)

三、沾(沾,是手與手相沾,如「沾衣欲濕杏花雨」之沾)

四、粘(粘,如膠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離去)

五、因(因,是因人之來)

六、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七、連(連,是手與手相接連)

八、隨(隨,是隨人之勢以為進退)

九、引(引,是誘之使來,牽引使近於我)

十、進(進,是令人前進,不使逃去)

十一、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於地;又如葉落於地)

十二、空(空,宜讀去聲,人來欲擊我身,而落空虛之地)

十三、得(得,是我得機,得勢)

十四、打(打,是機勢可打,乘機打之)

十五、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遲,即不能打,機貴神速)

十六、斷(斷,是決斷,一涉猶疑,便失機會,過此不能打矣)

擖手三十六病

一、抽(抽,是進不得勢,知已將敗,欲抽回身)

二、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三、遮(遮,是以手遮人)

四、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五、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六、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來,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於自然,而欲冒然取勝)

七、躲閃(躲閃者,以身躲過人手,欲以閃賺跌人也)

八、侵凌(侵凌者,欲入人之界里而凌壓之也)

九、掣(如以刀斫物)

十、摟(摟者,以手摟人之身)

十一、冒(冒者,將手冒下去)

十二、搓(搓者,如兩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敵人也)

十三、欺壓(欺是洪人,壓是以我手強壓住人之手)

十四、掛(掛,是以手掌掛人,恐人擊我)

十五、離(離,是去人之身,恐人擊我)

十六、閃賺(閃賺者,是誆愚人而打之)

十七、撥(撥,是以我手硬撥人)

十八、推(推,是以手推過一旁)

十九、艱澀(艱澀,是手不熟成)

二十、生硬(生硬者,仗氣打人,帶生以求勝)

二十一、排(排,是排過一邊)

二十二、擋(擋,是不能引,以手硬擋)

二十三、挺(挺者,硬也)

二十四、霸(霸者,以力後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二十五、騰(騰,如以右手接入,而復以左手架住人之手,騰開右手,以擊敵人)

二十六、拿(拿,如背人之節以拿人)

二十七、直(直,是太直率,無綿纏曲折之意)

二十八、實(實,是質樸太老實,則被人欺)

二十九、勾(勾,是以腳勾取)

三十、挑(挑者,從下往上挑之)

三十一、朋(朋,以硬氣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氣接人之手)

三十二、抵(抵,是硬以力氣抵抗人)

三十三、滾(滾,恐已被傷,滾過一旁,又如圓物滾走)

三十四、跟頭棍子(跟頭棍是我捺小頭,彼以大頭打我)

三十五、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於人不防處偷打之)

三十六、心攤(心攤者,藝不能打人,心如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敗)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干處皆非成手。手到成時,無論何病,一切不犯,益以太和元氣,本無乖戾故也。然則葛手將如之何?亦曰:「人以手來,我以手引之使進,令其不得勢擊,是之謂走;走者,引之別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誘之使進;走者,人來我去,不與頂勢,是之謂走。然走之中,自帶引進之勁(功純者引之使進,不敢不進,進則我順人背而擒縱在我),此是拳中妙訣,非功久不能。

學拳須知

陳鑫

一、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二、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三、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云:「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人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大矣!

四、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五、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六、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規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七、學太極拳雖無大用處,然當今之世,列強爭雄,若無武藝,何以保存?惟取是書演而習之,於陸軍步伐止齊之法,不無小補。我國苟人人演習,或遇交手仗,敵雖強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國體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芻蕘之言棄之。

八、學太極拳不可藉以為盜竊搶奪之資。如藉以搶奪,是天奪之魄,鬼神弗佑,而況人乎?天下孰能容之!

九、學太極拳不可凌厲欺壓人。一凌厲欺壓,即犯眾怒,罪之魁也!

卷十四附錄:太極拳譜序跋等文獻

手寫自藏本太極拳譜題記

李亦畲

此卷予手訂三本:啟軒第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

前數條諸公講論精細,殆無餘蘊;後又參以鄙見,反覆說來,惟恐講之不明,言之不盡。然非口授入門,雖終日誦之,不能有裨益也。

光緒辛巳年

亦畲手訂

王宗岳太極拳譜跋

李亦畲

此譜得於舞陽縣鹽店。兼積諸家講論,並參鄙見,有者甚屬寥寥,間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輕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緒辛巳年中秋念三日

亦畲氏書

太極拳小序

李亦畲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余年來,僅得皮毛。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子訣」,以識不忘所學雲。

光緒辛巳年中秋念六日

亦畲氏謹識

廉讓堂本太極拳譜序

李福蔭

太極拳獨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細審此譜,可以知之矣。?云:

「腹鬆氣斂,心靜神舒」,無不合乎養生之道,衛生之理;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是將己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穩立之理也。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是己之支點只要一個槓桿之理也。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兩手支撐,一氣貫串,以意運氣,以氣運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是全身練成一個氣球,使富有彈性而易轉動之理也。

「不丟不頂,隨屈就伸,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是利用彼力之慣性,而使失平衡之理也。

「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屈中求直,蓄而後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則彈性之理,而又動能與勢能之理也。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力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剛不動聲色,既合乎科學之理,而又洽乎謙遜之道。

由此觀之,太極拳者,系本科學之理練己身,並于謙遜之中勝敵人,精微奧妙有如此者,其為世人所推崇,豈偶然哉。練之熟,則可以健其身;練之精,則可以通其神。惟練之熟則甚易,而練之精,則甚難耳。

先伯祖亦畬公,從武太祖舅父禹襄公習此技。先祖啟軒公亦從之學,曆數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先嚴獻南公,先叔信甫公,均得家傳,日日練之,至老不懈。惟我家素以誦讀為業,總未以此問世。然遠近知音者,亦大有人在。求拜門下者甚眾。本邑郝和,清河葛福來,均從先伯祖學。南宮馬靜波,清河葛順成,均從先祖學。

光緒戊戍,西林岑旭階太守,來守此邦,延先嚴、先叔授渠諸公子。時福蔭年方七歲,亦從學焉。福蔭除受家訓外,更受教於師伯郝和。年稍長,求學異地,未能專心於此,以致無所成就,至以為憾!

近年來,習此術者甚眾,於是向吾家討秘本者有之;向福蔭請教益者有之。外間抄本過多,文字間略有不同,因生疑竇,就吾質正者亦有之。各方求知之切,竊自欣慰。

細檢家藏各本,文字間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後,或此多而彼少。緣先祖精求斯技,歷四十年,輯本非只一冊,著述屢有刪改。外間鈔本因時間之不同,自難一致耳!先伯祖最後親筆工楷手鈔共三本:一交先祖啟軒公,現已殘缺,一交門人郝和,現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現存十一叔父遜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於先伯祖屢次自編原稿,則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遜之公所珍藏。

今擇其詳盡者,釐定次第,原文之中未敢增改一字,以福蔭之功夫未到,不感妄加解說也。願世之好者,悉心研究,發揚而光大,甚幸!甚幸!

甲戌臘月廿四日

永年李福蔭敘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武萊緒

先王父諱河清,姓武氏,字禹襄,號廉泉,永年人。性孝友,尚俠義。廩貢生,候選訓導。兄弟三人:長澄清,咸豐壬子進士,河南舞陽縣知縣;次汝清,道光庚子進士,刑部員外郎;瞻材亮跡,並聲於時,先王父其季也。

先王父博覽書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而獨擯絕於有司,未能以科名顯。然以才幹志行,為當道所器重。咸豐間,呂文節公賢基,肅書幣邀贊戎機,以母老辭;尚書毛公昶熙、巡撫鄭公元善,又皆禮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闈,下課子孫,究心太極拳術為事。

初,道光間,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有精斯術者,急欲往學。惟時設帳京師,往返不便,使里人楊福先往學焉。

嗣後,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陳家溝,又訪趙堡鎮陳清萍。清萍亦精是術者。研究月余,奧妙盡得。返里後,精益求精,遂神乎其技矣!嘗持一桿舞之,多人圍繞以水潑之,而身無濕跡。

太極拳自武當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率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極拳解、十三總勢說略;複本心得,闡出四字訣。使其中奧妙不難推求,誠是技之聖者也!

有子五人:用康,郡庠生,候選府經歷;用懌,同治壬戌舉人;用咸,縣學生,候選鴻臚寺序班;用昭,縣學生,用極,國學生。孫十五人。次孫延緒(一八五七~一九一六),光緒壬辰翰林,出宰湖北。多攻文學,未深習是術。得其術者,惟李王姑之子經綸、承綸兄弟也。

孫萊緒謹述

太極拳圖說自序

陳鑫

古人云: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莫為之後,雖盛而弗傳。此傳與受之兩相資者也。我陳氏自陳國支流山左派,衍河南始於河內而卜居,繼於蘇封而定宅。

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傳十三世,至我曾祖諱公兆,文兼武備。再傳至我祖諱有恆,與我叔祖諱有本。我叔祖學業湛深,屢薦未中,終成廩貢;技藝精美,出類拔萃,天下智勇未有尚之者也!於是以拳術傳之我先大人諱仲甡,與我先叔大人諱季甡。

我先大人與我先叔大人同乳而生,兄弟齊名,終身無怠,詣臻神化。倘非有先達傳之於前,雖有後生,安能述之於後也!

我先大人名我先兄諱垚習武,命愚習文。習武者武有可觀,習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恃側,耳聞目見。熏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斑;雖未通法華三昧,而於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餘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傳述於後,不且又加一辜哉!

愚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所以課讀餘暇,急力顯微闡幽,纖細畢陳。自光緒戊申,以至民國己未,十有二年,其書始成。又急繕寫簡冊,雖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說中所言,吾不知於前人立法之意有合萬一否?而要於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沒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傳,至我身而斷絕也!愚無學問,語言之間不能道以風雅,而第以淺言俗語聊寫大意。人苟不以齋東野語唾而棄之,則由升堂以至入室,上可為國家御賊寇,下可為筋骨強精神。庶寶塔圓光世世相傳於弗替,豈不善哉!是書傳之於家則可,傳之於世,恐貽方家之一笑。

民國八年歲次己未九月九日書於木樂店訓蒙學舍陳鑫序

陳氏家乘·陳奏庭傳

陳鑫輯

陳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極拳。往山西訪友,見兩童子扳跌,傍有二老叟觀,公亦觀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與之扳跌。童子遂摟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氣海者。將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見,天亦晚,公悵然而歸。

公與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

公際亂世,掃蕩群氛,不可勝記。然皆散亡,只遺長短句一首,其詞云:

「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習練常見毛病與糾正
國粹太極功法小釋
我們再來聊聊「太極圖」帶給我們的~啟示~
[轉] 《王宗岳版太極拳論》完整版詳解
再評大清帝國的奠基者皇太極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