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瓷等工藝製品中所見的月梅紋(一)

一、引言

梅花,不以凌雪獨放而驕傲,也不為早傳春訊而欣喜。它之所以先春而發,是因為畏懼群芳的妒嫉,但卻又無鶯蝶依戀。這就顯示出一種矛盾糾結,難以排解的心理。這是北宋梅堯臣(1002~1060年)《梅花》詩中所表現一種高蹈避世與仕途功名之間的矛盾心理。

01延祐六年(1319年)墓出土彩繪月梅紋龜首盒蓋

古代詠梅詩詞中,早者以南朝鮑照(約414~466年)《梅花落》,南朝何遜(?~518年)《詠早梅》,北朝庾信(513~581年)《梅花》等較著名。

02青白釉月梅紋印花碗

真正寫出梅的品格清高不群和淡泊幽遠情趣的是宋代林逋。林逋(967~1028年),錢塘(浙江杭州)人,字君復,死後,宋仁宗謚「和靖先生」。《宋史·隱逸傳》謂他性情「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年青時遊歷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其終身不仕不婚,喜歡種梅養鶴,人稱其「梅妻鶴子」。長於五七言律詩,亦工書畫。

03「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紋盞」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04「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盞」

這是林逋《山園小梅》詩,是其代表作。林逋《瑞鷓鴣》詞中也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描寫梅花最著名的詩句,「疏影」一聯成為詠梅名句,「疏影」、「暗香」寫出了梅花高潔閑靜的品性,神清骨秀的風韻。明人李日華《紫桃軒雜綴》曰:此聯繫點化五代南唐江為詩「竹影橫斜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有點鐵成金之妙,遂成千古絕調。古人以為深得梅花之魂,壓倒齊已(姓胡名得生,出家為僧,存詩十卷於《全唐詩》)《早梅》詩。南宋詞人姜白石用這兩個詞作為自度曲的詞牌,專詠梅花,影響深遠。詩(詞)人詠梅詩中多見「疏影」、「暗香」,如王安石(1021~1086年)《梅花》「牆角數枝梅……為有暗香來。」范成大(1126~1193年)《古梅》「……只消疏影兩三枝。」吳師孟《蠟梅香》「噴清香暗度……」強至《漁家傲》「雪月照梅溪畔路,幽姿背立無言語。冷浸瘦枝清淺處……香暗度……」蘇軾《定風波》「月和疏影上東牆。」蘇軾《阮郎歸·梅詞》「暗香浮動月黃昏」等。因此,月梅紋在宋元時期成為特色獨具的工藝美術品裝飾題材,不斷出現在陶瓷、金屬、漆器工藝製品上。這一題材正是宋元文獻中常見的「梅梢月」,如元楊弘道有詞調等《梅梢月》,元商挺小令《天凈沙》有以「梅梢月」為題者等。「梅梢月」一詞更是頻頻活躍於元曲,如景元唐《上小樓·容情》:「欲黃昏梅梢月明」,無名氏《塞鴻秋》:「喜他時似喜梅梢月」等。宋宣和式古琴上亦見有「梅梢月」款,《西麓堂琴統》卷十一中見琴曲《梅梢月》譜,解題稱:「逋仙結廬孤山,中夜吟倚小窗,見梅月爭凈,逐有此曲。當與暗香疏影之句同作金聲也。」更是明指出「梅梢月」取意自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名句(揚之水:《宋元金銀酒器中的盤盞散盞與屈卮》,《收藏家》2008年2期58頁。)。

05「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盤」

「竹影橫斜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寫的是「枝頭月」,可以是竹、桂。林逋《霜天曉角》詞中有:「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說的是枝或枝梢月。江西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明天順青花「枝頭月」梅瓶(賴金明:《江西省博物館藏瓷梅瓶》(下),《收藏家》2008年1期39頁圖16。),畫面為松、竹、梅,表現的有「梅梢月」、「松頭月」等。06「元影青月映梅枝紋盤」

06「元影青月映梅枝紋盤」

二、瓷器上的月梅紋裝飾

1、紀年瓷器

紀年墓出土的月梅紋瓷器有:江西瑞昌縣武蛟鄉李洋湖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墓,出土青白釉剔花罐1件,高6.6、口徑8、足徑6.7㎝,直口,短頸,鼓腹,假圈足稍凹,薄胎,質細潤,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閃黃,細開片,外底露胎土紅色。外腹剔刻折枝梅花一枝,枝稍旁有月紋。該墓還同時出土一件青白瓷剔花盒蓋,高2.7、口徑8.7㎝,平頂,蓋面剔刻折枝梅花及新月紋,蓋面施青白釉,開細片,蓋內露胎。從器形、胎質、釉色上分析,應為江西白舍窯產品,尤以剔花折枝梅花和新月圖案裝飾的盒蓋更為明顯(劉禮純、周春香:《瑞昌發現兩座南宋紀年墓》,《江西文物》1989年2期38-39頁。劉禮純、周春香:《江西瑞昌發現南宋紀年墓》,《考古》1991年1期92-94頁。)。

07「元代吉州窯剔花白瓷蓋盒」

1971年江西永豐縣稜溪元延祐六年(1319年)陳氏墓出土一件彩繪月梅紋龜首盒蓋(圖1),高2.1-2.2、口徑6.2-6.4、面徑5㎝,呈扁圓形,造形特殊,邊置龜首系中空可穿繩(楊後禮:《江西永豐縣元代延祐六年墓》,《文物》1987年7期85-87頁及圖三、四。馬自樹主編:《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三級品》9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08元代青白釉月下影梅紋罐

1998年北京海淀區頤和園內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耶律鑄墓出土一件青白釉月梅紋印花碗(圖2)(馬希桂主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61頁圖26,北京出版社2004年。),高3.7、口徑13、足徑3.2㎝,敞口,斜壁,平足內凹微外撇,碗內有一周回紋印花,一周回紋印花內飾月梅圖案,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閃淡青,厚釉處深綠。

09「元代吉州窯米黃釉月梅紋瓶」

2、無確切紀年者

宋元工藝品中,表現「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瓷器(出土或傳世)不時能見,各書所刊這類「月映梅疏」器皿時代多集中在南宋至元代,明代僅見數例。同一書本上,同一式器物,同一釉色,同樣的工藝,相同的紋飾,一被定為南宋,一定為元代。筆者頓生疑竇。如圖3「元青白釉月映梅枝紋盞」(圖見廣州博物館:《中國歷代茶具》,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年。)高4.5、口徑11、底徑3.7㎝,芒口方直,折腹下斂至底,卧足,施青白釉,外底足無釉,內剔刻月映梅疏紋,梅枝疏影斜橫,彎雲高掛。圖4「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盞」(圖見廣州博物館:《中國歷代茶具》,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年。),高4.4、口徑11.4、底徑4㎝,芒口方唇,斜腹,平底露胎,器施青白釉,釉面開細片,內剔刻圖案與上圖相似。這隻能說他們掌握的關於該類紋飾材料的實物太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推理,其中很多見解不能取得共識,而且這種推理又時有不小的偏差。這即是僅以風格、造型推測的局限性,因此會出現錯誤的結論。

10-1元代黃釉褐彩月梅紋碗.

筆者經查閱眾多資料,結合紀年材料考證後認為,以上2件芒口月梅碗應為同一時期、同一窯場的產品。很可能是江西白舍窯南宋晚期產品。詳證後述。

10-2元代黃釉褐彩月梅紋碗

另外,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南宋影青月映梅枝紋盤」(圖5)(圖見石守謙:《寫實與繪畫的宋元時代文飾》,《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6卷4期總64期。)尺寸不詳,採用露胎貼花手法,將梅枝順著盤的左緣作弧度呈現,上面的彎月則以較小的反方向弧線與之對應,右上方有一與之對稱的奇石景觀,盤內暗線刻梅花枝葉。英國大衛德氏藏「元影青月映梅枝紋盤」(圖6)(圖見石守謙:《寫實與繪畫的宋元時代文飾》,《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6卷4期總64期。)尺寸不詳,與上圖裝飾手法相同,水中倒影為刻劃紋。國內也見收藏一件「元青釉露胎堆塑月映梅枝紋盤」(《藝術與投資》編輯部:《龍泉青瓷的特徵和鑒定》,《藝術與投資》2006年4期40頁彩圖。),高3.5、口徑17、底徑5㎝,淺腹,圈足矮小,開五花口,亦應為同一時代之作品。這些形制都為元代流行樣式,無疑為元代產品,具體窯口應為龍泉窯。美國著名收藏家邁倫·福爾克收藏一件青白釉剔花月梅紋粉盒(圖7),卡爾·申佩也藏有一件尺寸略小的這種盒(蘇玫瑰:《福爾克藏品中的中國早期白瓷》,《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44-445頁圖27,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蘇玫瑰定為「元代吉州窯剔花白瓷蓋盒」,又認為是剪紙貼花工藝形成。

11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

天津市藝木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卵白釉月下影梅紋罐(圖8)(圖見天津市藝木博物館:《天津市藝木博物館藏瓷》圖64,文物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93年。),高22.5、口徑16、底徑15㎝,直口,鼓腹,腹部飾堆貼枝梅。這類堆貼梅枝紋飾的元代卵白釉產品江西省博物館收藏2件,一為帶座瓶,一為雙耳瓶,均為肩腹貼塑枝梅(吳志紅、范鳳妹:《介紹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中國陶瓷》1982年增刊「古陶瓷研究專輯」圖版柒十八、二十。)。以上均為典型元瓷風格,為景德鎮樞府窯產品。1980年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2件印花斗笠碗,芒口,淺圈足滿釉,內壁口沿印回紋一周,飾梅花一枝,花上一側印彎月(肖發標:《景德鎮樞府窯作品集》110頁,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12-1元青花月梅紋高足碗

江西省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吉州窯米黃釉月梅紋瓶」(圖9),為新建縣收集,寬沿平口,凸唇,腹下鼓,圈足外撇,腹部剔刻枝梅,左上方刻一爿鵝眉月(彭適凡主編:《中國古陶瓷》145頁,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4年。)。被誤為是元代吉州窯瓷器產品。筆者認為它亦屬白舍窯產品,釉色米黃開片屬半生燒所至,年代亦為南宋末至元代。

12-2元青花月梅紋高足碗

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黃釉褐彩月梅紋碗(圖10)(圖於馬希桂主編:《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87頁圖60,北京出版社,2004年。),高5.7、口徑13.8㎝,1974年北京懷柔縣出土,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外撇,陶胎灰色、鬆軟、輕薄,施黃色低溫釉半透明,有開片,外施半釉。內飾褐彩月梅圖,彎月下三梅枝疏影橫斜,內底見三支釘痕,應為支釘疊燒,為北方產品特徵,似本地產品。

13元青花月梅紋高足碗

1962年江蘇丹徒縣大路公社照臨大隊元代窖藏出土5件青花月梅紋高足杯(圖11)(圖見汪慶正主編:《中國陶瓷全集·第11卷·元》(下)178頁圖一202,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高9-9.5、口徑11.2㎝,杯身為半球形,接以竹節喇叭形高足。杯外壁均飾簡法的日梅紋,杯心花飾則有不同,2件繪「火焰」、2件繪「射干」、1件繪「梅花」。胎色白,表面泛黃,內外施釉,圈足內無釉,釉色青白瑩澈、白里泛青,青花色彩濃重。畫面簡潔生動,一枝梅,一枝松,一彎月,猶如一幅水墨畫(史寶珍:《青花瓷高足杯》,《鎮江文物精華》141-142頁,黃山書社,1997年。)。《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元明清釉下彩》一書也見1件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耿寶昌主編:《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元明清釉下彩》26頁圖5,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高7、口徑8.8、底徑3.5㎝,與丹徒出土高足杯形制相同。

14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

1972年河北定興縣南關元代窖藏出土一件青花月梅紋高足碗(圖12)(黑白圖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興元代窖藏文物》,《文物》1986年1期;彩圖見帥茨平:《中國宋元瓷器鑒賞圖錄(下)》371頁,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高10、口徑12.2、足徑4.5㎝,敞口,斜直壁,尖底,竹節狀高足,器壁薄、迎光半透明,足底削邊處露胎,施白釉。碗內口沿繪兩道弦紋,一側繪一枝梅花,一側繪一鉤彎月,碗底為六圓點。類似的青花月梅紋高足碗殘件江蘇南京建築工地亦見出土(圖13)(李廣寧:《古瓷片收藏及值質評估》286頁,知識出版社,2002年。),碗內心紋飾為梅花,高足未飾弦紋。可知這類青花月梅紋高足碗當時在國內的流通還是很多的。東部ヅャワ·トウバソ沖海揚リ遺品中見元青花月梅紋高足杯(圖14)(圖見坂井隆夫:《遺品に基づく貿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國陶磁》36頁圖67,京部書院,1989年。),高8.7、口徑8.3㎝,紋飾雖與以上青花高足杯相近,造型卻不盡相同。

15月梅紋瓷罐

1979年江蘇鎮江跑馬山宋墓曾出土月梅紋瓷罐(圖15)、月梅紋瓷盒(圖16),瓷罐高6.6、口徑7.2、足徑6.2㎝,直口,圓腹,假圈足,底微凹,胎薄且輕,通體施釉,釉色閃乳黃,開蟹爪狀紋,肩中上部剔刻帶葉梅花和新月;瓷盒通高6.4、口徑10.3、足徑5.4㎝,扁圓形,肩部至底漸收,假圈足,底微凹,盒有子口,口沿鑲銀,胎輕薄,白中透黃,外施滿釉,釉閃乳黃,開細片,底部露胎,蓋面剔刻帶葉梅花和雲月圖案(鎮江市博物館:《鎮江宋墓》,《文物資料叢刊》第10輯168頁,文物出版社,1987年。)。發掘者認為此罐與盒是吉州窯仿定產品。筆者則認為:1978年江西清江出土了被定名為宋「吉州窯影青剔梅花罐」(圖見《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以及上述瑞昌南宋墓及鎮江宋墓所出月梅紋瓷器均為白舍窯產品,年代為南宋晚期,即景定二年(1261年)前後一段時間。因此,現藏上海博物館的被定為宋代吉州窯的青白釉剔花梅紋粉盒(圖17)(圖見余家棟:《中國古陶瓷標本·江西吉州窯》75頁圖134,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廣東省博物館藏被定為南宋吉州窯的青白釉剔梅花月影罐(宋良璧:《廣東省博物館藏吉州窯瓷器》,《收藏家》1999年2期34頁。)、《吉州窯瓷鑒定與鑒賞》中的元代吉州窯青白釉剔花梅紋荷葉蓋罐(圖18)(圖見劉楊、趙榮華:《吉州窯瓷鑒定與鑒賞》163頁彩圖91,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中國名窯地圖》中的「元吉州窯刻花蓋罐和元吉州窯刻花盒」(圖19)(馬騁、李劍敏:《中國名窯地圖》87頁,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以及美國福爾克藏元代吉州窯剔花白釉月梅紋蓋盒等,均應為白舍窯南宋晚期至元代的產品。

16-1月梅紋瓷盒

1987年揚州市石塔西路出土一對元青花月梅紋蒜頭瓶(圖20))(揚州博物館等:《揚州古陶瓷》圖100,文物出版社,1996年。),高15.8、口徑2.5㎝,直八瓣蒜頭形口,頸部瘦長,溜肩,圓腹,圈足稍外撇,頸部接胎,外壁有一周圓棱,灰胎略泛黃,器身繪多層青花紋飾,蒜頭上繪蓮瓣,肩部繪一周卷草紋,腹部繪折枝梅花和彎月,青花發色濃重,鐵鏽明顯,通體施青白釉,圈足內無釉。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收藏。另外,廣東省博物館也藏有一件元青花月梅紋蒜頭瓶(葉佩蘭:《元代瓷器》38頁圖5,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高15㎝,器型基本相同,組合紋飾稍異。

16-2月梅紋瓷盒

另外江西南豐窯亦見粉青釉、青白釉月梅紋盞出土,圖21為南豐白舍鎮瓦子山堆積T1(南宋晚期)出土,高4.4、口徑11.2、足徑3.6㎝,敞口,頸部內折一周,斜腹,圈足,施淡青釉,細片密布,外僅施半釉,口沿施一周紫褐色釉,內壁剔刻新月和梅枝(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等:《江西南豐白舍窯調查紀實》,《考古》1985年3期225頁。)。這是該窯裝飾風格獨具的產品,這類月梅盞殘片共出土8件,有6件呈「百圾碎」狀,開片細窯,紋絲均勻。如一件月梅盞,青白釉面呈「百圾碎」狀,而口沿一周褐釉卻不見開片,可見釉料質地與開片的行成直接相關(陳定榮:《試論南豐白舍窯》,《江西歷史文物》1985年1期85頁。)。白舍窯月梅紋盞的器形、紋飾與吉州窯相同,而釉色、工藝又不同。其紋飾圖案與剔刻技法卻與圖3、4如出一撤,但器形和裝燒工藝不同。不過白舍窯也見芒口覆燒青白瓷產品出土,只是尚未採集到芒口月梅紋碗盞標本。因此,圖3、4青白釉月梅紋盞有可能是白舍窯產品,年代應為南宋晚期。月梅紋裝飾工藝不僅有剔刻、堆貼,還有模印。如景德鎮窯南宋青白釉盒蓋(徐長青:《景德鎮湖田窯作品集》63頁下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中央印梅花一枝,上掛一彎新月,下面水波中又倒映出彎月,更顯意境無窮。

16-3月梅紋瓷盒線圖

景德鎮湖田窯址H1(一組房屋建築遺棄,可能興廢於南宋至元初)1999年發掘出土一件青白釉月梅紋盒蓋,高2.1、口徑7.6㎝,方唇,弧頂,蓋面印水波倒映月詠梅圖。還採集到一件明代青花月影梅紋碗(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湖田窯址H區發掘簡報》,《考古》2000年12期73-88頁及圖版柒1。)。

17青白釉剔花梅紋粉盒

景德鎮麗陽鄉元、明窯址2005年出土了紫金釉月梅紋青花碗殘件(圖22)(華國榮等:《景德鎮麗陽鄉元、明瓷窯址考古發掘》,《200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162-172頁,文物出版社,2006年。),外施紫金釉,圈足內底施白釉,足牆底無釉。

スヲウュシ(セしベス)島出土一件明正統青花高士月梅紋碗(圖23)(圖見坂井隆夫:《遺品に基づく貿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國陶磁》67頁圖126,京部書院,1989年。),高7.8、口徑16㎝,外壁為高士隱棲圖,內底雙圈內繪月梅紋飾。

18青白釉剔花梅紋荷葉蓋罐

《遺品に基づく貿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國陶磁》一書中還見明弘治青花月梅紋柑子口瓶(圖24)(圖見坂井隆夫:《遺品に基づく貿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國陶磁》55頁圖99,京部書院,1989年。),高10.8㎝,彎月於瓶頂的柑子口上,梅枝繪製較前期細緻,有梅開春即帶來希望,是喜氣,與前期(元青花月梅紋蒜頭瓶)月梅紋已大不相同。

19「元吉州窯刻花蓋罐和元吉州窯刻花盒」

吉州窯黑釉褐彩月梅紋碗較常見,但部分被誤識為花草紋飾。尚有剪紙貼花月梅紋碗(圖25)(劉楊、趙榮華:《吉州窯瓷鑒定與鑒賞》132頁彩圖47,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但較少見。吉州窯還見一種剪紙剔刻彩繪枝梅瓶,僅梅枝為剔刻,花瓣是剪紙漏花,與月梅紋飾不同,這裡暫不討論。黑釉褐彩月梅紋碗、剪紙貼花月梅紋碗的具體時代,仍比較模糊,一般定為南宋或宋。因為兩宋時期紀年墓黑釉瓷資料仍甚缺乏,吉州窯黑釉瓷的分期斷代仍比較困難,更準確的分期還有待今後新的資料來充實和更正(余家棟:《試論吉州窯》,《江西歷史文物》1982年3期45頁。)。

20元青花月梅紋蒜頭瓶

據文載(陳定榮:《元代青花瓷造型裝飾溯源》,《江西文物》1990年2期34、38頁及圖五之1。):高安元瓷中出土有月梅紋釉里紅高足轉杯,還有梅月紋青花高足杯。查《高安縣發現一批元代窖藏瓷器》載:1980年11月29日在高安縣元窖藏出土青花高足杯9件,3件杯外壁畫松、竹、梅,其餘為纏枝菊;釉里紅高足轉杯2件,一件通高12.8、口徑10.4、足高5.8㎝,器內印梅花和纏枝菊紋,另一件器內無紋,器外飾折枝菊花(劉裕黑、熊琳:《高安縣發現一批元代窖藏瓷器》,《江西歷史文物》1981年4期16~22頁。)。原文未提到月梅紋,不知是否為月梅紋飾。

21-1青白釉月梅紋盞

以上月梅紋瓷器均無紀年可資證實,出土物多參照同出物時代特徵而定年代。而且部分窯口歸屬問題不明。

21-2青白釉月梅紋盞


推薦閱讀:

常用玻璃鋼工藝的特點比較-復材在線
鎖綉:最古老的刺繡工藝,你還能認出蒼老的它嗎?
服裝工藝中粘合襯的選擇與使用
行將消失的行當:藍印花布漿染工藝

TAG:陶瓷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