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禪初級班講座(下編 禪修要義)第四章》達照法師

第四章 凈修三業

無論是大乘佛法的哪個宗派,在修證次第裡面,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先培養修行人的福慧作為修行基礎,即所謂的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門裡常將修行比作入山尋寶,路費和地圖就是尋寶人的必備物品。資糧位就是攢修行的路費,以培植福德為主;加行位就是找到修行的路線,以培植智慧為主,凈修三業就是屬於這樣的修行。

我們皈依了三寶,認識到學佛的好處以後,雖然也親近了善知識,發了菩提心,但身上還有很多世俗的粗劣毛病和錯誤知見,並不能一下就改正過來,所以還不是修行的法器,不能受菩提大法。

這就如同一個流浪漢參軍以後,並不能馬上接受軍事訓練一樣,必須先讓他參加新兵訓練,練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從命令聽指揮了,才能再教給他如何打搶、如何放炮和軍事原理,否則他一點規矩都沒有,拿著槍炮亂打,就會害人害己。

所以我們皈依以後,首先就要通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來凈化身口意三業,把身口意調節為能夠承受菩提妙果的法器,這就叫凈修三業。三業就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也就是全部身心的行為和認識,凈修三業是實修的起點。我們看永嘉大師的原文。

一、總綱

貪、瞋、邪見意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業,殺、盜、淫身業。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凈修三業,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

永嘉大師在總綱里明確地告訴我們凈修三業的內容,和必須凈修三業的原因。三業分為身、口、意三類,具體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貪、嗔、邪見是意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是口業,殺、盜、淫這是身業,共十種,合稱十不善業。

既然我們能做不善業,當然也能做善業,這樣才有修行改正的可能。惡的反面就是善,所以不貪、不嗔、不痴、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殺、不盜、不淫就是十善業。

那我們為什麼要凈修三業呢?直接念佛把業消了不也可以嗎?其實業是一種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消不了的,無論我們三業是善、是惡,必定會感到相應的果,我們能消的是業障,而不是業。

這個業障和業是什麼關係呢?業是行為,而業障是業對身心所產生的影響。比如我們現在被人欺負時,會很難過,覺得很委屈,同時對他人會產生嗔恨,這個業就對我們起障礙了;但我們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後呢,雖然還看不清因果,卻知道被人欺負不是沒有原因的,即使心裡難過,也不會再恨別人,業的障礙力就小了很多;我們如果開悟證果了,就能清楚地看到對方欺負我,是因為我以前欺負過他,現在正好就還清了,借這個機會還能度化他,內心不但不會難過,還會很高興,這個業全部轉為功德了,那就完全障礙不住我們了。

我們拜佛、誦經之所以都能夠消業,是因為任何業的出現都是需要因緣齊備的,我們通過修行使心地發生改變時,就把因緣改變了,因緣不俱足了,本來該出現的惡業就不會出現了。其實是我們內心發生了轉變,業障自然就消除掉了,但哪天因緣俱足了這個業還會出現。現在好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到處亂拜、亂求,其實好好修行就可以免除災難,佛法是唯一能改善心地的妙藥,如果不學佛法不修行,我們如何能把貪嗔痴的習氣轉變過來?又如何能夠消業呢?所以修行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凈修三業。大道就是解脫道、菩提道,如果我們想承受大法,必須先清凈身口意三業,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四威儀就是行住坐卧,平常我們三業不凈,行住坐卧沒有規矩,很不威儀,三業清凈之後,日常的行為中自然就會透露出威儀來,這樣就能逐漸地進入正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對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平常的所有行為都是根塵相對,都能做到隨緣了達,不執著,不糊塗,善惡分明,卻不起煩惱,再進一步就是境智雙寂,冥乎妙旨,境就是外緣、所觀,智是內在的主觀思想、能觀,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環境都能夠不干擾我們,能所雙亡,根塵脫落,就能冥乎妙旨,和大道的妙旨於冥冥之中相合了。

所以佛教勸我們與人為善,做好事,這只是修行的基礎,並不是佛教的全部內容。如果我們不從身口意三業下手,一開始就想修玄妙的佛法,比如止觀、禪宗等等法門,那是絕對修不出名堂來的,因為我們還不是法器。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修行一開始,就要從身口意下手,身口意就是生命所能展現的全部。我們先要檢查一下這個生命是不是法器,哪裡還存在問題就要去修正過來,讓身口意清凈下來,身不妄行、口不妄言、不起妄念。三業當中,以身業為最容易下手,意業最難。在本章的內容里,永嘉大師從資糧位和加行位,即如何凈修(行入)、為何要凈修(理入)這兩方面,詳細地告訴我們凈修三業的要點和原因,從而使學人從外在的行為和內心的意識上都得到巨大的轉變,徹底洗心革面,這樣才能打好修行解脫大法的基礎。

二、凈修身業

云何凈修身業,什麼叫凈修身業呢?殺生、偷盜、邪淫是必須要身根的參與才可以造作的罪業,所以這三者成為身業,凈修就是要把這些罪業改正過來,讓身根清凈下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而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凈修身業。

第一、不殺生

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檢攝三愆,無令漏失。慈悲撫育,不傷物命,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蠢動蜎飛,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方便救度,皆令解脫。這是資糧位不殺生的修行要點,告訴我們在行為上具體如何去做,才能達到佛門不殺生的要求。

首先我們要內心很警覺,行住坐卧之中都要觀察自己、檢點自己、攝持自己,不要讓自己身犯三愆。三愆就是殺、盜、淫。當然如果我們連起心動念都能攝持住就更好了,所以廣義上講,身口意三業也稱為三愆。

無令漏失,不要讓自己糊裡糊塗地做事情,那樣行為上就容易有漏失,漏是煩惱,行為上妄作既讓自己煩惱,也讓眾生煩惱,德行就失去了,所以叫漏失。內心要很慈悲,撫愛、保護一切萬物,不傷害他們的性命。這個物包括了有情和無情,有情眾生我們不能去傷害,無情的眾生也不能隨意傷害,比如青草、鮮花,我們不能隨便去踩、去拔,讓它們無辜地死掉,甚至鍋碗瓢盆,也不能隨意就去摔。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這樣去做,就說明你內心有嗔恨、殺意,但你沒有深自思惟,就察覺不到。有人一生氣,拿起東西就摔,嚴格來說這也算殺生的,所以戒律是很有層次的,想做到真正的不殺生,就必須把內心的嗔恨去除乾淨,這樣才能算殺業清凈。

比丘戒里有個草系比丘的故事,有一群賊搶劫出家人的衣服,怕出家人去告官,就把他們用草捆起來,出家人受了不壞生種的殺戒,持得很精嚴,不敢把草弄斷,就一直被困在那兒,後來一個國王路過那兒,把草解開才救了他們。這些出家人就被稱為草系比丘。

那這麼一講,我們是不是連飯、菜都不能吃了?當然不是,這就要說到不殺生這條戒的精神實質了。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有情眾生有痛感,我們抓它、殺它的時候,它會跑、會躲閃、會哀求、會嗔恨,因此將來也會來殺我們,那就冤冤相報無時了了,誰都走不出輪迴去。而植物沒有痛覺、感情,因此稱為無情,如果我們連植物都不吃,那就把自己害死了,這也是殺生,所以可以吃植物,但不能驕奢,不能隨意去浪費、糟蹋糧食,隨意去砍伐森林樹木,這種行為同樣是要遭報應的。現在的環境問題不就是這麼造成的嗎?

只要我們內心有惡念,肯定會表現在行為上,對世界、對他人、對自身構成傷害。所以不殺生其實是護養我們自己的這顆心,讓它從嗔恨里解脫出來,慈悲撫育,不去傷害一切物命。尤其是水陸空行,這些有情眾生我們就很熟悉了。

一切含識,含識就是有神識,能區別苦樂,知道貪生怕死,所以命無大小,我們都要等心愛護,平等地去愛護它們。哪怕是蚊子、蒼蠅、螞蟻這些蠢動蜎飛,非常小的昆蟲,也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當這些小生命面臨危險災難時,我們要不怕麻煩地努力救助它們。當它們安全了,脫離困境之後,還要進一步方便救度,皆令解脫,讓它們皈依三寶,解脫輪迴,這就是一個大乘菩薩修行不殺生時的要求。

很多在家居士肯定會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因為要收拾家務、打掃衛生啊,那些螞蟻、蟲子、蚊子等等,不殺好像根本做不到。那怎麼辦呢?戒律執行起來是有層次的,永嘉大師說的這個不殺生的要求主要是針對出家人的,居士這些暫時做不完美也不要緊張起來。但至少我們在內心要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傷害這些小生命是不應該的,要起慚愧心和懺悔心,還要迴向發願使它們得以往生善處,出生便能信奉三寶,修行解脫道,這樣的發心就是善良的,愛護生命的慈悲心自然就得到了培養。如果我們認為這些蚊蟲可惡,都該死,心裡充滿憎恨,那就是和佛法的精神相違背了。

蘇東坡曾寫過一句話,「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用老鼠代表人們憎惡的動物,用飛蛾代表人們討厭的飛蟲,表示對一切含識都要憐愛,都要有慈悲愛護之心,不要因為它們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些妨礙就討厭、嗔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非常優秀的部分,更是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不殺生也就是尊重生命,有三個層次: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吃素,也不隨喜別人殺生,第三是放生。即無論在行為上,還是在內心中,都要做到愛惜物命。

第二、不偷盜

於他財物,不與不取,乃至鬼神,隨有主物,一針一草,終無故犯。貧窮乞丐,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不求恩報。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布施,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舍而無悋。我今亦爾,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悋惜。這是資糧位不偷盜的修行要點,不偷盜主要是對治貪心的,分為不與不取、布施求回報、布施不求回報三個層次。

首先是不與不取,佛門裡對偷盜的解釋就是不與取,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了別人沒有給我們、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就叫偷盜。所以永嘉大師要求我們做到不與不取,要求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財產所有權,不是給我的,就不拿,這是不偷盜的宗旨。

其實任何戒律都是對我們身心的一種保護,不偷盜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任意而取、去偷、去掠奪的話,輕則引起矛盾、爭執,重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如果去偷盜屬於鬼神的東西,雖然法律管不著,但因為鬼神威力大、勢力大,還有嗔恨心,他們報復起來就會很快。

以前我們家鄉有個十三、四歲的小孩,上學的時候經常路過一個神廟,看到神廟裡面有很多銅的蠟燭台,也沒有人管,他就拿出去當廢銅賣掉了,結果不到三、四年眼睛就瞎了,現在很後悔也晚了。因為蠟燭代表光明,是用來供養神明的,他把蠟燭台拿去賣掉了,蠟燭沒地方點了,自己的眼睛就瞎掉了,這就是因果報應。就連孔老夫子都說,要「敬鬼神而遠之」,怎麼還敢去偷盜他們的東西呢?所以只要是有主的東西,乃至屬於鬼神的東西,不管東西是多麼微小、不值錢,比如一針一草,我們都要做到不與不取。

做到不與不取只是第一步,就是不要侵犯別人,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戒除貪心,要修布施去利益眾生,對待貧窮乞丐,要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不求恩報。一般人修布施是有求的,比如很多人到廟裡來供養三寶,是想求得更多的、更好的回報,這也是布施,也是行善法,但內心的境界還不高。如果對待貧窮乞丐也能敬心施與,不起驕慢,那內心布施的層次就提高了。因為窮人是沒有能力回報的,而且地位比較低下,我們能布施給貧窮的人就是不求回報,而且不鄙視他們,以很尊敬的心去布施,讓對方接受得很安心、踏實,這就是更高層次的布施了。

布施功德是很大的,體現在福慧兩個方面,我們在修布施時就會體會到。首先是智慧的提升,佛說眾生本來是佛,可我們為什麼沒有佛的受用呢?就是因為被無明障礙住了,無明就是我執。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去除我執,去除了我執之後,佛的各種美妙受用自然而然就有了。我執最大的表現就是貪心,而對治貪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是智慧的表現。沒有出離心你能布施嗎?沒有利他的菩提心你能布施嗎?因此我們能布施多少,就能破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智慧,最好能把我們的生命都布施掉,供養給十方的三寶,那我們就是一個無我的人,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所謂的大丈夫,可以作一切眾生之依怙;其次,布施的福報很大,這一點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佛經里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六度是以布施為主的,永嘉大師說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布施,佛就是這樣修行成佛的。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舍而無悋。七珍是象、馬、車乘、奴婢、上妙飲食、衣服、妻兒子女,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這還屬於外財;頭目髓腦就屬於內財了,乃至身命,人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了, 連生命都能做到舍而無悋,施捨給眾生時一點也不吝惜。所以我也要做到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吝惜,以歡喜心去布施一切所有,這是不偷盜的最高境界。

第三、不邪淫

於諸女色,心無染著。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躭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莖,不悟毒蛇。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凈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諦察深思,難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檢三愆。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淫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

對於居士來講是不邪淫,對於出家人來講,這條戒為不淫慾,要求是不一樣的。染著就是愛戀、貪戀美色,這是凡夫愚痴的表現,所以要於諸女色,心無染著,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都不能有非份之想,這是不邪淫的總綱。其它的內容都是告訴我們戒邪淫的原因,因為淫慾是凡夫的本性,很難戒斷,永嘉大師就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勸導我們。

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耽荒迷亂,凡夫因為無明顛倒,沒有智慧,所以會被淫慾、情慾所迷醉,沉湎其中,不知其過,不知道淫慾的過錯。如捉花莖,不悟毒蛇,就好像是去摘一朵非常漂亮的花,卻不知道那花莖正是毒蛇。所以有智慧的人視淫慾如同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這些兇險的東西都不能比喻淫慾的可怕。邪淫會感召四種地獄境界,所謂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非常慘烈。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這麼看來,淫慾只會帶來痛苦,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但是凡夫卻總感覺情慾和淫慾很快樂,像鮮花一樣美妙,實際上這是我們無量劫的迷失顛倒所導致的一種習氣,就像吸毒的人一樣,覺得毒品簡直比命還重要。吸到毒就感覺美妙得像到天上去一樣,身心愉悅,吸不到毒生活就沒什麼意思,尤其毒癮一發起來身心很痛苦,和掉到地獄裡差不了多少,所以基本沒有人能抗拒得了,戒毒就非常難。

其實我們認真想想看,吸毒人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吸毒的人覺得毒品能給自己帶來舒服,沒有毒品才會痛苦,其實痛苦正是從毒品來的,如果從來不吸毒,哪會有這個痛苦呢?可吸毒的人就是看不明白,明白了也戒不掉。世間的淫慾、情慾也同樣,是輪迴的罪魁禍首,我們還覺得很寶貴,貪得無厭,就越來越墮落。

特別是非份之欲,比喻婚外戀,就屬於邪淫。這些不正當的性行為,既導致將來生命的墮落,又使現世的身心承受精神分裂的煎熬,卻不能被世人引以為戒,都是愚痴所導致的。

現實中,情人現象好像很嚴重,很多人家裡一套、背後一套,做人做得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差不多,他卻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有意思。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因此而引發的,如為情自殺的、殺人的、墮胎的,什麼紅燈區、綠燈區,都在污染環境、傷害心靈。希望大家學佛以後,要認識到慾望的可怕,首先要做到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以免親手毀掉自己的安定和幸福。

永嘉大師又用了不凈觀來勸導我們,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凈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這些文字都比較簡單,就不一一解釋了。肉體其實是很骯髒的,如同裝大糞的皮囊一樣又臟又臭,哪有一點值得愛惜的地方呢?我們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看是不是這樣,如果觀察不到,一個月不洗澡,你就知道了。

所以現在男男女女都喜歡用香水,就是為了掩蓋身上難聞的氣味,再用好看的衣服包裹一下,好像很美麗高貴,其實全是假相,能把凡夫哄得顛三倒四、很痴迷,卻瞞不過有智慧的人。因為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哪裡有什麼美人存在呢?都是這等東西,有什麼可迷戀的呢?

有人說佛教很消極,明明我們都很乾凈、漂亮,非要觀成白骨,甚至和大糞一樣不凈,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事實上,這樣講是為了對治我們對色相的執著和迷戀,因為凡夫既然會對美色產生貪著,必然會對醜陋污穢的東西產生厭惡,佛教很善巧,就讓我們看清美色之下掩蓋著的醜陋和污穢,這樣才能把我們從迷惑顛倒中救出來,我們才有希望解脫。如果佛也告訴我們這身體就是美好的、乾淨的,那我們還如何去解脫呢?

如果我們有了智慧,不再被假相所迷惑,不再被搞得朝思暮想、輾轉反側、難以自拔、痛不欲生的時候,那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依然很分明,卻不會再產生痛苦和顛倒了,精神上也不再有壓力,生命就不再會墮落了。

如果能做到有美色相伴時,你也能很愉悅;沒有美色也不會痛苦,不會去想方設法追求,那你就解脫了。所以美是沒有錯誤的,錯誤的是我們的貪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也都美得不得了啊,這是因為他們都非常清凈,沒有慾望的染污,所以清凈才是最美的。

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識風就是我們的意識心萌動起來,就像風吹起來一樣,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詐是偽裝、欺詐,怨就是怨恨我們的冤家、仇人,妬是嫉妒,不希望我們獲得好報的人,就是前面講的這個非人的臭皮囊在識風的鼓動下,不但色相是騙我們的,連語言、親密友善的行為也都是騙人的,實際上都是在往日怨恨、嫉妒的鼓動下,來敗壞我們的德行、障礙我們修行的。

邪淫是怨妬所生,也會生怨妬。比如夫妻關係不好,有怨恨、不滿足,就去找第三者。找到第三者,三個人之間的怨妬就更深了,因為愛情是最自私的,是我執嚴重的表現,所以修行人不能貪著愛情。

除了愛情,其它親情也一樣,比如你對家外的人好,兄弟姐妹就會嫉妒、父母親也會反對,久了也會生怨恨,所以都是詐為親友,雖然示現是親人,但卻是嫉妒和怨恨最容易產生的地方。這都是因為親情很自私,佔有慾非常強的緣故,既敗壞了我們天生的德性,又障礙了天然大道、生命的真相。所以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邪淫的過患是非常嚴重的,我們要像躲避怨敵、躲避仇家一樣遠離邪淫。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包括現在很多的腐敗,都是敗在美人關、朋友關上的,怎麼敗的呢?就是被「詐為親友」給騙了,吃軟不吃硬,就像吸毒一樣,只要一吸上,就戒不掉,越陷越深,最後就被這些詐現親友的怨妬給控制了。

既然朋友、親人都是詐現親友,那佛教是不是就不講感情了呢?當然不是。其實佛菩薩對眾生是最有感情的,地藏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除了菩薩和佛,誰能對眾生有這種情懷呢?但這種情懷卻是和智慧相匹配的,所以佛菩薩的感情就是慈悲。佛教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就是要我們有智慧地去生活,把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遠離痛苦煩惱。

沒有智慧時,對親情會很執著,親人離開的時候會痛不欲生,恨不得和她一起去了。這是因內心的我執所造成的。親人走了會很痛苦,所以不想讓她走。那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人都有生老病死,她一定會離開,所以她沒有離開的時候,無論她對我好與不好,我都會珍惜這段緣分;她走了也沒有任何遺憾和痛苦,這樣我們就獲得了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既不被詐現親友所騙,又圓滿地履行了親友的責任和義務。

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邪淫如毒蛇一樣,甚至寧可接近毒蛇也不接近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纏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毒蛇雖然可怕,但大不了就是這一生死掉了,而情慾的干擾卻是百千萬劫都難以解脫的,會帶來無盡的苦痛,所以《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你愛他的心,他愛你的色,這樣子互相糾纏、恩愛不舍,經過了百千萬億劫都難以解脫。不是很多人還發願要「生生世世在一起」嗎?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根本不願意解脫,痛苦得要死要活的,不能自拔。諦察深思,難可附近,真正靜下來觀察,深入地思考後,就明白淫慾和情慾是萬萬不能接近的,其實解脫以後,把感情升華為慈悲了,更會善待一切有緣人。

是以智者,切檢三愆。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淫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切切實實地檢點身口意三方面的過失,改往修來,把過去的錯誤改正過來,不要再繼續走下去。從現在開始做起,背惡從善,善就包括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淫穢,這樣就能感召善報,生生世世得生福地,常修梵行,梵行就是身口意很清凈的行為。怎麼行呢?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日夜精純不雜地安心於道,勤奮地改變自己的身心行為,歸憑就是依靠、憑藉的意思,通過禮拜來懺悔、清凈三業, 聽從三寶的教化,立志專求解脫。

第四、觀修身

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是我身者。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矻矻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飡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故經云: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闕衣乏食,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闕,未足為苦。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凈修身業。這是屬於修加行的部分,永嘉大師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觀察和認識身業,這是凈修身業的理論依據。

凡夫最重要的就是身、命、財,身是色身,命是生命、命運,財的意義比較廣泛,錢、物、妻兒子女七寶都是財。凡夫的身命財都是不堅固的,比如色身不能長生不死,也不能保證總是無病無災、供養齊全,財也一樣,有聚有散。我們現在擁有的健康、生命和財產,並不能保證永遠可以擁有,因為世間是無常的,這就是不堅固之法。那麼堅固法是什麼呢?堅固法也有三種,就是法身堅固、慧命堅固、聖法財堅固。

首先是身堅固之法,就是把我們對色身的養護轉化為對法身的養護。法身是常住不壞、永恆存在、無生無死的,是萬法的本源,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如果能夠放棄對色身的追求,轉而去尋求法身並養護好它,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死就拘不住我們了,所以我們要重法身而不重色身。

古人講:「生死事小,失節事大。」如果氣節不在了,那還不如死了好,講究殺身成仁,其實殺身是成不了仁的,自殺和殺人是一樣罪過的,因此佛教反對自殺,不管是多麼不好的境界,都是我們必須要承受的惡果,早來早了。所以我們要先安忍下來,內心不生煩惱,再通過身心的修持盡量去改善它,改往修來。為什麼能這樣做呢?因為法身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堅固不壞的,色身只是無常變幻的,是不堅固的,是法身隨緣變現的外在表相,而變現的規律就是因緣果報。

雖然我們的法身完全一樣,也都生活在一起,但色身的感受卻完全不同,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因果,如果我們以前天天做惡,那現在就是一身的罪業,性格不好、行為怪異、身體也很差;如果我們行善積德,就能感得性格柔和、舉止得當、身體健康的善果。但這都是不究竟法,都是不堅固的,只有我們通過修行,從善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把短暫的身體轉化為永恆不變的法身,才能獲得堅固的極樂境界,這就是身堅固法。

那麼命堅固呢?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很局限的,我們雖然很愛惜它,但卻一點也不了解它,更無從把握,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去算命,試圖去了解一下,命不好就覺得很倒霉,好了就覺得很得意。其實命運也是無常之法,倒霉和得意也都不是堅固的,倒霉的人不會總倒霉,得意的人也不會總得意,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改變,大家最後全都會死去。這樣的人生,不管倒霉還是得意,都是非常悲慘和無奈的。因為都活得沒有智慧,行屍走肉一般,完全活在生命本質真相之外,所以說人生下來就已經死了,沒有智慧的生命就是如此不堪一擊。

我們要通過修行把行屍走肉轉化為法身慧命,也就是要增長智慧,在智慧的覺照下生活。如果生命有了智慧的參與,那任何人都算不准你的命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法已經使我們有了了解生命、把握生命的能力,我們會智慧地選擇出路,不會和以前一樣隨境所轉了。逆境時,我們會用痛苦磨鍊自己;順境時,我們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內心安住在清凈的法身上,毫無煩惱地生活,永遠立於不絕之地,這就是堅固的慧命。

財堅固又如何修呢?凡夫的財都是不堅固的,雖然我們特別希望它堅固,存在銀行里,又是密碼,又是保險的,里三層外三層地守護著,但大則水火盜賊、國亡、人亡,小則疾病、眷屬、投資失誤等,都會讓我們失去這些財富。而且我們用它它就會減少,不用它,也留不到下輩子,所謂「富不過三代。」物質財富是非常不堅固的,是不值得留戀的,我們要追求堅固的財富。

什麼是堅固的財富呢?就是聖法財,是修行所帶來的利益,布施能使我們天生富有、持戒能使我們健康長壽、忍辱能使我們富貴吉祥……這些法財都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守護,它卻會如影隨形地、生生世世地跟隨在我們左右。如果我們了悟了佛法的奧妙,外在的物質就不會再障礙我們的身心受用,無論怎樣都會非常開心自在,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有限的財寶,轉化成為了堅固的法財。

我們雖然照樣去生活、去工作,但我們不再是賺錢的機器,也不再感覺背負著生活的重擔,心中法喜充滿,生活逐步走入了良性循環,隨緣去做事。因為有了智慧,做事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又會積累福德,便進入了更美好的生命狀態。

所以永嘉大師要我們在不堅固法中修三堅法,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生生世世地把身命財完全布施出去,為法亡身,這是觀修身的主旨所在,下面是永嘉大師為我們詳細分說這樣做的原因。

身體虛幻,無有自性,身體是萬法之一,也是虛幻、沒有自性的。色就是空,誰是我者,色就是色法,色法的當下就是空,既然是空,哪裡有個我呢?這是我們修加行所要樹立的正知見,就是要放下對身體的執著,因為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是我身者。法就是萬事萬物,世界萬物只有假名安立,並沒有一個真實、確定的身體是我的。不信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是身體組成的四大元素,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陰就包括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裡面沒有一個是「我。」比如身體,哪個部件是我?凡夫一般認為整個身體是我,如果整個身體是我,身體是從小變大的,我是不是也從小變大過呢?四肢截斷時我是不是也截斷了呢?當然沒有,從生到死這個「我」都從來沒有變化過。那思想是不是我呢?思想也是發展變化的,所以思想也不是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可見這個由外在物質和內在精神構成的身體裡面,並沒有「我」。

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聚沫就是水面的小泡沫。浮泡就是小水泡。陽焰就是我們常說的海市蜃樓。我們去敦煌的時候,看到沙漠里全是水,車開到那裡一看卻一點水也沒有,這就是陽焰。有些動物就會被陽焰所騙,跑去找水,好不容易跑到後,發現根本沒有水,結果就渴死了,所以佛經里常用陽焰來比喻凡夫著相的毛病。芭蕉幻化,芭蕉樹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棵樹,實際上把樹皮一張一張剝完之後,裡面卻是空的。鏡像水月就比較好理解了。永嘉大師用這四個比喻來說明身體虛幻不實的本質,所以說畢竟無人。

那我們為什麼總覺得有個我存在呢?就是因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因為凡夫都有無明,見不到真相,就起了虛妄的執著,以為身體就是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於不真實的狀況中產生貪著。橫就是蠻橫、不應該,比如不該你有的財,你得到了就叫發橫財,不該貪的拚命去貪叫橫生貪著。因為貪心無度,導致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矻矻造業。矻矻就是勤勞不懈的樣子。凡夫一天到晚所見所想所行的都是殺盜淫妄,甚至很多人都以殺盜淫妄作為人生的價值所在,連電視劇的情節也都是如此,什麼武打片、言情片、警匪片,就以打打殺殺、婚外戀、犯罪破案等,這些事情作為人的精神食糧。如果不修行,凡夫的本性其實就是如此,不講這些就不賣座,沒有人看,賺不到錢,因此整個凡夫世界都在矻矻造業,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雖然這些罪業也不是真實的,但是善惡報應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我們的身形。凡夫的那個我就是所有的業障啊,業障抓住身體不放,我們還以為是「我」的身體,緊抓著不放,這真是凡夫可憐又可悲的地方,難怪佛稱我們都是「可憐憫者。」所以別再執著這個身體了,趕緊解脫吧!

有人聽「懂」了佛教講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後,覺得終於「解脫」了!原來殺盜淫妄也是空的,那壞事可以隨便乾沒關係。這樣哪是解脫啊?反而是執著得更重了。如果真解脫了,看到萬法本空的實質,那我們怎麼還會去貪、去偷、去愛呢?夢醒以後我們還會對夢裡殺過我們的人嗔恨嗎?還會念念不忘夢裡的妻財子祿嗎?

所以只要有貪嗔痴,肯定還在無明大夢裡,還是認假為真,仍有個「我」的影子在,解脫不了,那罪業就能有地方附著,我們就無法逃避懲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連成佛成聖都在因果里,我們又怎能逃得出去?所以我們要求解脫,因為解脫之後,雖然因果不空,但它纏縛不住我們了,對我們沒有絲毫影響了,這就是自在。

對於同樣的惡報,凡夫和解脫的聖人會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二祖慧可大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八十多歲時被人誣陷為「妖人」,斬首示眾,二祖不但毫無辯白,還作了首詩,傳誦至今,說「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後來二祖的頭被斬掉後,冒出白漿,大家才知道錯殺了聖人。如果我們遇到這種誣陷,那肯定會暴跳如雷,痛苦非常,而且會極力辯白,辯白不了就會想辦法逃跑,甚至會殺掉那個誣陷的人,這就是凡夫和聖人的不同。

聖人解脫了,殺與不殺都是夢話,與真體無礙,所以能受之泰然。凡夫認假做真,才會計較造作,瞎折騰半天,果報終歸躲不掉不說,還會造下新的業障。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懂得因果,所以能不受因果的影響,不會再造輪迴之因。凡夫無明,不見因果,才會不怕造因,妄求無果。但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唯一的出路就是解脫。

可是解脫不是一句空話,需要切實地修行實證。如果我們只是嘴上說說,那永遠也解脫不了,連一個念頭都解脫不了,何況已經造作的罪業呢?比如我們打了別人一耳光,這個動作一旦做出來,那我們這一生都會受它的影響,或者後悔或者得意。別人也會因此而再報復我們,以後遇到了,他又會打我們,我們還會還手,那大家就會這樣生生世世地被影響下去。而解脫的人就會心甘情願地被打,因為這樣以前的賬就了了,那種惡業的影響就消失了。

再打個比方,本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很乾凈,可是你先倒了一袋垃圾,大家也跟著都倒了一袋垃圾,那垃圾就堆成山了。雖然每個人的垃圾數量並不大,可是整個環境被污染了,污染以後的惡果我們就都得去承受,這就是大眾共同造作的共業。如果你還故意往別人家門口倒垃圾,那別人也會給你家門口倒,那你們兩家就會格外臟,這就是個體所造的別業。

如果有一天你醒悟了,覺得倒垃圾是錯的,以後不再倒了,但你以前倒的垃圾還是會影響你的,你還得慢慢忍受著垃圾的骯髒去清理它,清理的過程中你不再增添新的垃圾,這樣才能清理乾淨,讓環境恢復清潔。

聖人醒悟了,所以他能安忍於過去的惡果的影響,就像佛會心甘情願去接受金槍馬麥之報,那麼這個業的影響就從此結束了。但作為凡夫,如果有人莫名其妙跑過來打你兩耳光,你能心甘情願接受嗎?肯定不會的。所以那個惡報的影響不但不會縮小,還會越來越擴大,就像垃圾會繼續創造垃圾一樣,越來越臟,善惡報應就會如影隨形。

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這樣一看,我們就不會再為了色身去做惡,來求得滋養,這個很重要。孔子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小偷、強盜等等,或者靠殺生、賣淫、走關係來謀生的人,都是惡求養身,雖然能養活身命,但同時也造下了惡因,以後會感召惡報,是為智者所不取。佛法里講修行人不能邪命自活,邪命有四種:維口食、仰口食、俯口食、方口食,比如算命、看風水、觀天象、屠夫、遊說家、媒婆等等都屬於邪命。

佛教雖然也有命運之說,但主要講的是命運的規律,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主張算命,這裡有幾個原因:第一,命運是我們過去生所做下的因,既然已定,何必去算;第二,命運也是可以由我們來改造的,既然可改,又何需去算;第三,算命會使眾生更迷惑,算的命好,他可能不修行了,算的命不好,他又可能會更墮落,甚至會引起眾生對佛教的錯覺,所以佛教不主張算命。主張「命自我立」,過去一切都是前因,現在的努力就是不停地改善將來的生命,所以當下努力才是最為重要的。

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我們要把肉身看作毒蛇一樣,佛也稱眾生為病佛、醉佛,為把病治好成為真佛,我們才接受衣食養活自身。四事就是衣、食、卧具、醫藥,如果沒有這四種生活必須品,那我們修行也會有障礙。凡夫活著是為了穿衣吃飯,而修行人穿衣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治無常之病,並不是為了享受,所以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飡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穿衣服就當身體有癰有瘡需要包裹一樣,讓它不要凍壞;吃飯就如同吃藥一樣,飢餓也是一種病,不治療也會死亡;衣食要很節儉,不能要求很奢侈、安心於享受。

聞說少欲,深樂修行。要經常聽經說法,少欲知足,歡喜修行。在廣義上來講,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身心行為,我們改善生活、改善身體狀態、改善心地都是修行。但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叫修行,否則就是墮落,比如我們要多賺錢改善生活質量,如果用正當的方式,有所為有所不為,與道相合,就是修行;如果為了賺錢什麼都干,還美其名曰隨順世間,那就是背離正道,是墮落。所以我們要喜歡改善自己,懂得改善自己,才能升華自我生命的質量。

故經云: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所以佛經說,既要讓自己身體很安,又不能貪,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頭陀就是抖擻的意思,很精進地用功,這樣的人修行很快就能成效。佛法是很科學的,並不是讓我們不好好吃飯、穿衣,把世間法完全破壞掉,把身體破壞掉,就解脫了,這樣的認識同樣也是愚痴的,並不合乎道。所謂「身安則道隆」、「無益苦行當遠離」,一味地苦行是解脫不了的,我們身體要健康,生活要有規律,這樣思想才會安閑下來,才會逐漸步入賢聖之道。

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闕衣少食,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闕,未足為苦。為什麼呢?和惡道眾生的果報比起來,我這樣物質比較匱乏的生活並不算苦,如果我今生不抓緊時間修行解脫道,而是浪費寶貴的人身去追求世間的不堅固法,那來生說不定就會入三惡道。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凈修身業。至道就是解脫道、菩提道。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更珍視法的受用,不會在意身體的享受,會勤奮地追求至道,而不會顧及身形和命運,這樣就叫做凈修身業。

因此我們對內心的感受和生命的質量要更珍視,不要太在意外在的物質表相。比如有些人身體很好,可是天天去忙碌、娛樂,不甘心淡泊,覺得修行是老了以後的事情,結果一生都沒有機會修行,這是很可惜的。相反倒是身體不好的人,覺得自己業障重,說不定哪天就沒命了,所以對世俗的追求能看淡些,能盡心懺悔,努力用功修行,結果老的時候身體又好、心胸又開闊,修行上也很有成就。

比如有個老和尚,年輕的時候身體很不好,連趕經懺都吃不消,所以當很多出家人都忙著去趕經懺時,他卻留在廟裡很閑地研習佛經,按部就班地修行,最後成為一代高僧,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才安然示寂。而那些趕經懺的人呢,身體雖然很好,但都沒有用在修行上,天天忙著去趕經懺、收供養,非常辛苦不說,搞得既沒有時間打坐,也沒有時間學教理,變得很世俗化、商業化、庸俗化,不但自己沒有佛法受用,也敗壞了佛法的形象,這是我們出家人絕不可取的。

我們雖然不敢說自己能有多大造化,但至少要做到永嘉大師所倡導的「貴法賤身」。賤身不是讓我們把身體看得很下賤,把身體弄壞掉,而是說和佛法比起來,我們不要太重視身體的享受,要多進行心靈境界的提升。很多人也想修行,可一持戒、打坐,覺得身體不太舒服了,馬上就放棄佛法了,這就是「貴身賤法」,就不是修行人的正確心態,就不可能把自己調節成法器,因此是善根淺薄的表現。雖然可能很會賺錢、很會享受,身體各種保養弄得很複雜,但內心很空虛。而真修行人是反過來的,內心非常充實,生活放鬆自在,不但能做到貴法賤身,而且不顧形命,寧可有法而死,不能無法而生。修行人要有這種心態和氣勢,才稱得上法器,才能與法有少分相應,這就是凈修身業。

三、凈修口業

口業包括兩舌、惡口、綺語、妄語四種,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可見其過患之巨。口業是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惹起禍端的根苗,修行人更要善護口業。永嘉大師教導我們要凈修口業,也分為資糧位的修行和加行位的修行兩部分。

第一、修四實語

云何凈修口業?為什麼要凈修口業呢?深自思惟口之四過,生死根本,增長眾惡,傾覆萬行,遞相是非。如果認真思維考慮一下和語言相關的四種過錯,我們就會發現,語言造的業是最嚴重的。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裡面,意業是看不見的,如果不表現出來,只能傷害我們自己;身業需要身體的現場操作,所以實行起來比較難一些;眼耳鼻無法直接造業,唯獨這個舌根可以隨時隨地地造口業,也就是兩舌、惡口、綺語、妄語,能毀人法身慧命,所以口業是生死根本,能增長罪惡,傾覆萬行,遞相是非。修行到一定境界要禁語就是這個原因。

禪宗說「心行處滅,言忘慮絕。」這個時候才能與道相應。語言完全是多餘的,是一種假名安立,因此也有「至道絕言」的說法。而凡夫就很執著語言文字,被人咒罵時,我們就很難受;被人讚歎時,我們就會開心;如果聽到了正法,我們又會產生正法的覺受,這就是被文字所轉了。

但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口業很容易造惡業,也很容易造善業。佛經上說,舌根和耳根、意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根、眼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斷除虛妄,修四實語。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把舌根容易造惡業的毛病轉過來,讓它去做善業,這就是凈修口業,也就是修四實語,講實話,不講假話,這就是正當的口業。四實語是針對四種口業過患而說的,包括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如實語。

此之四語,智者所行。何以故?為什麼智者這樣去做呢?正直語者,能除綺語。綺語就是說話不實在,拐彎抹角的,這是心有諂曲所導致的口業行為,比如拍馬屁的人就愛講綺語,我們如果能有話直說,就能夠消除綺語的毛病,心病也就能除了。柔軟語者,能除惡口。惡口是嗔恨心所致,比如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境界,就會發火、罵人,或者平時說話就很兇、很刻薄,這樣做不但讓別人很痛苦,我們內心也會很痛苦。這種痛苦將來也會感召惡報,如果不修行,以惡還惡,那麼就會越來越墮落,所以我們要用柔軟語來對治,將惡口的習氣慢慢消除掉。和合語者,能除兩舌。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的習氣,要用和氣話來破除。如實語者,能除妄語。妄語就是說假話,實話實說能破除妄語。

人與人之間缺乏信譽,就是口業太多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有信譽的,希望自己講話別人都相信,可是由於無量劫來我們造下了很多口業,所以今生感得一個沒有信譽的環境,自己還喜歡講、也喜歡聽那些不正直的話。這就是業習導致的不正常心態,所以我們需要修行口業清凈。

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除疑遣惑。

正直語包括稱法說和稱理說兩種。稱法說就是如法地宣講正法,讓聽聞正法的人能夠信解明了——相信、理解、明白、了悟,這是修學佛法的四個層面。因為我們講的是真理,對人真正有幫助,需要用正直語來講,如果我們不用正直語,別人也不會相信。稱理說,就是如理地把佛法講解出來,解除聽者的疑惑。有些人聽了佛法以後,還會對人生遇到的各種問題有疑惑,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我們要針對他的問題去如理、如法地解答,消除他的疑問。如法是按照佛陀和祖師大德的開示去講;如理就是古人雖然沒有這樣說過,但我們可以按照佛法的精神推理出符合現在時宜的做法。

比如說我們現在規定聽法時要關掉手機,過去沒有手機,古人當然也沒有這樣講過,但按照貴法賤身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推理出來,關閉手機是符合佛制的要求的。再比如吸煙、吸毒,因為以前沒有這些東西,佛法里也就沒有禁止過,但現在有了,我們就要禁止,這叫如理,但不是如法。如果古人已經規定好了,我們依法而行,才是如法。如理如法是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點。

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令諸聞者,愛樂受習。

柔軟語也有兩種,一種是安慰語,就是有人煩惱、痛苦、遭受災難的時候,我們不能厭棄他,要去安慰他,和他交談,這樣他就不會感覺那麼痛苦、孤獨、無助了,內心會感覺很安慰。佛菩薩都會用柔軟的言語來安慰眾生,讓眾生很歡喜。第二是宮商清雅,宮商代表宮、商、角、徵、羽五音,宮商清雅就是五音俱全、抑揚頓挫,非常圓潤、悅耳。比如有些法師,不管他講什麼,都讓人感覺特別舒服,這是慈悲軟語,所以能攝受大眾;有些人講話聲音很不和諧,聽起來很刺耳,明明講的是很正當的話,卻沒有人願意聽下去。所以弘揚佛法需要用慈悲心說柔軟語。

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斗諍人,諫勸令舍,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平等一相。

和合語包括事和合和理和合,也就是事相上要和合,教理上我們要貫通。事和合就是首先我們不要去挑起爭端,如果看到有爭論、爭鬥發生的時候,我們還要去調解,把爭執平息下來,使大家能夠和睦相處;理和合就是佛教所講的五乘正法,彼此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我們要能夠把這些教理互相融會貫通起來,甚至還要融會世間法,乃至通達世間一切法。菩提煩惱,平等一相,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就是理和合。那麼修行人在退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他的癥結所在,解決他的問題。

比如有人在宣講佛法的時候,常常會講到大乘就批小乘,講出世間法就批世間法,甚至說其它宗教都是邪魔外道,只有佛教是正法,這樣講法是有問題的,理事都不和合。除非是有人特別執著某個法門,修行上出現問題時,我們才可以對機地這樣去講;如果是面向大眾的普講,我們去批判道家、儒家、世間的科學技術,那就不是和合語了,甚至佛教宗派之間還會因此起紛爭。比如有人就說,中國的八大宗派,惟獨天台宗是正宗,其它宗派都不能自圓其說,都不能圓成佛道。這樣講真是給天台宗祖師的臉上抹黑,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圓成佛道,怎麼可能只有天台宗呢?比如最簡單的凈土宗,就靠信願行,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證三不退。天台宗被稱為圓教,是指一切法都能夠匯歸圓教一乘實相的意思。所以他根本不懂天台宗的教理,也不懂其它宗派的教理,理上不能和合。

太虛大師曾提倡融合的佛教,也就是佛法是講宇宙生命的真理的,只要有生命存在,他就是真理的一部分。哪怕是地獄的眾生也有存在的道理,因為他貪嗔痴三毒俱全,有強烈的嗔恨心,所以會下地獄,乃至十法界所存在的一切理都是可以融會貫通的,也都是有前因後果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合的,因為眾生的心是和合的。

所以我們大家做人要和合,而且更重要的是理上要和合。如果理上不和合,即使說和合語也不管用,很虛偽。比如說你對家裡人言語上都很和合,但是內心卻覺得他障礙我修行了,把他當作魔鬼磨礪自己,心不能跟他和合,那你永遠也不得真實受用。

眾生雖然處在不同的層次上,但都可以進步,我們如果在前面,就要知道如何去引導後面的眾生,這個次第我們了解了,就是理上和合了,那麼表現出來的語言和行為就都是和合的,這樣內外一如、理事不二才是佛法的真實受用。

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二理實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住不變。如實語就是我們常講的實話實說,也包括事、理兩部分:事如實就是說話要以事實為依據,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果不實話實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就叫打妄語;理如實是指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都有佛性,具足涅槃常樂我凈功德,我們要這樣如實地對待一切眾生。

妄語戒是四大根本戒之一,作為修行人要持戒,是不能打妄語的。所以很多人就很畏懼,受戒前常常問我說,殺生、偷盜、邪淫這些戒律都好說,就這個不妄語太難持了,好像很少有人彼此講實話的,就算平常能實話實說,有些商業秘密也不能說啊,這怎麼辦?

我們還拿佛陀救小兔子的故事來舉例,佛陀到底算不算妄語呢?我們學了這個如實語就明白了,佛陀說沒有看見小兔子,就是理如實,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哪有什麼小兔子呢?所以佛陀這樣說,非但不是打妄語,而且還是智慧和慈悲俱足的表現,既讓小兔子免於殺身之禍,又讓獵人沒有機會造殺業,更讓他們消除了日後糾纏償付的惡報。所以表面上是「妄語」,其實完全是無我利他的菩薩行,也就是我們的口業完全是讓所有眾生在一切時、一切處都得到善報、遠離惡報的行為,這就是悲智雙運的方便妄語,而不是真正的妄語。

如果我們遇到同樣的事情,也把小兔子藏起來,說沒有看見,可是目的是要把獵人騙走,自己去抓小兔子,那就絕對是妄語了,所以大家要認識到妄語戒的精神實質,多檢點自己的發心。

是以智者,行四實語,觀彼眾生,曠劫已來,為彼四過,之所顛倒,沉淪生死,難可出離。所以有智慧的人會修行這四種如實之語,而其它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這些口業過錯所障礙,顛倒錯亂,輪轉生死,很難出離。

最近有個人在叢林裡面閉關,閉著閉著突然開始講話了,說某某人要來看我了,某某大和尚怎麼樣了……護關的師父聽得莫名奇妙,非常擔心,就打電話給我,問怎麼回事。其實他是出現幻覺了,進入了色陰魔境,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我就告訴護關的師父,如果他教理通了,繼續閉下去可能沒事;如果不通,那就趕緊讓他出來。後來護關師父又打電話來說,他又在裡面罵人,罵得很難聽,還要拿菜刀把自己也砍掉,問我怎麼辦。這還能怎麼辦?他身口意三業都做不到清凈,肯定會出大問題,那還閉什麼閉?趕緊放出來得了。

所以凈修三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基礎,我們在修行永嘉禪之前,要先把這些基礎在理上弄明白,最好也能逐漸地全部做到位,那麼以後修行就會比較安全。否則修行上了路,境界一出現,好的壞的什麼情況都有,你看不透,一會兒高興,一會兒難過,或者就直接講出來,那就偏離了三業清凈,不清凈就會出問題。

第二、觀修口業

如果要做到口業清凈,就要對口業的產生有正確的認識,平常就要仔細觀察自己講話的內容、態度以及語言習慣。有些人喜歡講粗話,內容就有問題,有些人講話喜歡重複,語言習慣就不太好,容易讓人生厭。所以永嘉大師又繼續從加行上教導我們,我今欲拔其源,觀彼口業,想要拔除口業的根源,就要明了口業的產生過程。

口業,也就是語言,是怎麼產生的呢?唇舌牙齒,咽喉臍響,識風鼓擊,音出其中。心識像風一樣發動了肚臍、咽喉等發聲部位,把氣吹出來,使牙齒、唇舌上下顫動,聲音就產生了。由心因緣,虛實兩別,實則利益,虛則損減。但發出來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完全由你的心來決定,因為心存分別取捨,就有了語言的虛實區別。實話會利益德行,所以說實話時,內心會感覺很踏實;而假話就會損減德行,所以說假話時,內心就會感覺很慌張。

人人本具真心佛性,但凡夫都迷失了,都以虛妄心生活,我執就是虛妄心,所以凡夫都是利己的,為了個人利益自然就很容易說假話。假話說多了的人,內心是很虛的,總要考慮我上次是怎麼說的,這次別說漏了嘴,對不上號了,一句謊言就需要再編織一萬句來支持,心就定不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不定,眼睛就會亂轉,內心也非常疲勞、矛盾、痛苦。所以說假話雖然滿足了貪嗔痴的虛妄心的要求,卻違背了自己的真心,這是很划不來的。

有些人為了博得誠信,都需要打廣告、做包裝,如果是假貨,那包裝、廣告做得越好,假的東西就越增長,真實的東西就越損減。如果我們每次講的都是真話,就不需要考慮很多了,實話實說就是了,那就是和真心在一起了,當下產生的磁場就是有利益的,內心會很踏實、安定,眼神也會有力、不慌亂,這既利益了內心的功德,也增長了外在的誠信。

實是起善之根,虛是生惡之本。善惡根本,由口言詮,善惡從內心發出來,由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實話是起善之根,生起善法的根源;假話是生惡之本,產生惡業之根本。所以佛制戒律不能打妄語,我們在弘法時也一定要講實話,否則不可能真實地利益社會大眾,這種觀念非常重要。

比如講到神通、因果報應、殊勝的感應,或者禪修的境界等等,千萬不要講假話去吸引大眾。明明你沒有觀察到這些因果報應,卻自己亂編一個嚇唬別人;明明沒有得到禪定受用,卻說自己禪定自在,這樣做就是大妄語,是生惡之本,只能減損自己的德行,也不會增長眾生的信心,那就不是弘揚善法了。

雖然你認為自己是好心,讓眾生都信佛,可是這個好心裏面卻存著惡念。什麼惡念呢?就是我執。這個我執是如何表現的呢?它是通過希望佛教興旺而表達出來的,所以很難察覺到。就是我們內心會認為,如果大家都信佛了,佛教就光榮了,我們作為佛教徒臉上就有光了,這樣的發心就不是善心,有違佛陀出世的本懷。

釋迦佛出現於世的惟一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讓我們不要被虛妄的假相所迷惑,不要被煩惱痛苦所顛倒,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真心,引導大家回歸到真實的生命狀態,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從來沒有說過,要創立一個教團,要成為世界最高的宗教。所以佛菩薩都是為了眾生的根本利益來弘揚佛教的,自己通過修行佛法得到身心利益後,再把這個利益真實地弘揚出去,讓眾生也能得到利益,這是佛教的真實目的。

古德說得好,「要想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但讚歎要讚歎真實之處,並不是要打妄語,去做虛假的廣告和包裝,佛法是摒棄這些的。我們讚歎真實的佛法利益,就是弘揚佛法,佛法也自然會興盛。如果我們是為了某個團體的利益,甚至去打妄語,去鼓吹,那就是造虛誑語的惡業,怎麼可能起到弘揚佛法的作用呢?所以我們要如實地觀察自己的發心,規範自己的發心。如果還觀察不到,就要嚴格按照戒律去規範自己的語言和行為。

詮善之言,名為四正。詮惡之語,名為四邪。詮是詮釋、表達,表達善心的語言,稱為四正,就是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如實語;表達噁心的語言,稱為四邪,就是綺語、惡口、兩舌、妄語。邪則就苦,正則歸樂。就是接近的意思,四邪離苦果就近了,四正就能讓我們回歸真實的快樂。善是助道之緣,惡是敗道之本。如果我們能夠如實語,福德、智慧就在增長,所以善業是我們成道的因緣;妄語就會敗壞自己的德行,無德無慧還怎麼修行呢?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實語自立,所以有智慧的人要用心去扶持自己的四正,說如實語來建立誠信,建立自己的法身慧命,誦經念佛,觀語實相。在誦經念佛的時候,不執著語言文字,觀察語言的實相,也就是真心。語言是從真心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透過語言看到它所指示的真心,依指見月。真心是無相的,哪裡還有語言文字呢?哪裡還有開口與默然呢?所以言無所存,語默平等,是名凈修口業,這就叫做凈修口業。

比如我們誦經念佛的時候,只是把語言一句一句地讀下去,不起分別妄想,直接去感受語言的內容,這就是心的真實狀態。讀與不讀、聽與不聽都是平等的,都沒有妄想、執著、分別,內心沒有任何動搖,這就是口業清凈了。

如果我們講假話,就做不到清凈,因為心裡一直要算計,很慌張、很動搖;實話實說呢,就很坦然,有什麼就講什麼。說話就像大雁飛過來,心湖裡有個影子一樣,說完就如同大雁飛過去了,一點痕迹也沒有留下,說與不說心湖裡都非常清凈,不需要思考算計。清凈心流露出來的語言會產生清凈的力量,煩惱心流露出來的語言還會污染其它人,所以我們要把語言當作一種清凈心的流露,而不是煩惱心的流露。

四、凈修意業

身口意三業當中,凈修意業是最難的。難在哪裡呢?難在意業的無形無跡。身業是身體的行為,口業是語言的行為,而意業是思想的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意識。不犯身業、口業比較容易,強制性地身體安坐、口中念佛就能清凈下來,可意業很難強制清凈。我們不是常常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嗎?或者禪坐時也常常覺得妄想多的不得了。妄想就是意業,如果不能把妄想停下來,清凈意業,我們就很難體會到法喜。

所以妄想也是一種業,如果不清凈,它會嚴重地障礙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打坐時,如果總想著某一類事情,那就說明我們肯定沒有看透這類事情,這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比如總想著錢,那在錢的問題上我們就存在煩惱;總想著美女,那肯定是色的問題解決不了;如果沒有智慧,我們就會站在無明裡去考慮問題,結果就越想越走投無路,意業就不可能清凈下來了。

意業不清凈的原因就是我執,表現出來就是貪嗔痴,所以大多數人會因為愚痴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因為凡夫都在無明裡,不懂得事物的真相,都是有「我」的,所以考慮問題就會從我執出發,以我為根本,以我的立場去觀察別人,這就是愚痴的表現,那麼所有觀察的結論都是片面的。

比如我們看對面的人,就只能看到他的前面,背後就看不到了。你如果以為前面就是他的全部,那肯定就錯了。所以只要是從我執的角度出發,得到的結論都是偏激的、偏頗的、不圓滿的。你可以說我看到他是什麼樣子的,但不能錯誤地認為這就是他的真相、他的全部,否則就是盲人摸象,完全錯掉了。凡夫因為愚痴,所以思維總是單行道,一條路走到黑,很容易就走入死胡同了,這是意業產生障礙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貪慾和嗔恨。貪慾和嗔恨會影響我們內心的智慧,貪心生起來時,不該拿的就拿了,不該想的還會去想;嗔心生起來時,憤怒會使我們失去理智。這樣的身心都是不健康的,真正健康的身心不以貪慾和嗔恨作為標準,也不以愚痴無知的心態作為標準。那如何才能達到健康的身心、清凈的意業呢?永嘉大師通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兩部分,教導我們如何把邪惡、錯誤的意業清凈下來。

第一、邪念過患

首先我們要了解邪念的過患,要深自思惟,善惡之源。要深刻思維意業上、思想上的這些錯誤的根源,深入地觀察善念和惡念的根源,皆從心起,都是從我們內心生起來的。

邪念因緣,能生萬惡。邪惡的念頭是生起萬惡的因緣,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個念頭就能影響到我們的整個世界,比如貪心起來了,那我們的整個世界就是互相佔有,而沒有付出和奉獻;如果嗔心起來了,世界就是互相憎恨、嫉妒,而沒有慈悲和關愛。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會為了這個念頭去服務,是不是這樣?

正觀因緣,能生萬善。那麼當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也都是善的,所以能生萬善。我們一念慈悲的時候,就會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整個身心就是善良的正面狀態。如果你遇到了壞人,就想把他消滅掉,好像很有正義感,其實這個嗔恨的念頭使你的身心感受到的是消滅、破壞,是完全負面的影響。因為念頭來自於世界觀,來自於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世界的全部,無數的念頭聚集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有什麼樣的心念就能感受到什麼樣的世界。所以修行人要做到「善惡不行嗔」。

意業是萬惡之源,也是萬善之本,一切萬法都是從內心生出來的。所以念頭是善是惡、是好是壞,並不用等待上帝去判斷,我們的心就是上帝,心能夠因為善而感召到非常快樂的世界,也會因為惡而感召到極端痛苦的世界,我們現在所感知的全部世界,就是心根據善惡所判斷的結果,並不是上帝安排的。

故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當知心是萬法之根本也。所以佛經裡面說,三界就是我們的這顆心創造出來的,並沒有什麼主宰,心就是萬法之根本。云何邪念?為什麼會生起邪念呢?無明不了,由於沒有了斷無明,不懂得生命的真相,不懂得念頭生起來的真相,妄執為我,我見堅固,錯誤地以為有一個我,產生了很多以我為出發點的見解、思想,而且非常堅固。佛陀告訴我們「諸法無我」的真相,我們都不肯相信,導致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

我們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是如何生起來的,其實念頭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是我們內心是非標準的一個顯現。我們經歷了很多是非善惡,內心不清凈,被污染了,存在很多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習慣。比如「這個人不好,就該打。」那我們碰到一個不好的人時,內心就有了打人的念頭;或者「誰做錯了,就該被罵。」那有人做了錯事時,我們內心就會有罵人的念頭。其實心的本身什麼念頭也沒有,只是這些習慣會影響到心的清凈,遇到相應的境界就會把影像從心中呈現出來。

我們都無明未了,以為有個真實的「我」,所以就以為是「我」在這樣想,其實這裡面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橫就是不講道理,計就是考慮、算計。因為諸法本無我,我們卻我執堅固,以為有我,毫無道理地生起了貪瞋邪見,所以任何貪嗔痴都是錯誤、顛倒的。

比如嗔心起來時,人是很痛苦的,因為他已經不能控制自己,手腳都會發抖,拿起東西就想砸過來,誰勸也聽不進去,我見堅固嘛,覺得我就該生氣,生氣是對的。其實他生氣的時候,身體所有健康的細胞都被他壓抑住了,會被他殺害、傷害掉,所以都會和他作對,肝、甚至五臟六腑都會受傷害,這就是氣大傷身的道理。

愚痴也一樣會傷害我們,愚痴就是強烈的執著、強烈的貪婪,尤其是對人的執著,比如情感。有人感情豐富,多愁善感,很痴情浪漫,以為這樣很高雅,其實愚痴重的人是要落入畜生道的,因為愚痴在動物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動物都非常執著親情。

佛經里有個梅花鹿的故事,小鹿被獵人打死了,母鹿也不逃,就用兩腿夾抱著小鹿,一直給它舔傷口,希望它能好起來,過了半個小時以後,母鹿好像感覺很不舒服,慢慢地坐下了,還是繼續舔,再後來它就躺倒死掉了。獵人一下子得到了兩頭鹿,心裡很高興,但也不知道母鹿是怎麼死的,他回家把母鹿的肚子剖開一看,才發現母鹿的腸子全都斷了。我們說傷心過度、柔腸寸斷就是這個樣子,母鹿太傷心了,這種傷心就是情執產生的,執著到讓生命迅速地被毀滅掉。

往往我們讀到這類故事都會很傷心,就是因為我們也有這種執著,也會體會同樣的痛苦。但一般說來,人的愚痴會比動物輕一些,所以傷心致死的情況也比較少見,但也並不是沒有。

解放前北京有一對情侶,石評梅和高君宇,大家可能知道的,兩個人都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石評梅當時是文學界有名的青年詩人,高君宇是才華橫溢、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兩個人互相愛慕,卻並沒有結合。後來高君宇因為積勞成疾不到30歲就死了,石評梅非常傷心,在石碑上寫道:「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眼淚流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每天都到他的墳前獻一束花,結果三年以後石評梅因為傷心過度,淚絕而亡。兩個人死後合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園,成為純潔愛情的象徵。

其實他們要是結合了,就不會那麼感人了,說不定還會吵架、離異,這種事情在現實社會中屢見不鮮。所以美好的愛情都是以悲劇告終的,比如紅樓夢啊、羅密歐與朱麗葉啊、孔雀東南飛啊等等,如果結合了,說不定就成鬧劇了。

佛法告訴我們,執著情感是一種最嚴重的邪見,或者一種愚痴。因為我們執著有個我,有個情可以抓住,以為這樣才是快樂幸福的,然後生諸染著,染著是污染、執著、不清凈的意思,其實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我們的本來的覺性,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是非常清凈的,由於我們無知、無明,不知道回歸,而是以我執去貪取,這樣就產生了染污,這就是染著。

我們通過觀察環境污染給世界帶來的災難,就會明白內心的污染給自己帶來了多少痛苦和煩惱,心就像地球一樣不去選擇,我們給它什麼它就接受什麼。我執嚴重的凡夫,貪心越來越大,貪瞋邪見,橫計所有,生諸染著,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蠻橫地放在清凈的心田裡,久而久之,污染越來越厲害,痛苦的產生就是必然的了,污染帶給我們的是生命的墮落。

那麼佛菩薩是不是就無情無義了?當然不是的。佛菩薩看到了無我的真相,解開了內心的謎團,所以他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並沒有遠近親疏之分,會慈悲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而不起執著。在給予對方情感關懷的同時,還會盡量地幫助他、引導他,讓他也能打開智慧之門,回歸安定無我的家園。這種情感不會傷害到任何人,這樣的生命就是健康的生命,這樣的情感就是覺者的情感了。

慾望是世界發展的動力,也是世界毀滅的動力,發展是因為我們都嚮往美好的生活,毀滅是因為我們無知。在無知指導下的慾望是非常可怕的,所有人都想把美好的東西據為已有。科學技術,就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利益,也帶來了很多危險,核能既可以提供巨大的能源,又可以成為可怕的武器。而且科學的發展在滿足人類慾望的同時,又點燃了人更多的貪慾,所以也掠奪了人本有的很多能力。比如身體素質,古人常常一天走八十里路不會勞累,我們現在可能連八十米都不願意走,因為有車可以代步了,走八里路就可能累得動不了了。這就是我們貪圖享受,帶來的能力喪失。

我執首先傷害的是自己的身心,讓自身充滿矛盾和痛苦掙扎,然後又會傷害到環境。比如戰爭,為了我的生存可以去消滅其它的生命,這就是我執極端的表現。如果我們把內心的貪嗔痴消除掉,世界的戰爭就沒有了,我們就不用再去擔心國防,去發展殺傷性越來越強的武器裝備。我們把物慾減低下來,垃圾就少了,空氣污染、地球變暖這些問題就會好轉,人類才會真正過上祥和、安全的生活。

那麼佛菩薩是不是反對科學、反對發展呢?當然不是。佛說菩薩要修習五明,就是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但首先要內明,就是要破除掉我執,破除掉貪嗔邪見,把內心的智慧開發出來,然後再來了解外在的客觀物質,學習其它四明,就是世間所有的科學技術。這樣以無為之心去發展科學,行有為之事,就不會橫計所有,生諸染著,事情會做得很圓滿,科學發展得很好,也不會利用它來搶奪和佔有,會最恰當地利用物質,讓這些物質沒有副作用,與環境之間沒有矛盾,以最好的狀態不停地增長,這是佛陀所倡導的真正可持續性發展的科學觀念。

我們現在做事講究雙贏,雙贏只是你我雙方的,而佛法講的是全贏,就是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所有的人都永遠只有利益、沒有副作用地進步,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建立起這樣的觀念,就是我們經歷的每一個事情,無論從前因後果、還是從此地到彼處都要有利益、完全沒有傷害,這才是值得去做的。這樣的行為只有學習了佛法才能做到,這就是佛法的偉大之處。

故經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於斷常,六十二見,見思相續,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輪迴不息。」當知邪念,眾惡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所以佛經說,因為有我,所以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因為有我所,就會產生六十二種邪見,見就是見解,按照邪見去思考,便見思相續,又產生了九十八種見思煩惱,稱為九十八使,使就是促使我們行動的力量,從而導致了我們被封閉在三界里出不去,生生死死,輪迴不止。

我執的存在產生了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又導致了錯誤的行為,所以當知邪念,眾惡之本。我們要修行,首先要在思想上轉變過來,改變對我所的態度,打破無明,放棄貪嗔痴,全面地珍惜現有的一切。

在家居士,如果家裡的親人做了很大的壞事了,你怎麼辦呢?難道你馬上拋棄他嗎?我們學了佛法就絕對不能這樣去做。厭棄任何眾生都是惡念、邪念,我們應該放下這種邪念,他越是壞人,我們越應該度他,生起善心去幫助他、保護他,讓他修改、減低自己的過錯,以免他錯上加錯,進入三惡道。有了這樣的善心、正念,那麼這個家庭、這個社會自然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所有的惡業都慢慢地可以改善過來。

我們雖然認識到了這些正觀、善念,但是如果沒有定力,我們就沒有把握的能力,會控制不了自己,貪嗔痴一來,就把心搶走了,會去不停地想一個人,想一件事情,一點也不聽話,所以要培養定力。禪修能夠幫助我們把心攝持住,讓心安定在當下,保持這種狀態,不被貪嗔痴掠奪走。在智慧覺照之下的定力,就是禪定,這是修意業清凈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正觀因緣

正觀因緣怎麼觀呢?云何正觀?什麼叫正觀呢?彼我無差,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這就是修行人所要具備的正觀知見。彼就是他人,他人與我沒有差別,都是緣起無自性之法。色就是物質世界,心就是精神世界,物質和精神也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我們不要唯心,忽略了物質,也不要唯物,忽略了精神。心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會有物質陪伴它一起生起來,心物是一元的,都是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精神和物質的本質都是空性。

菩提和煩惱也一樣,本性毫無差別,煩惱就是我執,菩提就是覺悟。比如我們了解世界的這個就是覺性,會說話和會聽話的這個明明白白就是菩提,聽得你難過了,這就是煩惱了,煩惱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煩惱,也清楚自己因為什麼而煩惱,這就是菩提。所以菩提煩惱就在一念之間,並不是兩個本質不同的念頭。

古人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即是佛。」其實,前念迷既是凡夫也是佛,後念覺既是佛也是凡夫,因為迷和覺不一不異,如果對立起來了,那這個覺就是凡夫的覺,不是真正的佛。所以生死涅槃,平等一照,生死涅槃也是沒有區別的,要平等地對待,我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在一念心當中要這樣去觀察。

故經云:離我我所,觀於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當知諸法,但有名字,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空,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詮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一切空寂。故經云: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是以妙相絕名,真名非字。何以故?無為寂滅,至極微妙,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當知正觀,還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觀因緣,萬惑斯遣,境智雙忘,心源凈矣,是名凈修意業。

這是永嘉大師從佛經里摘下的對於空有不二的實相的論述,我們以後再詳細地講解。總之,佛與眾生不一不異,這是在理體、心性上講的,但境界是不同的,我們要通過修行,安住於平等的空性上,把凡夫的境界轉化為佛的境界受用,這就是凈修意業。

凈修三業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有我執,內心被貪嗔痴掩蓋住了,呈現出來的就是三惡道的境界,我們就只好忍受那些痛苦;如果我執雖然沒有破掉,但我們通過持戒和禪修,能保持內心無貪無嗔無痴的狀態,那呈現出來的就是三善道境界,我們就會感受快樂的受用。如果我們把善惡的心都消除了,心裡無一法可得,這就是一種清凈的解脫心,以這樣的心再來到這個世間,因為有智慧,會對因果是非很清楚,因為有慈悲,不會傷害任何眾生,會去無我地幫助他們,同時,一切差別相與內心無所得的空當下無二無別,這就是中道佛性之心,那我們感受到的就是佛的受用了。

如果按永嘉大師凈修意業的次第來說,首先我們思想當中不要呈現三惡道的狀態,因為這是生命墮落的狀態。再者我們要修行禪定,有了禪定受用後,雖然還沒有破無明,但貪嗔痴不能再干擾我們了,我們就把我執先降服住了。最後我們再把無明打破,證見真心。這是一條非常明確的修行路線。

心是無限量的,上天堂、下地獄,甚至出離三界的都是它,不是我執,不是我見,更不是我所,我們認識清楚以後,那就無話可說了,你想安住在什麼狀態完全由自己選擇和掌握。

在證悟前的修行當中,禪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禪定,必定會受貪嗔痴的干擾,給修行帶來很大的障礙。比如突然神通現前了,或者遇到什麼人蠱惑一下你,要帶你看看極樂世界啊、四禪天啊等等地方,如果缺乏意業清凈的訓練,貪心馬上就起來了,心裡就痒痒的,這是凡夫正常的心態和習慣,但在修行上就會出現很大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慢慢地鍛煉自己,培養禪修,把貪嗔痴降服住,以後任何境界出現了,都自然會透過去,不受影響,這就是意業清凈的修持。

上一篇:《永嘉禪初級班講座(下編 禪修要義)第三章》達照法師 返回目錄 下一篇:《永嘉禪初級班講座(下編 禪修要義)第五章》達照法師
推薦閱讀:

為什麼阿迪亞香提是我最喜歡的靈性導師
讓心安住,一切都會美好
【佛緣】我被禪修「害」慘了——10天「世外桃源」古洞禪修的日子
★入出息念----禪修者需要熟讀的珍貴文章 (下)
禪修次第,性命雙修、真如本性、來於峨眉十二庄述真

TAG:禪修 | 法師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