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約瑟夫·奈:請不要誤解和濫用「軟實力」

「軟實力」概念的首倡者約瑟夫·奈教授昨天在滬講演並接受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請不要誤解和濫用「軟實力」 很少有一個概念像「軟實力」(soft power)那樣,一經提出就獲得高度認同,被西方各國和中國都普遍接受;也很少有一個概念像「軟實力」那樣,在廣泛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太多的誤解和濫用。 昨天,「軟實力」概念的首倡者、曾經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和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約瑟夫·奈教授來到上海,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作題為「金融危機後的中美實力」的學術講演。幾乎被擠爆的復旦大學光華樓103室,讓人們再次見證了這位學者及其學術觀點的吸引力。 21世紀的兩種權力轉移 昨天,在講演開頭簡略回顧1982年自己訪問上海、訪問復旦的情景後,奈教授很快把話題轉到他即將出版的新書《21世紀的權力展望》上來,顯然,「權力」一詞依然是佔據他敘述中心的關鍵詞。在他看來,21世紀我們將見證兩種權力轉移:一是從國家到國家的權力轉移,也就是所謂的權力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亞洲的崛起是其中的主要標誌——奈本人更願意把它稱作「亞洲的復甦」,因為早在1750年代,全球過半數的人口和產品曾集中在亞洲;另一種是權力從國家層面擴散到更多的非政府層面,全球貿易、技術進步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推動了這種權力轉移。 這樣的權力轉移和分散,促使人們重新看待權力的本質。在此,奈教授再次提及他在無數場合強調過的「權力三分法」:第一種是以威脅的方式,也就是揮舞大棒來顯示權力;第二種是以收買的方式,即採取「胡蘿蔔引誘」的方式來行使權力;第三種就是「軟實力」,展示和利用自身的吸引力。針對高盛集團提出的2027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的預測,奈明確表示,果真如此,也只意味著兩國「在體量上相當,而不是實質上一致」;「美國衰落論」並不完全站得住腳,因為美國的軟實力依然強大,中國軟實力的逐步增強對美國和世界都是好事,因為「權力」從來不是一種「零和博弈」,中美合作將為兩國開闢光明的未來。 人們對「軟實力」誤用太多 對於奈教授不到1小時的講演,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黃仁偉和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分別作了精彩點評。簡短回應之後,奈教授很快轉往遠在上海西南漕河涇的另一個討論現場。本報記者好不容易爭取到了同車而行、獨家採訪的機會。 記者借用英國思想家以賽亞·伯林「刺蝟型學者」和「狐狸型學者」的著名分類,問他覺得自己屬於「刺蝟」還是「狐狸」?對這個在他看來「很有趣」的問題,奈明確回答:「我認為自己更像狐狸。」 「刺蝟型學者」傾向於用一個體系來建構宇宙世界,而「狐狸型學者」則不相信萬事萬物用一個體系就可以解釋,他們往往更見多識廣、具有發散性思維,但這也更容易造成他們的觀點被別人誤解甚至濫用。奈的「軟實力」概念正是一個顯例。 誤解之一:把「軟實力」這一原本在國家制度層面使用的關鍵詞不恰當地用在地方和部門層面。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地方在提出本地區未來發展規劃時,「打造地區軟實力」之類的口號見諸報告或媒體。事實上,奈本人在著作中反覆強調,「軟實力」是一國共同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吸引力,只有核心價值觀和主導意識形態才能產生「軟實力」的影響。 誤解之二:把「軟實力」同「硬實力」混淆,於是不時冒出諸如「經濟軟實力」之類「非驢非馬」的新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奈明確表示:「經濟財富可以產生硬實力,也可以產生軟實力。軟實力不是經濟,而是吸引和說服別人的力量,經濟會對軟實力有所貢獻,但經濟更多的是對提升硬實力有所幫助。」 誤解之三:即使在談論「文化軟實力」時,許多人依然有把「文化產業」等同於「文化軟實力」的理解誤區。在自己的著作中,奈曾經寫道:「我高興地看到,(軟實力)這一術語成為公共話語,被美國國務卿、英國外交大臣、亞歐多國的政治領袖和專欄作家等廣泛使用。與此同時,我深感沮喪的是,這一術語常常被誤用,甚至被貶低為僅僅是可口可樂和牛仔褲的影響力。」昨天在接受採訪時,奈進一步解釋說:「文化影響力可能會產生軟實力,但也可能沒有幫助,比如,一個人可能會喝可口可樂、穿牛仔褲,但他仍舊對美國持反對的態度。所以,文化影響力能否產生軟實力,取決於它是否能讓一個國家更有吸引力。吸引力,意味著讓別人對你的國家產生好感,這和提供一些產品讓別人吃好、喝好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本報記者 季桂保 田曉玲文匯報2010年12月7日第一版
推薦閱讀:

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主辦
掛畫也是軟實力
國家決策層:科學理論話語權是中國軟實力的戰略要件
妥協與放棄: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未曾綻放就要枯萎嗎?

TAG:軟實力 | 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