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
06-14
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兼論京易納甲、建候、積算的建構原則摘要:本文從《京氏易傳》入手,對京氏易學中陰陽二氣的對待與流行進行了闡發。文章指出,京氏通過納甲、卦變、飛伏、遊魂、歸魂、建候、積算諸說將「一陰一陽」之《易》道具體到實處,構建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立體的陰陽對待流行圖;其納支、建候、積算則依曆法及音律之隔八生律法納入。 關鍵詞:京房;易學;陰陽二氣;對待流行漢代有兩位京房:一位為漢宣帝時師事楊何的京房;一位是漢元帝時師事梁人焦延壽的京房。本文所論乃後一位京房之易學。據劉玉建老師考證,京房易學著述至今惟有《京氏易傳》傳於世,其餘皆亡佚。[1]因此,《京氏易傳》便成為我們研究京氏易學的主要材料。在《京氏易傳》中,京房以獨特的思維理路建構了八宮卦序,其中蘊涵著納甲、納支、飛伏、互體、建候、積算、氣候分數、五行、五星、二十八宿入卦諸說,形成了一個龐雜而有序的宇宙圖景。但這一圖景的背後是陰陽二氣的對待與流行。本文擬就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與流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就教於方家。一、京氏易學中的陰陽對待京氏易學將天干、地支、五行、五星、二十八宿等納入八宮卦,構畫了一幅陰陽相盪、生生不息的動態宇宙圖景,但這種動態性和有序性首先是通過靜態的陰陽對待來展示的。首先,八宮卦序(見下圖)便是一幅宏觀的陰陽對待圖。它是由乾卦及其生出的分別代表長男、中男和少男的三個陽卦震、坎、艮組成陽的一極;由坤卦及其生出的分別代表長女、中女和少女的三個陰卦巽、離、兌組成陰的一極。可見,八宮卦序是基於「乾坤生六子」的理路建構的,即所謂「乾坤者,陰陽之根本。」[2]乾坤代表陰陽的兩極而成為京氏八宮卦序的兩大支柱。京氏首先將「一陰一陽」之道落實到代表陰陽兩極的乾坤兩卦。京氏的這種安排顯然源於《易傳》對乾坤的認知:「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繫辭上》)「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說卦》)。基於此,京房將純陽之卦乾作為陽極的一面,將純陰之卦坤卦作為陰極的一面,乾坤兩卦及其它由陰陽相盪而形成的六十二卦則按一定原則劃歸到八個宮中,這就形成了一個以乾坤為兩極的大的陰陽對待。京氏八宮卦序表八宮世魂 乾 震 坎 艮 坤 巽 離 兌一世 姤 豫 節 賁 復 小畜 旅 困二世 遁 解 屯 大畜 臨 家人 鼎 萃三世 否 恆 既濟 損 泰 益 未濟 咸四世 觀 升 革 睽 大壯 無妄 蒙 蹇五世 剝 井 豐 履 夬 噬嗑 渙 謙遊魂 晉 大過 明夷 中孚 需 頤 訟 小過歸魂 大有 隨 師 漸 比 蠱 同人 歸妹 在京氏易中,陰陽二氣的對待深入於其各種學說。於其納甲體系,《京氏易傳?卷下》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 顯然,京氏的納甲原則為陽卦配陽干,陰卦配陰乾,即: 陽卦 乾震坎艮 陰卦 坤巽離兌 陽干 甲庚戊丙 陰乾 乙辛己丁 壬 癸除納甲外,京房還將十二支納入八宮卦中。廣義的納甲也包含納支。納支遵循的原則同納甲一樣,仍是陽卦納陽支,陰卦納陰支。而其內在機制,盧央認為,乃是據曆法及生律法納入。具體為:從曆法來看,冬至所在之月或建子之月為一年之始,而十二律以黃鐘為首,黃鐘又自冬至始,所以黃鐘當乾之初九,納支為子。此起點確立之後,京氏又據音律之三分損益法,按十二支來說,即隔八生律法,納其它各支。隔八生律法即:律起於黃鐘子位當乾初九爻,再從子位起算,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位,這時林鐘未位,當坤初六爻,於時為六月。再從未位起算,歷未申酉戌亥子丑寅,這時律為泰簇寅位,當乾九二爻,時為正月。如此隔八相生,得出全部十二律及其支位所對應的爻位。這樣,乾從初九到上九分別納子、寅、辰、午、申、戌六支;而坤卦是陰卦,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之則,應右旋即與六陽律相反方向運轉,最後得出坤卦從初爻至上爻分別納未、巳、卯、丑、亥、酉六支。 其餘六卦各爻配支的法則,按律歷之相配,「十一月和五月為子午,陽支配陽卦各爻,故配長男震,……與乾卦同。十二月和六月為丑未,陰支配陰卦,故長女巽卦當之。……接著正月和七月當寅和申,又納於陽卦,則以中男坎配之。……再接著是二月八月為卯和酉,則以中女離配之。……然後是三月和九月,當辰和戌,以少男艮卦配之。……最後是四月和十月為巳和亥,以少女兌卦配之。」[3](第127-129頁)《漢書?藝文志》載:「(京房)好鐘律,知音聲……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由此可證,京氏確有可能據曆法及生律法將十二支納入卦體中,故盧央之說應該可信。綜合上述,京氏八卦干支排納可列圖如下:乾 坤 艮 兌上爻 壬戌— 癸酉-- 丙寅— 丁未--五爻 壬申— 癸亥-- 丙子-- 丁酉—四爻 壬午— 癸丑-- 丙戌-- 丁亥—三爻 甲辰— 乙卯-- 丙申— 丁丑--二爻 甲寅— 乙巳-- 丙午-- 丁卯—初爻 甲子— 乙未-- 丙辰-- 丁巳—坎 離 震 巽上爻 戊子-- 己巳— 庚戌-- 辛卯—五爻 戊戌— 己未-- 庚申-- 辛巳—四爻 戊申-- 己酉— 庚午— 辛未--三爻 戊午-- 己亥— 庚辰-- 辛酉—二爻 戊辰— 己丑-- 庚寅-- 辛亥—初爻 戊寅-- 己卯— 庚子— 辛丑— 漢代之前,人們已將音樂看作陰陽和合的產物。如《樂記》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地氣相盪,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煥之以日月,而百化與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這就把「樂」作為天地陰陽二氣相摩相盪的產物,將音律節奏視為陰陽升降的表徵。《管子?地員》與《呂氏春秋》皆對音律之「三分損益」法,或「隔八生律」法進行過描述。如果盧央之京房依曆法與生律法納支之說成立,那麼,京房便將天干地支按其隱含的陰陽屬性細緻入微地納入到其八宮卦序中。這樣,納甲說的背後乃是一幅陰陽對待、流行圖。京氏易的建候積算體系也反映出一種陰陽對待關係。對於建候、積算,徐昂云: 建月六辰,分配六爻,建始一辰受氣,中間經歷四辰皆積氣,末一辰成象立體……每爻歷一月兩節。凡由某月節到某月中者為十二節,由某月中至某月節者為十節。[4](第175頁)但徐昂認為京氏於有些宮、卦,特別是巽宮、兌宮之建候積算錯亂,而以其本人之意正訂之,盧央也認為建候積算「在京易中這是較為混亂的一部分」。[3](第146頁)筆者以為不然。儘管目前我們於京氏建候積算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及其有明顯的錯誤之處外,我們仍能看出其建候積算依陰陽二氣的對待與流行及隔八生律法而建構的較強的原則性。黃宗羲在其《易學象數論》中概括京氏建候和積算云: 曰「建」,以爻直月,從世起建,佈於六位(惟乾坎從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也。曰「積算」,以爻直日,從建所止起日。[5]今據《京氏易傳》及陸績注,列八宮六十四卦建候之表如下:建候世游歸 八宮六十四卦上世 乾甲子-己巳 震丙子-辛巳 坎戊寅-癸未 艮庚寅-乙未 坤甲午-己亥 巽辛丑-丙午 離戊申-癸丑 兌乙卯-庚申一世 姤庚午-乙亥 豫丁丑-壬午 節甲申-己丑 賁辛卯-丙申 復乙未-庚子 小畜壬寅-丁未 旅己酉-甲寅 困丙辰-辛酉二世 遁辛未-丙子 解戊寅-癸未 屯乙酉-庚寅 大畜壬辰-丁酉 臨丙申-辛丑 家人癸卯-戊申 鼎庚戌-乙卯 萃*戊寅-癸未三世 否壬申-丁丑 恆己卯-甲申 既濟丙戌-辛卯 損癸巳-戊戌 泰丁酉-壬寅 益甲辰-己酉 未濟辛亥-丙辰 咸戊午-癸亥四世 觀癸酉-戊寅 升庚辰-乙酉 革丁亥-壬辰 睽甲午-己亥 大壯戊戌-癸卯 無妄乙巳-庚戌 蒙壬子-丁巳 蹇己未-甲子五世 剝甲戌-己卯 井辛巳-丙戌 豐戊子-癸巳 履乙未-庚子 夬己亥-甲辰 噬嗑丙午-辛亥 渙癸丑-戊午 謙庚申-乙丑遊魂 晉己卯-甲申 大過丙戌-辛卯 明夷癸巳-戊戌 中孚庚子-乙巳 需甲辰-己酉 頤辛亥-丙辰 訟戊午-癸亥 小過乙丑-庚午歸魂 大有戊寅-癸未 隨乙酉-庚寅 師壬辰-丁酉 漸己亥-甲辰 比癸卯-戊申 蠱庚戌-乙卯 同人丁巳-壬戌 歸妹甲子-己巳註:*萃卦的建候與積算屬明顯錯誤,應為:建始丁巳至壬戌,積算起壬戌至辛酉。 藉此表,我們可以看出京氏建候的陰陽順逆排布規律:乾宮本宮卦《乾》卦「建子起潛龍,建巳至極主亢位(很明顯,此是從初爻潛龍建始,至上九亢位建末,另一證據是本宮一世《姤》卦建庚午至乙亥,按常則應為建乙丑至庚午,故黃宗羲稱乾從初爻建起。徐昂謂其從上爻世爻建始,五爻建末,非也);至震宮本宮卦《震》卦,建「丙子至辛巳」;坎宮本宮卦《坎》卦「建戊寅至癸末」(按常則,坎宮一世卦節卦應建「己卯至甲申」,而實際上卻「建起甲申至己丑」,因而其建始是隨著坎卦建末癸未,亦為世爻所建而來,故黃宗羲稱「坎從初爻起」,如此本宮一世建始方能緊跟本宮卦上世所建而來);艮宮本宮卦《艮》卦建「庚寅至乙未」。至坤宮本宮卦《坤》卦則「建始甲午至己亥」;巽宮本宮卦《巽》卦「建始辛丑至丙午」;離宮本宮卦《離》卦「建始戊申至癸丑」;兌宮本宮卦《兌》卦「建始乙卯至庚申」。 顯而易見:代表陽極的純陽卦乾卦建始甲子(坎),代表陰極的純陰卦坤卦建始甲午(離),遵循的仍是「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2] (《京氏易傳?卷下》)的原則,仍體現著「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子)離(午)者,陰陽之性命」[2](《京氏易傳?卷下》)的陰陽對待本旨。其它陽宮卦本宮卦或陰宮本宮卦之間的建候之排列則仍遵循著音律之隔八生律之陰陽升降、對待的原則:從乾宮本宮卦乾卦世爻所建己巳歷八位經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至丙子,為震宮本宮卦震卦建始;從丙子數,歷八位經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至癸未,為坎宮本宮卦坎卦世爻所建(黃宗羲稱坎卦建候從初爻起,甚是);從癸未數歷八位經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至庚寅乃艮宮本宮卦艮卦之建始。自坤宮本宮卦坤卦建始甲午,數八位歷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至辛丑乃巽宮本宮卦巽卦建始;從辛丑數八位歷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至戊申為離宮本宮卦離卦建始;從戊申數八位歷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至乙卯為兌宮本宮卦兌卦建始。可見,每宮本宮卦建始之間極有規律,而且是按照「子午分行」、隔八生律的陰陽對待模式進行排布的。這樣,乾震坎艮四陽宮之間的一世卦建始也遵循這一原則,二世至歸魂卦亦如此;坤巽離兌四陰宮之間的一世卦建始也遵循這一原則,二世至歸魂卦亦如斯。因積算是從每卦的建末始,所以積算也相應地遵循以上原則。 徐昂將巽宮和兌宮建候積算重新以自己之意排列,雖自有其道理,但卻打亂了京氏的建候積算秩序,改變了京氏的本意,筆者以為不妥。京氏易學中八宮卦之飛伏說亦明顯地展示出陰陽二氣的對待關係。飛伏有卦之飛伏,有爻之飛伏,此處我們只討論八純卦之飛伏。對於八宮卦來說,陰陽相對者互為飛伏,即虞翻所謂旁通。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互為飛伏。《京氏易傳?坤》云:「陰凝感,與乾相納」,此已明示乾坤陰陽的相涵相納關係。兩個互為飛伏的卦之間互相對待、互相涵攝,一顯一隱,顯隱無間。《京氏易傳?乾》云:「六位純陽,陰象在中」即是說,乾卦的顯象是純陽之象,而其中隱含的是純陰坤卦之象。因而京氏的飛伏說主要說明的是陰陽的對待與流行。顯象的背後是與其相對待的隱象。二者隨著爻變的進行而流通,因而,可以說虞翻直接受京易飛伏說的啟發而創其旁通說。二、京氏易學中的陰陽流行京房通過八宮卦序建構了一幅陰陽二氣相互對待的圖景,而其建構此靜態圖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反映生生不息的陰陽流行圖景。《繫辭上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京氏將陰陽的對待關係分布於八宮卦之納甲、飛伏、建候、積算諸說中,旨在彰顯《易》之「一陰一陽」之道,將「一陰一陽」之《易》道逐步落實到具體之處,從而從具體處闡發《易》的陰陽流行關係,體現《易》之生生不息之精神,即如京氏所云:「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相盪。二氣陽入陰,陰入陽,二氣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內無不通也。」[2] (《京氏易傳?卷下》)京氏的八宮卦序從表面上來看,是一幅靜態的陰陽對待圖。在京氏看來,每一宮的本宮卦或八純卦,決定著該宮諸卦的原本卦體的五行屬性,然後再根據每一爻所納地支的五行屬性確定六親關係。如乾宮本宮卦乾卦從初爻至上爻的納支分別為子、寅、辰、午、申、戌,而乾宮屬金,故初爻至上爻的六親分別是子孫、妻財、父母、官鬼、兄弟、父母。這種陰陽相互對待的關係確定之後,每一本宮卦從初爻變起,實現爻的陰陽轉變。如乾卦第一爻變則變成天風姤卦。因此一變,則本宮乾卦原來的陰陽對待、或暫時的平衡關係即被打破,其所納的干支、建候、積算、氣候分數、所納星宿都要隨之作相應的變化。如乾卦變成姤卦以後,變出的姤卦從初爻至上爻所納的干支分別變為辛丑、辛亥、辛酉、壬午、壬申、壬戌,原來乾卦所納的五星也由鎮星變為太白,所納星宿也由參宿變為井宿,建候則由從甲子至己巳變為從庚午至乙亥,積算也相應地由己巳至戊辰變為從乙亥至甲戌,六親從初爻至上爻也相應地變為父母、子孫、兄弟、官鬼、兄弟、父母等等。此可以說是因一變而引起萬變。京氏認為這種變化是「陰盪陽」或「陽盪陰」的結果,或者是陰陽積氣變化的結果。如京氏於《姤》卦云:「巽積陰入陽」,即指明此一系列之變化是由乾卦初爻由陽變陰所導致。這就是陰陽之流行。《京氏易傳?姤》云:「定吉凶只取一爻之象」,這為主的一爻就是引起該卦所以從乾卦變為該卦的一爻。因此,對於該卦來說,這一爻便是關鍵的一爻,或者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京氏稱其為「世爻」,與該爻相隔兩位之爻為應爻。世爻多為一卦之卦主。在討論京氏易的陰陽流行關係時,我們還必須談一下京易中的天、地、人、鬼四易之說,因為該說從大的框架上正可以說明陰陽二氣的流行變化。《京氏易傳?卷下》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六世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京易在此既借鑒了《易傳》的三才說,又借用了《易傳》的遊魂說。(《易傳》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從本宮卦初爻變起,有一爻變者為一世卦,有二爻變者為二世卦,……有五爻變者為五世卦,變化不能至極,因至極(也就是上爻變)就變成了與本宮卦陰陽相對的另一宮卦,則在上爻不變的情況下,從五爻變返回至四爻變,亦即恢複本宮卦中的第四卦爻象,即為遊魂卦。遊魂卦下卦恢複本宮的下卦象,即為歸魂卦。(參見京氏八宮卦序表)這種從一世到歸魂的卦變規律,反映了同一卦體中陰陽流行的次遞關係。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這種關係反映到乾宮和坤宮的遊魂、歸魂卦上,則突顯的是一種陰陽二氣的大化流行,從而也可以看出乾坤兩卦的卦變規律與十二消息卦間遞變規律之間的聯繫。《京氏易傳?卷下》云:「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離者,陰陽之性命。」而乾宮游、歸魂卦之上卦皆為離卦,坤宮游、歸魂卦之上卦皆為坎卦,這正說明了荀爽為何在注《彖?乾》「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云:「乾起於坎而終於離,坤起於離而終於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也。六位隨時而成乾。」[6]依消息卦說,從復卦至乾卦,是一個陽息陰消的過程,而復卦為十一月子(坎位),陽息至四月巳火位則成乾體;從五月午(離位)至十月亥則是從姤卦至坤卦,是陰息陽消的過程,至亥水位則坤體就。這也正是《京氏易傳?卷下》「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所昭示的陰陽流行的《易》道變化觀。後天八卦中的離坎兩位,正對應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坤兩位。從後天八卦的坎位左行至離位,是在平面上由陰極至陽極,而從「一陽來複」的復卦至「成乾體」,則是陽氣從「潛藏」至「亢極」,是在豎面上的陰極至陽極;同樣,從後天八卦方位的離位右行至坎位,是平面上的陽極至陰極,而由姤卦至「坤體就」,則是在豎面上的陽極至陰極。橫面與豎面的陰陽流轉同時進行,形成一幅立體的、涵納時空的、動變不息的陰陽對待流行圖。京房以此方式構建了一幅「與天地准」、「彌綸天地之道」(《繫辭上》)並能「知幽明之故」的宇宙圖景。八宮卦所納的干支、星宿、五星等也隨之成為體現《易》道的有機組成部分。京氏雖未提出系統的卦變說,但後世系統的卦變說在很大程度上應受到京氏易的啟發。從爻變到卦變是京房建立八宮卦的基本方法。從一世到歸魂,由爻變逐次變化形成的各卦在隱含本宮卦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重新形成由不同於本宮卦的干支、星宿、建候、積算等因素的卦體,從而體現出由一爻之陰陽變化而造成整個卦體的變化。這種陰陽流行變化反映了部分變化與整體變化之關係:部分變化或量變是造成整體變化或質變的先決條件。從初爻變至五爻再返回至四爻變而變成遊魂卦,下體復歸本宮卦,則為歸魂卦。如此從一世至歸魂七卦的顯象雖各不相同,但它們的隱象除了其所伏之卦以外,仍以本宮卦為基礎,而陸績更注重世爻之隱象。世爻之隱象即本宮卦與世爻相同爻所納干支,如其於《姤》卦:「元世居世」注曰:「辛丑土,甲子水」,此辛丑土即指《姤》卦初爻世爻所納干支,「甲子水」則指本宮卦乾卦初爻所納干支;又如其於《否》卦「三公居世」注曰:「乙卯木,甲辰土」,此「乙卯木」即指《否》卦世爻六三爻所納干支,「甲辰土」則是本宮卦乾卦九三爻所納之干支。其它卦皆仿此。如此則在陰陽流行的過程中,仍時時存在著顯與隱之間的陰陽對待關係。後世流行的納甲筮法在所得之卦六親不全、或用神不上卦時,便從該卦之本宮卦中尋找,即是繼承和發展了陸注京易的爻之飛伏說。若本宮卦從初爻至上爻全變,則變成與此本宮卦陰陽相對的另一宮的本宮卦,即虞翻所說的與之旁通之卦。前文已述,京氏八宮卦序是以乾坤兩純陽、純陰卦為統領的,在從乾到坤的陰陽流行中,乾宮先變至震宮又變至坎宮,再變至艮宮,而不直接從乾宮變入坤宮。因而在京氏看來,這種陰陽的徹底轉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乾宮逐次變至艮宮歸魂卦《漸》卦才「終極陽道」,「陽極則陰生,柔道進也,降入坤宮八卦。」 (《京氏易傳?漸》)同樣,至兌宮歸魂卦歸妹卦,京氏云:「陰陽運動,適當何爻。或陰或陽,或柔或剛,升降六位,非取一也」,徐昂注曰:「八宮六十四卦雖以兌終,而終非止也。終而復始,易之道在此。三五上陰變為陽,迴轉成《乾》卦。此與陽宮終止之卦,艮宮《漸》卦三五上陽變為陰,降入坤卦,其例相同」。[4](第145頁)另外,《歸妹》卦建候積算與《乾》卦正同,都是「建始甲子到己巳,積算起己巳至戊辰」,(惟《乾》卦建候從初爻起)此京氏八宮相續、循環無端之意邪?!此證京氏八宮卦序雖無今本卦序以《未濟》為最後一卦寓示「物不可窮也,故受之未濟」(《序卦》)之意,亦暗含陰陽流行、循環無端之旨。京氏易認為,陰陽二氣的流行還通過爻象的變化來體現。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為陰陽二氣流行之門戶,陰陽兩極之間的徹底變化為乾變為坤,或坤變為乾。而作為乾坤及其所生六子之宮內的陰陽變化則是相對獨立的。對每一宮來說,從本宮卦始,通過爻變之陰盪陽或陽盪陰,至歸魂卦即形成一個小的循環,或者說是陰陽二氣在該宮內的流行。如對乾宮八卦來說,本宮卦《乾》卦變入一世《姤》卦時,京氏云:「陽極陰生」;《姤》卦變入《遁》卦時云:「五行升降,以時消息,陰盪陽降入《遁》」;……至歸魂《大有》卦云:「陰陽交錯,萬物通焉;陰退陽伏,返本也。乾象分盪,八卦入大有終也。乾生三男,次入震宮八卦」。因而至《大有》卦,乾宮八卦內部之陰陽相盪已完成,所以從《大有》卦至震宮本宮卦《震》卦即不再言「陰盪陽」或「陽盪陰」了。在每一宮中的卦變過程中,卦體之陰陽轉換也伴隨著爻變而進行。如坤宮一世卦《復》卦轉入二世卦《臨》卦時,京氏於《復》卦云:「陰來陽去,氣漸隆,火之(徐昂認為此二字為衍文,見《京氏易傳箋?復》,民國三十二年排印本第79頁。)入地澤臨卦。」而於《臨》卦則云:「震入兌,二陽剛,本體陰柔降入《臨》。」此二陽剛顯然指初、二兩陽爻。從陽爻數量來說,內卦兌比其所由來之震多一陽爻,但震卦為陽體,兌卦為陰體,因而對內卦來說,並不因其比震多一陽而更剛,反而因多一陽爻而成為柔體。其實這是對《繫辭傳》「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之說的繼承。又,京氏還非常重視互體之象。如其於《蠱》卦云:「內互悅而動」即指從二爻至五爻互出雷澤歸妹卦來。如此則在每一卦體中增加了更多新的卦體,從而從細微處展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升降、一消一息、陰陽相盪、生生不息的陰陽二氣的流行機制。另外,在由爻變而引起的卦變過程中,除建候積算隨卦變發生變化外,氣候分數也隨卦變而盈虛消長。《京氏易傳》於各卦多提及分氣候三十六或分氣候二十八。徐昂於此云:「凡建始陽剛而歷二節者,分氣候三十六,建始陰柔而歷十節者,分氣候二十八。」[4](第204頁)如《姤》卦建始庚午,為陽干支,則氣候分數為三十六,而《遁》卦建始辛未,為陰乾支,則氣候分數為二十八。其餘卦皆仿此。如乾卦建始甲子至己巳,按節氣來說,是由十一月節大雪至四月中小滿共十二節;而遁卦建始辛未至丙子,按節氣則由六月中大暑至十一月節大雪,歷十節。就氣候分數來說,每一卦都蘊含著該卦所對應的氣候分數,或三十六,或二十八。每一卦所內蘊的節氣也就有了盈虛之分。這樣,由爻變而導致的卦變也致使氣候分數發生了變化。可見,京房已把每一卦作為一種節氣度數的象徵,陰陽二氣的盈虛變化皆在其中。而導致這種氣候度數產生盈虛消長變化的正是陰陽二氣的互盪和流行,即如京氏所云:「陰陽運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京氏易傳?卷下》)三、結語綜合上述,京房系統地創建了八宮卦序說、納甲說、建候積算說等等。而以上諸說的背後貫穿的乃是陰陽對待、流行的理路。京房將一陰一陽之道具體地落實到以上諸說之中,從而由微而著地展現出整個宇宙之陰陽二氣的大化流行。可以說,京氏的八宮卦序是一幅立體的陰陽對待、流行圖,是對《易傳》宇宙論體系的繼承和發展。參考文獻:[1]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冊[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94.[2] 陸績.陸績京氏易傳[M].明嘉靖間范氏天一閣本.[3] 盧央.京房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4] 徐昂.京氏易傳箋[M].民國三十二年排印本.[5]黃宗羲.易學象數論[M].清光緒十九年廣雅書局刊本.66.[6] 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書社,1991. 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375770102exns.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鎖玉關風水圖解一馬不斷甲龍宮_30天學會過路陰陽之第9天楊晤著
※陰陽雙補、補陽不傷陰的「不老葯」
※【轉藏】十天干陰陽喜忌
※陰陽在書法中的運用
※先天陰陽 後天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