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說顯密修持之利弊得失

胡松年老師:淺說顯密修持之利弊得失

 顯、密二教之修持,路雖不同,卻各具其理,亦各有其利弊長短,若執其一而否定另一,則顯無知,欠缺圓融。

顯教修持,有舍有取,有對治,有階段

  顯教之所以為「顯」,乃因其有明確之理論可言,憑藉人們現有之邏輯觀念,亦能有所了解。小乘修行講求「戒、定、慧」,大乘修行講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然其核心,仍在「戒、定、慧」三學。

  顯教修持之法,多半有取有舍。初步之要求,簡而言之,多為舍惡而取善,舍妄而取靜,舍有而取空,此皆方便也,有其對治性,也有其階段性。眾生多為五毒(貪、嗔、痴、慢、疑)所困,故須「持戒」以對治,眾生心多散亂、昏沉,故須「修定」以對治。眾生以妄為真,執有為實,故須首先「以空破有」為對治,要求行者放下萬緣,放下自我,修空修定,以靜定之修持,破除妄幻,勘合《心經》所述「色不異空」之階段。

  當行者修得寧靜、進入禪定時,又警以禪定非道,執守「空、定」,亦非究竟,有喻「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月明簾下」,即執空之喻也,因之,修得之空、定境界,亦須放下,勘合《心經》所述「空不異色」之階段。

  及至見道之後,還需保任,則須走「即空即有」之路子,不住空,亦不住有,配合慧觀,空有一如,生滅無異,提得起,也放得下,念起念消,須用則起,用過則消,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真空妙有,相應自如,到此方合佛法之「不二法門」,亦即大乘之究竟路子。勘合《心經》所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階段,二性本一如,無住自圓成。

般若觀心法要,可為顯教範例

  以顯教「觀心法門」為例,其走「空」法之路子,修持上即有數個階段可分。

  初修習者,妄念紛飛,此心幾與妄念打成一片,不是散亂,即是昏沉。故初修行者,多陷「妄、幻」之境,身見、覺受難捨,妄念奔流不止,於是「修靜得止」,乃行者首要目標,此一階段屬於「有覺有觀」,有覺受,亦有尋覓般之「觀」境。

  待行久功深後,身體發起「輕安」,在止與靜上,初獲甘甜,氣脈漸通,覺受淡化,身見漸去,進入「無覺有觀」之階段。能達至此,色身不再大礙,修持亦鮮為覺受牽制,但心中仍存有「觀」或「照」之一念。

  再進一步,了知「空、定」之境,亦非究竟,無可貪執,修持還得進入「無覺無觀」之階段,既無覺受,也無刻意起觀,觀而無觀,無觀而觀,沒有作意,但也隨時不離觀照,待能所雙亡,人天合一,萬物同體,照天照地,自在解脫而「開悟」。之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然融入「即空即有」之「不二法門」,念起念消,用過則休,不留痕迹,了無罣礙,登堂入室,步入佛法大乘之究竟路子。

密教修持,信入為首

  密教之所以為「密」,是其理甚深,即使明講,一般人亦難領會,因其奧秘,故稱之為「密」,並非有其秘密,不可示人。

  故修持密法,首須「信入」,若無絕對之「信」,則難有成就。而所「信」為何?不但要信「佛法」、信「佛菩薩」、信「上師」,同時也信「自己」,信自己也能成佛。

  「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乃心念之一種專註,心念專一,自然生力,即便迷信,亦有其力。因此,世間之宗教,多以信入為主。南公上師於「准提法」儀軌中,開宗明義有云:「妙覺果海,信為能入。」即此理也。

傳承他力,密教之重

  修密者皆需仰賴「他力」加被,「他力」來自佛菩薩、祖師、金剛上師、護法神明等,乃一系列傳承之加持力量,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故修密者,時時皆須抱持恭敬而祈求之心而修,否則,若將持咒當成「繫心一緣」之媒介,認為念咒清楚,聞聽明白,念念瞭然,以達止定,即是正途,殊不知,則其與修一般「止觀」方法又有何異?當然雖亦有效,但等於將密法當成顯法來修,便失去密法之密義了!因地有了差異,錯失了傳承加持力,果地上之層次,距離就更為顯著了。這也是修密者最重要之環節之一。

  密法修持,極重傳承,創法祖師之經典或開示,即是修法至高準則,其後傳法之金剛上師,絕不會有違背而相左之說法,此乃密教講究之「一脈相傳」 ,任何偏離之說法,即有違「一脈相傳」之道。

  密教對師承之崇敬,猶勝顯教,金剛上師具有無上之權威,他若認為門人修法有誤,門人就得絕對服從,毫無辯駁之餘地。密勒日巴對其師父之萬般尊敬服從,可為顯例,一般人可能會譏以「愚忠愚孝」,但以修密之立場而言,若要有所成就,還非得如此不可,否則,不但會失去傳承之加持力,同時,更會有背師之因果,不得不慎!

  故密教修持,必有「上師相應法」相左,修密不能與傳承相應,此法就無以修有大成,後果就有如此嚴重,信不信由你?信則得救!

密法理深,不離唯識

  僅具宗教崇拜式之「信入」而修密法,當然仍有不足,正確修密之見地,不可或缺。密法修持之理論基礎,與「唯識」關係莫大,完全不懂「唯識」而修密者,全憑一股信仰熱忱而修,行至深處,易入岐途。

  密法修持,著重於「身、口、意」三業專一,「身業」,跏趺端坐並結手印;「口業」,持咒,返聞自性;「意業」,綿密觀想。依此三業,令身心串綁一起,綿綿密密,無暇再起妄念。而身、口、意三業,皆為阿賴耶識(第八識)之變現,三業專一後,經由綿密無間之修持,阿賴耶識之種子,無論善惡,都隨之一起凈化,第八識又帶動前七識,一起凈化,而前七識中的「眼、耳、鼻、舌、身」等識,即是吾人之色身,也就是說,第八識轉化,就會帶動前七識(包括吾人之業報身),隨之一起轉化,故能成就得快,是有其理也。

  密法之觀想,須善用第八識,而非用第六識去拚命勾畫出來。就以觀想一月輪為例,吾人皆有夜間賞月之經驗,腦海中多會存有「一輪明月高掛清空」之影像,此一影像已深植阿賴耶識中,觀想時,就將此一影像,輕輕帶出,帶出之後,不再添加任何第六意識之分別念頭,保持第六識之現量境,定住此一影像,不必費力,這就是密法觀想之要領。與「唯識」之理,大有關聯,因其之存在,有如「獨影意識」,像做夢一般,無須思索,即能毫不費力而顯現,但其又有異於「獨影意識」, 「獨影意識」多為非量境,自己無以作主,而觀想又如「明了意識」,能夠完全作主,但無須第六意識加註使力而已。簡言之,其如「獨影意識」般,不加思索即能產生存在,但又如「明了意識」般,清清楚楚,完全自主。下一段是南公恩師開示之原話:

  『學密宗不通唯識不能學的。說它是獨影,它又是明了意識,說它是明了意識,它又在一面說話、行事,與獨影差不多現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非量就是神經病。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為由我作主觀想起來的。非量境界你作不了主。』(《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修持密法,須在境界中修,觀想時,處處求取境界,觀出之任何境界,只要自己能夠完全自主,就屬「妙有」,是佳境,若不能自主,即使佛來給你作主,自己沒有自主之力,皆是魔境,這點很重要,遇到無以自主之境界,就得「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方不致出大問題。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六祖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修持中,第六、七意識,在初步之作意的因上,就能開始轉化了,只要第六識保持清凈,第六識立即可得初步之凈化,而第七識為第六識之根,當然也能隨之逐漸凈化。但前五識與第八識,要轉化就沒如此容易了,因為前五識代表我們的業報之身,業障重重之四大,實難轉化,而第八識乃前七識之根,含藏眾生所有無始以來之業習種子,前五識都轉不了,更別妄談第八識之轉化了,它們須到證果時,方能凈化,故曰「五八果上圓」。

  顯教修持法門,多是走「六七因上轉」之路子,先從第六識下手,若能保持第六意識一念清凈,多時薰習,第六識、第七識就會逐漸轉化,然後再精進修持,待日久功深後,才有可能變化氣質,轉化前五識與阿賴耶識。

  密法將身、口、意三業串綁在一起,綿密修持,而三業如前所述,又為第八識之變現,在不斷之薰習下,會直接凈化了第八識,第八識轉了,前七識以第八識為根,自然也會轉化,甚至於轉都不要轉,「五蘊」即是「五方佛」。下面是南公恩師開示之原話:

  『禪宗佛法是「即生成就」,密法則標榜「即身成就」。比「即生」還嚴重,連帶這個肉身也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賴耶識起修,顯教其他法門可說是依第六意識從意識方面起修。六祖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密法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因為直接把阿賴耶識種子當現行中把它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故號稱「即身成就」有其理由。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這個「有」也「即有即空」。』(《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南師又云:『顯教某些法門是抓住一面,舍惡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救偏。密法同華嚴宗一樣,是合一的,圓滿的,不取不舍,不增不減,眾生本來是佛,要你自己信得過。顯教之理去貪嗔痴慢疑,密教之理,非增非舍,自他不二,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轉都不要轉。轉識成智,是由凡夫轉成聖人。密宗轉都不要轉。凡夫即是聖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所以嗔心立刻成就,為東方不動如來,知道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變成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如來﹔疑(妒)心轉成北方不空如來﹔南方寶生如來是慢心轉成﹔痴心本身就是佛性,可轉成中央毗盧遮那佛。』(《融通白骨禪觀與准提法的修持》)

  換而言之,顯教修持方法,多由外層打入中心去的,而密教修持方法,多由內部中心,向外打出來的,直接下手於根部,根轉了,其他部份,無須使力,自然就轉化了。故其方法有如華嚴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方法,一路到底,就到家了。

  顯、密修持,方法方向雖有不同,但最終結果卻是一致的,可謂殊途同歸也。

顯教易懂,易入空談;禪定非道,道不離定

  顯教理論眾多,三藏十二部之佛教經典,也多為顯教之理論文獻,而經典又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了義」與「不了義」之間,內容有時亦會有相互抵觸之處,行者若當一門學問來研究,缺乏相當之修持來印證,恐怕窮其一生,也無法完全瞭然,而且必然走偏,因為佛法不是學識之成就,有些境地須證果時方能真正瞭然。見地、修證、行願三者,必須相輔方能相成。沒有功夫相左,就成了「口頭禪」,嘴巴再能說,只是「干慧」而已,不但無以「了生死」,就連見地也無以圓融。

  「禪定」乃功夫,非道體本身,且與道體並無直接關聯,若將禪定功夫拚命抓緊,認為功夫即「道」,亦是走偏,功夫修得成,當然也會消散壞去,功夫再好,也無以保證「見道」。但反過來說,完全缺乏定力而見道者,亦一無是處,即使見了道,等同白見。況且,見道之後之保任,還非靠定力之修為不可。由此觀之,可見禪定雖非般若道體,但若想時時與般若相應,倒也離不開禪定。一般行者之所以行偏,多因「見地不正、慧力不足」之故也。

禪宗式微,凈土穩妥

  中國佛教有八宗,顯教各宗,唯禪宗與凈土宗,為兩大主流,盛傳至今。

  達摩祖師於南北朝時代,自印度來到中土,將禪宗佛法帶入,是為禪宗中土第一祖師。禪宗於五祖以前,以《楞伽經》印心,教理與實修並重,走的是「如來禪」漸修之路子,「理入」配合紮實之「行入」,禪師輩出,極盛一時。

  禪宗自五祖、六祖開始,改以《金剛經》之般若意涵為其宗旨,著重於頓悟法門之運用,是為「祖師禪」之始,一時,宗師為勘驗門人之見地造詣,問答辯論,作風特殊,機鋒轉語,行棒行喝,蔚為風潮,這是大禪師應機施教,於適當難逢之時機,以刀鋒言詞,接引行者,令其根塵脫落而發明心地,此等教育法,因人、時、緣而各異,他人無可仿製。後世宗人,見地未實,功夫平平,卻欲狂亂效法之,反致畫虎而類犬也,此亦即禪宗開始步入下坡之起始。

  及至大慧杲禪師,由於時人根器愈衰,接引門人更為不易,於是開創「參話頭」之法門,以一句疑問句(稱之為話頭),不斷於行者心中提問而無解,勾起「疑情」,而此「疑情」能將行者心念纏住,日夜連綿,將「疑情」有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稱之為「疑團」,「疑團」再滾大到心裡承受之飽和,終有一日,「疑團」爆炸,「虛空粉碎,大地沉淪」,根塵盡脫,能所雙亡,「開悟」了!然此「參話頭」之法門,應運之所生,實乃眾生根器日衰,不得已而創出來的法門,以毒攻毒,故其確有風險之處,原本毒性不深之行者,可能就被此法給毒死了,民初期間,參習此法者,到達「疑團」階段,而不能破參,卻成了精神病之例,大有人在。而現下這個時代,眾生物資生活雖優於前人,但精神上煩惱更多,「參話頭」一法,正如南公恩師所言,的確已不切實用。

  禪宗傳至近代,有兩大法門流通,「參話頭」是其一,「默照禪」乃另一,「默照」屬觀心法門,靜靜地觀照著心念起伏來去,最後觀至一念不生。若能保持般若正觀,一直下去,就非常好。但在空境中觀久了,心中有可能產生疲乏,不知不覺中進入頑空境界,那就成了「邪禪」。有利就有弊,必然之理也。

  禪宗在唐代達到極盛,及至明、清乃至民國以來,卻逐漸衰落下來,究其原因甚多,然歸根究底,最主要之原因,乃徹悟而明眼之大禪師,愈來愈少,直至現下,自從南公恩師走後,宗師等級之大禪師,恐怕再難找到了。

  現今禪宗逐漸沒落,唯有「凈土」一宗,三根普被,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一心念佛,無須開悟,亦能蒙阿彌陀佛願力所接引,臨終時,可帶業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之後在彼凈土之優良環境中,繼續修持學習,最終能夠修成佛果。理論直純,方法簡單,要求低微,效果卓越,並與修密相似,祈有「他力」加持,故而於漢傳佛教中,普受歡迎。

  凈土宗,大道至簡,但也暗藏玄機,凈土法門也一樣需要修「定」,《阿彌陀經》所謂的「一心不亂」,《念佛圓通章》中所述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及一般所謂之「念佛三昧」,都是上定,甚至還在四禪八定之上。念佛念到「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只剩一聲佛號,身心皆無,能所雙亡,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能做到了這些,則與禪宗心法又有何不同?有了禪定的基礎進而明悟心性,往生凈土才能上品上生。學凈土的不須要學教理,也不要修禪定,那是鼓勵性不了義之方便說法,不應執著。

  念佛之凈土法門,相對而言,乃最為易學,且最安全之修持方法,行者不易誤入歧途。故南公恩師生前,一再強調,現今之世,念佛之凈土法門,並帶修禪定,誠乃最為穩當之修持方法,應推廣之。

密法轉化色身快,相對弊端亦不少

  顯宗法門,多走「空」法,密宗法門,多走「有」法,走「空」法,一切皆空;而走「有」法,就一切皆有。

  一切皆有,就有數、有相、有方位,也在境界中修,於諸多之境界中,何者為聖?何者為魔?如若一己沒有紮實之正知正見,分不清楚,執迷其間,必然入魔,尚不自知,須知即使聖境,亦不可執,若作聖解,即落群邪也。

  或有一些行者,對修密之道理完全不懂,也不想懂,全憑一股信仰崇拜之心態來修,最後深陷境界之中,加上一己之幻想,以幻為聖,無以自拔,末學親見某些精進道友,深陷此劫中,誠可嘆哉!

  某些密教行者,懂得一些修密之皮毛,就自以為是,認為貪、嗔、痴、慢、疑等五蘊,即是五方佛,就盡情沉迷於五蘊之中,我慢貢高,深陷惡業,萬劫不復,倘若還去誤人,則將罪不可赦。

  藏密紅、黃、花、白四教中,唯有黃教自宗喀巴大師之後,嚴禁男女雙身修法,其餘三教,至今仍有雙身修法存在,在現今色情早已泛濫不止的社會中,此種法門,流弊甚大,若行者欲以其作為其行淫之借口,其後果則更為堪慮了。

時下密教流行,卻有諸多欠妥

  佛法密教法門,自古而來,皆為耳耳相傳。聚眾普傳,從未所聞。而其慎選弟子,極為嚴格,若欲修密教大法者,必先修大乘佛法教理十二年,打下深厚而正確之見地基礎後,方勘傳授密教大法。

  然現下世上藏密修持之法,在西方社會中,頗受歡迎,活佛地位尊貴,信眾趨之若鶩。由於修習者日眾,傳法者必須四處巡迴,有如蜻蜓點水,普傳廣大信眾,任何人均可參加學習,鮮有嚴格資格限定。

  由於修習者資質良莠不齊,具有深厚正知正見之學員,恐怕不多,況且,傳法上師難得一見,認真之行者,若有修持上之困擾時,亦極難隨時可以獲得上師直接教導,由於見地不深,或以崇拜或追求神通之心態學習,極易誤入歧途而無以自拔。

  而今傳法者之資質,亦為堪慮,密教上師中,雖有德修俱足者,然騙財騙色者,亦時有所聞,「名師」比比皆是,然「明師」何在?一般盲從信眾,卻難分辨矣!

  南公懷瑾恩師,早年就具足藏密各教大法傳法金剛上師資格,然有鑒於現今密教傳法之弊端,故於密法中??,只傳「准提法」一法,其他密教大法,甚少傳授,皆恐落於「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之故也。他老人家曾雲,將來當雜七亂八之密教流行時,即代表「末法時代」之提前到來。


推薦閱讀:

分析隔代教育利弊原因及解決方法
八字七殺多的利弊
屋宅方位究竟如何斷利弊
沃爾瑪對於地區經濟,相對於中小型的零售商店(包括連鎖商店店),究竟帶來什麽樣的影響?產生何種利弊?

TAG: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