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蘇聯解體原因
06-14
摘要: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那面鐮刀和鎚子國旗徐徐降落,代之的是俄羅斯的三色國旗。自此,蘇聯,這個曾與強大的美國分庭抗禮的大國,悄無聲息地從世界地圖上消失了。蘇聯解體,是世界現當代史、現代國際關係史、國際共運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及整個世界格局的發展演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們為這個大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風彩頓然全無而困惑。在我國,認真研究和總結蘇聯解體的原因及歷史教訓,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蘇聯解體;根本原因;演變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證明了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可能的。但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上空的紅色蘇聯國旗的悄然降下,標誌著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已經終結,從此不復存在。至此,具有69年歷史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的短短几年中宣告解體。這種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導致蘇共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背叛,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由於思想理論戰線長期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以及"左"的僵化理論的影響,蘇聯社會主義理論嚴重滯後。蘇聯的歷史證明,蘇聯經濟的發展或停滯,政局的穩定或動蕩,人民情緒的高漲或低落,黨的興旺或失敗,凡此等等,皆依賴於蘇共的指導思想是否正確。長期以來,蘇聯政界、理論界"對馬列主義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不是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經驗修正和發展馬列主義,而是把科學的生氣勃勃的馬列主義變成封閉的、僵死的、脫離實際的、同人民群眾格格不入的教條。這是導致最終喪失社會主義陣地、馬列主義陣地的一個重要原因。"蘇聯劇變有多方面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蘇聯領導思想僵化,長期陷於嚴重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 指導思想搞多元化,是戈爾巴喬夫背離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而邁錯的關鍵的第一步。所謂指導思想多元化,是指蘇聯共產黨不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不再把共產主義作為蘇聯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用別的思想或主義作指導,黨就要變質,就不再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就能夠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排斥和清除錯誤思想特別是資產階級及其他剝削階級思想的侵蝕。因此,是不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對於整個黨或黨員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 二、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內部原因 (一)經濟因素 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這種體制是高度集中又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特點是一切權力歸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統一計劃管理經濟,指揮生產。企業沒有自主權,實行單一公有制。排斥商品、價值和市場經濟。在革命和戰爭的特殊年代,它曾起過積極作用,能保證在最短時間內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解決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在科技迅猛發展、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時期,它就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了。這種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不能充分發揮地方、企業以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活力和生氣;不能及時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不能夠及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不能全面對外開放,汲取各國之長為我所用。從70年代開始,蘇聯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就降了下來,進人80年代,便出現了停滯和危機。蘇聯經濟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蘇聯解體的深層次的終極原因。 (二)政治因素 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基本特點就是高度的中央集權。主要表現為:在黨政關係上,權力集中於黨;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上,權力集中於中央;在國家於經濟單位的關係上,經濟單位是國家的附屬物,政府部門依靠行政指令計劃管理經濟;在幹部制度方面,中下層幹部是委任制,高級幹部實際上是終身制。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戰後經濟的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體制的弊端日漸暴露出來。 蘇聯政治體制的弊端,首先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執政黨沒有找的如何管理好黨和參與國家管理的途徑。蘇共長期的執政地位加上法制的不健全沒有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使黨內民主遭到破環,黨嚴重脫離群眾;黨內還有部分黨員,利用自己的職權,干出各種違法亂紀的事情,嚴重損害人民的利益,破環黨的形象,引起人民的不滿以至痛恨。其次是權力過分集中。權力重要集中於黨和領導幹部的終身制破環了民主集中制,削弱了社會主義民主。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缺乏民主,破壞法制,極大地損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監督機制,個人或少數人獨斷專行,政治弊端不斷出現。 三、其他重要原因 (一)民族因素 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方面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失誤。首先,忽視形成民族諸因素中的血緣和宗教因素,急於推行多民族的接近和融合。其次,片面強調俄羅斯民族在經濟文化及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在發展蘇聯經濟的過程中,較多考慮俄羅斯民族的利益,忽視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蘇聯縱容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嚴重破壞了民族平等原則,事實上使俄羅斯處於聯盟中央領導地位,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享有特權,而其他少數民族則處於附屬的"次等民族"地位。民族不平等現象的長期存在,激發了少數民族對聯盟中央和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嚴重不滿情緒,非俄羅斯民族的民族主義普遍存在,各少數民族間的矛盾也此起彼伏,鬥爭不斷。這樣,舊的民族問題被人為地掩蓋起來,得不到及時解決,而新的問題又積累下來,新舊矛盾交織,一旦總爆發就必然危及國家統一。 (二)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蘇共改革失誤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是解體的直接誘發因素 戈爾巴喬夫上台伊始,便推出了經濟改革的主張,受阻後,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向了政治體制領域。同時,改革方向逐漸發生變化,直至形成了一條違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改革路線,從而引起蘇聯經濟、政治、社會、民族關係和意識形態出現全面危機,導致蘇聯解體。由此可見,戈氏所推行的錯誤路線是蘇聯演變和解體的直接原因。 (三)外部因素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西方國家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是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開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妄圖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非戰爭手段搞垮社會主義。西方國家利用蘇聯東歐國家國內出現嚴重問題、正在進行改革的機會,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對蘇聯進行"和平演變"。而蘇聯為了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不惜在國內外一系列政策上迎合西方國家,步步退讓,走向解體。 參考文獻: [1]劉德斌.國際關係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欣根.蘇聯解體原因的主要幾種觀點述評[J],社會主義研究,2003(2). [3]張盛發.蘇聯解體原因再探[J],俄羅斯研究,2001(4). [4]趙德宇.蘇聯解體原因探析[J],改革與開放,2009(11). [5]姜愛風.蘇聯解體原因研究綜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2). [6]陸軼之.蘇聯解體原因再思考[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6). 作者簡介:唐汝波(1988-),男,山東濰坊人,山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2010級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 從事主要國家和地區間關係研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烏克蘭問題
※《大國悲劇》之 蘇聯:從改革到解體 作者:雷日科夫(蘇聯總理)
※94歲的衛國戰爭老兵:普京背叛了我們
※1973年4月23日蘇聯民航2420號航班劫機事件
※去蘇聯療養院,來一場放射性大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