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小議體內的水液代謝
在中醫中,有個詞語叫「知常達變」,說的就是只有準確的了解正常的生理狀態,你才有可能更好的把握病理狀態,這一點很重要,也是中醫認識疾患的重要手段。水液的代謝的問題在中醫的基礎理論中佔有重要的一大部分,也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水液的代謝比較的複雜,包含的內容也比較的多,故而比較的凌亂,沒有形成系統,給人一種比較模糊的感覺,今天我們來梳理一下中醫水液代謝代謝的一些問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因為在當今的臨床上,由於水液代謝紊亂導致的一些疾病比比皆是,而且往往使一些比較複雜的疾患,對我們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造成了一些困難,所以我們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水液在體內的正常的代謝,由於水平有限,只是寫出一點自己的想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中醫的傳統中,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胃、大小腸、膀胱、三焦等腑有重要的關係,當然其與心、肝兩臟也有一定的聯繫,但我們先從關係比較密切的臟腑說起,其他的一些臟腑,我們只做稍微的說明。
首先,水液的吸收,人體的水液都是從體外而來,雖然體內的代謝也產生一些水,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來自於體外,體外的水主要包括人體飲用的水,還有一些食物、水果中含有的水,這些水通過人的口腔,經過食管到達於胃,在胃中進行初步的消化,對水液進行初步的處理和吸收,然後將這些水液輸入小腸,小廠的功能是「分清別濁」,對水液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將水液中的「清」也就是比較精微的一部分進行吸收,而將比較「濁」也就是比較粗劣的一部分排泄到腎和大腸,因為小腸比較的長,還有比較的曲折,且在《難經》中「七沖門」中指出「太倉下口為幽門」,幽者,幽陰之意,曲徑通幽,固有「羊腸小道」之說,故而水液在這一部分的吸收還是比較的充分的,體內的水液大部分都由此條途徑吸收,但排泄到腎及大腸的水液,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排出體外,由於大腸對糞便中水液又進行再分類處理,對「濁中之清」又進行了回收處理,把其中精微的部分進行重新的吸收,所以中醫上說:「大腸主津」,那些未被吸收的部分就隨著大便排出了體外。排泄到腎的那部分濁液,也經歷和大腸相同的經歷,不過大腸用的是「壓縮提取法」,在是大便成形的時候,順便吸收了其中的精微的水液,至於腎嘛,則採用了「蒸餾法」,腎臟之中寄居「元陰」「元陽」,尤其是其中的「元陽」,也就是「腎陽」了,它能通過「氣化」這一功能,將這一部分水液進行「蒸餾提純」,其中的清者,清者,輕也;濁者,重濁也。其中的精微部分就會被提取出來,重新吸收,滋潤臟腑器官,而其中的濁者則會經過腎的氣化作用轉化為尿液,貯存在膀胱中,這一點很是重要,在中醫中有很多這一方面的論述,比如說在《金匱要略》中有治療「上焦燥渴」的瓜蔞瞿麥丸、腎氣丸,這兩張方現在臨床經常用來治療消渴病,現在的臨床上也經常用一些肉桂、桂枝、附子等補腎陽、助氣化的藥物治療由於腎陽不足導致的腎不氣化,上焦失濡的口燥、口乾等癥狀。經過這些方面吸收的水液大部分被運輸到脾臟,但是脾臟本身也是可以對水液進行吸收的,為什麼呢?因為脾臟的主要的功能是:「運化」,這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其中的運化水液主要體現在水液的轉運上,而它的運化水谷的功能確是它吸收水液功能的具體表現,為什麼呢?胃和小腸對水谷進行初步的消化吸收,運輸到脾的水谷精微充其量只是個「半成品」,還要經過脾進一步的加工,才能為人體所吸收,在這一工程中,脾臟進過其「運化」的功能,將這些「半成品」轉化為可以為人體吸收的精微,這其中較多的過程是脾臟對這些「半成品」進行「濃縮加工」,故在《內經》中說:「中焦如漚」,中焦脾胃就像是一個發酵池,對這些水谷進行濃縮加工,濃縮中產生了一定量的水液,這一部分水液就別脾臟所吸收,這也是脾臟對水液的吸收。另外,還有一些器官對水液也是吸收,這從中醫古代的一些醫案中也是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說一些中藥漱口、口中或者舌下含服等,另外還有通過皮膚吸收的,比如說,許胤宗治療柳太后中風不得語,使用中藥湯劑熏蒸的方法,這也從側面上說明水液也是可以通過鼻腔、皮膚等部位進行吸收,這給我們現在中藥劑型的開發也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另外,肝臟在津液的吸收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肝臟的疏泄功能的正常的發揮有利於脾胃的功能的正常發揮,也有利於今夜的正常的吸收。
其次,水液輸布,水液的轉運主要由脾臟的運化水液開始的,脾臟中的津液向外輸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脾臟自身將津液向四肢輸布,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以灌四旁」,為什麼脾臟會把津液輸向四肢呢?因為「脾主四肢」唄,四肢是脾臟之外合,也可以說是脾臟的附屬,故脾臟的津液可以旁達到四肢,而且幾乎不需要什麼動力,它可以自身旁達於四肢。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中醫的疾患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比如說《傷寒論》中陽明腑實證中的大承氣湯中常有「手足濈然汗出」作為腹中有「燥屎」的判斷指標之一,因為陽明經有燥熱內結,全身的津液都有所損傷,故而在全身的其他部位沒有汗出,而是在脾臟所主的四肢出現汗出,這些津液為邪熱所逼而出,作為體內津液有所損傷,理應機體的調節作用是減少津液的排泄,而在手足出現了津液的排泄,似乎可以說脾臟的津液可以並且比較容易的旁達於四肢;另外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當脾胃出現不足,脾胃氣虛的時候,體內的津液產生的比較的少,有時還可能出現口渴、唇乾等情況,說明脾胃輸佈於其他地方的津液比較的少,但這是往往會出現手足汗出,雖然這是由於氣虛不攝造成的,但同時能到也不反映出手足津液的輸布並未受到較大的影響,第三,津液也是液體,液體是往低處流的,脾臟把津液上輸於肺的應該比它旁達津液給自己所主的部分所需的能量要大,所以我覺得脾臟旁達於四肢應該是比較的容易的。脾臟轉運津液的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我們也提到的「上輸於肺」了,但這一過程中,我們要重點強調腎陽的重要作用,其實在脾胃對水液的吸收過程中,腎陽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內經》中也說道:「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水液從其類也,而為水腫。」,這也說明脾胃對水液的吸收需要腎的作用,在水液的轉運方面,腎陽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雖然前面在水液的生成中,腎臟可以把一部分水液蒸騰到上焦滋潤肺臟、口腔的器官,但我認為腎臟在水液的轉運過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對脾臟水液輸布的幫助,比如說,脾胃就像一個釜,裡面放滿了水液,水液可以蒸騰到上面的鍋蓋上面嗎?當然不能,缺少什麼呢?當然是釜底的薪了,釜底只有有薪,生上火,釜中的水液才會蒸騰起來,蒸騰到鍋蓋上來,自然之理,另外《內經》中也說:「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這裡的少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三焦在《內經》中稱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的作用有兩方面:氣化的場所、水液運行的通道。然而三焦又屬於腎,三焦為氣化的場所,因此腎陽的氣化應該在這條水道里發揮一定的作用,故而在脾臟將津液「上輸於肺」的過程中,腎陽應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臨床上,中焦津液的輸布上面出現了問題,我們不應該只從脾胃本身考慮,當脾胃本身的功能處於正常時,我們還要考慮到腎的方面,當然也有脾胃的功能失常,導致腎的功能不能正常的發揮,比如說,中醫中有一種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我們用交泰丸等交通心腎的方劑卻是無效的,有時我們處以香砂六君子等調理脾胃的方劑,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扯得有點遠。在脾胃津液的輸布方面,我們還不應該忘記肝臟的功能,中醫中,認為肝臟是主升發的、調達的,肝升於左,肝臟的這些功能對脾臟水液的輸布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曾經,看過清朝名醫謝映廬的醫案,其中就記載了一個病人患有水腫疾病,醫家處以利水等藥物,結果沒有任何的效果,反而又加重的情況,謝映廬診斷後,覺得是一個肝氣不能升發,導致的水液的代謝出現了障礙,前醫處以利水的藥物,利水的藥物大都是藥性趨下的,這樣更不利於肝氣的升發,故而越治越重,謝師處以調理肝氣,兼佐健脾的藥物而愈。另外,肝臟的氣機出現問題,也會影響津液的代謝,甚則引起瘀血,瘀血也會導致瘀血的發生,這一點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也是值得注意的,水腫日久,也會引起瘀血的產生,所以這些病人,常處以既可利水,又可活血的藥物,比如益母草、澤蘭等、肺臟在津液的輸布上,肺臟有:「通調水道」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實現的,肺的宣發功能,可以將津液布散到體表和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肺的肅降的功能,是將津液布散到下面的一些臟腑器官,起到濡養、滋潤的作用,這方面的功能出現了障礙,可能會導致體內一些臟器津液的缺乏,比如大腸的津液不足,就會導致便秘的發生,臨床上常用增液湯來治療。腎臟在津液的轉運我們上面已經說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在津液的排泄方面,肺臟主氣,司呼吸,體內的津液有一部分,通過呼吸排出體外,還有一部分輸佈於體表的津液,在衛氣「司開合」的作用下轉化為津液,排出了體外,由於肺的肅降作用,將津液布散到全身器官,全身的器官的代謝後的廢液及轉輸到肺臟剩餘的津液在肺臟肅降「通調水道」的作用下,下輸於膀胱。另外,由於肺的肅降作用,有利於大腸大便的排泄,這也從中帶走了一部分的水液。其實,肺臟在津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像上面我們打比方的鍋蓋,蒸汽到肺,肺為金,金性涼,蒸汽遇到金則轉化為津液,至於這些津液,有一部分,流到鍋蓋的旁邊滴了下來,這就像輸津液於皮毛而為汗;另外還有一部分,又轉化為蒸汽,排到空氣中,這部分就相當於從呼吸中排出的那一部分;另外還有一部分,蒸潤鍋內的饅頭,然後又轉化為水,著就相當於滋潤全身臟器,後經過肅降功能轉化為水液,下輸於腎的過程。腎臟在水液的排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腎主水,轉輸到腎的水液除了一小部分被重新利用,其他絕大部分,經過腎的「氣化」功能轉化為尿液,貯存在膀胱,膀胱充盈到一定的程度,通過膀胱的氣化功能排出體外。當然,心臟臟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不僅是運輸到肺部的津液不至於在肺金的作用下過寒,有利於津液的靈動,也有利於肺部津液的轉運代謝,另外,心臟功能的正常也有利於腎臟「主水」的功能的發揮,比如臟《傷寒論》中由於過汗傷陽,導致心陽不足,不能震懾下焦水寒之氣,導致下焦水泛,這是很常見的,比如苓桂棗甘湯等證,另外在臨床,心臟有問題的病人,常會出現下肢的水腫。
以上為一點想法,還請指正。
推薦閱讀:
※【轉載】╭*★*╯上網的女人是你傷不起的女人╭*★*╯
※[轉載]大寶法王噶瑪巴部分信息網站
※[轉載]服裝日語
※[轉載]把握面相健康之密匙 轉自紅人相學
※[轉載]【Fridays HandMade】谷味棉草涼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