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葉之秋:唐宋頂級文人的苦與樂

在《唐才子傳·李白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李白在被玄宗賜金還鄉之後,漫遊天下。曾經想要攀登華山,於是來到華陰縣。當天李白和以往一樣,喝得醉醺醺的,經過華陰縣衙也沒有下驢。縣令老爺很生氣,竟然有個這麼不懂事的醉鬼?差役們把李白給抓了起來,帶到縣衙。縣令老爺喝問:「汝何人,敢無禮!」縣令老爺還是很懂規矩,一般敢於無禮的人,一種是瘋子、傻子,一種就是有背景而故意裝瘋賣傻的。李白微微一笑,也不說話,走過去拿起差役記錄的筆,寫下一張供狀:「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縣令一看,大驚失色,急忙下拜,說:「不知翰林至此!」李白倒很洒脫,也不計較,長笑而去。  故事裡的李白乍一看很風雅,細細一品卻很是庸俗。李白有名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其實,李白之所以會發出這樣的牢騷,還是因為李白失意了。於是李白在面對縣令的時候,大肆宣揚自己的官場履歷。你一個縣令有什麼了不起的呢?我李白曾經用龍袍來插嘴,讓皇帝調羹湯,讓貴妃來磨墨,讓最紅的太監高力士脫靴子。天子的門前,我都可以騎馬,何況是你小小的華陰縣!言語之中,充滿了不屑。可是,這個不屑之中,又有著濃濃的迷醉氣息。李白是詩中的仙人,飄然不群,千古無二,可是在官場上,卻是一個失敗者,迷戀官場,渴望權力,最後卻被皇帝摒棄的失敗者。  當然,李白雖然失敗,可畢竟風光過,在翰林院為官,從唐宋以來,那就是歷代千萬文人的終極夢想。當然,《李白傳》中對於所謂「翰林」生活的描述明顯是小說家言,給李白臉上貼金,多少有些不實。那麼正史中的翰林,千百年帝國頂級文人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呢?  翰林學士地位尊貴。《夢溪筆談》記載:「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無宣召之禮,唯學士宣召。」從唐朝以來,就算是尊貴的宰相,下達任命時,都沒有皇帝親自召見的禮節。就像現在,任命一個縣級官員,由市裡的組織部長出面就夠了,怎麼用得著市委書記甚至省委書記出面呢?可是,翰林學士雖然沒有評級,確實皇帝的私人機要秘書,負責起草詔令,參與朝廷大政方針的決策。  翰林學士在禮節上還有許多優待。比如上在官員任命時,唯獨翰林學士可以演奏樂舞助興,其他官員就算是宰相也沒有資格。古代一些官員出巡,經常有一些差役在前方喝道,而在朝廷皇宮之內,有資格喝道的只有三種官員,一個是宰相,可以在到達中書省的時候喝道通報,一個是御史,可以在朝堂上吆喝通報,第三種這是翰林學士,可以在到達瓊林院的時候喝道。  當然,這些不過是虛禮。真正讓世人動心,也讓翰林院的眾多學士眼紅的是朝廷許多宰相,都出自翰林院。可以說,翰林院不但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更是帝國最高官員的培訓基地。領導選擇自己信任的秘書,然後委以重任,幫助自己打理政事,正是千百年來的遊戲規則。  在《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一件趣事。在翰林學士院的第三廳,門前有一棵大槐樹,人稱槐廳的地方,是個熱門地段。許多人擠破了腦袋想要住進槐廳。一般來說,大家都還是比較有禮節,提著行禮按照次序等待住進槐廳,可是也有人不安分,搬開別人的行禮,搶佔地盤。《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在擔任翰林學士的時候,就親眼看到許多人為了爭著住進槐廳,在大院中廝打的場面。  最看重禮節名聲的文人,為什麼這個時候都拋開了禮讓寬容的面具,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呢?因為「舊傳居此間閣者,多至入相」,原來,大家都覺得,只要自己住進了槐廳,就有機會當宰相呢。人們願意生活在一個理想的世界,就算這個理想許多時候只是空想。  當然,機會是有的,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能夠拜相的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翰林學士,還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翰林學士,就如張愛玲的名言,「人生就像一件華美的袍,裡面長滿虱子」。翰林院外表光鮮,但是卻一樣有許多的不如意。  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太窮。  在宋朝初年,作為皇帝私人秘書的翰林學士的工資非常少。加上大家都覺得翰林學士地位尊貴,也不好意思另外兼職賺外塊。當時,像其他的一些文職多少都有些外塊,唯獨翰林學士和中書舍人這樣的官職沒有。當時,有一個名士叫做楊億長期擔任翰林學士,他曾經像皇帝上表,懇請皇帝允許其外放為地方官員。楊億為什麼放棄當宰相的大好前途,而選擇到沒有什麼出息的地方當官呢?  楊億在表章中說:「虛忝甘泉之從臣,終作莫敖之餒鬼。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飢欲死。」在楊億看來,自己白白擔了虛名,做了許多年的翰林學士,帝國最頂級的文人,可是名聲頂級,收入卻很低級。沒錢用,沒飯吃的東方朔似的生活,實在要命。  當然,楊億是個文人,說話難免有些誇張。其實做翰林學士多少還是有些外快的,比如說寫完任命詔書之後,一般都會有「潤筆費」。在宋太宗時期,皇帝考慮到秘書們的辛苦,於是規定,只要是下達任命,寫了詔書,就可以去領取規定的賞錢。除了皇家的潤筆費之外,在大臣手上往往還可以另外領取。在宋真宗朝寇準拜相的時候,是翰林學士楊大年寫的詔書,詔書上說:「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幹將之器,不露鋒芒;懷照物之明,而能包容。」楊大年把寇準狠狠表揚了一番,果然,寇準看了之後非常高興,連連說:「正得我胸中事!」於是,寇準在規定給的潤筆費之外,又贈送白銀一百兩。  當然,像寇準這麼大方的官員不多。多數人在得到詔書之後會很高興,但是也會認為,自己的任命是理所當然。並且潤筆費的制度沒搞多久,就被公開廢除了。在宋神宗元豐年間,皇帝正式提高了翰林學習們的工資,既然工資漲了,作為灰色收入的潤筆費,自然就不能繼續了
推薦閱讀:

換了人間
論一個文人的自我修養?
【詩香雅韻】 酒與文人情懷
在唐朝提起他的名字 所有文人都會豎起大拇指 名字竟是自己起的
讀《榮慶日記》:末代文人終無用

TAG: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