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 只在尋常功用中

太極拳乃中華文化之奇葩,為數千年「道」學文化之載體。

古賢了知大道,大道無相無言,於是托出太極拳,無聲無響卻又滔滔不絕,只將那大道之理演說無遺。

拳架者,回歸大道之法船也!吾人乘此有相之船,回歸於本有之無相之道。一旦「得道」,舍船登岸。正是:菡萏枝枝撐夜月,木樨葉葉扇香風——道無隱乎耳!

吾亦有緣登上此船,正駛向那久已神往之彼岸……

* * *

昭昭啟心智 悠悠感師恩

齊魯大地,人傑地靈,萊州過西為吾故鄉,太極拳大師李經梧先生即誕生於此。「李經梧」三字,在吾少年之時,即為眾人心中崇敬之武聖。「李經梧」乃家鄉人之驕傲,亦為太極拳界之驕傲,有緣學「李經梧太極拳」可謂是一件讓人無上羨慕與慶幸之事。

表叔楊玉歧先生為李老入室弟子。自上高中起,吾即在表叔之言傳身教下學習「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表叔練拳,痛快洒脫,圓活自如,頗有乃師風韻。其教拳講實用,一招一式絲絲入扣,言語中往往與道相契,從學者頗受啟發。其間,吾亦有幸目睹師爺李經梧先生練拳,並得到師爺之指導與鼓勵,使吾受益終生。

大學期間,隨李經梧先生之孫李洪舜先生學習陳式太極一二路拳,受益良多。洪舜老師為人厚道,教拳嚴謹,中規中矩,確有家風,其練拳氣勢澎湃,功力深厚,為年輕輩之翹楚。其功與德自可引領一地習武之風尚。

乙亥之秋,得遇先師信玉和先生並傳授「李雅軒傳統楊式太極拳」,由此接觸到空松虛無之太極。玉和先生行拳雄渾博大,古樸不雕,與其沾手則空無一物,每有發放則來之不知,去之不覺,如風卷殘葉,起落無痕。其言談中往往把複雜問題歸於「一」,先生常言:「太極拳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東西」, 「什麼掤捋擠按……其實就這一下!」然雖是簡單之一下,卻五味俱全,事到如今都令吾輩味之無盡,真乃「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也。

今有幸忝列梅墨生先生門牆,成為先生入室弟子。梅先生見多識廣,理論深厚,悟境高遠。其體亦雅健,其氣自古俊。先生不僅承傳太極拳亦承傳仙學道功,將太極拳直接納入大道。先生練拳一如其書畫,簡、淡、天真,古、雅、靈透。其談拳言言見的,文武二道相生相融,一舉一動莫不與理相合,一開一合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其教拳細緻入微,由小見大,由大入小,言文而達於武,及武而歸於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集中體現於先生之身,堪為當今不可多得之明師也!

在諸師之磨礪教誨下,加之傳統文化之熏陶,又得到禪密及丹道諸師之滋養,遂明了修鍊太極拳乃回歸大道之路。由此,悟路漸開,藝境漸進,武與道合自為正途。平實之拳式內隱藏重重無盡之境界,其含蓋外層、內層、密層、秘密層。外層為皮,演示拳架之形,有相可見,有理可尋;內層為肉,體現拳勢內功,擊技招術,可感知難眼見;密層為核,心意用功返觀內照,於無形無相處得個入處,見之本真,合於大道;秘密層,為仁,於見道後,潛修密煉,綿密保任,處處現妙有,妙有現真空。於行道中證道,得道後了道,真如種子生生不息也!

說來慚愧!吾雖遇明師,然天性愚鈍,況用功未切,體悟甚淺,今以井蛙之見,權作引玉之磚!

* * *

得之點點意 付之拳拳心

(一)

數年前,一位陳姓長者,見吾歡喜曰:「汝前日言拳雲,練拳應頂天立地,吾頗受啟發,如是練拳卻有感悟。」並對吾致謝再三雲。吾聞後對曰:「汝錯會也!吾言練拳應『通天通地』,非『頂天立地』也。通天地者,乃與天地相通相融而為一,與道相契。體與宇宙通,心與虛空接,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與虛無空靈之道化而為一。因其無相,則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如《心經》所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言『頂天立地』者,再大亦小,因其有相耳!」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拳首重知見,知見不正,果招迂曲。此老輩再三叮囑「吾輩練拳當本老論」之深意也!

(二)

當何以通天地?

古賢修身養性,皆作此功夫。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儒家曰「天人合一」之功,誠心正意人力可為;道家言「三才歸一」之妙,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佛家雲「萬法本一」之真,一切現成,不假外求。歸根結底,均是「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天地本來渾然為一,因其間有「我」,而使天地懸隔,萬物有別。若舍「我」而化空,天地自合。為道日損,損之於「無為而無不為」之地,亦彷彿於「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境。

太極拳十大要領,首提「虛領頂勁」或言「虛靈頂勁」,一字之別,次第不同。一為過程,一為目的。「領」者,以主觀之意而導之,為返先天之本。「虛」中現「靈明」自與天通,方達「靈明之境」。「虛領」乃虛實之虛,「虛靈」為太虛之虛,一言有,講身法;一言空,觸靈根。其境界自不可同日而語也!

拳論曰「如履薄冰」,此為與地相通之功。人地相接,相上為實,空松練拳,使其實中見虛;人與天接,相上為虛,由「虛靈頂勁」與天貫通,虛中見實。此非「陰陽顛倒顛」而何?拳論又曰「含胸拔背」。含胸者,乃胸羅萬象,含化萬有;拔背者,背塵合覺,拔通天地也。於是天地可通矣!此前兩說,如出一轍,「虛靈頂勁」相合於「如履薄冰」,中通於「含胸拔背」,其狀態為「O」。

拳論講「有前必有後,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內必有外」此即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無處不「虛靈頂勁」無處不「如履薄冰」也!周身任何相對之處,皆為「O」狀態。亦如內在中空而充實之皮球狀,所謂「八面支撐」、「周身無處不太極,周身總此一太極」如是而已!

皮球之用,正用其無礙之內空。然,此僅為太極拳入門之初級耳!終則「皮球」變「氣球」,「氣球」化「無球」——回歸太虛之境也!

吾曾言練拳次第曰:後天之體僵硬如「冰」,由放鬆而化之,而「冰水之間」,而「水」,而「水氣之間」,而「氣」,由「氣化」而歸於空。因此「放鬆為太極拳之靈魂」,如是,則周身無處不虛靈,周身無處不太極也!

(三)

練拳入門,首求懂勁,「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拳論又言「知陰陽方為懂勁」。欲知陰陽,必握陰陽之機,亦即「動靜之機」。行拳中,必有動作之轉換,初學者恰難於此,如不明陰陽之機,學拳數十年亦門外之漢!動作之使轉,為陰陽之轉關,動靜之機變也!如無虛靈暗藏,此關難破。

老論中有「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之語,眾太極拳書中,恰將「動靜之機」遺漏,吾不知其有意也?其無意也?吾言整部拳論,皆言此「機」。動與靜、開與合、虛與實之機變,為陰陽變化之母。此「機」萬不可小覷,此乃修太極拳之關鍵處。此為:妙機、靈機、神機、玄機,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此門一開,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若體味真拳必由此「機」入門,方可一窺真諦。所修所練,正在此「機」中,凡與人交手尤重此「機」。明了此「機」,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於是,得機得勢,變化無端。不明此機,則處處失勢,受制於人,「則雙重之病未悟耳」。

(四)

修拳乃回歸大道之路,大道為無為法,為「損之又損」之減法,非「為學日益」之加法也。拳論講「捨己從人」即將我念、我執、我相舍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太極之為道也,不離於陰陽亦不執於陰陽,離陰陽無門可入,執陰陽無門可出,出入無礙方得自在。入不染有,出不滯空,有無渾一,陰陽同體,復歸於道。則入出無礙,行藏不二,自可超世而獨立。陰陽相生,陰陽相剋,虛中實,實中虛,無生有,有生無。相斥相轉,相轉相生,相生相斥……層層無盡,變化無極,而不出華藏一真法界,「一真」者明明了了,啟用無盡之本心也。

古賢稱練拳為「盤架子」,架子者形也,假也!如磨盤般將架子打破碾碎,方見無形之真拳,即破假以顯真。吾輩練拳當細細觀照體味。練形、修心、養神為練拳之三次第。正是破我念、我執、我相之過程。所謂「練形」者,心外求法也!認為有法可求,有功可得,重於法而妄於道,此為初學招熟之時,與人交手多用其招,不免丟頂偏抗之病;所謂「修心」者,回歸本心也。內省返觀,重意而隨形。與人交手,隨機隨勢,任人、任時、任勢而化招,為懂勁階段,由懂勁而走向神明;所謂「養神」者,透內透外,以至無內無外,心身與天地渾然之神明階段。與人交手,使對方捕風捉影,「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無敵神拳矣!

(五)

人人皆知練太極拳如「行雲流水」,多認為行拳之比喻,此實乃為法喻。視之可見,捫之不得,覓之無物,捉之無形,聽之不聞,意之不及,見影而無形,此為「行雲」;對方雖觸摸不及,但我之神意與對方相合,呼吸相通。呼吸之間相知己,內勁隨其機而流變身形與對方不即不離,如影隨形,不用卷之於密,則其小無內;放之排山倒海無所不摧,則其大無外。來之不知,去之不覺,使對方防不勝防,此為「流水」之內勁,與人與己貫通無礙,川流而不息,正是「靜若山嶽,動若江河」也。

此正是李雅軒所言「神明感應也!」。

吾認為李雅軒先生對太極拳之發展,主要體現在「大松大軟」和「神明感應」之中。

大松大軟如「行雲」,神明感應似「流水」。應與「松」與「神」處用心思。松乃打起精神活潑潑,「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由皮肉之松而筋骨之松,而氣脈之松,而神髓之松,松之於無何有之鄉——進入空明之境。由外及里,由意入神,散開架勢,重新組合,起死回生,與天地相往來,自當與他人息息相通。如此則妙用無礙也!

(六)

天、地、人為三才,頂天立地練拳者,可統天地而成「王」。王者主宰於人而無功於天地。通天通地練拳者,可把三才通化,上通天,下入地而為「豐」,則意達八荒,氣貫長虹。天地主宰於我,無所而不生化也。「張三丰」即是通化三才之「豐」。將有相之「王」殼打破,歸於無相之大「豐」之大空大有之境。故,「松、散、通、空、靈」為練拳之正道也。李雅軒先生之大松大軟正是進入虛無之境而起大用,為虛中實——真空生妙有;李經梧先生常道:「練拳就是鬆鬆的練」與其交手是實中虛——妙有現真空,君未見,凡與老人搭手者,僅感有假實之點,如欲圖之,則實點剎那變空,瞬息萬變,使人捕捉不到。正是進不得,退不得,吞不下,吐不出,東倒西歪如醉漢,真乃「老叟戲玩童」也!

其功夫即在呼吸之間,在一念之間也。

呼吸之間為「息道」之功——但知自心,「息道」乃為丹家內功。李經梧先生曾親對吾言「技擊末梢也」此語記憶猶新,由外相之技而悟入內理之大道也——技進乎道。太極拳發源於道家,滋養於儒釋百家,且經梧老所傳「抓閉功」正是道家昇陽火退陰符,調息結丹運周天之功。太極拳之於道家,恰如少林拳之於禪家,雖皆為古賢參禪悟道之副產品,然,一念之不同副品即為正品。故,練太極拳當為回歸大道為要。

雅軒老提出「僵柔勁不及松沉勁,松沉勁不及輕靈勁,輕靈勁不及虛無勁」之說,正是步入由虛無而合道之途中。亦如《修真全指》所言「不合虛無不得仙,能得虛無可煉丹」之理相通,為練拳進級之路徑也!

大道無言,古賢將無可言說之理,隱藏於有跡可尋之拳式中,吾輩應從可見之「行雲」中摸到無可見之「流水」之脈搏。介時太極大道直現目前矣!

(七)

古賢不吾欺也!吾輩應透過現象見到真空,則處處妙有。練拳應從大松之靈機妙覺中切入,「忘形養氣,忘氣養神,忘神養虛,忘虛合道,忘忘則功圓也!」(《化書.五忘仙訣》)萬不可盲修瞎練貽誤終身。

佛曰:「戒定慧」三無漏學 ,於太極拳中,不妄動為戒,不自動為定,隨動為智慧。真心不動,外物唯動,感而遂通,我自相應,隨其千變萬化,我自虛應而成相——此正是李經梧老先生言太極拳之最高境界為「應物自然」之註解也。內無想,外無息,靈明洞達,萬象俱包,觸息而應,接物即變,感而遂通,隨圓即圓,應方則方,神變萬化非「神拳」而何?亦如古賢所云:

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

知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萬境俱生。

知其不生不滅處,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者,亦是「忘忘功圓」時,自可與道為一也!

* * *

《金剛經》曰:「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只是過河之船,河過則棄船,登岸又重天。吾輩今世結緣太極拳難能可貴!願不以拳之外相而執取,寧尋理而求真,莫越理以爭勝。破殼化蝶,直趨無上之道,以報師恩,亦不妄太極拳之修鍊也!

古語云:心有靈犀一點通。練拳正修此「靈犀一點」不死之穀神也!當不在別處。正是:

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

若悟非非法,法法權可法。

2012-6-26於京華

悅太極轉載文章 歡迎發來稿件 郵箱:yuetaiji@163.com


推薦閱讀:

第702期:談太極拳之整體勁
【太極說 | 敢問敢答】董志鴻答拳友問
淺談陳氏太極拳的「泛臀」
李經梧太極內功(一)
太極拳肘靠玄機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