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刮痧療法
在我國,刮痧療法是中醫行之有效的傳統治療方法之一,由於其操作簡便易行、安全經濟,對症治療,療效迅速,在民間廣泛用於對感冒、發熱、中暑、頸肩腰腿痛等病症的治療。
中醫認為,感冒、發熱、中暑等外感疾病大多是病邪從皮毛而入,逐漸深入,直至臟腑,正如《素問·皮部論》所言:「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舍於府藏也。」所以外感疾病的治療,一定要及時驅邪外出,阻止病邪入里。刮痧療法就是以「急則治其標」為原則,根據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路徑,用刮痧器具等刮試經絡、穴位等處的皮膚,使局部皮膚充血,出現潮紅、紫紅或紫黑色的淤斑(痧痕),「給邪以出路」,起到祛除邪氣、祛風散寒、清熱除濕的作用,使患者及時痊癒。而對頸肩腰腿痛的患者來說,刮痧可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活血化淤、舒筋通絡,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刮痧也可以用來保健養生,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部膀胱經的俞穴、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等)可健脾和胃,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近代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刮痧與拔罐都是外治療法,相比而言,刮痧比拔罐更為簡便易行,尤其是刮痧的用具,在遇到高燒、中暑、急性腸胃炎等急症時,可就地取材,只要是邊緣比較圓滑的東西,如梳子、搪瓷杯蓋子,甚至錢幣等,都可以用來刮痧。當然,如果長期使用或作為治療,還應配備正規的刮痧板。如木魚石、水牛角、黃牛角等製造的刮痧板,光滑細膩,不僅對人體皮膚無化學毒性刺激,而且具有活血滋潤的作用。
除了刮痧的用具,刮痧之前,還要在皮膚表面塗一層潤滑劑,一來減少刮板對皮膚的刺激,緩解疼痛,二來還可用一些功能性刮痧劑,增加療效。應急時可用香油、色拉油,甚至滋潤性面霜,平時治療保健,可用成品油:薄荷油、清涼油等涼性油,可清涼解毒;活絡油、紅花油、麝香風濕油等熱性油,可活血通絡、祛風除濕;茶油、橄欖油等中性油,可普遍使用。
刮痧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操作的手法。刮板拿法,一般治療時刮板薄的一面接觸患者皮膚,以使效果凸現,保健時可用刮板厚的一面刮皮膚,以受力溫和,易於堅持。刮痧板和被刮部位皮膚成45°角,力度適中。
2、刮拭方向。一般是頸、背、腹、上肢、下肢部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
3、刮痧時間。治療刮痧每個部位一般要刮3~5分鐘,保健刮痧無嚴格的時間限制,以自我感覺舒服為原則。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5~7天。
4、疾病禁忌。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慎刮;皮膚高度過敏或患皮膚病的人禁刮;患有心臟病,如心肌梗塞、心絞痛或水腫病者禁刮。
此外,刮痧治療時還應注意室內保暖,夏季刮痧時,應避免風扇或空調直接吹刮拭部位。刮完之後也要注意保暖,多喝水。不要在醉酒、過飢過飽以及過度疲勞時刮痧。刮痧過程中如果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噁心欲吐或神昏撲倒等暈刮現象,要迅速讓患者平卧,飲用溫熱的糖鹽水,同時用刮板刮按患者百會、人中、內關、足三里、湧泉等穴位進行急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