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賽馬與馬術運動

舊時娛戲中國古代賽馬與馬術運動作者:趙珩 《光明日報》( 2015年06月05日16版)

鞏乃斯的春天 鄶振明

賽馬與馬術運動在古代也稱為「馳逐」或「走馬」,是以馬的騎乘與飼養為基礎的體育活動。早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晚期,人工飼養馬匹並將馬用於騎乘和爭戰就已經出現,至春秋戰國時,賽馬和馬術活動就已形成,因此賽馬活動迄今在我國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賽馬活動的產生是以遠古的遊獵生活為基礎的。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的山崖峽谷中,曾發現大量的岩畫,這些岩畫中就有古代先民騎馬、狩獵、作戰的形象,這些岩畫的時間當在公元前4000年至10000年之間,所以也有人認為馬的利用和飼養時間應該更早。無論上古說或商末說,馬的騎乘文化都發源於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那裡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等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所以《左傳》說:「冀之北土,馬之所生。」也就是說馬的生長地在常說的燕、代之北。

在騎射生活作為主體的同時,馬匹的馴養和騎術便受到了重視。周時,馬的調教和駕馭稱之為「御」,與「射」一樣成為「六藝」之一。馬在戰爭中的使用愈加突出,武王伐紂時就已「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戎車即以馬駕馭的戰車。當時將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司馬」,也可見馬的重要性。至春秋戰國時,騎射之風更盛,我們熟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就是漢地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發揮騎兵技能的例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就明確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說明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齊威王時期,賽馬就已經流行齊國了。

漢代賽馬活動不僅流行於民間,也盛行於宮廷。漢武帝極為熱衷賽馬,經常舉行賽馬活動,這與當時的尚武風俗也有很大關係。在出土的許多畫像磚和陶俑中,都出現了漢代的賽馬形象。魏晉南北朝時期,賽馬活動更因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長盛不衰,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室壁畫中的賽馬圖,就是當時賽馬活動的生動寫照。

自漢代以來,除了賽馬之外,還形成了以騎術為基礎的多種多樣的馬上技藝,如騎手在馬上做出各式造型,或進行高難度的騎射,或百騎爭先,競相奪標等等。這就要騎手不但有馭馬的技巧,還要掌握好馬上的平衡和保持矯健的身手。在山東沂南的畫像石墓中,甚至發現了騎士為女子的形象,說明漢時已有女騎手,並能在馬上做出高難動作。當時的馬術已歸為百戲之類,成為一種具有雜技性質的表演。

唐代的賽馬與馬術十分興盛,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將馬術列為軍事訓練的科目。同時,像擊鞠(馬球)一類的遊樂也盛行於軍旅和宮廷之中。宋代的汴梁馬術技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曾為皇帝表演立馬、騙馬、跳馬及在馬上倒立、鐙里藏身等多種馬上功夫,在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很多馬術表演。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時代,更帶來了游牧文化的許多特點。元代統治者在進入中原地區以前,早就有走馬、走駝為樂的活動。即使是定鼎大都之後,每當六月吉日,還要北至上京(在熱河濼河上游,又稱上都)去「詐馬」,「詐馬」即賽馬,成為當時的國家賽事,每年舉行一次,參加競賽的貴族身穿一色的「只孫」官服,各執有鈴的彩杖,浩浩蕩蕩向上京出發,進行賽馬活動,賽時規定為三天。此外,在當時的大都(北京)城內,也在民間開展賽馬活動,一直持續到明代,京城都要在每年春季走馬騎射,明以來六百年在北京城郊興盛不衰。

清代的宮廷賽馬場地自康乾始多選擇在木蘭圍場一帶,每年秋季舉行,是「木蘭秋獮」中一項重要的活動,聲勢浩大,蔚為壯觀。著名宮廷畫家郎世寧曾以木蘭秋獮的賽馬活動為題材,創作出很多畫作。除了宮廷賽馬之外,在北京城中也有許多賽馬活動,按不同時間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行,如正月賽馬多在白雲觀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太陽宮,三月在蟠桃宮,六月在先農壇,七月在黃寺,八月在廣安門外,九月在釣魚台,十月以後天氣轉涼,賽馬便停止了。

北京的西式現代賽馬活動開展晚於香港、上海和天津,僅在宣統三年(1911年)由順天府劃給在京的西紳俱樂部一塊200多畝的土地,地點在今天的西便門外蓮花池一帶,並成立了賽馬會。名為賽馬,實際上是一種博彩性質的賽會,類似於天津和香港,中西人士均可參加,預售賽馬票,購者以求重彩,只是為時不久,即曇花一現了。

舊時娛戲中國古代賽馬與馬術運動作者:趙珩 《光明日報》( 2015年06月05日16版)

鞏乃斯的春天 鄶振明

賽馬與馬術運動在古代也稱為「馳逐」或「走馬」,是以馬的騎乘與飼養為基礎的體育活動。早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晚期,人工飼養馬匹並將馬用於騎乘和爭戰就已經出現,至春秋戰國時,賽馬和馬術活動就已形成,因此賽馬活動迄今在我國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賽馬活動的產生是以遠古的遊獵生活為基礎的。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的山崖峽谷中,曾發現大量的岩畫,這些岩畫中就有古代先民騎馬、狩獵、作戰的形象,這些岩畫的時間當在公元前4000年至10000年之間,所以也有人認為馬的利用和飼養時間應該更早。無論上古說或商末說,馬的騎乘文化都發源於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那裡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等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所以《左傳》說:「冀之北土,馬之所生。」也就是說馬的生長地在常說的燕、代之北。

在騎射生活作為主體的同時,馬匹的馴養和騎術便受到了重視。周時,馬的調教和駕馭稱之為「御」,與「射」一樣成為「六藝」之一。馬在戰爭中的使用愈加突出,武王伐紂時就已「戎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戎車即以馬駕馭的戰車。當時將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司馬」,也可見馬的重要性。至春秋戰國時,騎射之風更盛,我們熟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故事,就是漢地向北方少數民族學習,發揮騎兵技能的例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就明確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說明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齊威王時期,賽馬就已經流行齊國了。

漢代賽馬活動不僅流行於民間,也盛行於宮廷。漢武帝極為熱衷賽馬,經常舉行賽馬活動,這與當時的尚武風俗也有很大關係。在出土的許多畫像磚和陶俑中,都出現了漢代的賽馬形象。魏晉南北朝時期,賽馬活動更因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長盛不衰,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室壁畫中的賽馬圖,就是當時賽馬活動的生動寫照。

自漢代以來,除了賽馬之外,還形成了以騎術為基礎的多種多樣的馬上技藝,如騎手在馬上做出各式造型,或進行高難度的騎射,或百騎爭先,競相奪標等等。這就要騎手不但有馭馬的技巧,還要掌握好馬上的平衡和保持矯健的身手。在山東沂南的畫像石墓中,甚至發現了騎士為女子的形象,說明漢時已有女騎手,並能在馬上做出高難動作。當時的馬術已歸為百戲之類,成為一種具有雜技性質的表演。

唐代的賽馬與馬術十分興盛,自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將馬術列為軍事訓練的科目。同時,像擊鞠(馬球)一類的遊樂也盛行於軍旅和宮廷之中。宋代的汴梁馬術技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曾為皇帝表演立馬、騙馬、跳馬及在馬上倒立、鐙里藏身等多種馬上功夫,在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很多馬術表演。

元代是蒙古族統治的時代,更帶來了游牧文化的許多特點。元代統治者在進入中原地區以前,早就有走馬、走駝為樂的活動。即使是定鼎大都之後,每當六月吉日,還要北至上京(在熱河濼河上游,又稱上都)去「詐馬」,「詐馬」即賽馬,成為當時的國家賽事,每年舉行一次,參加競賽的貴族身穿一色的「只孫」官服,各執有鈴的彩杖,浩浩蕩蕩向上京出發,進行賽馬活動,賽時規定為三天。此外,在當時的大都(北京)城內,也在民間開展賽馬活動,一直持續到明代,京城都要在每年春季走馬騎射,明以來六百年在北京城郊興盛不衰。

清代的宮廷賽馬場地自康乾始多選擇在木蘭圍場一帶,每年秋季舉行,是「木蘭秋獮」中一項重要的活動,聲勢浩大,蔚為壯觀。著名宮廷畫家郎世寧曾以木蘭秋獮的賽馬活動為題材,創作出很多畫作。除了宮廷賽馬之外,在北京城中也有許多賽馬活動,按不同時間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行,如正月賽馬多在白雲觀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太陽宮,三月在蟠桃宮,六月在先農壇,七月在黃寺,八月在廣安門外,九月在釣魚台,十月以後天氣轉涼,賽馬便停止了。

北京的西式現代賽馬活動開展晚於香港、上海和天津,僅在宣統三年(1911年)由順天府劃給在京的西紳俱樂部一塊200多畝的土地,地點在今天的西便門外蓮花池一帶,並成立了賽馬會。名為賽馬,實際上是一種博彩性質的賽會,類似於天津和香港,中西人士均可參加,預售賽馬票,購者以求重彩,只是為時不久,即曇花一現了。


推薦閱讀:

關於銜鐵你知道多少?(連載——游環銜鐵)
馬術騎乘裝備指南
這個馬的卵泡,像雞蛋一樣大
青少年學馬術,從英式開始還是從西部開始?
馬術騎乘需掌握的姿勢要領

TAG:中國 | 運動 | 馬術 | 古代 | 賽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