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胯動和腳跡

在國標舞交誼舞圈裡,在國標舞教學、教材里,胯動、腳跡、蹬地、重心,既是使用頻率極高的字眼,又是容易出錯的概念。信息傳遞離不開語言交流,離不開口頭或文字表達。所以,圍繞胯動、腳跡、蹬地、重心這些概念的含義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和探討,對於規範國標舞教學、教材很有意義。希望這一解讀和探討對同道諸位有所裨益。

一、關於胯動和腳跡

中腰、橫隔膜、下腹、丹田、底盤、臀,均與胯有關;為了宏觀敘述的方便,往往將它們籠統簡稱為胯部。胯動,即胯部動作,胯部發力。

胯部,身體舞動力的總源頭所在,生命力總動員的源頭所在。腳力、腿力、地板反彈力、腳底擠壓力等等等等,都來自胯,都離不開胯。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在這裡反覆強調胯,就是因為太多的人在講這個那個力的時候「忘本」!一旦「忘本」便誤人子弟。最容易讓人「忘本」的是腳跡、腳跡路線圖。筆者曾經痴迷於腳跡路線圖,結果步入「身隨腳動」的誤區久久不能自拔。

「跳舞跳舞不是用腳跳嗎?腳不到身就不到嘛,身隨腳動天經地義!」持這一原始意識根深蒂固不願放棄者至今依然不少,同我當年一樣身隨腳動不能自拔。

對於「腳隨身動胯帶四肢」,筆者在《國標舞基本功的核心揭秘》(剖析之十)等一系列言論里已做大量、反覆的論述,一些心有靈犀的相知不乏生動、詩性的描述:「一種沒有腿,腳長在胯上的感覺」。

腳跡路線圖有沒有用?有。有什麼用?提供身體舞動的路線;提供下肢作為輔助工具、身體舞動的路線;提供腳隨胯動、身體舞動的路線。在「腳隨身動胯帶四肢」前提下,腳跡路線圖為我們提供身體舞動的軌跡,提供舞步套路的運動軌跡。相對而言,摩登舞比較容易繪製腳跡路線圖;而拉丁舞卻不容易,這是因為拉丁的領舞與跟舞者各自運動的軌跡不同。

這就難辦了!因為眾所周知,近身連體共舞的摩登能夠「跟著感覺走」,而遠身聯動共舞的拉丁難以「跟著感覺走」。能夠「跟著感覺走」者容易繪製腳跡圖,難以「跟著感覺走」者難以繪製腳跡圖。不需要者有圖,需要者卻無圖;這是腳跡路線圖的困惑。

二、關於胯動和蹬地

相對於地球運動,必須依靠地球對身體的作用力才能夠發動起來。就是說,需要通過腳下蹬地板,向地板借力來發動身體的舞動。

舞蹈者的兩隻腳應該叫做主力腳和動作腳;不應該叫什麼動力腳!「動力腳」顧名思義是提供動力的腳,實際上提供動力的腳應該是主力腳。所以,把動作腳稱為動力腳是概念性錯誤。

  當我們談及「腳帶身」和「身帶腳」的時候,應該首先明確這裡所說的腳是哪只腳?是動作腳,而不是主力腳!若「腳帶身」即動作腳帶身-錯誤!若「身帶腳」即身帶動作腳-正確!正確的舞動,應該是依靠主力腳腳下蹬地板,即以身體(腰胯)帶動動作腳使身體舞動。

動作腳與身體舞動關係是什麼?是動作腳「後發先至」:首先依靠主力腳蹬地板(或叫排、壓、擠地板),向著舞動的反方向向地板借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此時,地板就會給予你腳(主力腳)一個向著舞動方向的作用力,這個力通過趾、踝、膝一直傳遞到髖關節,使底盤(胯部)舞動起來。如果主力腳不蹬地板,那麼身體的舞動也就不可能發生。  

  主力腳腳下蹬地板使身體舞動的時候,動作腳落後於身體的舞動,即動作腳「後發」。身體和動作腳都舞動起來後,誰先到達預定位置?動作腳先到達,即動作腳「先至」。

「腳在舞動結束時接納身體」就是指動作腳先到達而言,「腳到身到」只是作為結果出現。也就是說,只要以身(胯)帶腳,腳後發而先至,身體的慣性會自動導致「腳到身到」。蹬地-主力腳蹬地,動作腳後發先至。這一過程的實質:腳隨身(胯)動。 

對於動作腳「後發先至」這樣一個全過程,只看見「先至」的結果,而不抓住「後發」這一根本,而且把動作腳和主力腳不加區別地混為一談,必然導出完全錯誤的結論。

三、關於胯動和重心

重心,一個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對於舞蹈者,幾乎到了「言必稱希臘」的地步,言必稱重心。舞蹈者口口聲聲談重心,時時處處移重心,如果不知道重心在哪裡,可悲不可悲?

關於重心,來自英國皇家教材譯著中有這樣的論述:「舞蹈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體不斷轉換重心問題;轉換重心是任何一個舞蹈者無法迴避的基本技術…」「第一個要點是,盡量避免雙腳同時承擔體重,儘可能縮短雙腳同時分擔重心的時間」(即「不漏痕迹」技巧—筆者)「第二個要點是,熟練運用腳步滾動-人體重心集中點在腳底的移動程序」(即「腳底滾動」技巧—筆者)「第三個要點是,保持腰胯穩定,形成腰為中心的整體重心焦點」(即所謂「空中焦點」)。

在諸多教材中這算是最為經典的論述了,可惜這「經典的論述」也沒有直接回答出「重心在哪裡?」至於一些「半桶」師爺對於這一問題的闡釋和發揮,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他(她)自己都說不清。

重心在哪裡?在胯!胯部在哪重心就在哪。轉換重心就是轉換胯部,移動胯部就是移動重心。難道不是嗎?

重心在哪裡?在胯!筆者14篇《剖析》文、一系列基本功言論里,幾乎處處離不開「胯」,卻沒有一次專門針對「重心」的。筆者從來不把轉換重心作為技巧看待,僅僅作為基本功效果的體現,為什麼?

重心在哪裡?在胯!如果說一門學問能夠作為一種技巧,吃飯睡覺能算技巧嗎?重心轉換如同人吃飯睡覺一樣,幼兒園大班小孩懂得吃飯睡覺,也就本能地懂得掌握重心維持平衡。

研究實實在在的胯部學問,比研究什麼重心轉換價值高得多,至少一千倍。


推薦閱讀:

秘關於瑜伽正位的7個誤解
關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關於《地藏經》
關於布洛克鞋,你有很多不知道
微小說 每天看你資料八百遍也發現不了關於我的任何蛛絲馬跡...

TAG: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