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成書原理(一)_

《周易》成書原理

主講人: 宋樹清

技術支持:劉 謙

王德寶

2010年8月

目 錄

第一章 《易》、《周易》、《易經》... 1

第一節 《周易》書名釋... 1

1、「周」字的含義... 1

2、「易」字的含義... 1

第二節《周易》與《易經》... 2

1、《周易》的定義... 2

2、《易經》的涵義... 3

第二章 《周易》的起源與演變... 4

第一節 古人對自然的觀察認識... 4

1、文獻記載的《易》學起源... 4

2、自然是怎樣存在的... 4

3、陰陽的特性... 6

4、從甲骨文看古人對自然的認知... 6

第二節 六爻卦和三爻卦... 7

1、觀天地得六爻卦象... 7

2、六爻與四季八節... 9

3、卦象的簡化演變... 12

4、八經卦與自然... 15

5、八經卦的含義... 16

第三章 《周易》成書原理... 18

第一節 從自然到人類社會... 18

第二節 《周易》成書原理... 19

1、《周易》經文用字分析... 19

2、四為八情在卦爻辭中的分布... 21

3、《周易》成書原理... 22

第三節 《周易》與社會... 23

1、陰陽應用... 23

2、四象應用... 23

3、八卦應用... 24

4、八卦取象... 24

第四節 六十四卦序... 25

1、八卦卦序... 25

2、六十四卦卦序... 26

3、《周易》成書的依據和結論... 27

第一章《易》、《周易》、《易經》

第一節 《周易》書名釋

讓我們先來了解「周」「、易」這兩個字的意義。(PPT 第四頁)

1、「周」字的含義

據文獻記載,《周易》一詞出於《春秋左傳》,《左傳·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2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705年,周天子的一個史官去見陳國的陳厲公,並為厲公的兒子陳完卜卦。就是史稱「周史見陳侯」的故事。據此,我認為《周易》的周字,就是指周朝,周天子。

周指的是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

2、「易」字的含義

我們今天使用的易字是楷體

易由上面的一個「日」字和下面一個「勿」字組成,《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它的意思是:容易、輕視、平和、改變、交換等等。

在戰國至秦這段時間,當時人們所使用的字體是小篆,易字是寫成這樣的: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根據易字小篆字形,把易字解釋為「蜥蜴」。說「易」就是蜥蜴,取蜥蜴外形的樣子,。

許慎說的另一種不確定的解釋說:「《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就是說「易」字是由上邊一個「日」字和下邊的「月」字組成的,意思是表示陰和陽。

比較一下來看,現代 「易」字的含意和戰國時期「易」字的含意,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周易》成書的年代大約在殷末周初,當時人們所使用的文字字形是甲骨文和金文,其字形寫成:

那麼,在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這個易字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已經找不到文獻記載了。觀察「易」字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特點,我認為:

易字中的三個點代表星星,中間的一條弧線代表地平線,旁邊的圓圈代表初升或剛剛落下的太陽。根據這樣的取象,我們說「易」字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就是易代表陰陽;古人以夜為陰,晝為陽,把星星和太陽畫在弧線的兩邊則既有陰又有陽;第二層意思就是易代表陰陽的交替,也就是表示變化,晝夜的交替總是在地平線上發生的;第三層意思就是代表不變、代表永恆,陰陽的存在和其在在地平線上交替變化是永恆不變的,是自然規律,那麼「易」字的最初的含義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

易:表示陰陽,表示變化,表示規律。

第二節《周易》與《易經》

1、《周易》的定義

(PPT 第五頁)

我給《周易》的第一個定義是:

《周易》是約公元前1100年周朝初建時講陰陽變化規律的書。

根據文獻記載,歷史上第一個解釋《周易》的人是孔子,我們來看春秋時期孔子對《周易》是怎樣解釋的。《易經?繫辭傳》里就有一段記載:「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這句話《中孚》卦九二爻爻辭,孔子在解釋這句話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意思是說:「你說的話合乎天道,在千里之外也會有人響應,聽從你的號令,就更不要講你身邊的人了。你說的話不合天道,身在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違抗,一出門就會有人反對……」。另外一段記載是解釋《乾》卦上九爻爻辭「亢龍有悔」。孔子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聖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意思是說:「儘管你的身份高貴,但是你沒有地位,也就是沒有話語權;儘管你有尊貴的地位,但是得不到百姓的擁戴;雖然你是聖賢之士,但是因為你身居下位,沒有人來輔佐你,這樣當你發號施令的時候,必然會遇到阻礙。」在《易經?繫辭傳》和出土文獻中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

孔子在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時候總是用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作比喻,這就說明在春秋時期,當時的人們是用《周易》來闡明社會人事道理的。

另外,荀子講「善易者不佔」,就是說,懂得《易》的道理就不用去占卜,當你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按照《易》所講的道理去做就是了。

《周易》誕生在約公元前1100年的中古時期,這在《易經·繫辭傳》里有明確的記載[1]。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周公作卦爻辭[2],在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後期。)生活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68年)就把周文王、周公這些人稱為古聖人。兩者前後相差約600年。相當於我們現在看歷史上明朝初期時的感覺,相對於孔子來說,周文王已經是古代聖人了。據此我給出《周易》第二個定義:

《周易》是古聖先賢運用自然陰陽變化的規律,闡述人類社會事物發生、發展、變化、消亡規律法則的寶典。

關於《周易》的作者,學界看法不一,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周易》非一人一時所作,是古人在占卜活動中長期積累卜辭而成。《漢書藝文志》的說法是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從每一卦中各爻辭之間的關係和相關性來看,我贊同後一種說法,這與《易經·繫辭傳》的記載是一致的。我認為《周易》是周朝開國功臣周文王、周公等人總結周族從弱小到推翻殷紂王的歷史經驗和周朝建立初期與殷商殘餘勢力鬥爭的實踐,依照自然規律而寫作的「治國方略」。周文王和周公先後寫了卦、爻辭,後來周公又作了大象傳,周王室的後裔或者周公的後裔作了小象傳。這一點在我以後的文章中將做為一個專題討論。

(PPT 第六頁)

2、《易經》的涵義

關於《易經》的概念有兩種說法:

1.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總稱為《易經》;傳說夏朝時就已經有《易》,夏朝時《易》稱作《連山》,殷商時《易》稱為《歸藏》,到了周朝《易》就是《周易》,所以易學界也把這三種《易》總稱為《易經》。

2.把《周易》經文卦爻辭(上、下)篇加上十篇《易傳》,也就是十翼總稱為《易經》。(《易經》共計十二篇)。所謂十篇《易傳》是先秦流傳下來的七種十篇解釋《周易》的文章。包括《繫辭傳》(上、下),《象傳》(上、下,或《大、小象傳》),《彖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總稱為十翼。

好了,下面讓我們從對自然的觀察開始,學習《周易》成書的原理。

第二章《周易》的起源與演變

第一節 古人對自然的觀察認識

(PPT第七頁)

1、文獻記載的《易》學起源

關於《易》學的起源《易經·繫辭傳》有這樣一段記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我們來解釋一下這段話:

包犧氏,即伏羲,

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聖人,上古時期中國有三皇五帝,伏羲氏為三皇之首。一種說法是伏羲生活於公元前64430年—公元前63315年。活了1150歲。35歲時稱王治天下。另一種說法是伏羲生活在距今約7000—8000年前。兩種說法均無法考證,這也無關緊要,我們就把伏羲看做上古時期的聖人。在此我採信第二種說法。

解釋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在遠古的時候,伏羲氏稱王而治理天下。他觀察天象了解天道運行的規律,觀察大地萬物生靈的活動了解其生存規律,考察他們怎樣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在探究生靈自身表現時,就去觀察他們自身的內在因素,而了解萬物的共性,就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經過觀察、分類比較,伏羲氏發明了用陰陽、八卦概括萬事萬物的方法,用陰、陽兩個概念描述那些人能看到和看不到的自然規律,用八卦描述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表象。

上述記載表明,《易》學是古人對自然觀察後,總結規律歸納整理得來的,所以我們說《易》的原理是來自於自然的。當年伏羲是怎樣觀察、分析天地規律的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是我們要問伏羲仰觀天俯察地,近取身,遠取物都看到了什麼呢?他是怎樣用陰陽通神明之德、又是怎樣用八卦類萬物之情的呢?還好,在7000多年後的今天,天地萬物都還在我們身邊,我們不妨自己來觀察一下身邊的世界。

2、自然是怎樣存在的

古人和我們一樣,同樣生活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什麼呢?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頭頂上有一個天,腳下面踩著大地,不論我們走到哪裡天總是高不可及,大地永遠在我們的腳下。天和地構成了一對相對存在。我們看到一天之中晝夜的交替,有白天,有黑夜,白天萬物可見,我們從事各種活動,夜間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們一身的疲倦隨之進入夢鄉,靜靜地休息。白天和黑夜、動和靜分別構成了一對相對存在。在天上最亮的兩個天體是太陽和月亮,白天太陽發出耀眼的光芒。夜晚月亮反射太陽的光,構成一對相對存在。再看看一年之中天氣的變化,四季更迭帶來一寒一暑,寒涼暑熱,寒暑又是一對相對存在。觀察動物有牝有牡,人類有男有女,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和物動物都是有雌性,有雄性,共同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也是一對相對存在。再看自然界,堅硬的岩石、柔軟的泥土,高聳的大山、輕柔的流水,高大的樹木、低矮的花草……,都是成對的存在。這些存在的共同特點是:①其存在的本性和對外的表象是相反的;②同時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身存在的前提,構成相互依存關係;③相互作用時行為表現上又是互相對立;④兩者構成一個統一完整的事物整體。通過這樣的觀察分析就不難得出結論:

自然是由性向相反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對立的存在構成的。

古人把這種自然存在的兩個方面用「陰」和「陽」兩個概念來描述,把天、太陽、晝、暑、雄性等等稱為陽,把地、月亮、夜、寒、雌性等等稱為陰。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陰和陽,就是陰用「- -」表示,而陽用「—」來表示,由於陰和陽在運動中是互相轉化的,是不確定的,所以把這樣一個表示陰陽的圖畫叫做「爻」。「爻」的意思就是「變化」。

陰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其內涵、外延十分豐富,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它在不同層面上有不同的特性,它的基本內涵是表示世間萬物的基本存在。但是要給陰陽一個確切的定義,就不那麼容易,就像人、哲學、世界觀等等,每個人都會從自己所站的角度去理解它。

關於陰陽這個概念,我查閱了1999年版的辭海和其他相關辭書中,都沒有給出定義,只是羅列了一些古人的描述。中國科學院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對陰陽一個很複雜的定義:

定義1 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

  u=EP。

  E是運動學或動力學指標能量;P是系統混亂度(有序度)指標,與熵密切相關。

定義3 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全集U)」下的兩個種概念「陰(集)和陽(集Y)」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變集)」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變集Y)」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補(∪Y=U=1,1-Y=),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陽外延的和或並(+Y=∪Y=U)。

上述的兩個定義是從西方科學的角度給出陰與陽的定義,但是這樣的定義似乎有點不太科學。僅作參考。如上所述我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

陰陽是一對性向相反,又相互依存的相對存在。

僅供各位參考。

3、陰陽的特性

(PPT 第八頁)

陰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其內容也是相當複雜的,陰和陽作為概括萬事萬物的基本自然存在,必然具備自身的特性。而它在各種不同環境條件下,其表象和相互作用關係也不一樣,其中有:陰陽相錯、雜居、互易、互根、相盪、相推、相摩、相資、相感、相攻、相建、相悖;陰差陽錯、陰腐陽焦、陰刑陽德、陰消陽息、扶陽抑陰、陰降陽升、陰爭陽擾、陰厭陽修、陰和陽合等等。在這裡我們只講觀察自然時我們看到的陰陽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性,即《易經?繫辭傳》中所講的「剛柔相推」和「剛柔相摩」兩個概念。

在自然中陰陽相互作用有兩種基本方式,第一種方式叫做相推,我以晝夜循環變化為例來說明。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晝夜的變化,是由於自然陰、陽相推的結果,傍晚天空從白天慢慢變成黑夜,就是黑夜這個「陰」把白天這個「陽」慢慢推走的結果,推到一個人無法了解的神秘的地方。而在黎明的時候黑夜逐漸變成白天,就是「陽」把「陰」慢慢推走的結果,於是便產生了晝夜交變的現象。在《易經?繫辭傳》里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剛柔相推」其結果是「而生變化」。

古人進一步觀察又發現,在晝夜交替相推變化的過程中,晝夜的長短也在變化,從冬至到夏至,白天(陽)越來越長,黑夜(陰)越來越短,而從夏至到冬至,白天(陽)會越來越短,與之相應的黑夜(陰)越來越長,古人把這種在陰、陽在相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互轉變的現象稱作「摩」,也就是「陽」把「陰」磨掉並將其轉化為陽,或者「陰」把陽磨掉轉化成陰。這樣陰陽互動的結果就是此消彼長。在《易經?繫辭傳》里這種現象稱之為:「剛柔相摩」其結果是「一寒一暑」。

4、從甲骨文看古人對自然的認知

世界各種文明都起源於象形文字,中國是甲骨文,古埃及是聖書字,還有楔形字,東巴象形文字等等。象形文字是用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描繪自然景象,描摹實物形狀的圖形。是古人對於其所認知的自然世界的表述。文字來自於自然,又高於自然。在我國關於造字方法有六書造字的說法,所謂六書造字說的是一個字的產生有六種方式,就是: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讓我們通過觀察甲骨文字形,看一看古人是怎樣認知天地四季的。圖-1寫出了天、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這十個字甲骨文(或金文)字形。

圖-1甲骨文金文字形

解釋:

天:人的頭上頂著一個圓圈;

地:一個土堆旁邊有一條蛇;

東:太陽升起還沒爬上樹梢,日在木的中間,另一說,種子發芽下為根上為芽;

南:有兩個解釋,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一種祭祀時使用的樂器;

西:掛在樹上的一個鳥窩,鳥歸巢息為西;

北:兩個人相背,互不相知;

春:陽氣從下面升起,草木生根發芽;

夏:禪在鳴叫;

秋:一隻蟋蟀在草叢裡;

冬:把果實收集彙集在一起。

通過分析甲骨文的字形和含意,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古人對我們生存的這個大自然的認知,初步了解古人對我們生存的時空—天地四方和四季的認識。古人總是用自然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現象來描述事物,這也是讀《周易》要看「景象」的原因所在。

第二節 六爻卦和三爻卦

(PPT 第九頁)

1、觀天地得六爻卦象

下面我們就從我們生活的「空間」和「時間」這兩個方面,觀察一下我們生活的時空在古人的眼裡是什麼樣的。

觀察我們生存的空間,首先看到的是頭頂上面有一個天,腳下有一個地,四周有表現不同的四個方向,太陽出來的地方我們叫東,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叫西,我們接受溫暖陽光照射的方向是南,夜間星空中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叫做北。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存在,便有了天地四方六個方位的概念(見圖-2(1))。古人將其稱之為「六虛[3]」。

圖-2 自然六爻生成圖

再來觀察我們生存的時間是怎樣度過的。我們總是能看到草木生根發芽天氣由寒變暖,在地里避寒的動物紛紛爬出來開始活動,燕子也從南方回來,在屋檐下忙著築巢,準備生兒育女,這就是春;春天過後天氣由暖變熱,植物競相成長壯大,各種動物開始哺育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夏;草木都結出了果實,慢慢的成熟了,而樹葉卻慢慢的乾枯掉落,草也變成了黃色,失去了夏日的嬌艷。小燕子也已長大,可以自己捕食了,燕子媽媽準備帶著它們去南方有蟲子的地方,一展身手。這就是秋;樹葉掉光了,連果實都掉在了地上,枯黃的小草在風中搖曳,北風呼嘯著給小河蓋上了一層冰,燕子也飛走了,許多動物鑽到地裡面蟄伏避寒,大地上的生命象停止了一樣,萬籟俱寂。這就是冬。嚴冬過後,樹又發芽了,……。這就是一年中我們所經歷的事情(圖-2(2))。於是便有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在天地之間四季循環直到永遠。在我們就是生活在天地之間有四方、有四季的這樣一個時空之中。

古人對他們所觀察到的天地、四季、四方進行歸納,打開這個方盒子就得到了一個平面的天地之間有四季(四方)(圖-2(3))的圖形,把「天」放在最上面,把「地」放在最下面,把四季(或四方)自下而上排列起來就得到了地、春、夏、秋、冬、天(圖-2(4))這種表現形式。天地、四方、四季都是一種存在,既是存在就必然具備陰陽的生存特性,陰陽就會有變化,就可以用陰陽來表示,於是用陰爻和陽爻畫出一幅圖畫來表示(圖-2(5),就得到了我們在《周易》裡面看到的所謂「卦象」。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卦」就是一幅畫,就象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幅用陰陽變化描述的立體畫,一幅反映天地陰陽萬象的畫。當天地運行變化時,卦象中的每一個爻都會表現出其或陰或陽的特性,這樣組合起來的景色總共有六十四個,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周易》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總和也就構成了太極,所以用六爻卦畫和卦辭、爻辭闡述自然萬象的《周易》是太極的文字表述方式。

一個六爻的卦,從生存空間方面講就是天地東南西北;從時間變化方面講就是天地春夏秋冬,看卦象要遵循自然生消變化順序。六爻的讀法是從下往上讀,分別叫做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其中的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各爻的位置,叫「爻位」。為了區分某個爻位的陰陽屬性,把陽爻就叫做「九」,比如圖-2(5)中第二爻是陽爻,就叫它「九二」。某個爻位上是陰爻就叫做「六」,比如圖-2(5)中第四爻是陰爻就叫它「六四」。「九二」、「六四」又叫做「爻題」。所謂爻題就是寫在爻辭(說明本爻的文字)前面表明本爻位置和陰陽屬性的標題。古人根據某卦象中陰陽爻的多寡所在位置的不同,為不同的卦象賦予了不同的涵義,並用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給卦象取一個名字,這就是「卦名」。圖-2(5)中畫出的陰陽爻分布,構成的卦象叫做「渙」卦,「渙」就是這一卦的卦名。

經過上面的推演我們知道了卦的意義,知道了卦為什麼是六爻,所謂六爻卦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大自然,就是我們生活的時空,就是天地萬象陰陽變化的縮影,是對自然高度概括的表達方式。從占卜(也就是算卦)的角度講,所謂算卦就是通過一定的規則,找出我們在某一時刻(五行、干支)所面對的時空的狀況,再根據這個時空狀況的描述(卦爻辭)判斷它對我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吉、凶),進而指導我們根據時空狀況應該怎樣做。

2、六爻與四季八節

(PPT 第十頁)

上面我們站在地球上考察了我們生存的時空,得出了一個六爻卦象與自然的存在關係,下面讓我們再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出發,站到地球外面來看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與六爻卦象所代表出的自然特性,進一步的了解陰陽、八卦這些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現象和宇宙運動規律。

圖-3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位置關係圖

圖-3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示意圖,圖中地球圍繞著太陽在一個橢圓軌道上沿逆時針方向運動,橢圓的兩個端點分別是遠日點和近日點,冬至點和夏至點在近日點和遠日點附近。地球的赤道與地球運動軌道形成的橢圓平面(黃道)的夾角是23°26′,這樣地球圍繞太陽運動一周,由於陽光照射角度的變化,便形成了地球氣候的寒暑變化,四季交替,我們生活的中原、華北、陝西、甘肅等地正處在氣候寒暑變化最為明顯的地區,是一年中四季最分明的地方。這樣的氣候特點也使得我們最適合以農耕的方式生存。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關係和一個回歸年裡氣溫變化趨勢的情況(如圖-4)。

圖-4 二十四節氣陰陽分布圖

古人很早就認識二十四節氣了,《尚書·堯典》中記載的「四仲中星」,就是古書中所說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左傳·魯僖公五年》記載魯僖公曾於「日南至」那一天登觀台觀看雲色,並說 「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分」、「至」、「啟」、「閉」就是兩分、兩至、四立,這就說明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氣的概念。雖然二十四節氣全部正式名稱在西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出現,但戰國末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已記載有二十四節氣的大部分名稱。秦統一時制訂的顓頊歷,把曆元定在立春,也證明二十四節氣最晚產生在秦統一全國之前。在漢朝易學研究者以研究《周易》的卦氣著稱,所謂「卦氣」講的就是「陰陽二氣與節氣變化。」在這裡我們不做深入的探討,只用這個模型來說明節氣與六爻的關係。

圖-5 天四卦卦象圖

我依據《易經·說卦傳》中「天地立位,水火相射」的記載,把乾、坤、坎、離四卦(共二十四爻)與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排列(如圖-4),因為古時是以冬至為一年的開始,所以順向排列乾卦六爻從冬至到驚蟄,坎卦六爻從春分到芒種,反過來逆向排列坤卦從大雪到秋分,離卦從白露到夏至。這樣我們看到以冬至和夏至為上、下半年的分界點是非常合理的,上半年恰好是地球離開近日點遠離太陽,下半年恰好是地球離開遠日點接近太陽。從陰陽爻的分布來看,上半年共有八個陽爻四個陰爻,氣溫應該呈上升趨勢,下半年有八個陰爻四個陽爻氣溫因該呈下降趨勢。,我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網站所提供的公共氣象資料,以延安地區一年(1958年)氣溫變化的記錄與陰陽爻變化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我們發現氣溫變化與陰陽爻的變化規律基本吻合。在圖中當節氣點對應陰爻的時候以後的氣溫會表現為下降,某節氣對應陽爻時,隨後氣溫則表現為上升(圖-6),陰陽與氣溫變化趨勢十分吻合。我把乾、坤、坎、離這四卦稱之為天四卦(或四天卦)。

圖-6 卦爻與節氣溫度變化對比圖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二十四節氣代表了天氣氣溫變化的轉折點,對應陽爻的節氣表示未來氣溫將呈上升趨勢,而對應陰爻的節氣則表示未來氣溫將呈下降趨勢。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陰陽代表了氣溫升高或氣溫降低的變化趨勢。

這個概念與中醫理念也是吻合的,所謂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可能講的就是人體內臟對於體溫的調節能力。

我們再來看四個季節,以春季為例(如圖-7)春季的六個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表示了「春」從開始到結束的六個階段,春分才是正式到達「春」的氣候,而到了穀雨的下一個節氣就是立夏,立夏這個節氣表示夏天開始春天結束。所以,六爻卦象代表著一個季節從開始到結束的六個變化階段。

圖-7 季節與陰陽

這也就表明任何事物經過六個階段的變化,都將完成一個循環,或者宣告最終完成。這個結論對於運用《周易》占卜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3、卦象的簡化演變

(PPT 第十一頁)

我們討論了古人觀天地而作八卦的過程,根據前述過程所得到的卦象都是由六個陰陽爻構成卦象。據此我們推斷,當年伏羲氏作八卦,首先畫出來的是六爻卦。而《易經繫辭傳》中所說的「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於是始作八卦……」一句中的「八卦」二字,應當理解為現在六十四卦中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個卦象。而不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由三爻構成「八經卦」。根據我的研究,六爻的「八卦」才是構建成《周易》卦爻系統的基礎原型,這八個六爻卦代表了古人所說的 「天氣」和「地氣」。這八個卦象排列的順序與帛書《周易》上卦卦序排列相吻合,同時與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之義》及傳本《易經·說卦傳》中有關「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達數也。」的描述也十分吻合。具體的論證推演過程我將在另外一篇文章《八經卦含義和卦序排列》中做詳細論述,在這裡我只給出了這個結論。在此,我特別感謝劉謙先生,他幫我畫出了第一張「天、地八卦排列圖和卦序推演圖」。

我的這個結論,除了與古文獻記載相吻合,還得到了出土文物的證實,根據學界目前對殷、周出土文物的研究發現,殷商時期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包括用數字表示的卦象,學界稱之為「數字卦」,而早期的數字卦都是由六爻構成,這說明殷以前就有六爻的卦象。而用三個數字構成的卦象,也就是「三爻卦象」只見於殷末周初出土的文物上,這些文物多為當時人們使用的器物。據此,張立文先生在他的《帛書周易注釋》一書中就提出先有了六爻卦象,而後來經過簡化才歸納出三爻卦的觀點。而早在上世紀1984年就有學者提出六爻卦在先,三爻卦在後的觀點,我的研究正是基於學界及張立文先生這個研究結論的基礎展開的。《八經卦含義和卦序排列》就是試圖在理論上證明這一點。

對於八卦演成六十四卦史書上有一段記載,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蓋睿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這段話是說西伯(就是周文王)在位執政50年,其間殷紂王曾經把周文王囚禁在一個叫「羑里」的地方,在被囚羑里期間,周文王對六爻八卦進行整理、演繹、簡化,畫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

對於這段話,我按照《易經·繫辭傳》中「大衍之數五十……」和「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的說法,用不同的卦序排列對「天地四卦」反覆推演,只能推出42卦到53卦,沒能得出六十四卦。這在某種意義上證明了司馬遷「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的說法是對的,這裡的八卦也是指的六爻八卦。是周文王經過推演、簡化把六爻八卦的意義簡化為三爻八經卦,然後把兩個三爻經卦重疊後,按照天地陰陽的順序排列畫出了六十四卦。在這以前是沒有六十四卦的,至少對自然觀察得出的卦象是沒有六十四卦的。

對於八經卦的意義我們還要做深入的研究。在推演「天地四卦」的過程中王德寶先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他為我編製了一個小程序,使我推演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圖-8 六爻卦與三爻卦

由於缺乏史料,我設想六十四卦形成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早期古人觀天察地得到的卦象,分別用1——9這幾個數字來表示六爻,隨著古人對天象和自然現象理解的深入,經過歸類、合併所使用的數字逐漸減少,最終只用兩三個數字便可以表示出六爻卦象。到了殷末周初,陰、陽相對互相依存的概念臻於清晰成熟,古人便只用代表陰、陽的兩個數字來表示卦象。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間,先將所有已知的卦象都用陰和陽兩個符號表示,然後經過歸納各個卦象的共同特點,並依據自然變化的規律,找出可以代表任何三爻組合的基本卦象作為經卦(不變的卦象),並給這些經卦賦予鍵(乾)、根(艮)、習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等特定的含義。取其中的兩個三爻卦重疊,由上三爻和下三爻構成一個六爻卦,根據天地、陰陽的自然排序排列出了六十四卦卦序。系之以卦辭、爻辭,說明卦的含義,並作為指導人類社會活動的法則,用於說明事物、預測事物的發展。這可能就是文王演卦的目的所在。

《易經?繫辭傳》下篇第十章說明了經過周文王推演,從六爻卦變到三爻卦以後,三爻卦和六爻卦的關係:「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周易》這本書里,論廣闊則包含了蒼天之氣,說全面則概括了人生之理,講博大則涵蓋了大地之道。三爻之中包括了天道(上爻)包括了人道(中爻)包括了地道(初爻),這就是所謂的三才,把兩個兼有三才的三爻卦重疊起來,就得到了與自然相吻合的六爻卦。所以《周易》講的就是天道、人道和地道。天道、地道、人道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稱之為「變」,爻位在不同的位置,其變化所起的作用是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萬物的功能有所差別,貢獻有大有小,不同的貢獻混雜在一起,就產生了各種現象,各種現象是否和適宜就決定了是吉還是凶。這段話說明了當初文王演卦的過程和意圖,也給出了《周易》這本書的寫作原理。

在後面解讀每一卦時,我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的。那麼,有人要問,六爻的卦象被簡化成三個爻,這個被簡化以後得出的三爻八卦,是否能夠反映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呢?

4、八經卦與自然

(PPT 第十二頁)

《易經?繫辭傳》講:「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這段話的意思解釋一下:「易」就是太極,太極裡面包含著萬物的兩個基本存在方式—陰陽,稱之為兩儀,陰陽的長消互動產生了四季變化,四季的長、消又呈現出八種基本現象,叫做八卦,這八種基本現象決定了處於天地之間萬物的吉和凶,吉和凶的博弈便促成了事物的成長壯大。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有兩個,一是個說明了三爻八卦與自然的關係,二是說明了吉凶和事物成長發展的關係。以往講《周易》的人大多都強調要趨吉避凶,這個講法有待商榷。從上面這段話來看,吉生大業,凶也生大業,這就要看自然條件使得誰能夠生長,誰被抑制,而不僅僅是趨吉避凶,不然的話就沒有以弱勝強的現象了。這一點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下面我們就用一個圖形來看一下太極生八卦的過程,了解三爻八經卦與自然變化的一致性。

圖-9太極生八卦圖

一個完整的事物就可以看作一個太極,比如說我們把一年四季的變化看成一個太極,在一年當中必然包含了屬性為「陰」和屬性為「陽」的兩個部分,也就是一寒一暑。以自然表象來看,上半年為陽、為寒,其表現就是氣溫從極低點逐漸升高,下半年為陰、為暑,氣溫從最高點逐漸降低。這樣就太極生了出兩儀,所謂兩儀就是一寒一暑。上半年為陽的這個單元又可以看作一個太極,它包含了冬(陰)和春(陽)這兩個季節,也就是包括陰和陽兩個方面,《黃帝內經》中說「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說的是四季之中「天氣」的表象。兩儀的陰陽則是代表了所謂天道之陰陽,這便產生了四象,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四季,在一年的四個季節里,陰陽的變化遵循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太陽這樣一個規律循環變化。在每一個季節里則是一陽一陰,一貞一悔。貞為長,悔為消。原則上這種陰陽的包含和衍生關係可以無限制的推演下去。南宋大易學家邵雍便是使用此法生出了六十四卦圓圖。

這裡我們看到,在一年的不同時刻我們所處的陰陽狀態是不一樣的(如表-1)。把從兩儀到八卦的三步陰陽狀態用陰陽爻來表示,便可以得到與上面所講的八經卦相同的三爻經卦。

表-1 八卦生成表

這八組狀態(三爻卦),古人根據他們的性質特點冠之以八種物質,天、澤、雷、火(日)、風、水(月)、地、山。畫成陰陽爻的符號就是:乾、兌、震、離、巽、坎、坤、艮。即所謂的八卦。也叫八經卦。

經過上面的推演,我們看到八經卦與自然變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確實能夠反映自然變化的規律。

我們再來看如何把這些自然現象應用到人類社會。

5、八經卦的含義

(PPT 十三頁)

對於八卦的含義古往今來有很多種取象,所謂「取象」就把用八卦卦象一個具體的自然存在類比。比如《易經·說卦傳》說「乾為馬、為天,坤為牛、為母,震為龍、為玄黃,巽為雞、股,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等等,後人不斷的擴充八卦取象範圍,到了民國時期,大易學家尚秉和先生寫的《焦氏易林注》中八卦取象達上千種之多。在這裡無法一一列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有關書籍。我認為八卦的取象不在於多,而在於對於卦象的理解,《說卦傳》中對八卦的取象對於解讀《周易》已經夠用了,發揮的太多會失去本意。我把《易經·說卦傳》對八卦的取象列在下面:

乾:天,寒,鍵

坤:地,順,勢

震:雷,龍,動

離:火,日,電

兌:澤,毀,決

巽:風,進,入

艮:山,徑,石

坎:水,月,陷

以上解釋只是卦象上對自然類比的解釋,六爻卦和三爻卦它們在原理上是相通的。說明三爻卦仍然符合自然變化規律,仍然能夠代表自然世界。


[1] 《繫辭傳》下篇,7章、11章。

[2] 《漢書藝文志》

[3] (1).《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的位置。爻分陰陽,每卦之爻變動無定,故爻位稱虛。《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韓康伯 註:「六虛,六位也。」 孔穎達疏:「言陰陽周徧流動在六位之虛。六位言虛者,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2).上下四方。《列子·仲尼》:「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摘自:www.zdic.net)

分享

2

頂閱讀(47)┊ 評論 (0)┊ 收藏(1) ┊轉載(2) ┊ ▼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轉載列表:

  •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讀《中國人的思維批判》有感 後一篇:《周易》成書原理(二)
    推薦閱讀:

    《周易》為龍易說
    李守力《周易詮釋》:《繫辭上傳》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文:李守力)
    周易六十四卦速查表
    千古奇書《周易》是誰寫的?為什麼與算命扯上關係?讀了它會怎樣
    周易求測的人一定要分清真假大師

    TAG:周易 | 原理 |